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国内地图行业更新政策商用api每年需支付5w元? 第1页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统一收费5w的话,有很大概率是上边有统一要求吧。原因估计就是为了减少接入地图的产商的数量。如果小公司都不能接入地图了,是不是申请定位权限的app会少很多呢?

如果上边这一招确实是为了保护隐私出发,那估计多少还是有点用处的,很多可用可不用定位的app,以后会尽量选择不用位置服务相关功能。

不过看起来bat对这个收费的事有点阳奉阴违,规定是要收,但腾讯百度都懒得去催收,只有高德因为市占率最高,不催收估计不行。

个人看法,如果你的应用非要位置服务不可,那就乖乖交钱吧,免费用,肯定没法长久的。口子会收的越来越严,既然是上边的要求多半逃不掉的。

如果还是不想交钱的话,思考一下有没有办法变通,能不能在不使用位置服务的情况下盘活你的应用逻辑吧。


user avatar   di-t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情要从昨天上午说起。

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自称是高德工作人员,问我司是否正在使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的API服务?他声称,国家要求加强地理信息管控,需要电话核实地图开放平台企业开发者的真实信息和使用情况,了解我们在什么场景使用了高德地图服务。我简单概述说,我们运营一个面向人文地理的共享平台,需要偶尔调用一些高德地图API。他进一步核实说,从后台来看,我们是不是主要使用行政区划查询服务?我给予了肯定。

不过,这不是他给我打电话的真实目的。绕了一圈后,接下来他才开始说重点:我们的认证身份是企业开发者,现在必须和高德签一个商用服务协议,如果不签,以后就不能正常使用高德地图服务,然后又介绍了这个服务的一些内容。

看来这又是电话推销,每天我都要应付几次这样的电话。这个商用服务协议,应该就是要收钱的意思,既然要收钱,那就不用拐弯抹角了,直接谈钱吧。我就问他,你直接告诉我签这个授权是否收费和收多少即可。然而他说出的数字着实吓我一跳,以至于我都开始怀疑这不是推销,而是遇上了诈骗团伙了。他表示,每年需要五万元服务费。本来我想,我们目前每日只使用了免费限额的1%,就算高德地图要完全收费,一年顶天也就几千块吧,只要服务质量过关,我们还是付得起。可是,这一口气就从免费服务变成五万元起步,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怀疑,因为我很难想象居然还有这样的操作。

我就告诉他,这太贵了,我们只是一个小企业,如果这么贵我们只能不予考虑,改用百度地图了。

我们并不使用高德地图的JavaScript框架开发地图应用,而是使用Maptalks这一国产开源框架。因此只使用高德地图API查询一些接口而已,要迁移到别的API也就一两个小时的事情。可他接着说,国内所有的图商都要收费,用百度地图也是一样的。

还有这等事?这越来越像诈骗了,可骗子不应该这么专业呀?

那我又问,天地图总不收费吧?我改用天地图可好?他称,使用天地图没有问题,看来这位不是骗子。之后他开始向我推销这个商用服务的好处,可是我

们的确无法拿出这五万元,要知道我们一年的服务器和带宽费用都要不了这么多钱,何况这还只是起步价。我又问,那我改为使用个人账号可以吗?他说,个人账号不允许商用,而且个人账号也可能会做进一步限制。我继续问,我们有一个网站是公益性质的能用吗?他们说公益性质的能用,但必须由政府单位开具证明。

事情基本清楚,那就不用再多说了。挂电话前,我告诉这位工作人员,你们这个价格确实太贵。如果高德需要收费,也应该先给我发邮件和站内消息,而不是给我打电话,我会进一步核实此事的真实性,如果你们真这么做,等于直接抛弃了中小企业客户。他表示邮件和通知应该已经发过,可能是我没注意,而他只是负责告知客户,自己无权决定什么。

挂了电话,我立即上网搜搜,很快确认了这一信息。

原来在去年12月1日,高德地图开放平台就给开发者发送了消息通知,声称:

“自2021年10月13日起,将原有商用授权升级为商用服务。未来会有客户服务经理为您解决日常服务中的问题。为了未来能够更好的做好服务体验,近期将会有高德开放平台能力中心的客户经理联系您。”

这让我想起,去年年底我确实收到了这个消息,但并没有仔细查看。因为我实在想不到,高德居然有这种骚操作,要收这么贵的服务费。在这之前,高德地图的企业开发者配额共分为30种,每种的免费限额每日30万次到300万次不等,超出部分就略贵一点,每万次请求30元。也可以购买单一接口不限量服务,每月2万元,一年就是24万,30种都买不限额度,那就是720万。开发者注册高德地图开放平台后,如果不认证的话,配额非常小,不够我们使用。企业开发者的免费配额要远远超出个人开发者,于是在去年,我们就进行了认证,升级成了企业认证开发者。

人文地理应用并不会涉及太多现代行政区划查询,我们运营的地图书和观沧海平台其实只用到其中两种API,“搜索服务-关键字查询”和“行政区查询”,调用频率每种每日一般在3000左右。算起来每种每月在10万次的样子,两种总共20万次。按原来的价格,即便高德不给任何免费配额,直接按这个价格收费,每月也就几百块。

随后我又进一步确认,高德、百度、腾讯确实都要求进行商用授权,而在这之前,据我了解,或者我一直以为都是采用免费使用付费扩容模式。而且他们步调出奇的一致,都是5万元起步。而国内除了这三家之外,还有什么提供互联网地图开放平台的企业吗?能用的基本是没有了。如果按照这个价格且坚决执行,小微企业恐怕将无法放心使用这些服务了。

我又搜索了开发者们对此事的评论,其中不难看出,很多日配额不过几十上百的开发者,都收到了高德的电话。虽然百度和腾讯也同样收费,但反映收到电话的人比较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一种可能是,也许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没有高德地图这么迫切的盈利需求;另一种可能是,使用这两者的开发者,可能没有高德地图多,所以抱怨的人少。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有意思的是,根据开发者的反馈,虽然高德修改了用户协议,但未签署商用授权的企业用户,却没有被立即停止服务,而是挨个打电话,也没有告知用户明确的停用日期,没有提供规范的试用选项。如果用户没有收到消息,或者没有及时迁移服务,那么就存在未知的法律风险,处于一种你可以用,但他们可以随时告你或者停用的状态。

在诸多评论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小规模用户都选择了不付费,而是直接将应用中的相关服务移除,或者使用其他替代品,比如百度地图……

只有一个开发者表示,因企业必须使用,且请求量较大,不得不给钱。至于如此收费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那么,一些低频甚至偶尔调用地图服务的中小企业产品,被三大开放平台不约而同地要求收费五万元,这是否将严重限制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和GIS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而言这是毫无疑问的,而那些直接选择移除功能的开发者,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家企业负责人,我自然不反对产品收费,再说提供电子地图和开放平台服务的成本确实很高。互联网地图服务的难点不仅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提供全球街道地图、卫星地图、三维地形图涉及到的数据采集更新或者购买问题。高德作为一家上市企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要对自家的服务进行收费,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价格高低自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市场定位而定,没有法规限价自然可以自由定价。2013年,高德被阿里巴巴收购前的财报就显示其处于亏损状态,被阿里巴巴收购后虽然无法看到具体的财报,但根据2019的财报显示,主要由高德地图、钉钉、天猫精灵组成的“创新型业务”,每年亏损超过百亿人民币,相比其中高德也不少,所以我还是能理解他们的。如果高德、百度、腾讯还能提供标准的矢量瓦片服务,而不需要绑定高德地图JavaScript框架,可以使用其他地图框架调用,哪怕一年上万元我觉得也没问题,可惜我们确实没有那么强大的付费能力,去为两个调用次数非常有限的API付这么多钱。

在我看来,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是社会经济普遍需要用到的基础服务,然而又因为其巨大的投入,使其成为巨头角逐的战场。相对而言,美国很早就有各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地图服务和免费软件供公众使用,比如非常有名的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谷歌地球的前身是Keyhole公司开发的一款三维地球软件,他们从NASA、地方政府和其他商业公司获取了最初的卫星地图数据。2004年谷歌收购了Keyhole,2005年正式发布了谷歌地球。谷歌地球客户端最开始分为免费版(Google Earth)和专业版(Google Earth Pro),后来改为完全免费,并开源了可以搭建私有服务的谷歌地球企业版(Google Earth Enterprise)。当然,谷歌地球客户端最近十年没有太大的进步,不过谷歌也不是啥事没干,推出了谷歌地球手机版和网页版等。

直到今日,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大公司,推出过一款完全免费,涵盖各个平台的三维地球软件,倒是各种利用谷歌地球卫星和高程数据换皮的“球”或者地图下载器有不少,当然这些大多都是要收费,或者有收费选项。

谷歌地图则一度成了最知名的互联网在线地图和地图开放平台。虽然后来谷歌地图改为增值付费,还大幅消减和免费配额并提高了API价格,但OSM依然可以免费在线使用,并支持用户下载和商用矢量数据。而在我国,除了高德、百度、腾讯的地图服务外,还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运营的天地图。网络上关于天地图是否会向企业收费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

总体来说,就是有可能收费,但就目前而言,企业依然可以在配额范围内免费使用,也不会要求你签署商用授权。但是我也有一种担心,因为天地图之前是完全不用令牌访问的,后来同样要求开发者注册账号,申请token才能调用服务,同时进行企业认证将获取更高配额,和高德的做法非常类似。只不过目前网站页面确实找不到任何付费选项,其服务条款和版权声明也没有说禁止商用,只是要求标注来源。

不过,天地图开放平台的技术服务水平和稳定性,目前还无法与高德和百度相比,如果像我们只使用个别基础API还好,迁移到天地图难度并不大,但如果是开发一些移动端应用,则可能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天地图没有专门的移动端和小程序SDK。当然,天地图也不是没有比高德、百度好的地方。我最开始涉足GIS,有一个因素是受到了谷歌地图2012年左右推出地形图的启发,觉得这个用来学习山川地理简直太棒了。后来腾讯地图和天地图都上线了地形图服务,然而百度和高德却迟迟不上线地形图,直到最近我才发现高德总算推出了三维地形服务。而天地图不仅仅有地形服务,还推出了基于Cesium的三维地形服务。

比较奇怪的是,在商业授权这件事情上,高德、百度、腾讯的步调居然如此一致,这不得不让人寻味了。据我所知,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应该都没有实现盈利。我们手机上使用的地图APP都是免费的,即便是其中含有广告,可以使用打车等服务也无法支撑巨大的投入。因此他们很难从个人用户或者小企业身上赚到钱。那为什么BAT还要搞地图呢?因为地图业务是巨头所打造的生态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毕竟,导航、外卖、打车、社交、快递、拍照等方方面面的场景都需要用到互联网地图服务。百度地图很早就推出地图业务,腾讯地图的前身则是搜搜地图,阿里以前没有地图业务,后来选择收购高德。除此外,国内的搜狗、360、华为等都有自己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但没有提供开放平台。国外的谷歌、微软、苹果等也都布局互联网地图。在智能驾驶日趋火爆的当下,互联网地图服务更显其巨大价值。

在美国,开发者使用地理信息服务的选项相对较多,似乎也没有出现这么步调一致收费的事情。除了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的地图服务外,还可以使用MapBox、OSM等平台提供的服务。除了API接口服务外,开发框架的选择也非常丰富,OpenLayer、Leaflet、Cesium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开源WebGIS引擎框架,国内许多GIS应用都基于这些框架开发,也可能改头换面就成了自研框架。

我之所以要专门说说这个事情,还是感叹国内GIS领域技术创新困难,应用开发不易。在美国,可以出现Mapbox这种从无到有的创新企业,而在国内,我认为很难出现这种公司。

2013年成立的mapbox,在短短数年内就声名鹊起,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地图定制服务,目前已经拥有上百万开发者,估值超过20亿美金,公司员工超过500人,并进入多国市场开,提供高精度导航地图、三维地图定制、数据API、3D地图、AR地图、移动端地图SDK、地图私有云等全方位的地图服务。如果你是游戏开发者,你还可以将Maps for Unity将Unity和mapbox结合起来。

Cesium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开源三维地图引擎,除了提供开发框架外,也提供三维地图数据云服务。目前两家创新企业都成了多种重要开放技术标准的主导者。

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不光是软件技术还包括地理数据,而数据服务成本相当大,即便不考虑服务器和带宽成本,光采集更新全球街道数据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工作,这对初创公司可以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通常只能使用现有免费数据,或者购买廉价的商用授权。那么mapbox、Cesium如何解决地图数据问题呢?其中一方面就要归功于OSM这样可以提供免费全球街道地图数据的平台,也得益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等国家机构开放了大量全球卫星数据和高程数据。企业发展壮大后,从DigitalGlobe等企业获取质量更好的高精度商用卫星数据,也比较容易。

这里不得不提及OSM对于美国和世界各国GIS发展的重要性了。OpenStreetMap是英国人史蒂夫·克斯特(Steve Coast)于2014年创立,通过用户协作分享提供和使用地理数据的非盈利在线平台,由2006年成立的OpenStreetMap基金会负责运营。OSM的数据虽然质量不是很高,但其有两个优点,第一是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2.0 协议(CC BY-SA 2.0)”开放完整数据,企业可以在该协议的框架下免费商用。

第二是其用户来自全球各地,拥有全球街道数据。这就让欧美的GIS初创企业可以解决初期的数据问题,加上政策、资质等限制也较少,就更容易出现创新企业。

除此外,也有许多个人或者机构利用OSM的数据搭建非营利性服务,比如之前我曾撰文介绍过的OpenRailwayMap。

而在国内,OSM因为涉及到审核、国界等敏感问题无法使用。而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公开了一些地图数据,天地图也拥有开放平台,但其精度、授权、矢量化程度等还是有许多问题。假如国内一个没有背景的初创团队,志在成为中国的mapbox或者Cesium,并解决了数据来源问题,可还有一个问题让他们无法逾越,那就是资质问题。在我国提供类似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这样的互联网电子导航地图以及开放平台服务,需要获取相应的甲级测绘资质,而要获取这一资质可谓难上加难。虽然这一两年政策有所松动,但目前我国只有包括百度、腾讯、高德、华为、滴滴、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内的少数单位

拥有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即便不提供导航服务,单纯是获得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的难度也不小。

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其实到不是针对高德地图或者BAT,毕竟这是商业行为合理合法。我是觉得,我们多年来一直使用maptalks这一地图框架,亲眼见证过其成长。Maptalks曾经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版的mapbox。目前基于WebGL开发的,面向三维地图的1.0版本已经成熟,功能强大,支持mapbox、Cesium等开放标准。

要做中国版的mapbox,就必须解决数据服务这一问题,因为开源引擎无法收费。可多年来他们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资质问题同样困难重重,同样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难以发展壮大。当天地图采用矢量瓦片后,其负责人甚至感慨,如果国家能够提供一种开放的标准,天地图能够提供基于这种标准,允许用户自由调用的矢量瓦片格式,自己又何须跑去支持国外标准呢?又何须折腾什么资质问题呢?哪怕自己不能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但起码maptalks的用户能够用上天地图的开放标准矢量瓦片服务。

maptalks深耕地图引擎技术,而我们则主要通过maptalks开发更加上层的人文地理应用。然而,要开发一个地图应用也并不容易,除了技术原因外,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地图数据。随着技术的发展,要开发出漂亮的地图应用,就必须依赖矢量瓦片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图商,要么基于mapbox的mvt格式标准发布了自己的矢量地图服务,却不对外开放服务;要么就自己修改了mapbox的标准,变得不通用;要么就是使用自己的封闭标准。在前些年主要使用栅格瓦片的时代,因为栅格瓦片不涉及浏览器渲染问题,因此数据服务并没有和JavaScript引擎或者移动端SDK绑定。开发者开发一款互联网地图应用,可以相对自由的分别选择框架和底图。

而现在,各个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家的JavaScript框架,并和自身的封闭标准矢量瓦片格式绑定起来,这导致开发者的选择自由度大大降低,也让没有背景的初创企业难以和巨头竞争。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国家标准,也没有一家采用国内外流行开放标准提供矢量瓦片服务的平台,这导致maptalks1.0虽然支持了mapbox和cesium的矢量标准,却无数据可用的尴尬地步。因此,我们也无法使用maptalks的这些新功能。不仅如此,即便不考虑使用矢量数据,即便是传统的地形图和卫星图栅格瓦片,国内依然存在种类少、样式不美观、精度过低等问题。

至于我们为啥坚持使用maptalks而不是使用百度、高德、腾讯地图JavaScript呢?第一,是这几家的JS框架功能上无法满足又闭源无法定制,第二,就是害怕和某个厂家绑定后,遇上框架熟悉了,代码写好了,却突然价格暴涨用不起的尴尬。如果天地图也要收取五万元商用授权,像我们这种这种小企业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就目前来看,国内GIS行业和我以前从事的一个行业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因为安全等一系列原因,国内市场基本只剩下本土企业,政府也只使用本土产品。扶持本土品牌不能说不好,但当本土企业完全失去了外部竞争,就会创新力缺乏,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再受到限制,那么我相信对于整个行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GIS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也会不容乐观,更难以走向全世界。

最后,希望国家能够尽快推出开放标准,或者直接拥抱当下流行的开放标准,向社会各界共享更多的标准数据服务。通过国家开放数据的形式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也希望华为等拥有资质也有实力的厂商,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地图服务。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政策春风养鱼,养肥了就捞来吃。

江湖人称:空手套鱼李妈妈。




  

相关话题

  就节省编译时间来说,Precompiled Header和Pimpl范式哪个更好? 
  目前中国程序员和美国程序员的差距在哪里? 
  Java如何打好牢固的基础? 
  如何看待JetBrains 遭美国调查? 
  真正热爱是什么感觉? 
  C++ 实现接口与实现分离后,文件变得更多了,到底有什么好处? 
  非科班出身程序员比较容易缺乏哪些技能?用什么方法弥补比较好? 
  同事一点都不在乎程序性能,该怎么沟通? 
  你所在的公司工位是什么样的? 
  做一个网页才几千,为什么程序员工资上万? 

前一个讨论
游戏《原神》中的哪一位角色最符合你对情侣的要求呢?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冰露那么便宜?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