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在音乐学院里加入没有的系和专业,都需要经历些什么,我们可以拿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发展当做案例。
1949—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完成组建工作后,成立了声乐系、作曲系、钢琴系、管弦系,唯独民乐以“组”的形式挂靠在管弦系下,当时的民乐组曾就此事问过当时的副院长吕骥,吕骥回应:“民族器乐的种类不够丰富,能够演奏和用于教学的教材又有限,学生的人数也不够,所以要成系还有待发展。”
而在应对这些问题时,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团队,学校当时聘请了很多民乐演奏家,理论家到学校进行教学,丰富了不同乐器的教学,在最早只有二胡和琵琶专业的基础上,补充了古琴、古筝、三弦、管子、唢呐、笛子专业,并组建了民族器乐教研室,在演奏家和理论家的共同探讨下,借鉴了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1956年,“民乐系”正式成立,并于同期,开始在“附中”招收民乐学生。
此后,民乐系将系里培养出来的一些优秀人才留到学校,不断的扩充学校的教学人才。1957年,民乐系开始招收民族作曲专业的学生,推动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系内师生经常会到民间采风,并到国内外进行演出,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期间,民乐系相继完善了多部教材,开拓了多种课程,完成了传统曲目、改编曲目创新曲目的上演和录音,还对民族乐器进行了改制创新。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还开设了“第二乐器”的选项,民乐系同学可以同时学习两件乐器。再后,周总理建议组建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全院并入中国音乐学院,经历文革后,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一部分回到了中央,一部分留在了中国。
所以,通过以上我们反推,一门乐器没有纳入到音乐学院的专业中,最主要的可能是没有教师,再次可能有教师,配套教材乐器不完善,如果都有,很可能是没学生。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有一些乐器,可以不需要进入音乐学院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学习,比如口琴、口弦这些简单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