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三国前期有很多厉害的文臣武将,到了三国后期感觉都没多少厉害的文臣武将? 第1页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东汉末年许多人物能力都被拿放大镜去看待,衍生了陈到、朱灵、高顺、麴义、张任、徐荣一堆名将,再凭感觉认为后代人物不如前代。

蜀汉于蒋琬、费祎时期有王平、姜维、马忠,北西南三镇大将军。王平果状而又严整,打出过兴势之战这样的大胜,造成魏国关右力量严重虚耗,你认为他不如魏延、黄忠、赵云,怕是想当然。

马忠是刘备钦定可以取代黄权的人物,只是诸葛亮时期资历尚浅,外战没有什么功绩。常璩将这时期的马德信、王子均、句孝兴、张伯岐并列,再算上时任镇西的姜伯约,不就正好五员上将吗?

随着其余众人病逝,张嶷战死,仅剩姜维独撑,张翼、廖化、张表、阎宇随后上位,确实是一代少过一代的样子。不过我认为这时期可能略强于诸葛亮那时,那时姜维还不是大将,诸葛亮以魏延、吴壹、高翔、吴班、赵云做五大上将,魏延以勇略任,但为人刚粗,稍逊于思虑精密的姜维。张嶷与赵云一样是持重之臣。王平与吴壹同样坐镇汉中,但吴壹没有王平那样的经典大胜。马忠镇南的威名,吴班没法比较。高翔有败绩也有胜绩,与隐形人句扶可能差不多。

柳隐虽号称勇略冠军,但不在大将之列,就不讨论了。

吕乂、董厥、樊建亦可称得上为良臣,可惜没有匡扶国政的才能。谯门五虎之一罗宪被外放,文立、李密、杜轸已出仕,只是没来得及重用,颇为可惜。至于还有一虎是谁,我不说。

以上所有五人组都是我凑出来,史书没有这种说法。

《华阳国志 卷一》:马德信、王子均、勾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结合后文应为称美“巴郡或巴楚”)。乃先汉以来,冯车骑、范镇南皆植斯乡,故曰“巴有将,蜀有相”也。《卷七》又载:“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三国志 李严传》:“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赵云刚好病逝,不在名单里)
《三国志 黄李吕马王张传》:是时,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姜维时任镇西,因为成就名位高于众人,陈寿没有将他并列在内。)又载:张表,时名士,清望逾忠。阎宇宿有功干,于事精勤。继踵在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忠。(能看出张翼、廖化、张表、阎宇是前几位的后继者)


曹魏名将实则更多,从曹丕时期开始登场一群人物都才兼文武。后期从司马师时期开始算,那时有毌丘俭、王昶、胡遵三征大将军。毌丘俭有屠高句骊首都的赫赫战功,可谓当世雄杰,若非兵败覆亡不至于被竖子耻笑。王昶施计大破在东吴号称“智略名将”的施绩,连斩锺离茂、许旻二将,兼著有《兵书》,可称文韬武略。只有胡遵拖后腿,随司马懿从征有许多苦功,但没有独立领军的实力,还跟司马昭一起桶了大篓子,类似大将军夏侯惇的定位。

陈寿在列传中又将王昶与徐邈、胡质、王基并列为“国之良臣,时之彦士”,早期将领多以战功显著,这时期将领大多功绩是经营地方军政,比起来早期名将的能力还不如他们全面。况且单看王基本传是算无遗策,在淮南之战又都督二十六军,魏国早期就没有能够统领大军的智略名将。徐晃、张郃虽有大将之风,在世之时,实权终究被曹真、司马懿等压着。论及独立统军的智略,夏侯渊丧命定军山,曹天人数万大军被朱桓所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两位强于魏国后来的名将,只是他们作为开国名将,官方地位很高。

司马师时期为了夺权,构建了幕府阵容:王肃、傅嘏、钟会、卢毓、王基、郑冲、裴秀、王沈、荀勖、王浑、卢钦、邓艾、州泰、石苞,可以说是又一次人才济济的高峰期。详情可以戳链接

排除知名度小的角色,邓艾、钟会、羊祜、杜预、王濬、王浑均为经国、破国的人物,在史学评价方面名气并不低,题主把他们的成就想的太低了。况且抛开军功不谈,难道他们伐谋的水平还不及荀攸、贾诩之辈吗?郭嘉一个遗计定辽东被其粉丝大肆吹捧,羊祜可是遗计灭一国。

朱元璋与兵部、吏部那帮官员讨论人才标准,就提出了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做标杆。司马炎时期就有羊祜、杜预、张华三个王佐。还有贾充、荀勖、裴秀、陈骞、石苞、山涛、李胤、李憙、鲁芝、魏舒、裴楷,他们并不逊色于魏武帝时期的人物,只是这帮人或出任司隶校尉整肃京师,处于台阁日理万机,或在中书掌管机密,还花了许多精力内卷。按感觉党的标准不太好判断他们实际才能。

以荀勖的才能,若非他最终陷入权斗,造成祸国的伏笔,已可跟萧何做类比,退一步说也能与荀彧、荀攸相提并论,可惜终究沦为刘放、孙资之辈。贾充有弑君恶名,裴秀卖主求荣,张华依附贼后,他们的才干评价皆因不义而降低,其实《晋书》对他们评价还挺高。

陈骞外镇多年,但贾充、石苞、裴秀等谈起智略,全都自愧不如。要是羊祜、杜预、张华、荀勖、贾充、裴秀这帮人没有陷于内斗,西晋开国群臣看起来的感观会好许多,亦可惜邓艾、钟会未能善终。

次一点的还有胡奋、杨欣、牵弘、王颀、刘钦、严询、唐彬、州泰、何桢等,虽事迹不多,可考究起码都还是挺了不得。

胡奋从击毙诸葛诞后上位,后曾镇压了匈奴刘猛的叛乱。刘钦于征蜀时走的是子午谷路线,亦曾击败过匈奴刘猛。再加上最后给予刘猛致命一击的何桢,组成镇边三人组。

邓艾军攻破江油的主力部队由杨欣所统领,一军中得封者三十人。牵弘以果烈著名,于涡口水战逆击丁奉。王颀驱逐高句骊王到达俄罗斯滨海地区。这三人在沓中夹击姜维,击毙了赵云之子赵广。于永嘉年间,率领小股部队歼灭大量晋军的王弥就是王颀之孙。

严询于幽州大破慕容涉归,斩俘数万人。打到慕容涉归不久抑郁而死,部落一度分裂。当时鲜卑慕容的实力很强,往东把余扶国都给灭了,已不是寻常的小部落。

唐彬、州泰皆治州良臣,类比文聘、吕虔、李通那一辈。除王颀早死外,均官至管理军政的刺史,并非泛泛之辈。当然,后来胡烈、杨欣、牵弘在西北桶了大篓子,全部阵亡,但在世之时均有武勇的名气,胡烈还曾在襄阳治水被百姓歌颂。三人之败亦引出了擅用八阵图的马隆。李世民对《晋书卷三》做总结,对马隆、王濬评价很高。

《武经总要》则将马隆用兵之法与诸葛亮并论:“昔诸葛亮推衍八阵,得其新意,以巴蜀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司马宣王以十万之众抗之,坚壁不敢出。会亮死,仅能取胜。马隆以步卒三千,案八阵图,转战千里,破树机能数万骑之众,以复凉州。”

如果刘弘算是三国人物就更不一样了。刘弘被百姓追思比做召伯,前不久被百姓如此追思的是诸葛亮。他守住荆州,保住东晋开国基本盘。故称:“江左百年半天下,曾知开辟是新城。”他是司马炎的同学,司马炎算三国人物,刘弘也应该算吧。


吴之后期可从孙权死后算起,那时经过一阵宫斗,孙吴丧失了一大批次代精英,中枢确实缺乏良臣。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都令人大失所望,实力那么弱还好意思做权臣。比不上同时期的司马师、司马昭、蒋琬、费祎、姜维。

然良将犹在,老将丁奉、留赞于东关奋击司马昭、胡遵大军,致其伤亡惨重。令司马师背锅谢罪,司马昭杀王仪泄愤。至元代初被论为:“留赞鸷猛壮烈,万人敌也。其剚刃信足与云长之刮骨,何以异哉心。有主而不动,视疾痛死生若无与于已者,壮士之勇也况,复得其死哉!”

留赞虽不能与云长并列,但他的武勇真严重被低估。他与丁奉都是实打实从底层军官,一路冲锋陷阵上位,并且也擅用计策,是当时吴国仅存的实践派。甘宁、凌统、潘璋之辈还真不一定比得上他们彪悍。

吕据、朱异、施绩作为新登场的名将,陈寿亦专门将他们并列而出,算上陆抗、留平,可谓新生代四大天王。

吕据、朱异有破襄阳外围之功,又在东关之战露过脸。吕据治军谨慎严整,极有大将风范。朱异冲锋陷阵,胆略过人,兼有计策。施绩虽无胜绩,但与留平号称是智略名将,估计施绩和留平坐镇荆州期间对国防建设有很多实干功绩,只是没有什么资料留下。

吕据、朱异、施绩最无奈活在被权臣压制的时代,终其一生都被队友所坑。施绩被诸葛融、诸葛恪兄弟排挤,不肯协力合作。诸葛恪又刚愎自用,于新城之战不用朱异的虚实之计。接着一路被坑到孙綝将其杀死为止。吕据被孙綝切断后路,再令文钦、刘纂、唐咨、孙宪等分兵合击,吕据以一军之力对抗吴国,又怎么可能不败。施绩是一路装死得到了善终。留平图谋废立,被孙皓毒个半死。

如果是在内部平稳时期,成就未必会差于吕范、朱然、朱桓、留赞之辈。那时期也是孙吴最虚度的十年,曹爽、司马懿、王凌、司马师、毌丘俭、司马昭、诸葛诞斗的不亦乐乎。怎奈吴国内斗的更厉害,击毙本国栋梁的数量高于魏国。

剩下一位陆抗,他与姜维很像,正好处于同期名将消亡的时代,成为一国之柱。

陆抗坐镇荆州时期,陆家军左奕、蔡贡、留虑、朱琬、张咸等究竟实力如何,资料太少也不好判断。有个张政是吴国最后一位称为名将的人物(虽说被杜预玩弄于鼓掌)。独说那吾彦是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太平御览.人事部二十七》收录三国力大无穷的猛人有吕布、董卓、许褚、典韦、马超,最后就是吾彦和周处。

吴国交州刷出过陆胤、谷朗、陶璜、滕修,虽无法判断他们到北方战线会怎么样,却也算是继吕岱之后的镇边良臣。有个广州市长虞授,听说他曾经造就阖境大治。由于他被郭马击毙,就不算进去了。

陆机《辨亡论》提到孙皓之时,陆抗、陆凯辅政,施绩、范慎、丁奉、钟离斐为名将,孟宗、丁固、楼玄、贺邵是名臣,称的上是元首虽病,股肱犹良。自吴主重新主政以后有恢复的趋势,只是这些良臣后来被孙皓逐一击毙。

孙休的四大谋臣虞汜、贺邵、王蕃、薛莹,孙皓击毙了二个,薛莹没死,被流放。虞汜是虞翻十一个儿子中最著名一位,在交州平乱有功,不久病逝,孙皓可能只是没来得及把他干掉。孙皓初期四大谋臣楼玄、王蕃、郭逴、万彧,又击毙了二位,因为王蕃是同一位。郭逴资料太少,不知下场如何。尚有张悌、姚信、滕修是没有被孙皓击毙的漏网之鱼。

孙皓不敢动陆抗、陆凯,等两人死后,就放逐他们家族成员。丁奉本来想跟濮阳兴、留平一起废了孙皓,因及时病逝,没有被孙皓处理。留平被孙皓下毒后,恶心一段时间也死了。孙皓对范慎又进行了夺权处理。仍可算作孙皓间接搞定了陆抗、陆凯、丁奉、留平、范慎。

王蕃、楼玄、贺邵、韦昭、华覈这五位又可称是吴国末期具有代表性的良臣,孙皓凭一己之力就击毙了四位。这些人未必不如顾雍、步骘、诸葛瑾、严畯、张承那代人,只是摊上孙皓这么一个君主,再多才智亦无用。

孙皓喜用佞臣,何定、岑昏得以上位,吴国良臣拿他没办法。蜀汉末期也出现了陈祗、黄皓,殄民误国。魏国有刘放、孙资,西晋有贾充、荀勖、冯紞。即便良臣名将济济,祸国只需一二位佞臣即可。

说回来,孙皓作为晋臣,就击毙、整垮吴国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要忘记他的成就。

吴国后期人物事迹多有遗漏,跟陈寿所参考《吴书》未完成有很大关系。《吴书》撰写过程中,主修的周昭率先被孙休击毙,接着韦昭、薛莹被孙皓罢免,吴国史官的位置出现了长期空缺,修史陷入停滞。尽管华覈促成了续写史书的工作,可韦昭途中又被孙皓击毙,致使《吴书》没有完成,陈寿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史料不多,看上去远不如前期人物卓越罢了。

至东晋时期,江东士族涌出,顾荣、周玘、周访、甘卓、纪瞻、陶侃均一时英才,这帮人于吴国灭亡时就已成年,储备人才明明还一大堆。

局势稳定时期,名将数量肯定会下滑,国与国之间的对峙,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没有早期频发的中小型战役,将领有能耐也施展不出来,但是打出的战役规模与难度上升,非奇计取巧就能破敌,需要有极高的庙算才能。整个三国这样的名臣本就不多,顶多有周瑜、诸葛亮、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有人跟我抬杠说汉武帝时期文臣、武将数量不如三国,那只是史书立传标准不同罢了,单单看过《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一大批附录的将领,就不会轻言汉武帝一朝名将少,只是那时中层将领还没资格单独立传,连灭了南越国的路博德、西征大宛的上官桀也只是附传。凭感觉,有人会觉得汉武帝一朝就卫青、霍去病、李广。


user avatar   peng-qian-qian-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平台比能力重要。

三国前期,群雄割据,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与战争不断,乱世出英雄。

但在夷陵之战之后,三国的版图基本确定,魏蜀吴三国首脑基本接受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此后是几十年的稳定期阶段重点从频繁的战争攻伐转移到了发展综合国力,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张辽、庞德、于禁、荀彧、荀攸、郭嘉、刘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法正、孙坚、孙策、周瑜、鲁肃、吕蒙、程普、甘宁、太史慈、袁绍、袁术、刘表、吕布、董卓、张角,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已随雨打风吹去。

如果说以曹刘孙为代表的三国第一代领导人,以互相攻伐、统一天下为目标三国后期,阶段重点已经从互相攻伐转移到发展综合国力,尊重三分天下的格局,守住既得利益,巩固国内统治

从个人角度而言,不见得三国后期的文臣武将,能力不如三国前期,但是展现的平台少了,机会少了,自然不被人看见,“将星凋零”本来就是一种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文学作品的影响,三国演义对于三国前期过于浓墨重彩,120回合的作品,第80多回合才讲完夷陵之战,罗贯中也认为前期故事比较精彩,能力重要,营销也重要。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三国后期人物确实不如前期。

这里我不想搞什么能力对比或者史书评价,前者太虚无,后者难以作为客观指标,就说一件事。曹操刘备孙权建立的都是全国性政权,其麾下人才并非来自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来自于全国,以孙刘为例,他们手下的人才遍布各地:

程普幽州人、黄盖荆州人、太史慈青州人、吕蒙豫州人、甘宁益州人、周瑜扬州人、潘璋兖州人、鲁肃徐州人、赵达司隶人
关羽司隶人、张飞幽州人、马超雍凉人、黄忠荆州人、赵云冀州人、诸葛亮徐州人、黄权益州人、孙乾青州人、陈到豫州人、吴懿兖州人

用后出师表里的话来说就是“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就像三四十年前的香港演艺圈,顶级明星少有祖籍香港本地的人,都是在一两代以内移民到香港的人,例如成龙祖籍山东,周星驰祖籍浙江,张学友祖籍天津,黎明王菲刘嘉玲等人干脆是出生在内地的,所谓“香港四大才子”没有一个出生于香港,本地人必须和这些人竞争上岗。而等到来港移民渐渐本土化之后,缺少了来自四方的供养,后续人才自然就跟不上了,并且这个趋势越往后越明显。

吴蜀后期难以获得外来人才的补充,逐渐沦为地方性政权,霍弋、罗宪、施绩、吕据这些人有没有实力?当然有。但这些只诞生于封闭地域内的人才在数量和整体质量上面能否比得上前人,我倾向于不能。

同时,各国建立后在用人风气方面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曹刘孙尚能提拔乐进魏延吕蒙这些出身一般的能人为肱骨,后期的高官则被名门贵戚大量占据。邓艾王濬分别在灭蜀和灭吴之战中立下首功,结果因为在朝中缺乏后台,前者横死,后者遭到陷害,西晋建国没多久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说法,这种体系本就不利于下层能人出头。羊祜杜预是厉害,但他俩能身居高位的关键原因在于一个出身泰山羊氏,一个出身京兆杜氏,一个是司马师的舅子,一个是司马昭的妹夫。刘备也只有在最落魄的时候才去对隐居的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期的君主权臣自然是任人唯亲按部就班。

也有很多人会提到后期人物在专业能力方面强于前期,例如战争的规模、制度的完善都胜过前期。但我所理解的能力并非生来就具备的一成不变的能力值,而是会随着实践学习提升业务素养的才能。任何一个割据时代的早期军阀都普遍表现得差强人意,由于条件限制加战术素养不够,在职业军人手上吃瘪是家常便饭,曹操等人也不例外,通过多年的摸索后才使得战争和执政形式逐渐正规化。

没必要把这种前期的不正规和后期的正规说成是能力上的差距,谁能断定只指挥过小兵团战役的人不能通过历练学习来掌握指挥大兵团战役的能力,解放战争前林彪粟裕等人又指挥过多大规模的战役?抗日时期的彭老总只能搞百团大战和小日本打游击,但建国后的彭老总在朝鲜把美帝强推回了三八线,时局条件和发挥舞台不同,表现自然也就不同,与其说这是能力上的差别,不如说是时代和政权的差别。解放军将领现在的战术体系和专业素养无疑远胜革命时期的将领,但这能说明开国将帅的能力比现在的将军要差吗,双方环境立场互换指不定哪边做得更好。因而这种比法未免太刻舟求剑。

三国后期可能确实有很多能人,但高位者当中有多少能人,老实说很难讲,感到人才凋零并不完全是错觉


user avatar   tibiw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并非是三国的问题,而是在每一个时代剧变时期的共性,无论是往前的楚汉争霸还是往后的南北朝、隋唐交替、宋元明清民国换代,甚至是到近代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

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觉,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是:

时代剧变打破了原有稳固的社会秩序,在变革初期有足够多的机会可以有能力的人得到施展的空间,而在这些人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秩序还是会向着另一个稳固态去演化,在此期间构建和顺应这个秩序的人会迅速填充进这个新秩序的各个岗位,他们一方面稳固了这个新的秩序,另一方面也减少或者阻碍了后来者迅速出头的机会。

以互联网为例,引领互联网浪潮的马云、马化腾,当初创业的时候,无论学历还是见识,可能在当今的同龄人里面都不算数一数二,但是时代的变革赋予了他们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且利用时间和资本扩大和巩固了自己的优势,让后来者无论再聪明、再有钱都无法再颠覆他们,只能以为他们打工和卖命为荣。

此外,绝大多数人比起财富,更追求的是稳定,有句话叫“一流的人才在美国打工,二流的人才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奇迹”,当一份足以让你衣食无忧,甚至轻轻松松就能成为小富翁的稳定职业和一个九死一生,前路未知的创业机会摆在你面前,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放在三国时代也一样,当时代逼得人不得不拼命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爆发出自己可能都未曾预料到的潜力。

你能相信一个卖枣子的能把一个强大的国家逼得差点迁都?关公当年卖枣子的时候也不会相信;

你能相信一个杀猪的能靠一声怒吼吓退千军万马?张飞在曹军撤退前也不会相信。

周瑜前往赤壁鏖战的时候,他和孙权对自己能赢有几分信心?

陆逊奉命去阻挡刘备的时候,他又对能战胜这位皇帝有多少自信?

到了三国鼎立的时期,各国之间战事不再向军阀混战时那么频繁,一方面减少了新人靠军功迅速崛起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其被逼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战场上博名以求升迁,靠着相互间吹捧和联姻每天吃香喝辣做一个米虫它不香吗?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人才既是天生的,更是培养和选拔出来的。

同时,不同的竞争格局,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和锻炼标准也不一样。

三国前期群雄割据,战争资源并未被垄断,且因为东汉末年的时代和生产力原因很分散,太守级别即可自立诸侯(像讨董十八路),相对后期而言创业门槛很低,很多人都有机会参与争霸,因此很多人都有施展平台(因为只要是独立势力,达到一定规模后,基本都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来担任特定的角色)。

平台越多,在高强度竞争,且局势瞬息万变,势力随时可能朝不保夕的早期割据争霸时,势力的生存为第一要务,人们表现的机会也会更多,人才选拔也会更倾向于“唯才是举”,英雄不论出处,也就体现为人才更多。

于是三国时一次次早期军阀间争斗,人才也就不断锻炼出来,成为文臣武将等历史人物。

所以不只三国,看更早的春秋战国和对岸后世的日本战国,以及近现代的欧洲历史,也同样是诸侯林立时群星闪耀,大一统或相对和平时反而显得“人才凋零”,因为诸侯林立时竞争的主体多,创造的“岗位”就多(诸侯割据时,你是个将军,我也是个将军;你是个大都督,我也是个大都督;你是个丞相,我也是个丞相;你有五子良将,我有五虎上将或者十二虎臣)。

而人才也是不断培养,大浪淘沙来的。

就像最后立国的三家创始人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创业,大胜很多,惨败也很多,但更多创业者早已在乱世初始阶段即被淘汰或被并购收编。

设想一下,如果土城战役红方是完败的话,那么很多我们日后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就没机会展示才华了,而有了以后的总结完善和多年的锻炼,他们才真正成为了我们熟悉的那些伟大人物。


当军阀格局逐渐从地区性政权逐渐转变为全国性政权后,小规模冲突很难影响大局,争霸格局便相对稳定,日常的内部稳定重要性上升,所以人才的选拔更倾向于利益调和与均衡,更体系规范化地偏向“任人唯亲”,甚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夏侯楙,这还不算是太后期的人物,但他曾经一度担任自己并不适合的重要军职,而诸葛亮一北伐(魏国有了外部竞争压力),他很快就被调离了原岗位回朝。

很多后期的名臣良将也自带名门属性,非名门大户的人才很难登上高位,而出身名门大户的人终究是少数,所以相对普通出身的人才自然也就少了前期人才的那种施展空间,也就显得“人才凋零”。

但感觉地区性(或小规模的)政权不代表人才质量一定不如全国性政权,就像刘邦时代和朱元璋时代,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名臣良将不少都是君王同乡,一路从龙创业,自然锻炼机会多,而其中的人才也自然会脱颖而出了。

甚至在农业时代,人才的出现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关系都不是十分密切,富裕地区确实出人才,但贫穷地区同样也能出人才,不见得谁就一定强于谁。就像朱元璋团队,即便当时的凤阳是个以现在标准很难出人才的穷地方。

现代意义上富裕地方出人才,则更多在于富裕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和自身社会资源的丰富(有些富裕地区甚至对其他地区形成资源代差和级差)带来的施展空间。

但“乱世出英雄”的波澜壮阔更多是对于人才而言的,尤其是对于幸运的人才而言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不世出的“乱世枭雄”们少一些,更平等上位的“治世能臣”多一些,才是真正的盛世了。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郑妮娜力是中加混血。

她的姥姥叫郑凤荣,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国跳高第一人,曾受到周总理亲自献花。她在中国这边的血统是什么级别的?心里没点数?我这句血统,可不是单纯的指字面的DNA,也是指使一个人归化的吸引力。来自家族,来自文化,来自成就和历史。

更何况,加入中国籍是她从小的愿望,并且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国籍变更,做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她哥哥叫郑恩来,是冰球运动员,这名一听就知道受谁影响了吧。在姥姥郑凤荣80大寿那天宣布要做中国人,比郑妮娜力归化得还早一年。

这是多正常的事啊,加拿大媒体为什么要诋毁呢?


我看是新疆造谣颇有成效后,诋毁上瘾了。

甚至于这个乱港分子还大言不惭地用谣言责问起了郑妮娜力,说什么:如果你知道中国在“系统性地强奸和折磨”维吾尔妇女,你还会入籍中国么?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很重视这波抵制的原因,因为谣言中伤成本太低的话,就可以无限复制。果不其然,这两件事开口就能联系到一起。


他们觉得不能接受,还有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有些加拿大人没见过什么正经华人,以为聒噪的港乱分子就是主流。甚至还可能把那个给市长当小三的贪污犯女儿当成华人模板了,以为曲婉婷这种黄皮小清新只要聊聊环保,爱爱动物,整个人皮肤都变白了。仿佛拿民脂民膏出来媚自己的才是真华人,其他一律算是假的。

那些不够反华的华人,在他们眼里略显纯度就不足了。

谁才是大多数呢?

我们都明白,但夜里猛搞曲婉婷的市长们是不明白的。



这位小姐姐只是个朴素的混血儿。不仅有一身黄皮肤,还有个英雄一般的外婆,自然就跟外婆的国籍去了。这种事没有任何奇怪之处,也毫无诋毁的必要。

设想,如果在深圳卖烤串的奥巴马兄弟先加了中国籍,再回到美国籍,又有谁会苛责他呢?

中美交恶之刻,谁会有脸去说这位老黑不懂中国的政治?他需要懂吗?


抛开人才定位,卖烤串的和七项全能的人又有什么不同?自由选择和自己羁绊更深的国籍,再自然不过。

如果只看人才流失就阴阳怪气,那只能说这个移民国家被“人才净流入”这件事惯坏了。根本受不了移民输出国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这件事,从自己这儿多走一个人才都受不了。这太小家子气了。

郑妮娜力英文名叫Nina Schultz,这姓氏一看就知道其父有德国血统。他父亲也确实是德国人。她父母辈不过是一个移民嫁给另一个移民的故事,无非是来早来晚的原因。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借你加拿大的地方留下点美好回忆罢了,到底欠你啥玩意了?一个自诩自由的移民国家,有什么资格在这种问题上说三道四的?

只在人才来的时候谈自由,人才一走自由就抛诸脑后,这根本不是自由国家,这是NM貔貅。

自由是价值观,不是攫取资源的工具。

那些信以为价值观的朴素孩子,自由得离开了。

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她理解自由真谛了。

你哭毛呢?




  

相关话题

  同样是分裂政权,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中华民国为什么不像三国和春秋战国那么出名? 
  曹操杀荀彧后,是否后悔过? 
  蜀汉当时如果不全力进攻关中,慢慢经营南中的话,会那么快覆灭吗?蜀汉有能力像后世明清那样控制云南吗? 
  如果曹操能再活三十年,曹操能否一统天下? 
  如何评价吕蒙? 
  若当时关羽不在,还有谁能斩华雄? 
  想知道四大名著原著哪个版本最好? (ps:学生,最好是有注释或名家批注的 删减较少的版本)? 
  诸葛亮的结衔要怎么打? 
  为什么有人认为刘备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属于“客将”,而不是属下? 
  曹操这么喜欢杀臣,和他共事如伴虎 ,为什么还会这么多人跟他? 

前一个讨论
假如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普通人该如何应对生活?
下一个讨论
初生婴儿大便正常情况应该是怎样?





© 2024-05-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