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三国时期,为什么董卓赢不了袁绍带领的关东联军? 第1页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

董卓玩儿砸了。。。

董卓进入洛阳的名义是没有问题的,也正是因为名义没问题,所以他才能在洛阳立足。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形式还是不错的。1,他通过营救汉少帝,形成了一些威望。2,他接管了原大将军何进的部曲和车骑将军何苗的部曲。3,大将军何进死了之后,中央的禁军势力群龙无首,董卓也顺便插手了禁军。

但是从那以后,董卓充分展示了一个人没有文化会有多么可怕:

1,私行废立,把汉少帝给废了。

2,毒杀何太后。

这两条合在一起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表达了一个意思:董卓把自己的政治合法性给砸的稀碎。

因为在两汉,太后对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你可以废帝,但是杀太后就很扯淡了,当然我不是说太后有多大的实际能力能搞死董卓,而是太后可以赋予董卓所有行为以完全的合法性。霍光厉害吧?霍光就知道废刘贺的时候,一定要请示太后点了头才可以,董卓嘞?

董先生先废帝然后把太后杀了。。。得了,玩砸了!

你可以废帝,太后可以给你的行为背书(虽然未必自愿,但是你可以威逼利诱啊)。你也可以杀太后,但是你不能废帝,因为汉少帝是合法继位,他的话仍然是帝国的最高权威。但是你不能废帝再杀太后啊!你的所有的行为的合法性都荡然无存,因为根本没有人给你背书,这就给了关东诸侯最大的口实。

这是合法性层面,实际上从这个时候董卓就已经输了,因为董卓控制的地区很有限,你看董卓蹦哒的厉害,其实实力有限,根本没有办法采取最高合法性路线:武力统一。

那既然这样了,董卓为自己的快速灭亡又加了几剂猛药:

1,滥杀,逮谁杀谁。你说你杀老百姓杀的汪洋汪海,民怨沸腾了,你还敢杀达官显贵,从太尉杀到司隶校尉再杀到卫尉,了不得。连皇甫嵩都给抓了。。。

2,修建郿坞,还老到处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终老。行了,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你是个什么货了是个什么心态了。

这两条挂在一起,就表示了这个人不是什么有大志向能做大事的人,就是狠了点,彪了点。但是绝对不是有头脑有志向的人。

最重要的,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关东各路诸侯的部曲私兵很多,实力远在董卓之上。。。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其一,董卓的战斗意志严重不足。

董卓集团主要由凉州人构成,局势失控便向关中收缩是自然之举。事实上,迁都长安是在战事初开之时的决策,而非战火逼进洛阳后的被迫选择。

及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会公卿议,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廷争不能得,而伍琼﹑周珌又固谏之。卓因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子劝用善士,故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遂斩琼﹑珌。而彪﹑琬恐惧,诣卓谢曰:“小人恋旧,非欲沮国事也,请以不及为罪。”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故表彪﹑琬为光禄大夫。于是迁天子西都。

董卓对于关东采取的基本是掠夺性态度,能打则打,能抢则抢。不可能指望此公为了洛阳一片废墟花多少血本。因此,当洛阳为孙坚形式上收复后,战事也便基本到此为止了。

其二,不宜过高估计董卓实力。

董卓进京的兵力十分有限,其后依靠兼并何苗、丁原等部人马方才实力雄厚。然而,嫡系与非嫡系之间矛盾重重,末了的董卓遇刺就是凉州人与并州人矛盾的总爆发。

举个例子,阳人之战董卓精锐并出,一划拉不但只有步骑五千,还来了个凉并战场大撕逼:

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十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於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有没有嗅到一股熟悉的国军气息?

不可否认,凉并军较为精锐,但数量固然有限,内部又不相能如此,实力自然强不到哪儿去。

其三,孙坚本人的军事才能。

孙坚是董卓的老同事,关东联军屈指可数的宿将。这笔账老董向来认可:

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如果都是河内、酸枣哥几个的水平,别说收复洛阳,没被老董逆推就算阿弥陀佛了。正如董卓所言,孙坚先前的败仗不是因为指挥问题,而是将乌合众,一旦所部在实战中成长起来,必然成为一块硬骨头。董卓既放弃洛阳,自然不会下血本去啃。

同样,孙坚如果向关中追击,必然引发董卓的全力反扑。所以,这二位都不为已甚,一个收兵守关,一个搞搞形式追击就算拉倒,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最后当然该归结到董卓此人政治野心有限上。此公不是政治家,没有什么政治理想,进京后的作为近乎于脚踩西瓜皮,只不过是个比较纯粹的军阀而已。所谓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当然无法指望此公为了什么远大目标投入血本。这品种瞅瞅上世纪的诸公便能明白一二。


user avatar   puzhe6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文预警,大概14000字;多图预警,大概36张图。最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结合自己看过的书,试图重盘一下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打得并不激烈,很多人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但是这里面值得讨论的地方并不少。因为在黄巾起义后这算是第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交战双方都进行了超规模的动员,军阀、士族、寒门、平民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其中了,而战争的结果又似将动乱闸门缓缓开启的钥匙,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开始了。笔者试图遵循时间线索,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探讨整场战争的整个过程。毕竟不是学历史和地理出身的,文字和画的地图都难免有问题,请大家指教。


公元189年,一个中年将军率领着三千军队,来到了都城洛阳的西郊。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衣着破败的大臣,大臣中间簇拥着两个幼童。不用说,这个中年将军就是这几年来威震西凉的并州牧董卓。而这两个孩子则是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他们俩刚刚逃离十常侍虎口,就落到了董卓手中。

大臣们似乎被董卓身后那些面目颇为狰狞的士兵给吓坏了,丝毫不敢反抗,尽管这时候董卓手上只有三千兵马。骑都尉鲍信曾劝司隶校尉袁绍趁董卓初来乍到、立足不稳、羽翼未丰之际,除掉董卓,匡扶汉室。此前袁绍曾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佐军校尉,应该是掌握一部分军队的。一向以游侠自诩的袁绍居然有些害怕,没敢行动。

汉臣们不敢行动,董卓却频频出手。为了威慑群臣,他每隔四五天就派士兵夜间偷偷出城,然后又让他们白天举行声势浩大的入城式。这下群臣更加畏惧这个深不可测的“董公”了。董卓顺势取代了司空刘弘,成功入列三公,接着又进阶太尉、相国。他拉拢吴匡杀死了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又拉拢并州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随后合并了这两支队伍。这样一来,董卓的兵势大增,彻底掌握了京城。

进京仅四个月,董卓就断然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更加年幼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的理由是少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其实众人皆知,这不过是董卓显示权威的手段。大汉天子至高无上的神圣与威严,在一个西北边陲之地的武人面前,荡然无存。

直至此刻,董卓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当机立断的政治魄力,短时间内就摆脱了初期相对不利的局面,控制了朝野。如果不出意外,他也许真的会因此成为显赫一时的权臣,甚至可能寻机篡位,荣登九五之尊,成为又一个黄袍加身的神话。

然而董卓来的有点不是时候,此时的中央政府刚刚发生了政变,外戚和宦官集团同归于尽。而新生的官僚士族集团正在勃勃兴起,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早在宦官当政时期,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抗就此起彼伏,清议的清议,搞政变的搞政变,忙得不亦乐乎。搞政变的就包括当年课本上那个给徐孺子下榻的陈太丘陈藩。

而清议出来的名士,有不少在后面的历史上曾显赫一时,比如刘表和张邈。

这些人头顶的两座大山刚被搬走。眼看着西北的“边鄙之人”下山摘桃子,自然是怒不可遏。

因此,废立过程中处处存在着士族们的抵制。最严重的莫过于之前还有些胆怯的袁绍,这家伙竟然在公堂之上跟董卓拔剑相向,说"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说完昂首阔步,走了出去。

董卓鉴于袁绍家族的威名也不敢加害。此外,扫除黄巾军的名将、刘备的老师卢植也坚决抵制,被免去职务。

董卓试图笼络这些士族,进京后就为当年党锢之祸中的受害者平反。就连公然和他刀剑相向的袁绍也被任命为渤海太守。袁绍的好友、海内名士伍琼、何颙与周毖、郑泰等被委以重任,选拔人才,于是“幽滞”之士纷纷被授予重要职位: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袁绍的从弟(一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封为后将军,袁绍的“好基友”曹操封为骁骑校尉。而董卓自己的亲信却没有什么提拔,不过将校而已。

董卓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苦心完全白费了。任命的这些人到最后都成了自己的反对派。袁术和曹操都拒绝董卓的任用,袁术逃到了南阳,曹操逃到了陈留。而刚刚被董卓任命的各州郡也纷纷准备出兵讨伐董卓。一场大风暴就要来临了。

准备阶段

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风暴往往是由小小的蝴蝶扇动起来的,讨伐董卓这件事也不例外。《三国演义》说是曹操首倡义兵,诸侯纷纷响应。这事儿其实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的蝴蝶是广陵太守张超和功曹臧洪。臧洪首先说服了张超,接着陪同他前往陈留面见其兄张邈。张邈又联络周边州郡的重要人物刘岱、孔伷、桥瑁等。曹操此时正在张邈处,并没有回老家谯郡躲避,看来也是早就准备起事的。于是他也散尽家资,得兵五千。

臧洪在前期准备阶段非常重要,可惜被演义完全忽略掉了,这可能是为了突显出曹操的作用。大家汇集后,就设置盟坛,准备起事。谁来主持呢?臧洪。臧洪仿佛是义军起事时的粘合剂,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博得了大家的一致拥戴。于是臧洪带领大家歃血而盟: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此时,起兵的仅仅只有以上五家诸侯。渤海太守袁绍也准备起兵,但是冀州牧韩馥在讨董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一直派部下看住袁绍,不让他举兵。讨董派为了为了师出有名,争取中间派,由桥瑁诈造京师内三公的书信,移书各州郡,历数董卓罪恶。韩馥拿到书信,问自己的部下究竟应该帮袁绍还是帮董卓,治中从事刘子惠应声答道:“我们现在是为国讨贼,还说什么董卓袁绍!”一通话说得韩馥羞愧不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关东诸侯是些个什么货色。

不过,韩馥总算不再阻拦袁绍举兵。

公元190年,也就是董卓入京的第二年,关东联军相约起兵,公推家族显赫、并同董卓当面硬刚过的袁绍为盟主。关东军的总体战略是:

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会合,屯兵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负责供给粮草;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率领主力十余万人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随后,长沙太守孙坚连杀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与袁术合兵一处,袁术即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昙花一现的孔伷此时大概已经死了,历史再无此人消息)。联军各路诸侯均有兵马数万,合计总兵力不下二十万,绝对数量远超董卓,又从北、东、南三面包围洛阳,试图以巨大的压力逼死董卓。

青州刺史焦和也准备起兵,不料青州黄巾军复起,焦和本人也被杀死,袁绍遂令臧洪领青州刺史。这一路算是折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东军,董卓不敢大意。

他首先想到的是征兵,跟关东军硬刚一顿。这时朝廷里的二五仔尚书郑泰担心董卓征兵后更加难以对付,就出面阻拦。这位仁兄倒是个鬼才,居然硬扯出董卓和关东军的十胜十败,惹得董卓心花怒放,放弃了征兵。

演义中郑泰劝何进不要招董卓进京,何进不听,郑泰就辞官了。而历史上此公的表现则出彩得多,不但力阻董卓征兵,还曾和荀攸、何颙等人准备谋杀董卓。当然因为事泄,没有成功。

董卓接下来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首先是迁都,将首都迁至离凉州较近的长安,不但便于控制朝政,也便于放开手脚在中原大地上跟关东军一决雌雄。事后证明,这个决定对于董卓集团来说,是十分正确的。但是迁都过程中,董卓驱赶着百万黎民西行,踩踏、冻死(此时还是冬季)、饿死的人堆满了一路。

其次,征召驻守扶风手握3万重兵的皇甫嵩入朝。扶风是长安的左翼屏障,地处长安后方。皇甫嵩则是荡平黄巾军的猛将,之前在西北与羌族作战,还跟董卓结过怨。如果前方战事起后,皇甫嵩在后方配合,董卓将腹背受敌。因此除掉皇甫嵩就等于拔掉了后方最大的隐患。结果皇甫嵩不知是因为愚忠,还是感觉起兵时机不成熟,居然拒绝了别人的建议,乖乖地回到京师束手就擒。

再次,是打击朝中的士族力量。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因为反对迁都被罢免。伍琼和周毖坚持进谏,董卓说:哼,当初就是你们俩劝我任用那些刺史太守,现在他们举兵反我,都是你们二人出卖我!于是将二人杀了。袁绍在都城的亲戚们也遭了殃,董卓连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以及家属五十余人。

此后一段时间内,朝廷内部相当稳定。后来策划杀董卓的王允,这时被董卓委以重任,全权处理长安朝政一切事务。王允曲意奉承,处理得很好,上下皆欢喜。真是条老狐狸!

最后是掠夺财富。关东各州郡起兵后,朝廷财政供给就中断了。关东诸侯截断了赋税,才得以短期内扩充了大量兵员。这样一来,董卓只能加紧搜刮民脂民膏。西凉兵本来就沾染了羌胡习气,这下更是公然劫掠,老百姓可就真遭殃了。董卓还特意找借口把洛阳的有钱人统统治罪,财产充公;又命令吕布挖掘各个帝王和公卿的墓葬,尽收其财宝。最后将洛阳方圆百里的地方都付之一炬。所以这次劫掠完全把整个洛阳给毁了,给人民带来巨大灾祸。

前面说到郑泰“十胜十败”的马屁,内容无非是董卓如何如何牛逼,关东军从将领到士卒如何如何垃圾,不看也罢。唯有一点,就是他极力贬低关东诸侯能力的时候,说道这些人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就是只会高谈阔论的迂腐之徒,根本不如明公您呀!笔者认为这句倒是说到点子上了,这群从清议中走出来的名士,显然无法适应这快速的战争化状态。

相比之下,董卓不愧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他就这样以冷酷无情的手段,强力扫除了自己作战的全部障碍。如此一来,董卓集团确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以关中地区的富庶和险要作为后盾,以洛阳作为临时依托,以外线出击和骚扰挫伤联军士气,以政治分化瓦解联军首脑。但是在这期间,董卓也展现出了军阀的十足作风,信奉枪杆子决定一切,对于民心、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合纵连横,都极不擅长。由此也埋下了自己失败的伏笔。

关于兵力部署,董卓以汉末另一名将朱儁为河南尹驻守洛阳,主要兵力配置在洛阳一线,防备关东军突袭;徐荣扼守战略要地荥阳、成皋一线,防备北方的王匡部渡河;胡轸防守伊阙等地,防备南线的孙坚等人。

至此,双方都已经摆开架势,看似是要大干一架了。谁也不知道,后面的战争会变得那样可笑和诡变莫测。

第一阶段:

正当双方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架的时候,关东军这边却出bug了。如前文所述,190年正月,十几路诸侯已经相约起兵,可等到3月份董卓驱赶着上百万人迁都完成后,关东军也没有人敢主动发起进攻。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关东士族平时高谈阔论,大谈忠义还可以,真正让他们舞刀弄枪,很多人就干不来了。这点郑泰这个二五仔已经指出过,后来也一再证明。更重要的则是,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只想保存实力。董卓乱政,不过给了他们拥兵自重的理由。加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领导,谁都不想首先被打残,退出争雄的战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时,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准备向董卓发起进攻。我们知道,这个人就是曹操。

《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多处虚构,将曹操追击董卓的时间放到了战争的末尾。实际上,曹操应该是第一个向董卓发起主动进攻的人。此时,董卓各部已经全副武装,严阵以待。而曹操的本部兵马只有区区五千人。因此,这场战争就显得更为悲壮。快走到成皋的时候,老朋友张邈见状增派了卫兹率部参战。

前面,董卓的部将徐荣此时正在扼守荥阳到成皋一线。曹操孤军深入,到汴水附近的荥阳时,正遇徐荣。《三国演义》将曹操追击董卓放到了董卓撤离洛阳的时候,因此按照演义的说法荥阳应该在洛阳西边。而实际上,荥阳是洛阳东面的屏障。

这一仗应该是史书记载中曹操打过的第一仗,打得很惨。( @墨卿 提醒,这并非曹操打过的第一仗,此前曹操曾任骑都尉,讨黄巾军)部队死伤众多,卫兹战死。这个卫兹算是曹操起兵时的贵人,曾经资助了曹操很多资财。曹操本人也中箭了。曹洪见状赶紧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他骑。曹操看来是个很傲娇的人,坚决不骑。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是不能没有明公您呀!”于是步行跟随着曹操,趁夜色突围。曹操算是逃过一劫。

想想看,这事儿其实挺可笑的。曹操这个人,不仅在军事上诡诈,提出了“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的主张,在政治上也是狡猾狡猾的,一面不断学董卓,从司空,到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一面又信誓旦旦地否认篡逆之心,说如果没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向以奸诈和狡猾著称的曹操,这第一场战斗却不偏不倚地败在忠义上。

这种傻事,曹操还没做完。回到酸枣后,他见到诸侯们整天喝酒吃肉,就是不出兵,这气是不打一处来。

尽管如此,他还是替大家谋划:袁绍的北路军由河内进逼孟津,东路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扼守轘辕、太谷二关,控制洛阳周边险要地势,袁术的南路军西进丹水和析县,进入武关,震慑后方的长安一带。各路都高筑营垒,增设疑兵,向天下显示围攻敌军的形势,以顺诛逆,马上就可以平定董卓之乱。

曹操指出,现在我们因为正义举兵,却这样迟迟不肯进兵,令天下失望,这是诸位的耻辱!曹操说的对不对呢?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没有用。

正如前面所说的,诸侯们起兵根本就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他们照样喝酒吃肉。等粮草已尽,就一哄而散了。兵力最盛的东路军就这样瓦解了。

但是我们能就此说曹操这时候是傻实诚吗?恐怕也不一定。曹操鼓动大家冲锋甚至不惜自己冒险进军也是有别的原因的。原因之一就是相比于其他诸侯,曹操自己没有独立的根据地或者说稳固的地盘。因此曹操以及情况类似的孙坚,就表现出了较高的讨董积极性。虽然这一仗败了,但是曹操也向天下显示了自己的忠义之心,这为他后面的行动赢得了很多政治上的得分。

东路军瓦解之后很快就出了问题,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委派了新的东郡太守王肱。从地图上看,东郡地处兖州、冀州、司州之间,两汉时期东郡在军事上、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司马迁在《秦本纪》《六国年表》《燕召公世家》《卫康叔世家》《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刺客列传》《蒙恬列传》中均提及东郡的设立。将东郡的设立作为时间坐标,突显了东郡重要的地位。直到唐代,唐玄宗还写下了“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的诗句。

虽说东郡隶属兖州,但是桥瑁很明显此时也是一方诸侯。刘岱此举纯粹是吞并。但如果说刘岱开了诸侯互相残杀之先河,倒也不恰当。此前孙坚也曾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但是这些过后,孙坚的军队一路向北还在继续讨董,联盟也没有被破坏。而刘岱此举影响很恶劣,此后诸侯间的兼并和战争就愈发剧烈起来了。

董卓在击败曹操后,又看到关东军胆怯如鼠的状况,就看准时机来了一波政治分化。六月份的时候,他向关东军内部势力最大的袁绍袁术兄弟,派了豪华的游说团,成员有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毋班(这件事是袁绍授意王匡做的,后来胡毋班的亲属急于报仇,被曹操利用,最后将王匡给杀了)、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这些人基本都是九卿或者职位略等同于九卿的人员。结果除了韩融外,全被袁氏兄弟给杀了。

想想也是,就在几个月前,董卓杀袁氏一家五十余口的时候,根本没有留半点余地。现在让二袁就此投降,即便从情理上也说不过去。董卓在政治上直来直去、不留后路的弱点又一次暴露出来。

袁绍兄弟果断地斩杀来使,算是断了董卓用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念头。没办法,士族集团虽然在军事上有点怕他,但就是看不起他。这让我想起了《倚天屠龙记》中周颠的一句话:

这仗还得继续打下去。

第二阶段

记得之前去国家博物馆时留意过各个朝代的货币,货币的质量往往和朝代的兴衰密切相关:王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较有保障,钱币铸造就比较精美;而到了王朝后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财政也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困难,这时不但钱币铸造比较粗糙,还会出现不足值的情况,即政府通过认为的通货膨胀,掠夺人民财富,弥补政府亏空。因此出土的货币质量往往就是一个朝代兴衰的晴雨表。

此时,由于战争耗费巨大,加上之前所说的赋税断绝,董卓控制的朝廷就出现了财政危机。为了应对危机,董卓下令不再铸造两汉通行的标准五铢钱,改铸小钱,将洛阳和长安的铜人、钟虡、飞廉、铜马都拿来铸造小钱。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由此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异常严重,一石谷物的价格高达数万钱。

眼看政治分化解决不了问题,董卓决定主动出击,以一部分兵力打到外线去,进一步打击联军士气。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近在咫尺、与洛阳只有黄河之隔的河内太守王匡。史书记载,王匡是一个轻财重义的游侠,看来有些胆量。此时王匡正屯兵河阳津,侧窥洛阳。

公元190年冬,董卓派人佯装从平阴津渡河,迷惑敌人,而精锐部队却从小平津渡河,绕到王匡部背后进行偷袭,王匡部几乎全军覆没。这显然又是一次大获全胜。

几乎是偷袭王匡的同时,董卓还准备派步骑数万,突袭孙坚驻守的鲁阳。

孙坚的情况值得说明一下。孙坚本人并不是士族。他之前曾做过县吏,后来在镇压农民起义特别是黄巾起义中立下很多大功。之后孙坚还曾经到西北参与对羌人的作战,这期间孙坚已经察觉到董卓的势力在不断膨胀,建议主将张温除掉他,但被张温(董卓掌权后,以勾结袁术的罪名将张温杀了)拒绝。

讨董开始时,孙坚时任长沙太守,隶属荆州刺史。但是长沙远离中原,在东汉末年还属于边陲之地。所以前面说过,孙坚跟此时的曹操处境颇为类似,在众多既有名望又有地盘的士族眼中,两个人是相对的异类,都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本。所以他们两人也都属于讨董的激进派,力主进军,跟大部分诸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孙坚出兵的过程中,与地方诸侯冲突不断。首先是荆州刺史王睿,他也起兵讨董了。王睿属于士族,很瞧不起作为一个“武夫”的孙坚。请注意,虽然孙坚在后世以勇武著称,但当时他的职务是郡太守,这并不是一个武将职位。王睿之所以这样看,完全是出于士族的偏见。正巧荆州治下的武陵太守曹寅与王睿也不对付,矫诏移书孙坚,令孙坚拿下王睿。孙坚就这样十分“坚决”地完成了任务,也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有顺水推舟、报私仇的意思。王睿最终自杀。

其次是南阳太守张咨,他也起兵了。孙坚走到他的地界上,已经有了数万精兵,向张咨要粮食。张咨认为你又不是我爹,我凭啥听你的。结果孙坚使了个计策,将张咨诱杀了。从此,地方政府是有求必应。看来孙坚是个狠人,也不讲什么礼法,都是直接动刀子,信奉武力。在狠辣中又透露出不少狡诈,这点跟董卓倒是有点像,所以后来董卓很欣赏他。但是这样的人其实都入不了信奉儒家的士族的法眼。

孙坚到达鲁阳后,即与袁术合兵一处,算是成为了袁术的手下。袁术接管南阳,捡了个大便宜,又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行破虏将军,令孙坚进攻董卓,自己供给粮草。看起来孙坚是为自己找个靠谱的老板。事后证明,并非如此。

董卓军突袭孙坚时,孙坚刚刚在鲁阳城东举行完阅兵,正跟下属喝酒。董卓的几十名轻骑兵先到,孙坚临危不乱,没有惊慌,下令部队严阵以待,随即整顿入城。董卓到达后,见孙坚部队整齐,有了准备,也就撤了。两人没有交手。

至此,关东军连败两阵,东路的主力兵团瓦解,北路几乎全军覆没,南路仅有接触没有交手。总体来看,董卓部分的打破了关东军的包围,在军事上是胜利的。但是,在此之间董卓一再倒行逆施,强行迁都,劫掠财富,屠杀官僚,制造恐怖。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士族全都给得罪了,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了。

第三阶段

公元191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一直没有什么动作的袁绍出手了。不过他倒不是在军事上出兵,而是提出另立幽州牧、皇亲刘虞为帝。

袁绍这样做的初衷可能有两个,一是希望在政治上与董卓分庭抗礼,避免名不正言不顺的局面,团结关东军,避免诸侯们政治联盟的破裂,这是从好的方面去猜;二是袁绍希望借此将关东各诸侯团结在自己周围,自己也学一学董卓专权秉政。显然,关东军以反对董卓擅权和废立为名起兵,自己却亦步亦趋准备擅自废立,而且将一个远族皇亲刘虞拉来,废亲立疏,无疑将导致更大的政治被动,这是自毁旗帜。

而且,袁绍此举,抬高自己,企图控制诸侯,无疑也遭到了其他诸侯的反对。曹操说,你们去北面向刘虞称臣吧,我是要独自尊奉西面的献帝。袁术也说我拳拳之心,志在消灭董卓而已,不知其他。刘虞自己也不干,斥责这是叛逆。韩馥等人又提出让刘虞代理尚书事,以天子的名义授官封爵。刘虞还是拒绝,他甚至企图跑到匈奴地界上,这才打消了袁绍等人的念头。

军事集团的对立最终还是要靠战争来解决。

2月,南线的孙坚终于出动了。他移师梁县,结果被徐荣打败。这场仗也是败得很惨。孙坚与数十人突围,遭到董卓军的追击,于是将自己常戴的帽子交给了部将祖茂。董卓的士兵争相去追祖茂,孙坚才得以逃脱。这个事情在《三国演义》中也被一定程度的虚构,将祖茂写死了,其实祖茂没死。而颍川太守李旻却被活捉,最后被活活煮死。董卓军将俘虏的孙坚士兵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用滚热的油罐杀之。这种残暴的事情对于凉州兵来说已经不新鲜了。

至此,徐荣一人连挫两敌,在这场大战中出尽风头。但是他的信息在历史上其实少得可怜,仅知道他可能是辽东襄平人或玄菟人似乎并不是董卓的凉州嫡系,董卓死后奉王允之名迎击李傕郭祀的西凉军,结果战死。曹操的部队只有五千人,而且都是刚刚招募的,打败曹操并不困难。但是孙坚到南阳时已有有数万兵马,之后部队又经过训练和整编。孙坚本人之前是长沙太守,又久经战场。徐荣能够一战击败孙坚,足见也是一员虎将。

但是孙坚显然也不是吃素的。事后证明,孙坚绝对是讨董派中最坚决的一个人。孙坚很快就在北面的阳人县收拢部队,重整队伍继续进军。

正当董卓集团节节取胜,关东军北、东、南路相继失利的时候,董卓集团内部却出现了bug。董卓派南线的胡轸和吕布迎敌,统步骑五千人。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受胡轸节制。据史书记载,两人不和,“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于是孙坚就这样奇迹般地反败为胜,顺手将都督华雄杀了。

华雄在历史上就露过这么一次面,他可不会想到一千年后会有文人为了突出关公的威猛,有意让他先大放异彩。(罗贯中也不会想到,自己顺手写的那么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会引来那么多网络狂欢。)

回过头来再说这场战争。必须得说,这场仗打得莫名其妙,不进行一番考究肯定是弄不明白的。《后汉书》只记载了这只言片语,说两人不和,然后不知怎么的军队就乱了。还好有《九州春秋》作补充,原来胡轸放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于是“(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补充了“不和”的详细经过。

所谓“青绶”,指系官印的青色丝带,可以代指官位。两汉魏晋南北朝,凡秩比二千石以上、中二千石以下官吏,如诸卿、郡守、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皆银印青绶。这些人都已经是朝廷和军队的中坚力量了。胡轸要杀一“青绶”级别的人物,来约束军心。在时任中郎将的吕布看来,这显然是针对自己的,所以故意扰乱军心,最终导致大败。

这里其实有很多疑点,比如为什么是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为什么胡轸一说杀人,吕布就下意识认为是针对自己的,为什么吕布受到的刺激这么大,以至于直接涣散军心,导致大败。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总是下意识认为吕布既然与董卓“誓为父子”,那么吕布肯定是2号人物。这与历史显然有些出入。吕布并不是董卓的嫡系,而是被笼络过来的人,因此董卓对他的那些信任和恩宠恐怕包含不少面子工程。

吕布此时已经官居中郎将。胡轸的职位,笔者查了半天没查到,但可以肯定此人并不会比吕布职位高,顶多是平级。因为此时董卓手下得力的将领基本也就是中郎将或者校尉。这点在文章开始已经指出过,董卓为了笼络士族给了他们高官厚禄,而自己的人却没怎么提拔,主要还是封中郎将和校尉。

胡轸敢于放言,斩一个“青绶”级别的人物,而吕布知道后百般破坏,这些行为显示了凉州军嫡系跟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军之间的矛盾,而且矛盾还不小。这应该是后来吕布跟董卓决裂的基础,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吕布是反复无常。

再将话题收回来,这一仗应该是关东军这边一年来第一次真正的胜利,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捡了个大便宜的孙坚刚高兴没两天,就遇到麻烦了。无他,也是内部出了bug。原来袁术见孙坚赢了,不但不高兴,反而担心孙坚做大后威胁到自己,于是便将孙坚的粮草给断了。对袁术而言,这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毕竟孙坚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属于袁术真正的手下。但是你这干得也太没脸没皮了吧,连个理由都没有。

孙坚很生气。这段在演义中有所体现,孙坚连夜赶过去指责袁术:我不顾生死在前线跟董卓拼命,上为国家,下为袁将军家被害的几十口人命讨个公道,结果你居然在背后捅刀子,怀疑我,这是什么道理?袁术理屈,只得重新发粮。

董卓对孙坚的威猛十分畏惧,《山阳公传》记载了一段董卓和长史刘艾的对话。这段对话挺长,也挺有意思。前面说过,董卓跟孙坚曾经都在西北随同张温打过仗,彼此都是有所了解的。董卓回忆的就是这段历史,他的结论是:“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鲁莽,贬义),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这句话颇值得玩味,特别是“惟孙坚小戆”一句,虽含贬义,却透露出董卓对孙坚的几分欣赏。前面也说过,这俩人在很多地方其实真的挺像的。

于是董卓派李傕等人来和亲了,他还让人带话说,你孙坚可以将家族子弟的名字开个单子去任刺史郡守。西北汉子的手段就是这么简单直爽!

看似很诱人,但是此时董卓能够控制的地盘只有关西地区了,这无疑是个空头支票。当然如果按照董卓的军事盘算,只要拉拢了孙坚,那么个把关东军不是个事儿。但问题是这并不是个单纯的军事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董卓凭借军阀的身份企图入主中原,结果倒行逆施,不仅加剧了贫民百姓的破产,还引起了广大士族的坚决抵制。董卓的灭亡是迟早的,军事上的一时优势撑不了多久。

孙坚很愤怒:“董卓大逆不道,荡覆王室,如今不诛其三族,示众全国,我死也不瞑目,难道还要与他和亲吗?”于是继续进军大谷关。大谷关其实是镇压黄巾军起义时设置的新关卡,距离洛阳只有90里。前面提到,曹操曾设想以北路和东路重兵包围洛阳,其中东路进占的太谷关,一般认为就是这里的大谷关。大谷关又是洛阳通往南阳、汝州、许昌等地的重要关口,显然是一个非常要害之地。董卓决定亲自带兵抵抗,与孙坚在诸陵间激战,结果大败。董卓退兵渑池(蔺相如发威的地方,在洛阳西面),将兵力集中收缩在陕县。孙坚继续进军,攻破洛阳,击败了留守在这里的吕布。

攻破洛阳,按理说标志着关东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实际上,这场战斗完全是孙坚一家完成的,根本没有其他各路诸侯的事儿。另外,洛阳早已被董卓付之一炬,早已满目疮痍,军事价值和政治价值已经完全丧失了。孙坚到达后为历代帝王修缮了坟墓,又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才算还给东汉王朝一点尊严。因此,关东军看似取得了很大胜利,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

相反,孙坚的胜利已经极大地刺激了其他诸侯,关东军的分裂即将开始了。本来孙坚占领洛阳后,还企图出击渑池、新安,拦截董卓。但是此时盟主袁绍却自行任命了新的豫州刺史周喁,来争夺豫州。孙坚的豫州刺史职位是袁术封的,也没有法律效应。但是现在大家同属对抗董卓的关东军,袁绍此举无疑是将导致关东军的内战。果不其然,孙坚眼见后方起火,只好放弃进攻董卓的计划,重新返回鲁阳并将周喁击败。

孙坚的退兵,标志着关东军与董卓的战争到此结束。董卓分派三个中郎将驻守关中要害地区:以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以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以中郎将牛辅屯安邑,构成三角状的防御态势。孙坚退兵后,董卓又派遣河南尹朱儁重新夺回洛阳。

一场大战过后,历史仿佛又回到了战前。但,一切又仿佛开始变得不一样。

尾声

与董卓的大战刚刚熄火,关东诸侯们的厮杀就开始了。在兖州刺史刘岱杀东郡太守桥瑁之后,袁绍借公孙瓒的力量,巧取冀州,最后逼死了韩馥。袁绍不仅窥视冀州,还企图占据豫州和兖州,前面提到袁绍曾派周喁来争夺豫州。然而事实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个周喁此前曾任曹操的军师。曹操起事的时候,周喁曾汇集2000人跟随他。这么看来,当时争夺豫州的表面上只是身为盟主的袁绍,实际上还应当包括曹操。

曹操在离开酸枣后,其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到扬州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把四千多名士兵交接给他,回到龙亢县时,大部分兵士都叛逃了,到了轾县、建平县,又重新招募一千多士兵,进驻河内郡。济北相鲍信这时候对他说:袁绍此人身为盟主,一味争权夺势,这不又一个董卓吗?现在明公不妨屯兵河南观望,以待天下变化。

这话说的够委婉了,其实就是劝曹操以河南一带为根据地,争夺天下罢了,跟诸葛亮的隆中对一个套路。此时,黑山、于毒、白绕、眭固等多股农民军袭掠东郡,刘岱委派的新任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抗,曹操便引兵入东郡,击破农民军。袁绍表奏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终于获得了一块儿根据地,跻身诸侯之列。

在关东军与董卓交战期间,长期在幽州境内与少数民族作战的公孙瓒逐渐强盛起来。青州黄巾军向渤海进军,公孙瓒派兵进击,大破之,并收获大批精壮士卒和物资,由此威名大盛。公孙瓒遂做起了割据幽州、冀州、青州、兖州的打算。他控制幽州后,又分别向青州、冀州、兖州派遣刺史,跟袁绍和曹操的矛盾渐渐加深,终究爆发了界桥之战。

跟袁绍争雄的不仅是公孙瓒,还有袁术。袁术与袁绍本为兄弟,但是袁术为嫡出,袁绍为庶出,作为弟弟的嫡子袁术很久以来就跟袁绍势同水火。袁术借助孙坚,控制了豫州,又占据南阳,与刘表共享荆州。荆州刺史王睿被杀后,董卓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单骑入荆州宜城,借助南郡名士蒯良、蒯越等迅速平定了荆州局面。

袁术的打算是驱逐立足未稳的刘表,全据荆州,并派遣孙坚征讨刘表。孙坚节节取胜,不幸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此役,功败垂成。

这样,经过一番试探和厮杀,中原大地上就形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集团,一方是袁绍、曹操、刘表,另一方则是公孙瓒和袁术。

而关东军的其他人物则先后陨落,退出历史舞台:刘岱在杀掉桥瑁后,自己被黄巾军所杀,兖州被曹操收入囊中;王匡在河内兵败后,寄居兖州,终究被胡母班的亲戚联合曹操杀掉;济北相鲍信是迎接曹操入主兖州的关键人物,此前也有不少闪光时刻,却也步刘岱后尘被黄巾军所杀;袁遗在历史上也露面不多,他跟随袁绍,为袁术所败,就没什么消息了;至于张邈张超兄弟,他们的事迹可以再写一大篇文章,先是跟随曹操,继而又反叛曹操,迎接吕布,最后分别为曹操所杀。

中原已经大乱了,各支武装交替在中原大地上驰骋。摇摇欲坠的王朝秩序被撕裂成碎块。又有谁还能想到,此时还能有人能够想到起兵讨伐董卓呢?然而还真有人这样做了。

前面说到,董卓派朱儁重新夺回了洛阳。朱儁是与皇甫嵩齐名的汉末名将,黄巾军就是在他们的镇压下失败的。被派往洛阳后,朱儁就开始试图联络关东军,讨伐董卓。事情刚刚开始,可能是因为诸侯们都在争夺地盘,没人搭理他,朱儁害怕董卓攻击,就逃到了荆州。董卓以杨懿为河南尹,重占洛阳。

事到如今,朱儁也豁出去了,于是带兵灭了杨懿,又一次占领洛阳。但洛阳几经战乱,过于破败,于是向东屯兵中牟。这次他不偷偷摸摸的了,公开移书各州郡,声讨董卓,号召大家一起出兵。一年前还信誓旦旦要“并赴国难”“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的关东诸侯,此时全都哑巴了。唯一比较积极的人居然是之前未曾参战的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出兵3000相助。其他诸侯都只提供了很少的兵马,可以忽略不计。这么少的兵力,想不输都难。

公元192年,也就是第二年年初,董卓做了部署,派牛辅屯兵陕县。牛辅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率步骑数万进攻朱儁,朱儁被击败。西凉军在陈留、颍川一带大肆抢掠,又是一番禽兽行径。这是董卓生前最后一次部署作战,并取得了胜利,随即就被王允、士孙瑞等联合吕布给杀了。

朱儁的二次讨董就这么草草结束了。关东诸侯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自己的忠义之心是如何被狗给吃了,朱儁的悲剧为关东军讨董战争画上了一个非常可笑的句号。

凉州军阀实力犹在,但逐渐退化为地方军阀,新军阀如袁绍、曹操、袁术、公孙瓒、刘表等各自拥兵一方。这些军阀实力不同,雄心抱负不同,军阀领袖的出身也各不相同。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进行合纵连横,一个大变乱的时代正式开启了。

总结:

关东军讨董之战断断续续,前后长达两年有余。中间总计经历了曹操徐荣的荥阳之战、董卓王匡的河阳津之战、孙坚徐荣的梁县之战、孙坚胡轸的阳人之战、孙坚董卓的大谷关之战、孙坚吕布的洛阳之战、朱儁反董之战等七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其中因为一方内部出bug导致失败的战斗共计3次,因为使用偷袭计策取胜的战斗共计1次,正面硬刚的战斗共计3次。而所谓正面硬刚其实主要是孙坚部和董卓一方之间的战争,所以实际上的关东军对战董卓根本没有发生过。关东军从来没有协调一致过,有的只是一些单独行动。

这场战争显示了董卓的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的战略水平和战术水平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战略上,他以雷霆之势扫除了战争的一切障碍,积极备战,特别是及时迁都为接下来放手作战提供了保障。这样一来,即使后来洛阳失陷,董卓集团也没有伤筋动骨,迅速垮掉。此外,董卓不拘泥于消极防守,多次采取外线作战,善于进行偷袭和佯攻,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除了孙坚外,其他关东军都先后败在了董卓手上。

但是这场战争也展现了董卓政治上的严重缺陷。董卓生于凉州陇西,本人应该并不是少数民族。但他年少时曾好游侠,在羌人中甚有威望,后来又长期在西北跟羌人作战,董卓和他的部下都“习于夷风”,沾染了羌人的作风和习性。董卓的部队中更有不少羌人,使得部队呈现出羌胡化的特征,热衷于掳掠财物,又战斗力强悍。这些特点,使得中原士族对董卓产生了极强的排斥心理。而董卓本人精于军事,却对政治并不在行,动辄杀戮,更是加剧双方的对抗。他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做法,显示出董卓并不是一个稳定局势、安定社会的合适人选,而只会成为一个破坏者。董卓的经历也显示出军事对政治和经济强烈的依赖性。事实表明“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坐天下”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马上打天下”也是很难实现的。

关东军讨董之战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关东各诸侯。在董卓到来之前,士族们限于儒家名教的束缚,很难真正迈出这一步。在董卓之前,皇甫嵩也曾经手握重兵,却丝毫不敢造次。哪怕在董卓入京后,皇甫嵩又应董卓之征,独身入朝听凭处置,险些丧命。朱儁虽然起兵反抗董卓,但在李傕等人把持长安后,居然也应征入朝。这些人都成为汉末动乱年代的可悲人物。

以勤王讨贼之名,关东诸侯终于名正言顺地脱离中央而独立。利用手中截留地赋税,各诸侯间纷纷扩充军事力量,短期内就各自拥兵数万,获得了可观的军事力量。他们虽然没有取得对董作战军事上的胜利,却完全可以凭借手中的力量与董卓抗衡。这场战争的最大意义也就在于解除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真正开启了汉末诸侯间争霸和兼并的大门,大动乱的时代开始了。

最后在讨论这场战争的时候,我们最不应该忘记,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普通的黎民百姓。军阀间的争霸混战,不仅使得正常的生产受到破坏,更使得军阀们加紧对百姓的搜刮、盘剥和压榨。至于凉州军阀那种超经济的野蛮掠夺和杀戮,更是令人发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刚刚被打压下去的黄巾军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在战争开始前,西河白波谷就出现了白波军,后来辗转至河东地区,众十余万,董卓使牛辅讨伐,竟不能取胜。战争开始时,青州境内又出现了青州黄巾军,有百万之众,准备起兵讨董的青州刺史焦和竟被杀死。此外,《后汉书》记载的农民军还有:黑山、黄龙、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等。这些农民军少则六七千,多者二三万。其中黑山军领袖张燕,轻勇趫捷,善得士卒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农民军来往联络,众至百万以上,成为袁绍等人都不敢忽视的一股力量。

这些农民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或者被镇压,或者被收编,消失在历史深处。但是他们展现了农民对士族军阀兼并战争的态度,并影响了此后时局的发展。农民战争的此起彼伏与地主兼并交相辉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特点。这些是我们了解历史时不能忽视的。

参考书目: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

《后汉书》范晔著·李贤注

《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著

《三国史》何兹全著

《三国史》马植杰著

《中国战争史》武国卿.慕中岳著

《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院主编

参考论文:

张帆.汉魏之际的凉州兵团[D].华中师范大学,2009.

陈勇.董卓进京述论[J].中国史研究,1995(4).

权玉峰. 汉代东郡太守述论[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13):26-31.




  

相关话题

  中国三国时期有没有修建城堡? 
  高晓松黑诸葛亮和大内义兴黑曹操哪个更过分? 
  为啥我越来越钦佩孙权了? 
  如果一个现代人回到东汉末年,可以自称中山靖王的后代吗? 
  曹操有哪些事不为常人所知? 
  刘备获得关羽和张飞是偶然还是必然? 
  古往今来君主礼贤下士的感人举动? 
  刘备用直百钱剥削蜀国老百姓,这个合适吗? 
  魏帝禅让时,司马孚的行为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在演戏?他究竟是不是忠臣? 
  如果最后是刘备打赢了天下,他会杀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吗? 

前一个讨论
如果你是一个使用Kar98k的德军士兵,在巷战中躲进一栋房子,四个美军打算从前后门包抄,如何反杀?
下一个讨论
如果美国人全民认真学习起儒学和弟子规会怎样?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