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全国法学系最好的大学有哪些?好的标准有哪些?本科和研究生是否有区分? 第1页

  

user avatar   wolflot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这个回答有较大争议,先亮自己的立场:法学院系好坏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的回答是从学科评估的角度而言的,望周知。

目前最强人大,未来综合实力最强,优势最大的一定是法大,因为法大胜在地处北京及规模大,两个优点。而这两个优点契合了中国法学格局的演变方向。

中国法学格局正在发生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随着老一代的退休,新生代学者实力均衡化。第二个变化,学术资源加快往北京聚集,京外山头被削弱。第二个变化,不用多谈,大家都理解。最顶尖法学院就在北京的北清人政之间产生。着重谈第一个变化。过去由于历史原因,造就了文革后王利明、张明楷、张文显(张老师还高半辈)、吴汉东、黄进、何勤华、赵秉志等一系列凸显于时代的法学大佬。这些大佬跟同时代同学科的其他学者相比,优势太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各二级学科最重要奠基人(拓展人)之一,而且多数由于人才断层,快速走向领导岗位,掌握的资源足够多。尤其是2010年之前法学一级博士点的稀缺(10年之前只有十家),更强化了这一优势。但是,新生代的学者,褪去了时代造就的光环之后,互相间差距就不太明显了。以人大民法为例。60后王利明的接班人为70后王轶。王轶虽然也厉害,但是绝无可能再达到王利明在学界的掌控力与影响力。到了80后民法学者,各院校之间实力更分散,或许人大有优势,很难说谁比谁强很多。 事实上目前法学每个二级学科都存在这个现象。张文显之后,吉大法理目前还有谁?吴汉东一退,中南政法的知产同样塌陷。武大的国际法、环境法,黄进、蔡守秋走后,总体还强,但是已经挑不出统领全国的带头大哥了。华政的法史,何勤华一退,基本上就只有规模优势了。

一旦老一代退休,新生代实力均衡,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当新生代之间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规模就占优了。以清华为例,清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规模过小,清华内部给法学院的编制只有四十个。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花钱挖来的一批顶级大佬如民诉的张卫平、比较法的高鸿钧、民法的崔建远,以及快退休的张明楷等逐渐退出江湖,清华法学走下坡路是必然的。清华年轻一代是很优秀,但是没有跟同龄人拉开多大差距。规模决定了它在北清人政中可能会后退。

反观法大,足够大的规模,能容纳足够多的年轻学者。事实上,年轻学者最终能不能成长起来存在一定的概率问题。法大每年招了大批人,每届只要有几个成长起来,总数就很可观。事实上,政法院校在培养年轻学者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以法理学为例,八零后最强两个人法大的雷磊,中南政法的陈柏峰,分峙南北,就是典型代表。综合性大学法学院规模有限,不可能大规模招人。年轻人数量有限,一旦成长不起来,成本很高。所以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喜欢挖成熟学者,相对而言风险低很多。前面说了,年轻一代学者实力相对均衡,即使将来再挖人,也不会优势特别巨大,清华上世纪末期建院之初的辉煌之路难以复制。最终还是会败在规模效应之上。

而且现在法学内卷严重,能进法大的年轻人,即使不如北清人,但也足够优秀。大量的年轻人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就会凸显。事实上,近十年包括法大及京外的华政的上升趋势,都得益于规模效应。诸位可以去看看历史,十几年前华政在五院四系中并不占优,但是得益于老校长何勤华高瞻远瞩,布局、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现在每年论文、项目数量已经非常靠前了。

综上,法大因为占尽了法学格局变化的优点,未来大概率最强。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华东政法大学? 
  陕西一高校凌晨闯进 100 多人,疑因学校董事争夺学校控制权,这是怎么回事?他们需承担法律责任吗? 
  宣扬「读书无用论」的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宣扬这种观点? 
  如何看待网传河南拒绝中科大以及该事件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影响,如何振兴河南高等教育?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为生化环材专业正名「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 
  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 28 日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如何看待 2021 年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有哪些变化? 
  现在大学的知识网上都能搜到,那为什么例如名词解释之类的知识点一定要背下来呢? 
  如何看待复旦大学2019年军训全体学生更换教官? 
  我想解决大家头疼的房价问题,我应该选择什么专业? 

前一个讨论
如何预测法学第五轮学科评估?
下一个讨论
以中南大学目前的发展速度,将来是否有赶上并超过院系结构基本相同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可能?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