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有资格批评三国演义与史不符的人还真不多。
举个人尽皆知的例子,八阵图。
演义里夷陵之战后有段陆逊追击刘备,误入八阵图,被黄承彦救出的剧情。这段记载你是翻遍三国志也翻不到的,无论是诸葛亮传、陆逊传还是先主传或者其他人的列传都找不出任何这段剧情的原型。但不要以为人家就是瞎编乱造,因为这段剧情的出处在晋书里,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桓温传: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鱼复是县名,当初刘备兵败至此,改名永安,也就是白帝城。因此,白帝城确实存在诸葛亮垒石布下的八阵图。光这一段,罗贯中就能秒掉一大票自称精通三国正史的人了。
还有很多人喜欢黑罗贯中不懂地理,演义中多次出现地理大搬家的剧情,例如关羽过五关绕远路的事。就这么说吧,人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五关只是为了凑个数。要证明罗贯中的地理水平,我再举个例子。
演义里潼关之战爆发时,曹操尚未赶到,而马超已经带兵击败钟繇攻下长安,于是曹操命曹洪徐晃率兵镇守潼关十日,结果守完九日后,曹洪因中了诱敌之计而丢失潼关。
这段剧情全部是演义里原创,三国志里开打时潼关已经归了马超,但这段剧情相当合理。首先,长安曾经确实归曹操统属,钟繇也确实呆过这里。
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但战役开打后,潼关以西却全部在马超手里。要么长安早在数年前就落入了马超手中,要么战前马超对长安和潼关发起了进攻并将其拿下。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史书里都没有记载,因而罗贯中便合理发挥了一把,编了一段马超破钟繇然后诱敌破曹洪的剧情。说起来,我还没有在哪部三国游戏或者电视剧里看到某段剧情能够像曹洪丢潼关这样兼顾戏剧性和历史性,可以说是三国历史改编剧情的典范了。
以明朝人的知识水平和交通情况,罗贯中如果不是亲身到过奉节和长安,光凭书本和地图,他能了解鱼复和永安是同一个地方,以及渭水、长安、潼关等地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难得。别说罗贯中是古人,就是现代人也有很多没搞清楚这点。我曾经和人讨论这场战役时,对方因为三国志里没记载马超攻下长安的缘故,表示长安当时还在曹操手中,当我拿出地图给他看时,他又表示马超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和曹操开战的......
诸葛亮的各类神奇故事也很多都是有出处的,例如当年因为易中天教授在讲座里提出空城计的原型来自曹操和吕布故事的观点,让很多人以为这是罗贯中把别人的事强加在诸葛亮身上。然而事实上,诸葛亮还真没有抢谁的故事。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几乎连台词都没改,只是加了两段诸葛亮安排童子焚香抚琴以及关兴张苞伏兵的剧情。
此外,大家津津乐道的诸葛孔明骂死王司徒的故事也不是凭空想出。历史上刘备驾崩后,曹丕手下多位大臣都曾经写信向诸葛亮劝降,其中就包括王朗,而诸葛亮也确实是回应了的。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亮遂不报书,作《正议》。
看到“天命人事”几个字是不是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为什么要从这几个人里面专门挑选王朗来当这个倒霉蛋呢?原因很简单,小说里姜维投降和骂死王朗是一先一后发生的,而历史上姜维投降和王朗病故也发生在同一年。就问你讲不讲究。
至于被变更死法的将领,大部分也都安排得很合理。像张辽被安排在洞口之战被射死,历史上张辽确实在这次出征里病死军中。徐晃被安排在讨伐孟达时被射死,历史上徐晃刚好死于孟达造反前一年。黄忠甘宁被安排在夷陵之战被射死,历史上黄忠甘宁也死于刘备东征前夕。高览被安排在官渡投降第二年在汝南被赵云刺死,历史上高览在投降后就没记载了,与高览同理的还有被周瑜反间计杀掉的蔡瑁张允。
至于蒋干盗书和张松献图,都是在结合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合理发挥,不但趣味十足,还推动了主线剧情。而把关羽刮骨疗伤、曹操杀华佗、襄樊战役结合起来的构思在故事逻辑性和精彩性上都是一绝,对角色塑造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索命吕蒙和玉泉山显圣的故事也既符合历史上吕蒙的去世时间又收回了自己在几十回之前埋下的伏笔。罗贯中的史料改编能力可以说非常强大。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所有打着贬低三国演义还原历史旗号的电视剧,对历史的还原水平全都不及三国演义。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胡乱指责演义篡改历史,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既不懂小说,也不懂历史。
对于评论区中的这位大佬 @钱队基友尤里酱 ,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应你,因为我也是很服气知乎还有这种我不能回复自己评论区中的评论的设定。
先抛观点:罗贯中牛逼,罗贯中牛逼,罗贯中牛逼。
《三国演义》是基本符合历史的,至少比现在市面上那些张冠李戴、一知半解的科普营销号要符合历史的多。当中或有一小部分因为剧情需要而戏剧化的内容(比如借风),但其整体本身是符合历史的,是历史小说里的王者存在,是最好的历史科普级读物之一。
《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一本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他做到了极致。完整、精彩、丰满的故事内容,性格各异充满魅力的人物角色,叙事线、势力派别、转合起落、计谋和胜负无一乏味,更因一个个精彩故事或人物衍生出许多文本文化,众口相传。当代不管经典小说散文还是口水向网文不计其数,有哪个能创造出“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这样足以流芳后世的经典?
想了想,刚刚去世的金庸老爷子吧。
有的人会说,他这是改编自历史嘛,人物剧情都是现成的。
真不是。
常年啃史书的大佬们应该都知道,史料原载是非常非常枯燥和无聊的,当中有记载一些故事,然而言简意赅,且大多是单个的小情节,根本无法支撑起一篇文章,甚至撑不起文章里一个单独的章节。而作者要将这一段历史重现出现,就需要填塞进去大量大量的(或原创或考证)合乎情理的内容。
毫不夸张的说,史料只给了写作者一个几句话的小情节,或者故事脉络,而写作者却要将其延伸为一个有主线、有主角、有配角、有起有合、有因有果、错综复杂、高潮迭起、最好再有点反转悬疑让读者看完大呼“爽”“有意思”的完整的故事,字数几千字到几万字不等。
这里的难度,难于上青天。
甚至比写个完全原创的小说的还难。
因为历史同人小说是有依凭的,不能像原创人物一样完全服从于剧情需要,比如这里需要主角诈死,那里需要女主殉情,才能使剧情冲突达到最大化,故事达到最高潮。
结果回头一看,历史上这一段主角他丫的真死了卧槽!这就严重限制了剧情的发展,你要写了真死吧,故事整个就寡淡了,节奏一落千丈,读者看完这一段面无表情来了句“哦”。
因此,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必然的,要出现改编情节。
比如故事需要一对亦敌亦友的对立,他们都是人中龙凤,他们惺惺相惜,他们不相伯仲,他们联手可创造奇迹。这样关键角色肯定不能原创吧,那就诸葛亮和周瑜来吧,虽然你俩八竿子打不着。
比如故事中的关二爷,全剧战斗力天花板,武力值单位,可怎样才能凸显其与众不同呢?光是秀战绩是不是太肤浅了?查查史料和前朝传说,义!忠义!好样的这下子人物精神就可以升华了。
比如故事中的庞统,史料里只记载了庞统刚到刘备那里不受重视,可原因呢?刘备不是识人的吗?难道刘备在意庞统之前在东吴的工作履历?不造啊史书没写啊,那只能原创了,丑!对,因为庞统丑所以一开始才被领导者忽视!完美解决因果逻辑!
【这里真的服气老罗,我自己也曾想过如何圆上庞统的剧情,到头来只能想些“有案底”“性格不合”“恃才傲物”这种俗之又俗的人设,远不如一个“丑”叫人眼前一亮】
如此种种不计其数。
改编是基于原版,作者在下笔前,要做海量的考证和资料搜集。
一位优秀的写作者,毫不夸张的说,要遍阅典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写到某一领域就要研读大量的著作,还不是囫囵吞枣的不求甚解,有的甚至需要你精专到一定领域。作者的学识量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深度,而想要成为经典,其作者必然是该领域大拿。
具体可以参考知乎小说板块的问题,以及金庸老爷子。
(参考问题:小说里写的神乎其神,金庸本人真的懂围棋吗?)
那么如果想写一部《三国演义》需要做哪些功课?这里给出部分文献参考:
政治:《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建康实录》、《世说新语笺疏》、《太平御览》、《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地理:《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校证》、《水经注疏》……
字典和简牍:《汉魏制度丛考》、《三国会要》(钱仪吉著)、《两汉太守刺史表》、《九朝律考》、《金泥玉屑丛考》(物价参考)、《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走马楼吴简佃田、赋稅词语研究》、《汉唐籍帐制度研究》、《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
经济:《汉代地方财政研究》、《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中国财政通史》第二、三卷、《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汉魏六朝荆州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经济发展》、《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的研究》……
货币:《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1988年版、《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古钱新典》……
地方行政:《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两汉县行政研究》……
人才选拔:《秦汉仕进制度》、《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009年版)、《九品官人法考论》、《九品中正制研究》、《中古时期清浊官制研究》、《官品的起源》……
官制:《秦汉官制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
封爵及礼制:《汉唐封爵制度》、《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两晋宗室制度研究》……
兵制与法制:《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三国吴兵考》、《历代刑法考》、《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汉魏法律与社会:以简牍、文书为中心的考察》、《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
行政区域划分:《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政区地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军事战争:《中国军事通史》(第六、七、八卷)、《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赤壁之战研究》……
文化思想:《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六朝文化》、《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汉晋文化地理》……
社会生活:《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汉晋家族研究》、《汉唐饮食文化史》、《辐辏与秩序:汉帝国地方社会研究》(社会结构建立必读)、《汉代地方社会治安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士族:《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汉魏名士研究》、《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少数民族:《北狄与匈奴》、《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高句丽史研究》……
主要人物的传记:《曹操评传》、《曹操传》、《诸葛亮评传》、《汉灵帝与汉末社会》……
当然还有史学、考古、地方志等等就不再一一列举,以上只摘选了一小部分,完整文献资料可以去琅邪中华网拜阅。
阅读完以上著作,作者差不多就对三国有了个立体概念,但要还原出那个鲜活的时代,还需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回头看看《三国演义》,罗贯中放在现在当不起三国史圈重量级大拿吗?
然而读者不屑的说,切,作者还没我懂呢。
嗯…………
PS:
历史党对文学党的天然歧视,也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了。
不妨看看对曹操、郭嘉、周瑜、司马懿,罗贯中是怎么在《三国演义》原著中,给他们的一生盖棺定论的:
【曹操】: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司马懿】: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郭嘉】: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周瑜】:
是不是和《三国演义》“拥刘反曹贬孙”的通常印象,完全不符?
罗贯中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学生。师徒二人生活在元朝末年,亲身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元末民众大起义。
他们还曾效力于盘踞江淮、自称“周王”和“东吴王”的军阀张士诚,为其军中幕僚,并亲身经历了张士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争霸战争。因此,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战略与战术造诣。这也使得他们师徒笔下的战争和军略场景,虽然肯定与三国、北宋时期的真实历史不符,却贴近于元末的真实军中场景,对当时读者而言,也就颇具可信度。
无奈张士诚胸无大志,一心苟安,甚至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鄱阳湖大战中,也按兵不动,不去袭击朱元璋的空虚后方。
最终,当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后,立刻挥师东进,攻破平江城(今苏州),擒杀张士诚后。施耐庵和罗贯中师徒被迫远走,流落江湖。施耐庵拒绝了朱元璋的延揽,于明朝建立的第三年去世。
罗贯中也因为曾和朱元璋为敌的经历,不可能参加大明朝的科考为官,安葬恩师,将其遗著《水浒传》整理完稿后,便继续自己《三国演义》的创作。
这对师徒,胸怀大志良谋,原本一心想在乱世中匡扶明主,成就一番如张良、诸葛亮一般的个人功业,岂知明珠暗投,只得以小说抒写一番“皇图霸业谈笑间,恰似长江东逝水”的无奈心情,最终以小说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亦令人不胜唏嘘。
《三国》和《水浒》这两部小说,主题思想都是弘扬封建君臣忠义,鼓吹封建道德,在军事战争的细节描写也大体相近,如战前刺探情报,确定战略战术,定下火攻计、伏兵计、诈降计等各种计策,大将临阵单挑若干回合,以决胜负等等。
两部书的人物群像刻画同样有血有肉,无论水浒虚拟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还是三国真实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数百年来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同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列。
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的真实历史故事,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及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广泛博采了汉末三国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话本传奇故事。
虽然罗贯中深受元末明初时,已在民间极为普遍的“拥刘反曹”思想影响,给诸葛亮、关羽、赵云等蜀汉著名人物,添加了「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三气周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七进七出」等众多虚构剧情,同时对曹操、周瑜等曹魏、东吴阵营的重要人物,加上了许多用以衬托蜀汉人物的虚构“丑化”情节,
但另一方面,罗贯中虽然立场上绝对做不到对三方阵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但同样在很多剧情的旁白用词和点评中,对曹魏、东吴的杰出人物,加以无保留的赞誉。
其实,这些看似和故事剧情并不相符的人物赞诗,也就和罗贯中尽可能避免恩师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道具法宝流”一样,仍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的作者,应有的底线和矜持。
当时此类历史演义小说众多,《三国演义》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一部书,更通过衍生的戏曲,评书等多种形式,深入民间亿万大众之心,在市井中广为流传了二百余年。
辽东边陲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为明朝边军将领时,同样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他的众多儿孙如皇太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莽尔古泰、代善、阿巴泰等人,从小便人人熟读《三国演义》,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
后来在明清战争中,这些人都成为一时之名将。当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独立建国,并自创满洲文字后,指定翻译的首批读物,就包括《三国演义》。从此,八旗子弟人人习读,以之为军事教科书,在满清入关得到天下后,更是大力推广。
然而,当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有腐儒毛宗岗父子,将罗贯中原著中,上述那些客观评价魏、吴两国著名人物能力和贡献的赞诗,尽数删除,更大量添加尽可能丑化曹魏人物、褒美蜀汉人物的段落和评语。
因为毛宗岗改编版本的《三国演义》更迎合了满清王朝极度“崇刘反曹”,以关羽为武圣,以刘备为正统,贬曹魏为僭伪的历史观,于是毛宗岗父子的修改版,居然鸠占鹊巢,取罗版而代之,成为《三国演义》的通行版本。最后人云亦云之下,反而是罗贯中和“真《三国演义》”,替满清当局和毛宗岗父子,背上了“篡改历史”的罪名,——天下焉有是理乎?
时至今日,已经有太多言必称《三国》的人,完全秉承“非黑即白”“非忠即奸”的“粉圈思维”来讨论历史。他们不止是没看过《三国志》原文,事实上也根本没有几个真正看过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原著全文,对这部伟大古典名著的了解,其实局限于衍生的影视剧、游戏、网文,即使偶尔有一些翻阅原著的,看的也只是毛宗岗父子的对罗贯中原著的篡改版本。
更有很多人单凭个人喜好,强行发明历史的所谓文章,对真实历史的刻意扭曲程度,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数百年前的罗贯中。因为秉承着“蜀汉一方为绝对正义方”的立场,还当真就把曹操、孙权、司马懿等历史人物,当做如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刻骨仇人,咬牙切齿地贬斥唾骂,实在令人哑然失笑。
甚至于谨守臣节、丹心报国的陆逊 、邓艾等正史中一贯评价甚高的正面历史人物,也仅仅因为不但站在蜀汉政权的对立面,更给蜀汉政权造成了严重到难以挽回的损失,便同样被此类人尽可能去挖空心思编织罪状,强行抹黑。诸如此类其【粉圈论史】思维,早已登峰造极,走火入魔。
事实上,我们评价古代历史人物,如果是类似石敬瑭、秦桧、洪承畴这种出卖民族利益,注定遗臭万年的卖国贼,当然必须严正立场,对他们的唾弃,是不容质疑的大是大非,只因爱国主义是亘古不变,永不过时的真理。
而历史上大多数的王侯将相,包括蜀汉、曹魏、东吴三方的彼此争斗,本质不过是各自封建集团的内部斗争,谈何正义与非正义?
满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帝制都已经覆灭一百多年了,封建正统思想也早被丢进历史垃圾堆了,可惜一些人还是心中的辫子未减,依旧拿满清腐儒们的“封建忠奸观”来党同伐异,岂不荒谬可笑?
真正单纯的【道德论史】,发自内心尊重道德和礼义的人是可敬可爱的,
然而看看至今还有无数人,竭力给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辩解,竭力给战国秦国各种坑陷盟友、背信弃义的作为辩解,甚至这种观点占了主流上风,只因对秦国攻灭六国的推崇,就可知三国历史话题中,特别针对【曹操屠城】、【孙权背盟】去口诛笔讨的“粉圈论史”,多么【双标】而【可笑】了。
想来以诸葛丞相品性之高洁,心胸之豁然,若是看到这群和流量明星小鲜肉粉丝并无本质区别之人,也会哭笑不得吧。而摒弃封建正统观,让罗贯中版《三国演义》原著尽可能回复未被篡改前的原貌,依旧任重而道远。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共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又对关羽惺惺相惜。
刘备不止是赞叹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对曹操这个生平劲敌,在和诸葛亮私下议论时,也每每赞叹其才能(【先帝每称曹为能】),也唯有如此心胸豁达之人,才能做出舍弃一家一姓之私我,千古高义的白帝托孤之举。
诸葛亮这位千古圣贤,民族智慧化身,同样对曹操的个人能力十分认可:【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孙权赞叹诸葛亮【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其营垒,同样叹服【天下奇才】。他的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后,派遣专人收集和学习诸葛亮兵法……
这种彼此立场对立,却又尊重和承认对手能力和业绩的胸襟,才是三国!才是三国文化渊远流传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千百年的魅力!
三国英雄不朽!真正的《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同样不朽!
上门女婿不好当,很多人想象中的可能是摆脱了男性的一切责任,然后过的比较轻松。其实大概率不是,
第一个和女方家里的关系非常难处理,婆媳矛盾几乎是永恒的话题,更不用说男的了,这种矛盾不是那种原则性的东西,纯粹就是你一个外人需要迁就的事情很多,哪怕是大家都是知书达礼,有一些事情都没办法明说,短时间还好,长时间了肯定会有矛盾,如果吵架怎么搞,一般婆媳矛盾是传统的,有一套社会机制,但上门女婿这种基本上很少有先例,如果说不吵架,几乎不可能,生活难免有矛盾
第二个等有小孩了,你就会体会到艰难,照顾孩子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好几个大人,日夜不停,如果你本身就是冲着享福去的,可能责任感会比较淡,这个时候更容易产生矛盾,你在家可能就是一个闲人,如果传统媳妇生小孩虽然各种矛盾,但母亲和孩子都联系要强度多,如果你有责任,照顾小孩交给你,相信我照顾小孩可比上班累多了
第三就是,什么样的家庭支撑的起上门女婿,上门女婿目的性非常强,图的就是一个留后,生下来的小孩比你要重要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相亲介绍这种,少有自由恋爱,门当户对更不可能,基本上就是女方家里比男方要有钱的多,但你觉得这种女性回找个很差的男人结婚?至少各方面要说的过去。反过来说的过去的男生去做上门女婿基本上也就是图安逸,可如果10年20后很难讲这种没有多少感情基础,为了后代的婚姻会怎么样,女性离婚法律是有保障的,但上门女婿这种有什么保障,十有八九都是净身出户,因为女方的财产肯定属于女方家长的,支配权肯定也是家长手里。现在离婚率快40%了 你有把握赌一把吗
综上所述,上门女婿看上去很容易,也很躺平,但代价不小,很大程度是是由于这个财富是掌握在女方家长手里,而不是当事人本身,你可以换个场景,男方家里拆迁户,但钱在婆婆手里,而且婆婆非常保守,男方是个妈宝男,你觉得女生愿意嫁吗,拿自己一辈子青春去赌?
还是那句话,万事万物都有代价,如果没有代价,中国真不缺想躺平的人
你去问十个人法国战役时没有英吉利海峡拦着德军能否横扫英国?
其中九个人会告诉你:英国危矣
还有一个人会告诉你:这不可能
但就是没人告诉你英国能挡得住德国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