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本身不是为了优越感或鄙视谁!
音乐是某种附加在价值观之上的审美,被创作出来可能会引起感官愉悦的,依附在时间上的抽象艺术!.....我的妈我怎么会写出这么难懂的话.....
之所以会有优越感这件事无非就是有各种门槛的存在....音乐作品无法自证优秀,它需要被听众证明......好了,这门槛就来了。比如一段音乐在收入和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它在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的群体中也得到一些排斥,这样的音乐作品会被定义为low。字面意思是音乐本身low,其实说的是其受众群体在社会的阶层较低。人类进化本身决定了大部分时间的大部分人希望自己的社会阶层向上发展,所派生出来的阶层鄙视也反映到了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上,有时为了避免这种鄙视,人们会假装理解了自己并不理解的艺术作品,我们管这个叫“附庸风雅”!这并不是贬义词,很多人就是这么入门的!
教育水平高的人为什么普遍不喜欢被定义为low的音乐或艺术作品?........为了追求被更多的人理解,我们就需要把艺术鉴赏的门槛一再降低,让哪怕一天学也没上过的人能欣赏,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的人也能哼出来个大概。解决的办法就是简单和再简单。当音乐如此简单的时候,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来说,就变得寡淡而缺乏可以玩味的内容。对于专业一些的音乐爱好者和职业音乐工作者来说甚至有些难以忍受。就像你明明可以驾驭拉赫马尼诺夫,可你妈逼你天天弹小黑人儿那是什么感受?.....
那为什么既然很多音乐人受不了那么粗浅的音乐,还要自己去生产他们所认为的垃圾?答案是.......钱!
这是由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决定的.......音乐简单的说就是声音,它是没有实体的艺术形式。它只有载体.....当唱片消亡后,它连载体也没了。只是一种可以被无限拷贝的数据形式,他所占用的数据空间容量小到可以被忽略不计。所以它必须便宜.....便宜到什么地步?它必须便宜到你觉得宁可付费下载也懒得拿块硬盘到邻居家电脑上拷的地步。
当一个艺术门类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以后,他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展现出脱离大众审美的形态。哪怕是时装设计!最顶级的时装一定不是给你上街买菜时穿的!那么精巧的设计和质地也不是每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能够驾驭的,这就是一种双向选择....。郭德纲穿纪梵希还有人记得么?当然,这么矫情的衣服一年也卖不出去几件......不过好在.....这样的衣服也很贵,卖一件吃半年。
任何和审美有关的艺术产品例如美术,装置设计,工艺品都是有实体的。通常越是高端就越贵,也越可能脱离大众的审美。由于受教育较优的社会群体收入也较高,又可能理解审美中更深层次的符号或更难懂的艺术品。所以就经常看到有人花巨资买一些人民群众看不懂的艺术品回家。这也给大家造成了很多困惑,觉得为什么花钱在看不懂的东西上?........当然他们也可能就是受骗了。但是这种现象代表了一种社会现实.....就是人类以能够理解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为骄傲,以能够买常人无力购买的商品为自豪。说白了就是刷存在感!
而音乐呢,所有售价都一样,你听贝多芬不会比听凤凰传奇多花一分钱。那它的盈利模式在哪呢?.....答案是:走量!........
你下载一张专辑花的钱可能连出门买张煎饼都不够.....可录制一张好专辑要花老鼻子钱了,又要好录音棚好乐手好混音师好编曲好作者,保不齐再撸个交响乐团啥的。这又要分成又要交税的可怎么赚的回来?那就要降低审美门槛,让音乐尽量简单。让没上过学的人也能理解,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哼哼两句....如果你要写有趣而内容丰富的音乐,不但费时费力,还要多年积累,大部分听众还听不懂.......以跑量的盈利模式来看越高级的音乐赚的钱越少。这就是这些年的流行音乐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简单的根本原因。
因为唱片出现之前,音乐不是普通人想听就能听的,以当时的收入,看场音乐会奇贵无比,能经常听到音乐的人不是教会就是权贵。作曲家和乐队更是没几个人养的起,所以听音乐这件事本身就很有优越感,听音乐时大家也都很隆重。那时所谓的音乐出版物只是乐谱,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背景才能阅读和演奏。所以那些留下来的音乐本身就是给精英阶层听的。当时的乡野小调因为没有录音技术基本上都已失传。
唱片技术发明以后卖的最好的就不是古典音乐了,而是从黑人民间音乐演化而来的爵士乐,由于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娱乐性,这种音乐形式一直独领风骚到50年代,可是爵士乐的后期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技巧化和艺术化,所以慢慢被更简单直白的摇滚乐和复兴布鲁斯所取代。所以唱片是音乐平民化的第一步,也是音乐民主化的开端。从此基本上就是越来越简单的新音乐风格取代越来越复杂的旧种类而成为主流。幸好那些复杂而成熟的旧风格在今天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一部分。这也是今天那些简单而未被充分发展出艺术价值的新音乐风格所无法比拟的!
虽然大环境在慢慢退化,可国内外也有不少小众和高端大仙活了下来,这其中以欧洲,日本和美国为突出。虽然跑量的钱谁都喜欢,可跑量的竞争也激烈,赛low这件事也不是谁都能干的。有些人原地不动忠于自己的音乐理想深挖硬凿也能闯出一条路。虽然名气不如筷子兄弟响,可靠着自己的艺术造诣,演演出,做做唱片(虽然赔钱)或者抱大腿给电影写配乐啥的也能吃喝不愁,没准儿还能得个格莱美。他们长期专注于学术和艺术研究......花在自己专业上的时间远远超出那些整天跑通告的艺人,只要没有在沉默中变态,一般逼格和审美都有比较高的水平。
一定会有人问....那为什么这些人都不红?原因有几种:
1 受教育程度较高尤其是美育水平较高人群的审美都比较分散而细化,细化到什么程度呢?可能是60年代的某位爵士钢琴演奏家,可能是20世纪末的某个当代先锋古典乐,也可能是今天某位法国地下电子音乐家或印度的某位西塔琴演奏家的音乐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仅仅拘泥为这周刚出锅的热门流行歌曲。这些人基本不受周围人的影响,而更加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他们来说,什么是主流音乐?不存在的!
2 很多高逼格的音乐都比较复杂,甚至晦涩难懂。他需要听者有大量的音乐积累,收听量,甚至是音乐理论背景才能听懂。你也可以问那么难懂的音乐为什么要被创作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表达或接受自己所喜欢的艺术处理(只要不违法)。有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某一领域被某一小撮你认为重要的人认可所带来的快乐远比写首烂大街的歌有更多的满足,甚至可以产生天涯觅知音的快感!这是再多金钱也买不来的感受.....也不是菜场大妈随口溜两句你写的歌所能比拟的!
3当一个音乐人在技术和审美都达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他们的职业生命就会很长,他们甚至会避免让自己大红,因为大红意味着你的音乐过于直白了(例如久石让).....直白的音乐会写的人太多........也会突然冒出来很多模仿者.......而且一旦追求直白,很容易将自己引向和别人赛low的轨道从而很快过气,因为总有人比你写的更直白.......(好在久石让没有,他老人家还是有点看家本领)。与听众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很多所谓高端音乐人保持常青屡试不爽的套路,这些作品基本就是:有点听得懂但又猜不透反正不难听......虽然也很鸡贼。但可以让他们的作品即没那么晦涩,也不会很快被时间淘汰,没准还流芳百世,职业生涯长到令人发指......约翰威廉姆斯快九十了还咔咔写呢......你说你那么大岁数要赚那么多钱干嘛?.......但我们依然能从他今天的作品里得到很多启发,学到不少手段!
文艺大神儿的音乐通常不会在网易和QQ音乐的首页上看到,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找,去听,去学习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任何一个音乐流派里都有无数小门类,风格繁复错综,光整明白一个大门类里的脉络就要好几年。要成为一个领域的鉴赏家基本就是半辈子进去。你说这些人怎么会瞧得起听流行排行榜单的?何况对于他们来说,上热搜的音乐很多都简单到听了第一句可以自动哼出下一句来。就像看了一场第一分钟就知道结局的电影一样无趣。
这种对音乐的追求的确不是每天上八小时班坐仨小时通勤车回家就累得要死听两首歌睡觉的人可以理解的。因为音乐在他们生命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一样。
当然我也理解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过人的能力和长处,当我们跑步时,跑得快的那个一定有优越感,当我们出国旅游时,外语最好的那个也会有优越感。当我们在家做饭吃时,饭做的好吃的那个人都会有优越感。当我们听音乐聊音乐时,最懂音乐的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有优越感?比如我.......有时也靠它刷优越感,虽然也会经常被各路高人KO(就当学习了),可人总得找点存在感吧!我半辈子都搭这上了,我也只会干这个.....除了这个擦地都擦不好......如果连这么质朴的情感也得不到宣泄,那可真是要在沉默中变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