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个楼,补充一个小点,从语义上来讲,很多人在读这一段,看到“威震华夏”这里,脑子里只会觉得很牛逼、很强悍的概念,对这句话的理解停留在陈寿形容关羽现在军势威震天下,只是一种抽象的形容。
由于思想史不熟,所以简单谈一谈,po原文是这样: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大内义兴 的图描述的很明白,关羽此时的军事势力已经威胁到河南地,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从上下文观之,这里的“威震华夏”,语义上是指关羽的军势浩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原地区。此处的华夏,是作中原来讲的,也就是描述关羽威胁到了中原,没有所谓威震天下那么抽象。
也就是说,陈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叙述当时的局势情况,而并非单纯的抽象赞扬关羽声势以及他多么牛逼。
是实指局势而非虚指颂扬。
关于华夏一词的概念和所指范围,很多前辈方家都有著论,我能力有限,也没看那么多。就《三国志》简单说一说。华夏最早出《尚书》,以为中国一词的别称。中国所指范围,大概即指中土中原一代。故而也有中夏一说,意也指中土。
《辨亡论》: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许靖传》: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
以《三国志》为例,凡涉及具体的地理概念,华夏一般多指中原地区,而蜀地荆楚等南方凉州地区,被时人认作半开化或未开化地区,例子很多,不多赘述。
《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许靖传》:许靖号为臧否,至蜀,见商而称之曰:“设使商生於华夏,虽王景兴无以加也。”
《孙权传》:宜涤荆、扬之地,…,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众,指事襄阳陆逊、朱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乘胜逐北,以定华夏。
虽然完整版威震系列我点赞了,但平心而论关羽的“威震华夏”和周瑜的“华夏是震”其实不是出自同一类评价来源。
“华夏是震”出自《周瑜传》中附的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当时背景是周瑜之子周胤犯罪被流放,诸葛瑾等人以周瑜功大为由向孙权求情。华夏是震这个词,自然也是诸葛瑾赞美故人的用语,而非传记评语。这个当然说明周瑜在吴臣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但其实并不能代表史官对其的评论。像张温、刘琮之类的就更是属于其(当时的)下属为了壮声势放嘴炮了,含金量更低。
关羽“威震华夏”,却是在自己本传中被陈寿如此评价。其实如果统一标准,一律对比史官的评语的话,就会发现陈寿在这种用语方面其实也是挺讲究的。有类似评价的基本上都是群雄,甚至层级标准都有明确的区分。
三国志董卓传: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据四州,强盛莫敌。
三国志武帝纪: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以上三人,都是实际占据了中原(似乎真占据过京城的也只有董卓/李傕势力和曹操势力),或者势力强大威逼中原的大诸侯。袁绍的地盘有4个州,比董卓更大,所以评语似乎比董卓更胜一筹说得过去,曹操都统一北方了,所以用了最高的“天下莫敌”。
关羽的这个威震级别大抵比董卓稍微低一点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董卓是什么人,东汉太师,《魏书》大群雄列传之首,占据京畿废立皇帝,引来关东群雄围攻的。而关羽只是一个(前)将军,军势就能跟曾经的最强群雄“威震”级别差不多,其实反而是褒扬。
换句话说,董卓曹操占据了京城,袁绍直逼许昌,赤壁之战后,能够兵锋(小部队)直逼帝国都城许昌的,关羽其实还是唯一一人,因此能名列威震/莫敌系列也不奇怪,换任何将领能做到相同局面,估计也会是这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