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不会飞的鸟吗,它们又是为何不会飞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aket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共3031字,预计阅读时间5-7分钟,图片13张,请尽量连接WIFI。有心拜年初三不晚,祝大家新年快乐~】


有不少呢,要问具体原因那就复杂了。


“我愿做一只小鸟,飞的更高”,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孩童时期的一篇作文上,我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梦想的。鸟儿擅长飞行,这似乎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也是这个庞大生物家族身上最为显著的标签,可凡事总有例外,现存的鸟类当中,飞行能力很差、甚至完全不会飞翔的鸟类其实并不罕见。


我们现在知道,鸟类的直接祖先应该是某种恐龙,在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中,其中一支始祖鸟为代表(Archaeopterx),后来演化为恐爪龙家族,另一支以耀龙(Epidexipteryx)和树息龙(Epidendrosaurus)为代表,演化为现代鸟类。而这些鸟类祖先就已经有了初级的滑翔能力,也就是说,最开始的鸟,确实都是会飞的。




那么也就是说,这些不会飞的鸟,肯定是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因为一些自然的选择而退化了飞行的能力。


平胸总目几乎是这类不会飞的鸟最为集中的一个生物类别了,从已经灭绝的巨无霸恐鸟、象鸟,到现存最大的鸟鸵鸟、鸸鹋,甚至很小的几维鸟,这一大家子统统都不会飞。曾经有一个理论认为,现存的平胸总目鸟类来源于同一个祖先,这个生活在冈瓦纳古陆的祖先至少在7500万年前就已经失去了飞行的能力(这个祖先失去飞行能力的原因我后边会在讲渡渡鸟的时候细说),后来冈瓦纳古大陆分解,平胸总目分散到南半球各大陆上,又因为各地不同的环境而演化出差别巨大的体型。


这个理论看起来非常合理,因为平胸总目不能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平胸”,也就是它们缺少可以附着大型肌肉的龙骨突,由于这个缺陷,它们的翅膀肌肉无力,也就飞不起来。



但这个假说现在站不住脚了,因为根据最新的DNA测序发现,生活在新西兰的几维鸟,和生活在非洲岛屿马达加斯加的已经灭绝的象鸟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同样生活在新西兰的恐鸟反而更远一些。如果这些鸟类真的来自一个不会飞的祖先,那么按理说,几维鸟和恐鸟应该是亲缘关系更近、在新西兰从古大陆上分离出来之后才分的家!但事实是,几维鸟或者象鸟,至少有一个是在古大陆分离之后才搬迁到新家去的,这么远的路途,只可能是通过飞行。


按照最新的假说,平胸总目的共同祖先早在古大陆分离之前已经发生了龙骨突的退化,但这个退化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平胸总目还拥有一定的飞行能力。而在古大陆分离之后,平胸总目散落在南半球各地,也发生过多次飞行迁徙,而彻底失去飞行能力则是之后才发生的事。


我们可以假设,7500万年前冈瓦纳古陆分裂,6500万年前后恐龙发生大规模灭绝,而当时的哺乳动物还普遍处于小型化状态,这就给已经演化的比较完善的平胸总目鸟类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由于缺乏天敌,它们无需飞行躲避,其中象鸟、恐鸟、鸵鸟和鸸鹋这样的大型鸟类快速填补了因恐龙灭绝而带来的大型生物缺失的生态位,演化出硕大无朋的体型,巨大的体重导致飞行更加困难,本来已经部分退化的龙骨突更是无法提供足够的飞行力量,所以它们就成了巨大的纯陆生鸟类。



也就是说,大型的平胸总目鸟类,是因为抢占大型生物生态位导致体重增大飞不起来+龙骨突退化飞行能力减弱的共同作用而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而几维鸟则不同,它们体型并不大,体重很轻,尽管龙骨突已经退化,但在某段时间内还是可以飞的,但它们飞行迁徙到新西兰之后,它的亲戚恐鸟早就占据了大型陆生鸟类的生态位,这使得几维鸟的生态位受到挤压,自然筛选导致它只能向小型鸟类方向演化。同时由于新西兰林木茂盛,又缺乏原生的捕食性哺乳动物,几维鸟最大的天敌其实是一些猛禽,那么为了躲避天敌,藏到树丛里不飞反而是更安全的,在自然选择下,几维鸟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和几维鸟相类似的还有新西兰的鸮鹦鹉(Strigops habroptila)、南秧鸡(Porphyrio hochstetteri)和新西兰秧鸡(Gallirallus australis),这些鸟的龙骨突非常完整,但同样是为了躲避飞在天上的天敌,反而逐渐退化了飞行的能力。



也就是说,几维鸟和鸮鹦鹉,是为了更好的躲避会飞的天敌而退化了飞行的能力。


而将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恐怕就得是印度洋诸岛上的渡渡鸟一家了。生活在毛里求斯的渡渡鸟,必须要克服毛里求斯典型的干湿交替气候,在旱季,岛上食物非常匮乏,那么能生存下来的就一定是那些在湿季最大程度储存脂肪的渡渡鸟,在这种自然筛选之下,渡渡鸟的体型也变得很大,根据推算可能在18-20公斤之间——这几乎是现存的最大的能飞行鸟类的体重(疣鼻天鹅和大鸨),而且和疣鼻天鹅不同,渡渡鸟不需要、也没有地方迁徙,毛里求斯岛上也没有它的任何天敌,所以它也丧失了飞行的能力。它的近亲罗德里格斯渡渡鸟也是在同样的自然筛选之下,演化成一种不会飞的胖胖的鸟类。




还有一些鸟类,则是完全为了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演化出高度的适应性而放弃了飞行的能力,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当然就是企鹅了。


其实海栖鸟类很多,比如各种鸥鸟、军舰鸟和信天翁,但演化的如此决绝、完全适应海洋环境的依然非常少见。现在的研究认为,企鹅的祖先在距今7000万年前就基本退化掉了飞行能力,身上的羽毛变得密致防水、体型变成纺锤形,翅膀退化为浆状,这都显示出它们在海栖方面已经达到了巅峰。而这种极致演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力的提高效率。


和其他许多水鸟相比,企鹅在水下的捕食能力更加强大,它们可以潜的更深,游的更远,甚至许多企鹅除了繁殖季节外都可以待在水里——而其他水鸟则必须日复一日的在觅食海域和海岸边巢穴中奔波。有些海鸟比如鲣鸟和海鸥也有扎到水里捕鱼的能力,但由于身体结构的原因,它们在水中的灵活度大打折扣,潜水深度和时间也很短。还有一些海鸟,比如军舰鸟,干脆连防水的羽毛都没有,它甚至不能降落在水上,只能乘着海风一直在海面滑翔,捕捉游动到水面的小鱼类。


而处于企鹅和其他海鸟之间的,就是海鸦了,这种鸟的身体也呈现纺锤形,但它的翅膀很小,飞起来非常费劲,这让它的能量消耗速度非常惊人——它飞行时消耗的能量是静止时的31倍,比任何鸟类都高。相比而言,它的近亲——已经灭绝的大海雀(所谓的北极企鹅)就已经完全退化了飞行能力,体型特征也和现代企鹅基本相当,这都反映出企鹅的这种高度特化是非常成功的。



可以看到,像鸵鸟这些这些不会飞翔的鸟,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缺失”了一些能力,而是在演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做出了成功的演化。在自然环境下,它们丝毫不会因为不会飞而感到任何缺憾,甚至活的更加顺风顺水。


但很遗憾的是,由于人类的全球化活动,极为深刻的改变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这就使得这些不会飞的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提到的这些不会飞的鸟类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灭绝了,还有的也已经苟延残喘。生活在新西兰的巨大恐鸟,因为毛利人的捕猎而灭绝,毛里求斯的渡渡鸟,则是在荷兰殖民者的大棒和他们带去的老鼠、猫、猪等外来生物的入侵下迅速灭绝。现如今,鸮鹦鹉也已经仅仅剩下了区区100多只。每一个物种都是经历了数千万年挣扎后存活到现在的赢家,这些最优中的最优者,本是它们所处环境中身怀绝技的奇迹,但在人为导致的环境的剧烈变化下,因为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它们连躲避新危机的机会都不曾有过,如今却落入这般田地,不能不让人为之唏嘘和深思。





给我永远喜欢的企鹅王 @PenguinKing 补几张他永远喜欢的企鹅朋友的图:





  

相关话题

  如果生物的进化是趋利避害的,那人类觉得好吃的动物(例如鸡和鱼)会不会为了避免被吃逐渐进化得更加难吃? 
  你有没有见过为了让自己有个家而非常努力的流浪动物? 
  现在没有新物种诞生,能够证明进化论是错误的吗? 
  飞机跑道可以双向使用吗? 
  后三点飞机如何做好前两点着陆(主轮着陆(? 
  为什么从中国飞往美国的很多航班,不是直接横穿太平洋,而是先向北飞,从白令海峡路过? 
  驴或者马能像狗那样蹲坐在地上吗? 
  神舟十二任务航天员乘组确定,将于 6 月 17 日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你有哪些祝福和感想? 
  猫为什么一点也不怕蛇? 
  几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 

前一个讨论
哪些哔哩哔哩UP主是学霸?
下一个讨论
生活在极地和高寒地带的大型生物是从哪起源的?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