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现有的答案,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先亮明观点:这两种做法,效果当然是一样的。
首先,董卓铸造小钱,你先要明白什么是小钱。
对,就和你想象的一样,所谓小钱,就是体积特别小的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钱币一般是没有币值的,那么是靠什么来确定它的购买力呢?答案就是钱币的重量。所以你看秦朝的钱叫“半两”,汉代的钱叫“五铢”,这其实都是在标称钱币的重量,并以此作为钱币购买力的保证。(因为金属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它的抵押物就是金属本身。所以金属货币的购买力,是与金属本身的多寡挂钩的。即使是唐宋以后钱文不再标称重量,但在所有人心中,依旧是重量大的钱更值钱,是好钱。)
所以,五铢钱就应该重五铢。
但现在董卓做了什么事情?
他铸了一批钱,重量远远达不到五铢,——估计很少有人见过董卓的五铢钱,这种钱直径只有1.2厘米左右(正常五铢钱直径在2.5厘米左右),既小且薄,重量不足0.5克(正常五铢重量为3.5-4克),与正常五铢相差8倍。
就是这样的钱,却依旧要当正常五铢来使用,这就等于是把1铢的钱标了个五铢的面值,这当然是超发货币,是通货膨胀。
那刘巴铸造大钱呢?
什么是大钱?是和董卓的小钱相反,指重量很大的钱?
大错特错。
所谓大钱,并不是说重量很大(当然重量也会比普通的钱大些),而是指的币值标的很大。
刘巴的大钱,币值标的是多少呢?史书记载的明白,是“值百”,也就是说,刘巴大钱,一枚要当一百枚普通五铢用,而它的重量一般是25克左右(差不多将近30铢)。——也就是说,刘巴这是在用30铢的钱,当500铢使用。这当然也是货币超发,通货膨胀。
所以,董卓是用不到1铢的钱当五铢使用,刘备用30铢的钱当500铢使用,你说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中国古代要超发货币,左右也不过就是这两种办法:一是偷工减料铸小钱,二是铸当五、当十、当百的大钱。
当然,董卓的钱和刘备的钱还是有不同的。
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董卓小钱粗制滥造,不但用料极少,而且钱质量极差,没有边廓,甚至没有钱文,——所以董卓五铢又叫做“无文五铢”。而刘巴的钱呢,上面有图,大家可以看看铸造的有多么精美。
不要小看这个铸造质量,这往往是货币信用最直观的体现。董卓的钱,放到现在就相当于用卫生纸印的纸币,试问谁敢用?这种货币就是完全没有信用担保的,只是为了搜刮民间财富而发行的。而蜀汉的值百大钱呢,这种精美的铸造工艺就表明了它是以蜀汉的国家力量作为担保的,表明这种超发是国家的一种货币政策,当然和董卓的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