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武将之首,你认为他是文臣可能因为他和孙乾站在一起,这确实是个很奇怪的事。
刘备殿∶刘备、刘谌
诸葛亮殿∶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
东偏(关羽)殿∶关羽、关平、关兴、周仓、赵累
西偏(张飞)殿∶张飞、张苞、张遵
文官廊十四文臣∶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武将廊十四武将∶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排序是杂乱无章的,显然不是根据官职大小或出仕时间排列的。甚至孙乾位列武将廊,黄忠排序第七,这是非常奇怪的。
其实,武侯祠在明末清初因战火被毁,在康熙年间重建后,刘备殿两廊的人物塑像经重塑,形成两边各12尊的布局。其排序是以中为尊,依官职、功绩向两边排列。
因为两廊的北端没有与刘备殿连接,是断开的。既然刘备位于正殿,两廊所附文武名臣,如朝廷礼, 他们只能从中间道路去轴线大道上殿,拜见先帝。所以黄忠、赵云居中,按官职就座,是正确的。
道光年间,四川名儒刘沅对塑像位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他选一批贞良死节臣子的塑像增塑。如张南、冯习、傅肜等,尽管他们事迹简单,史书无传,因是壮烈战死而被增塑。
同时还在两廊北端各增修一间房屋与刘备殿连接,形成以北为尊的格局。然后在新建的房屋处各增塑两尊像。东廊为庞统、简雍,西廊是赵云、孙乾。
经调整,两边塑像增至各14尊,均以北端为首,文臣以庞统居首,武将以赵云为先。但是,当时没有全部推倒重塑,只是局部调整,原以中为尊的形式也被局理保留,所以黄忠仍然居中,使得位次混乱。由于没有全部推倒重塑,只是局部调整,所以前后所塑之像的大小不同,差异用尊卑难以解释。使两廊文臣武将相互混杂,如文臣中有武将傅肜,武将中有文臣孙乾。
杜甫在成都时,看到过刘禅庙,写下“可怜后主还祠庙”的诗句。
《宋史》记载“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由此证明,宋朝有刘禅祠,蜀地的主帅蒋堂曾下令砍伐刘备墓、江渎祠的柏树,并毁刘禅祠。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蜀先主祠, 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挟即武侯祠,东挟即后主刘禅祠。蒋公堂帅蜀,以禅不能有保土宇,因去之。”看来销毁刘禅祠,是因他投降所致。
这个问题与刘沅的整修有关,康熙年间重修的武侯祠是有许靖、法正、刘巴存在的。但道光年间改制时,刘沅取缔过一些塑像。比如无传记载的李彪、张虎,德行有亏的法正,同朝不同心的许靖、刘巴。
惠陵之侧为武侯祠。两庞祀诸臣,旧有李彪、张虎,于传无稽。而法正报怨于眶毗,刘巴、许靖之辗转而轻生,皆不得为昭烈纯臣,特偕为正之。——《汉昭烈庙从祀功臣记》
法正真惨!
我们知道《三国志·蜀书·许糜孙简伊秦传》中的六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其中孙乾、简雍、秦宓在武侯祠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刨开被除名的许靖,为什么没有糜竺和伊籍?
糜竺不在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1.在汉朝商人地位低下,难入庙堂∶
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2.糜竺的好弟弟糜芳叛变导致关羽身死荆州失陷,虽然刘备没有追责糜竺,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是连带责任。
糜竺真惨!
伊籍不在的原因猜测∶
凭伊籍随刘备奔波,参与制定《蜀科》,被封昭文将军,以他的地位没理由不在。但塑像时也要考虑到人物在民间的影响力(毕竟虚构人物周仓都在),或许是伊籍的事迹在民间少为人所知,这才导致这位昭烈纯臣没有塑像,很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