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直想不明白,中国乐器为什么没有西洋乐器发展的好呢?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jiang-shui-k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好的问题,很大的问题,但也是很简单的问题。

先说很好的问题。因为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知道的人才懒得说,现实就是如此。不知道的人又好奇,但是又不明所以,或者一知半解,故有此问。

再说很简单的问题。首先现实就是如此。再者,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走的是西方的音乐道路。从最开始九大音乐学院的成立,到委派各种选手参加世界性的各种小题琴钢琴大赛,只差没有像体育比赛那样搞成举国体制了,都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说很大的问题。都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了。其实我估计,真有人写这样的论文,或者很多音乐著作里多少都说到这一点。下面说的,是很关注这个问题的我的个人的观点。

最开始让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和引发我思考的,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上的一篇文章。大作曲家的科普文章,真的让我们这些读者信服。具体是哪一期,也懒得去查了。

下面开始说原因。有些是重复郭文景的观点。

一 记谱法的问题

从古琴说起。古琴谱一般人看不懂。难度很大,对流传很不利。我的一个同事,跟我说她去学古琴了,我眼睛一亮。从她点点滴滴的朋友圈上,看到了现在的古琴,上面都有一个个音位标记,就像有些人初学小提琴的指贴。但是古琴谱上的那些指法,都是中文字。现在强点。我想,现在教古琴和学古琴的,一如学二胡和教二胡的,大概都是简谱。

以下粗体字为网上搜的。

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琴谱,又名 减字谱 ,相传为唐末曹柔发明,减字谱一 般为四部分,上方记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 徽位 ,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传。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其他乐器参考古琴。后来西洋人弄了两个谱,一个简谱,一个五线谱,这个不用说了,曲子演奏,因为这两个谱,方便多了。只是劝退了一部分没有毅力,和固步自封的人。

比如广场上的老大爷拉二胡,都是认简谱,最开始学的都是定弦调DA弦,也就是首调唱名法的15弦,D调。再厉害点的,估计拉过三五年的,会52弦,也就是G调。你要是问他A调是把两根弦作什么音,他不一定知道,但是你要是问你会41弦吗?他知道,而且有的会用41弦拉曲子,有的不会。最厉害的广场二胡大爷,最多会拉三种定弦。他架子上,地上,摆着一大摞乐谱,都是简谱,歌曲标题下面左上角,写着“52弦”,“15弦”,写其他的基本没有,有,他也是按照这两种定弦手法拉,音太低拉不出来怎么办?好办,高八度拉。太高怎么办?不好办,因为他最多拉两个把位,第三把位,拉得像杀鸡,一部分原因是二胡的问题,更多的是第三把位手法他师父没教他。那总要拉出来吧,低八度拉呗!(说明,此段有修改,根据下面评论修改的。)

感谢简谱的发明者(可能是卢梭,至少与他有关),为我国旋律乐器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好便于传承的法宝!

我说的只是我每天闲着无聊,逛广场的心得。我不知道中国音乐学院的拉弦系采用什么样的谱子教学生,但是我敢肯定谁也绕不过简谱的教法,你说老师在黑板上讲解板书时,简谱写得是不是比五线谱方便?

二 乐器本身的问题

我们掰扯一下乐器本身。在我国,流传甚广的二胡等拉弦乐器,竹笛唢呐等吹管乐器,是不是单音乐器?有没有见过一个吹笛子的准备表演,拿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十二只竹笛,从大到小一字排开。有没有见过电视上一个人把两支竹笛捆在一起,一会吹这支,一会吹那支,然后观众一阵狂热的掌声掠过?啊,这么棒,我一支竹笛都吹不好,他(她)一次吹两支哎,这么厉害,鼓掌!

早期的西洋长笛,也是木制的,也要像我们的竹笛演奏员一样拿一套。但是后来一个德国人吧,改进了长笛的按键方式,后来用在双簧管和单簧管上,变成了可变调的乐器,加上铜管家族的各种号,也是可变调乐器。无论是携带,演奏,还是记谱,都方便多了。而我们的竹笛唢呐等,几百几千年一成不变。有人说,竹笛也可以变调,采用的是半按孔发音,什么筒音作5,筒音作1。不错,那你让他筒音作#5试试啊?

当然,民乐里也有和声乐器,比如琵琶,各种阮,扬琴,很多打击乐,琴筝瑟,等等。二胡虽然是旋律乐器,但是可以换调。这个问题我们到演奏的差异上再说。

三 律制的问题

五度律的音的振动频率,和纯律、十二平均律是不一样的。发个图,来自晏成佺编著《基本乐理教程》作曲卷。

律制的差异导致的是转调麻烦,以及调性色彩上细微的差异。在当今十二平均律横行天下和西洋乐器发展得这么好的情况下,律制的差异,应该限制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四 音乐工作者的地位

先说我国古代。古代音乐家的地位,那都是没有地位。请问谁记得几位古代音乐家?我只记得两个姓李的,一个是汉武帝时期的李延年,一个是唐代的李龟年。还有伯牙,嵇康,阮籍。但是我说的是地位,都很低下。不与其他职业比,就与画家比,动则卖几千万人民币绘画的画家,多了去了。说画家与音乐家云泥之别,恐怕没有人反对吧。这样低下的地位,你还想发展?古人称搞音乐的,叫“优伶”。

再来说外国。总得来说,国外的音乐家地位也不高,只不过比国人高。不然谭盾,郎朗等这些人,还有一个带很多学生获国外小提琴奖项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叫什么来着?忘记了,都跑去国外呢?再说贝多芬,那是第一个靠写曲子和被贵族支助获得生活还过得去的作曲家第一人。莫扎特,只比贝多芬大十几岁,就没有那么幸运。更早的巴赫,在教堂某谋了一份不错的差事,一个人过得有滋有味,养育了十几个孩子,生活不错。虽然现在我国音乐家,教授,流行娱乐群星都很有钱,但是地位,那都不高。有多少摇滚人,不能以演奏摇滚过活的?他们有演员有钱和有地位吗?他们有画家有钱和有地位吗?没有,何况无数的流行明星,歌星,还都是学西洋乐器,或者拿西洋乐器,电声乐器伴奏而演唱的?出了一个吴彤,也跑美国去了。

不说了,说了名人的事,只怕被喷。

五 演奏的问题和音乐观念的问题

玩过钢琴,小提琴,古典吉他或者其他西洋乐器的人,都知道巴赫,然后学乐理,知道复调,赋格,对位,织体这些复杂的东西,当然和声也很高深。一个交响乐队,一个合唱乐队,在演奏演唱时,都是好多声部。这叫合奏,或者叫合唱。但是我们看看民乐,我说的是民间的,不是正规民乐团的,比如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请个小型乐队吧,他们怎么玩?那叫齐奏!没有声部,大家都是一个音,一个旋律,没有模进,没有和声,没有低音作为基石。讲究的那就是一个字:“响”!越响越好!曾经有几十几百支二胡,或者几十几百台古筝,或其他什么乐器,在一些庆典上演奏!这个传统的形成,得追溯到齐宣王。滥竽充数是也!为什么几千年的传统,红白喜事要炸鞭?图的就是一响!

音乐是越响越好吗?显然不是。

音乐是发自内心的,内心是需要澄净的!音乐是修身养性的。当我们对音乐的认识不到位,音乐者的地位发生了衍变,音乐沦落成了吹拉弹唱,成了红白喜事的应景,音乐者成了观众叽叽喳喳,指指点点的对象。当然,更多的音乐从业者,为了功名利禄,刷点口水歌,蹭点流量,你管得着吗?音乐已不是音乐了,而是音乐(le)了。我玩音乐,为什么要搞多声部?为什么要搞复调?为什么不能万能和声编配?你管得着吗?

但是我们的民乐也有和声乐器啊,更有甚者,笙是世界上吹管乐器中唯一一个,可以同时发两个音的乐器啊!骄傲吗?

那我们说说民乐合奏。

第一,民乐合奏没有低声部。

第二,民乐合奏鲜有二胡分声部的,基本都是一个声部。

第三,民乐合奏里,和声乐器没什么存在感,你发和音?没什么感觉啊!还不如电声乐队里动次打次来得那么得劲啊!

第四,民乐的音色太突出。每一样乐器,都很有特色。独奏,都是龙,几十条龙在一起,对不起,都是虫。特色(音色)太个性化,加上没有低音的支撑,是不适合合奏的。二胡的高音,当二胡不好时,其实很刺耳。劣质小提琴也是,但人家经过了改良后,一把瓜乃利,那高音,一个字,爽!你见过几十万的二胡吗?没有,这也和民乐的材质有关,都是天然材质,没有多少人改良,高音都是杀鸡。

综上所述,民乐发展得不好,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只是一顿胡扯。当古典和声体系几百年来被那些西方的作曲家们玩得差不多的时候,进入二十世纪,作曲家们开始解构,出现了很多流派,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梅西安的“有限移位调式”,等等,不一而足。陈其钢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这种解构,有我国的作曲家参与,但是我国的音乐教育,真的落后别人很多年。

谈什么国乐的发展?我看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虽然我一顿胡扯,若能解惑,则可!若能反驳我,欢迎,我也不能反驳你很多,因为我的知识水平有限,也不是从事音乐行业,所知甚少,见谅。


user avatar   Mi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鐵東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不能與時俱進的傳統就是糟粕”,我深以為然~~


分享 酒井法子 的歌曲《碧いうさぎ》xiami.com/song/363957 (分享自@虾米音乐)

酒井法子95年的單曲“碧いうさぎ”前奏裡的這個掃撥樂器你們猜是什麼?

木吉他?不對~~

烏克麗麗?更不對,是什麼呢?



是日本琵琶~~

毫無違和感吧?能夠融入現代音樂中而不突兀,這才能讓傳統樂器散發新的光輝,很遺憾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樂器沒能做出任何適應性的改良,甚至是拒絕改良,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

音樂和體育是最能體現團隊協作的,可是中國傳統樂器幾乎都是solo樂器,大家都想站C位,都想當前鋒,硬往一起配合的結果就是一堆中高頻聲部嘰嘰喳喳,大量中低頻聲部缺失,必然不能勝任更多情緒的音樂表現,就更別提“恢宏”之類的表達了~~

國人引以為豪的美食、八大菜系什麼的,其實並不是傳統文化,它們幾乎都是在近一百年裡誕生的,一百五十年前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啥是魚香肉絲。。。但是一百五十年前,門捷列夫已經發現了化學元素週期表,在科技前沿上中國是落後的,即使是到了今天也只是把拿來主義運用得很純熟,更多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想要進行技術變革,勢必要十分了解自己要做的事,還要團結起從業者們,大家共同努力,水漲船高相互影響才能讓一件事得到真正的進步~~

只有拋棄“祖宗成法不可變”,才能為了傳統文化去添枝加葉,才能創造新的文化,才更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這才是真正的繼承和發揚,畢竟這些東西以後只能在博物館看到也不是個什麼讓人高興的事兒~~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user avatar   ai-shang-gao-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专业,说说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

我认为,中国音乐(器乐)的发展目前看没有西方的发展好,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关系。

我们看西方音乐史,开头是宗教音乐,到16世纪世俗音乐才慢慢发展起来。而16世纪是明朝中期,对于中国人来讲距离近代已经不远了。中国音乐和西方相似,我们的音乐长期掌握在国家手中,称为礼乐。民间音乐也会发展,但只有进入宫廷才会被记录,成气候。说到西方的宗教音乐,我曾和一个为教堂唱赞美诗弹伴奏的小姐姐交谈过,她手中赞美诗的琴谱比《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要厚,边弹边唱给我听,可见西方宗教音乐对人民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礼乐制度,把人分成好多等,每个等级听的音乐不同,用的乐队也不同,它是划分阶级的工具,与普通人民的关系并不大。

16.17世纪(这时候都文艺复兴,资产阶级萌芽了)西方音乐发展开始依附宫廷,国王贵族要听音乐,要找人写。这时候产生了一大批音乐家,写了好多歌剧,器乐音乐也因为巴赫渐渐发展起来。回过头来看中国,宋徽宗喜欢艺术,被人怎么评价?玩物丧志,无心朝政。到了今天,艺术在一些中国人眼中也是不务正业,可见难以发展的根结。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难以传承很重要原因在于记谱法不完善。我们有很多东西都失传了,留下来的一点点东西有的能看懂,有的还需要解密。我看中国音乐史好多内容都是,史书记载在×××时期是有×××,但是已经失传;我们在×××里发现了×××谱,但是并不知道怎么解。而且,琵琶是琵琶谱,古琴是古琴谱,京剧与昆曲虽有传承关系,板眼关系却也不尽相同。西方音乐史就显得异常详细,每个音乐家的生平清清楚楚,老婆是谁,有几个孩子,怎么死的。但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确实离我们很近了。

扯远了,回到记谱法。西方记谱法真的特别系统,线谱发展成五线谱,音符时值,节奏节拍,强弱力度,表情符号等等十分详细。后人可以发展的空间不大。如此详细,这和西方乐队模式有特别大的关系。你要是问中国就没有乐队吗,中国肯定是有的啊,比如说相传唐玄宗所写的《霓裳羽衣舞》就是一个大型舞曲,有乐队,有舞蹈,但是基本失传了。民间的一些歌舞乐队也有留下来一些说法,像顺口溜一样,如今却很难理解了。乐谱无法统一,不好记录流传真的是对音乐发展很大的阻碍。(如上文所讲,我觉得根结在于中国文化中对艺术的不重视。)

正如另一个答主说的,西方音乐赶上了好时候,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思想开放。而我国因为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没有参与人家的发展,手里拿着别人的成品(记谱法,大小调理论体系,和声系统等),觉得真好用,回头看看自己的,这是啥啊,都是汉字还看不懂。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多半都是西方的音乐知识,和他配套的就是西方的乐器。民乐就变成了小众了。


user avatar   dante-25-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问题没答到点上。要说西方音乐的发展史,你拿近代我们丧权辱国做理由是不对的。

纵观音乐史,有几大原因值得分析,首先就是记谱方式。和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严格的数学体系一样,我们缺乏完整的符号体系,这是最致命的。(祖冲之父子早早就有了成熟的微积分思想,但是中国却没有发展出相应完整的数学体系,这点和乐理异曲同工)五线谱的发展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如果你注意乐谱的历史,你会发现五线谱的发展其实是在平衡读谱速度和阅读直观性。升降号,谱号的发明虽然减弱了直观性,但却大大提升了读谱速度,这种思维特别具有艺术,很类似程序中的封装。这种记谱方式可以让人在接受充足的音乐教育后快速的读谱,写谱。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变得非常迅速。

与符号体系相关的另一点,则是和声方向的发展。五线谱的优越性不但体现在了视奏上,还对和声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声的体系化发展,则对交响乐队的分工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不管是哪本介绍西方音乐史的教材,都在“和声之花”上重重提笔。这个方向甚至影响到了调式的研究。我们知道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十二平均律,但为何我们没有发展出更有体系的调式和声理论?这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我们更进一步说,西方的音乐早早就进入了学术领域的研究,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实用。与大家对宗教的理解不同,宗教对西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近代前半段,西方的学术研究很多都由宗教机构承担,而中国的学术研究则是为了皇权系统。这就导致西方的学术早早就摆脱了只注重实用性的陷阱,开始向形式化,体系化,往形而上的方向发展。而这些深入的研究对音乐的实用性研究有了很深的帮助和影响。

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乐器的发明,仔细思考下,为何很多电影,包括中国电影的配乐都用交响乐,甚至我们的国歌,军歌,都是交响乐队演奏,而非民乐队?这是因为民乐的色彩太过独特,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使用才会舒服。而西方乐器则有更多的包容性,这是由于乐器的设计思路不同。如果了解乐器的历史,西方对音色的追求可谓是变态,以小提琴为首,这个乐器的改进经过了几百年,最后由意大利的世家匠人改进到巅峰,人们对小提琴的音色追求是意图找到很和谐更平稳的音色,这一点深受形而上思想的影响,并且其中包涵大量的数学工程学研究,基本脱离了经验主义的阶段。当然这种设计,让交响乐少了一些色彩,但是它的包容性,平稳性,和谐性,我认为是无与伦比的。要不然为何国歌都用交响乐?

一上这些基本都包含在音乐史中,如果题主想进一步了解,我推荐人类的音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比起官方的教材比较薄一些,而且观点比较窄,有助于理解。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还是看下官方的西方音乐史,并且补充一些中世纪史,近代史资料,更有助于理解。




  

相关话题

  Viva La Vida 讲的是路易十六还是拿破仑? 
  中国的摇滚乐发展至今,大约历经了几个阶段?分别有哪些特点?各阶段的代表摇滚人或乐队都有谁? 
  如何看待娄艺潇签约华纳出唱片、演韦伯音乐剧? 
  什么是蒸汽波(vaporwave)? 
  学器乐演奏可以不练视唱只练练耳吗? 
  如何看待冬奥女子冰球比赛俄罗斯对美国中场 BGM 是《喀秋莎》?比赛的背景音乐都是怎么选的? 
  如何评价刘若英? 
  歌手演唱中带的耳返放的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石家庄北站属于哪个区? 
  你们见过哪些奇怪的乐器? 

前一个讨论
如果jojo的画风变成普通画风 还会这么火吗?
下一个讨论
老师在教室里装摄像头,自己监视学生,这种做法对吗?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