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国为什么会在短短百年时间从日不落帝国地位下降到如今的境地? 第1页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境地?之前的殖民地大多数都保留了和英国良好的关系,这些国家的国民对英国同样抱有好感,使得英国可以以退为进,继续保持大国的地位。举例来讲,英国的第一枚核弹就是在澳洲试爆的(45次核试验21次在澳大利亚领土上进行);交通要冲直布罗陀的属民对英国是忠心耿耿的;还有马六甲海峡周边的国家,如新加坡,更是与英国关系密切。

相较于苏俄对东欧的殖民统治,冷战后,东欧各国、原苏联的一些加盟国对俄国的切齿痛恨,已经很好了。更不用提倾囊相助结果换来反目成仇了。笑话人家。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国地位下滑不是从今天开始的,而是从一百多年前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布尔战争。讨论二战后的英国地位是毫无意义的。

布尔战争有双重标志:标志了英国战争力量的极速衰落,标志了英国财政的破产。

布尔人的人口,财政,军事力量都远逊于英帝国,尚且打的那么吃力,英国财政消耗2.2亿英镑,七倍于马关条约赔款,当时的货币可不是现在的信用货币,且好死不死的是,20世纪初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期,英国二次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后了。

19世纪后半期,英国搞帝国扩张实际上是完全失败的,表面上看起来扩张了不少领土,但是大量的资金从英国流到殖民地,吃利息而不是工业投入,当然,法国情况更严重,所谓的高利贷帝国主义,到一战的时候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所谓的世界第一的英帝国,在联合法国人俄国人打德国人,居然打的那么吃力,到美国人介入进来才奠定胜局,那不得不问一句,这算什么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叶以后的英帝国扩张完全是失败的。

另外我怀疑美国也有同样的问题。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初就被德美超越,根源是印度工业基地建设失败。

如果印度有可能成为制造业大国,那它当年早就拯救大英帝国了。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归根到底英国没有那么强。英国即使在极盛时期,也只是列强中最强的一个而已,根本达不到独霸的地步。那不到百年便在列强的混战中失掉自己的位置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很多人过于拔高英国的力量了,觉得他是日不落帝国是全球海洋霸主。可是别忘了当时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而英国自身不在欧陆这件事情,本身就严重削弱了英国所谓霸主的成色。

英国在世界上有很多殖民地,这件事其实也是双刃剑。一方面给了英国巨大的战略空间和巨大的资源用于影响欧洲事务,但另外一方面也牵涉了英国巨大的精力使得英国对欧洲的干涉始终力道不足够大,始终没有能够在欧洲这个中原稳稳立足。很多人吹英国的离岸平衡玩得好,可是这句话本身就说明英国不是那么强,对不对?除了英国至少还要有两个“岸上的”强权才能供英国玩“离岸平衡”,不是吗?

顺便说一下,很多人对美国也有类似的过高估计,比如把美国吹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根本不是这样的。美国即使在极盛时期,也远不能和历史上的汉朝或者罗马的极盛时期相比。极盛期的汉朝和罗马在他们生活和认知的小宇宙里面是所有重要方面的绝对第一,而且是小宇宙里除他之外所有人联合起来都无法匹敌的绝对第一。美国也好,英国也好,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一步。

什么是小宇宙?你不能把古代历史上的帝国放到全地球去比。如果这样比的话,你当然会觉得汉朝与罗马的同时存在导致谁在世界上都达不到主导。但这种比较是完全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在当时的人类技术发展阶段,汉朝和罗马这样的大帝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小的。在这些帝国内部的人看来,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很小的世界(主要是自己周边的地盘)构成一个小宇宙。在小宇宙中,汉朝或者罗马在鼎盛期的相对优势肯定是远远超过英国或者美国在鼎盛期在全球的相对优势的。

顺便再说一句,未来中国其实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很多人说中国伟大复兴是要恢复汉唐荣光,我认为做不到。中国无法恢复大汉大唐在鼎盛时期各自小宇宙中的相对地位

为什么?大道理管着小道理。这里有两条最大的道理。第一,核威慑无法解除。第二,中国之外的人口远远超过中国的人口。其他的道理甚至包括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在这两个大道理面前都是相对小的道理,顶不过这两个大道理的。

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伟大复兴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之后无非是两条,第一,能够尽可能长期维持世界总体第一的地位,这个是较低纲领。第二,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所突破,把人类文明带入更高的境界,这个是较高纲领(但注意这里目标的模糊性,什么是更高境界?)。恢复汉唐荣光既不现实而且可能会危害较低纲领,说实话也不如较高纲领(如果能够实现)更令人神往。


user avatar   larry1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处谈三个见解:

1. 因为日不落帝国并不是以征服与统治为中心的建制,而是殖民与贸易,为的是反哺不列颠

利益权衡,对以联合王国为中心的利益权衡 ,这是整个帝国建立的动力也是解散整个帝国的驱使。

这种权衡的例子,远的不说,说近的,爱尔兰。

你会好奇一点,爱尔兰离不列颠如此之近,但却比印度更早脱离伦敦的管制。明明爱尔兰与不列颠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啊。

但最匪夷所思的就是,伦敦是把爱尔兰当殖民地管的。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于,亨利八世的爱尔兰国王地位,是1541年,新教徒占主导的爱尔兰议会赋予的合法性,此前亨八只是教宗派给爱尔兰的“领主”。亨八致力于把英国国教新教化,但我们都知道,爱尔兰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天主教。

爱尔兰与苏格兰的合法性区别就在于,苏格兰是确确实实由苏格兰国王接管英格兰王位合并的。爱尔兰人此前一直认为爱尔兰的统治者是教宗,领主是代理人。

这里涉及一个当时的主权观念问题:君权神授。这种说辞是国王贵族,世俗建制权利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主要来源。近代政治思想史,实际上可以视为一部国家观念再造史。

1598年,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六世,后来任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撰写《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则》及《国王的天赋能力》,这是英国君权神授的一个重要代表。

但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是什么神?自然是天主教会定义的神。世俗权利与教会权利的纷争可以远溯教皇格拉修的“一鞘两剑论”,后来经历圣托马斯的重塑,其主要观点就是:世俗律法的合法性来源于“上帝律法”,亦即一种自然律,这种律法的诠释与俗世代表就是天主教教士阶层。在英国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故事。

到了14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路易四世与教皇之争,马西利乌斯的主权再造,16世纪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谈君主如何面对新征服的子民。欧洲的政治哲学才开始慢慢摆脱所谓的,世俗权利都是为了压抑人的原罪云云的教会说辞。合法性塑造的出路也不再限于血缘与教皇的声明。

话说回英国

宗教改革一直都是查理一世任内的大话题,清教徒觉得查理一世一心想搞天主教,而且他在苏格兰搞宗教改革的时候没把持住,爆发了第一次主教战争,这场战争看似赢了但是输了。种种问题积压,最终在1642年爆发英国内战。1649年清教徒砍了国王的脑袋。苏格兰的天主教徒们怒不可遏,于是成立了雅各布派想要帮詹六的后人(逃去了法国)复辟。

所以!《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直接规定:英国王位不得是天主教徒,只能信仰英国国教,如此一来,之后的英国国王全部都是新教徒国王。

《1707联合条例》联合王国国王对苏格兰的合法性以文件的形式确立,苏格兰的合法简单,毕竟玛丽二世是詹二的女儿,按理也有苏格兰的法统关系。

但是,基于此上,大家大可想一下,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合法权来自新教徒,当时爱尔兰大部分人是天主教徒,王朝换了三番四次。对爱尔兰统治的合法性,或者说,正当性到底何在呢?

直到《1800年联合法令》,联合王国(英格兰与苏格兰)对爱尔兰都是共主邦联的关系。乔治三世在法令颁布前都只是不列颠联合王国国王与爱尔兰国王双重身份。

但很不幸,在爱尔兰岛上,甚至时至今日,最大的争端,利益分配,阶层划分,都是围绕着天主教和新教的对立进行着。即使1800年联合之后,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的行政掌控还是依靠以爱尔兰总督为代表的爱尔兰新教徒(主要是地主)。

这实际上与殖民地无差。

英国对于各个殖民地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类似于罗马和帝国行省。威斯敏斯特委任总督,总督对威斯敏斯特和英王负责,但总督没有规定的义务对殖民地上的英王子民们负责。总督实际上依靠以其他殖民者为中心的殖民地精英管理殖民地。殖民地精英成了对殖民地人民负责的人,这样一来,殖民地精英们事实上有很强的自治性。这与英国对殖民地们———“生产资料”的定义是有极大冲突的。这冲突就显露在美国独立这事儿上,其直接导火索是:乔治王加税。总督乖乖遵旨,但殖民地精英不肯。

在爱尔兰,19世纪中叶的马铃薯病(爱尔兰单一种植土豆)让爱尔兰爆发了爱尔兰大饥荒。这不止是天灾,还是人祸:苏格兰移民去的新教徒地主、当时执政的辉格党对饥荒不管不问,让其疯狂蔓延,这种行径更加损害了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统治的合法性。

为什么我要说爱尔兰,并且围绕合法性、正当性来说。原因在于,欧洲的统治正当性不止只是中国观念中的:良政赋予权利。欧洲人认为还需要通过程序正义,法理的扯皮,宗教信仰的磨合,等等一系列步骤。

这也说明一点:当欧洲人,至少英国人把某处当做殖民地的时候。与其说英国殖民者没法塑造合法性,不如说他们自愿不寻找超出“征服者”这个头衔之外的合法性(正当性)。殖民某处的根本目的不是统治某处,而是满足国内卡比投李斯特,和欧陆强权们抢夺世界市场。

与其说殖民地是某国的一部分,不如说殖民地与殖民地上的人民是某国的生产资料。大英帝国与其说是大英帝国,不如说是不列颠岛与北爱尔兰以及他们资本主义发展中,在世界这个“大矿场”里发掘出来用以抢占世界市场的“生产资料”。

英国对于殖民地的这种“生产资料”认识,也可以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一窥究竟。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主要围绕各个土邦的王公,各个上流精英,或收买或击败,通过上层社会的认同与臣服获得“印度皇帝”的正当性。然后立马就是建立公司,赚钱,当做与欧陆其他强权竞争的工具。至于对殖民地的建设与其他行为,很多时候只是围绕“赚钱”这个究极目标而进行的。

既然是只是用来赚钱的生产资料,那么当使用生产资料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你会如何?既然是生产资料,那么它们应该是个派生产品,它们始终是围绕着不列颠这个公司的“市场状况”而被殖民,维系殖民,放弃殖民。那么当不列颠的工人阶级们说他们不想要帝国只要黄油和面包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

拒绝印度独立的成本远大于保留印度在帝国内的收益时,不就有了甘地和平击垮帝国的神话与蒙巴顿条约了么?

对于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连这些殖民者自身都要打一个大问号。所以当澳新加的白人移民精英塑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合法性,而且其合法性远比西敏寺所谓的“殖民地”合法性牢靠的时候,1931《威斯敏斯特法案》就应运而生了。

维系一个合法性低的权力,成本是高的吓人的。想一想英国在北爱尔兰部署了几十年的伞兵与皇家海军陆战队花了多少钱,再想想如果英国死磕爱尔兰不走,一个世纪的IRA爆炸、暗杀、汽油瓶,会让英国付出多少代价?及时止损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种不得不倚仗的智慧,而且一开始英国的殖民格局就小了。

2. 因为日不落帝国太大了

承接上述的殖民地合法性论述

我们不得不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殖民地都在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陆续独立?

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各处的胜利与扩张,实际上是捆绑帝国与殖民地的绳子。大英帝国本身就塑造在与欧洲大陆上各个势力斡旋的胜利之上,比如:七年战争。实质上各个欧洲帝国与他们殖民地之间都是这种状态。帝国事实上不是在统治殖民地,而是把他们当做与其他帝国争夺市场的工具、武器、筹码与战利品。

我争夺市场越厉害,殖民地越听话,我争夺市场越顺畅,我对别的帝国优势更大。别的帝国对我威胁小,那我更能保持我的殖民地。以此循环......

这些个帝国的光辉与荣耀要建立在与无数挑战者的血与泪之上。如果是挑战者的血,那你笑出泪,如果是你的血,那不好意思,你疼得哭。

举个例子,南美西班牙殖民地。1817年秘鲁就独立了,1825年以玻利维亚脱离西班牙为“美洲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西班牙帝国实际上也如问题所言,在百余年间迅速没落了。西班牙殖民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独立与1808年的伊比利亚半岛发生了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半岛战争脱不开干系。

大英帝国在十九世纪晚期是当时的老大,也因为这种老大的身份,无论是欧洲哪家,只要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和它有关。比如:俄土战争、近东问题,以至于,克里米亚战争。那时候不存在简单的“双边”关系,只存在狼群和狼群的关系,所以,本来只是奥斯曼和俄罗斯的事儿,英法撒丁都掺和了一脚。

你可能会问在这段时间,为什么英法总是在一起做这些事?我个人理解,这就是个囚徒困境,英国掺和了法国不掺和,法国gg。法国掺和了英国不掺和,英国gg。最后的纳什均衡就是英国法国都掺和。

1870年,因为欧陆国家与南北美新独立国家工业化,英国的生意也不好做了。虽然因为出口服务(如银行、保险和船运),英国没出现贸易逆差,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

再到后来,阿尔萨斯洛林,斐迪南大公,这些和英国半毛钱直接利益都没有的事,导致了一战爆发。但英国还是参加了一战。一战的壕沟与泥潭,罂粟花与不知为谁而鸣的丧钟,彻底剥夺了英国去处理布尔战争后涌现的殖民地矛盾和本土社会内部矛盾的空间与机会。战争中不列颠对于各个自治领统治的合法性再一次被拆解,不列颠对各个自治领的掌控能力在殖民地精英的睥睨下显得相形见绌,随即而来的就是战后各个自治领央求真正独立的声音。

它是傻么?不,它不得不参加。

在参战的时候,如果你是阿斯奎斯,你会知道不参加的后果是直接的,立即显现的———大英帝国将丧失对欧陆事务的话语权。参加之后,战争如何进行是可以后期掌控的。

这种不参加后果大到足以让英国下赌注参战。

参战之后则要面对另一个权衡:战败与惨胜,你又选哪个?

这种权衡,在二战时又发生了一次。

此类不得不去损耗自己实力,做赔本买卖的行为,恰巧就是,大英帝国太太太太大了的结果。这种大不止是逼迫它为了维系自己地位去参战,还是它大到无论发生什么国际事件都算作某种形式上对它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欧陆上其他地方的列强,在万国之林中弱肉强食,它们不得不互相张牙舞爪地斗争与扩张,但一旦要扩张,就会踩到大英帝国的鞋跟,就必须和大英帝国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而且,欧陆列强们也并没有比大英帝国差太多。在独立的新兴南美殖民地,坐拥一方天下的美利坚,以及虎视眈眈的欧陆列强间,大英帝国疲于奔命,面对应接不暇的风波与挑战。

帝国主义是不可持续的。每家每户内部都有自己的矛盾。这些矛盾大部分都无法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体系下得到根本性地解决,亦或者,想静下来解决内部矛盾的时候,别家又来转移矛盾开始挑事了。最后,19世纪的各国又堕入一个囚徒困境:只要有一个列强想转移外部矛盾,因为是狼群与狼群的对决,那但凡沾边的列强都没法置身事外,去安心地解决自己国家内部的问题。更别提要维系霸主地位的大英帝国。大家最后都只想依赖于扩张与互相打仗来延缓各自的崩溃。进入19世纪后,英国基本上没有几天不是在外面打仗的,但这其实是不得不做的续命。

不列颠人是会做生意的,它没有像西班牙一样无动于衷。

1926年的帝国会议与《贝尔福宣言》提出,英国和已经从殖民地变成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地位平等,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宣布英联邦是一个自由结合的自治领联合体,只依靠对英国国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1949《伦敦宣言》,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首脑”。这些操作让它还保留了一个与前殖民地保持关系,输出影响力的,叫做“英联邦”的建制。

3. 帝国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

这章标题很大

内部 利益 分配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





记得知乎这阵有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是对立的了?

我想维多利亚时代后的英国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边是伦敦平民窟里预期寿命30多岁的北英格兰人,

一边是在格洛斯特郡住带house的小贵族。

一边是fight for the King的农民工人儿子,

一边是死了一代人之后继续有钱的卡比投李斯特。

你如果是那个时候的英国人,你明明是帝国公民,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公民,结果呢?打了一战打二战,打得一穷二白,冬天烧不上煤,圣诞节吃不上肉。退伍了,弹震症了,心理有问题了,你还得回工厂一天十几个小时打工,乌烟瘴气。得了风寒肺结核,死了,伦敦烧个煤烧出毒雾霾,上班吸了下,死了。上层的贵族,卡比投李斯特们照样花天酒地。你会不会质疑以你的血泪打造的大英帝国,其中90%利益都被本来日子就不错的人攫取了,这到底值不值得?

要知道,旅居英国的老马都发现了,这些上层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利益是相通的。毕竟,大家年轻时候都在康桥下泛舟过,叹息桥下穿过华服。别提什么哈罗公学的往事......

在一战后的英国,帝国已然山河日下,但不妨碍这些王公贵族有钱人,继续声色犬马,花天酒地。

米字旗飘满全球关不列颠大部分人什么事儿呢?圈地运动反而让日子更加不好过了!?那不好意思,前有卢德份子砸工厂机器,后有宪章运动十年自行放假,再后来,Labour唱着红旗歌,带着工人兄弟们占领了威斯敏斯特。

在1945年~1976年的“战后共识”中,有一条就是:大家默认,帝国不见了。

这种帝国内部的分配不平衡,帝国内部的诉求差异,各个阶级对英国未来的不同憧憬。与第一点第二点里应外合,相辅相成。在战后十几年间,把之前的帝国建制重构一番。

实际上伊莎二世就是这段时间的一个核心人物,她游走于各个英联邦国家之间,努力剥离“殖民帝国”的形象,重塑一个现代化的英联邦。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英国不同阶级对于英国的形象与发展方向的认识与追求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user avatar   a-lun-dai-er-liu-xiao-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了一波答案。90%的答案,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种幸灾乐祸的优越感。我忍不住为兖兖诸公感到深深的忧虑。世界上最不聪明的行为或者思想,就是低估别人。尤其低估一个曾经的敌人,一个曾经的世界霸主,一个产生过牛顿、达尔文、莎士比亚和霍金的国家。

“如今的境地?“我重新看了一下标题,确认是在聊英国,而不是利比亚,或者叙利亚。如今英国怎么了?同学们,你们参加各种考试,从初中到研究生,不都还在考英语吗?!人均GDP4.5万美元,全民免费医疗,最低工资每小时8英镑,大学升学率超过40%,法定禁止996的国家,这不就是现在的英国吗?她的境地怎么了?!

至于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消失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需要了。大英帝国是大清帝国吗?是俄罗斯帝国吗?是土耳其帝国吗?她占领殖民地是为了掠夺土地,占有奴隶,或者收取地租吗?同学们,忘记鸦片战争的借口了吗?贸易呀,贸易。大英帝国是为了让英国的资本家在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存在的。

现在的英国,已经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稳居食物链儿的顶层。她跟着美国吃香的喝辣的,还有什么必要自己费力维持什么日不落帝国呢?贸易,尤其是不公平的贸易,要远比战争、掠夺或者奴役,来钱来的更多,更快,更长远,也更稳定。


user avatar   si-ma-yu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不落帝国太长,我就打“英帝国”作为简称好了。

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我想到什么说什么,可能有些混乱,劳烦大家自行理解一下。

1.

这里首先我们得问个问题,英帝国是什么?

英文语境里,british empire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对整个,联合王国的海外殖民地的简称,其实乃是the empire(offshore)的略称,这样称呼的一个例子是代指整个帝国海军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royal navy and the empire forces。

另一层意思,也是更经常的意思,就是代指从伦敦到温哥华的整个帝国,是本土和海外领地的合称。这个所谓的“帝国”从来不是一个独一而完整的主权实体(如同俄罗斯帝国一般),到第二英帝国体系奠定后甚至各个盎格鲁-撒克逊自治领本身是有外交权力的,它更像一个“超主权实体”,其领导与主宰者乃联合王国。

但联合王国对于各个自治领地有超出如今之美利坚合众国相对于其核心盟国的支配能力么?有,但恐怕并不多,英帝国体系和美国盟友体系这两者之间是可以做比的(请记住只是做比方便读者理解)。

2.

问题在于,帝国和海外领地之间,能且只能靠海上交通和贸易线路连接,因而,本质上来说,英帝国可以认为是由本土海外领地海上交通线三者三位一体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也是科洛姆强调之“帝国防御”,需要防御的三个方面。

而连接本土和海外领地的海上交通与贸易线,本质上又是19世纪特殊的贸易市场结构的结果。

当全球市场进一步形成的时候,英帝国的海外领地就一个又一个的变成成本大于投入的负担,因而帝国防御法案要求帝国的各个部分开始自行出资一部分来担负帝国防卫任务,其中最典型的——既典型在防御成本,又典型于离心力,还典型于“次帝国”思维——莫过于澳大利亚。

从这个角度出发,唯有英帝国(主要是英格兰,因为其他自治领地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可以继续支付帝国防御的成本,帝国体系才能继续维持,不然即便是国内因素也要让帝国自我解体——这也是英帝国在历史上最后的宿命,从构建第二英帝国体系开始一步步走向自我解体,并且在间战期的最后一轮建立帝国联邦的努力失败后,在二战后正式宣告帝国寿终正寝。

从这个角度而言,也许亚当斯密的预言是正确的,唯有把联合王国首都搬到英属北美才是解决这个死结的根本办法,也只有十三州殖民地,既不用付出太大的成本就能保住,还能产出足够的收益,或许还是唯一一个强大到足够让本土被迫承认他们的代表权的(毕竟代表权和税收在威斯敏斯特体系下乃一体两面,要钱就得税收,要税收必定要代表权)。

如果这样看,英帝国的崩溃始于1783年,决定于1815年。之后能裱糊一个多世纪,已经是大幸了。

3.英帝国在19世纪为了什么扩张?

英帝国在19世纪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从为了经济利益而扩张,转向了为了“帝国安全”而扩张。一些典型的例子,比如阿富汗战略,比控制苏伊士,以及(更能表明这点的,更典型的)控制斐济(以便控制太平洋交通线)都是此类。

但问题又来了,帝国安全能够等同于战略利益么?

诚然,整个英帝国体系的经济根基,建立在海上交通线之上,没有对海洋的控制,英格兰只不过是个欧罗巴西陲的小破岛而已,出于这个因素,保卫海上交通线就是保卫帝国安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在帕麦斯顿在59年委任的本土防御委员会和所谓的fortress England思潮后对到底如何保卫英格兰的正确思路的回归。说到底,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英格兰没有海上交通线如同鱼儿没有水,就会“陷入瘫痪,不饿死,就只能投降”。

但,为了“帝国安全因素”扩张,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类似于买保险的行为,他的目标是防止帝国利益受损,而不能带来收益(当然了,保险也是投资,这个比喻并不贴切,大家能理解就行)——皇家海军在19世纪后期每年投入的比大清国岁入还高的军费里,一大片就分给了这些看守整个帝国的用途,然而还是不够,还需要让各个殖民地出资建造一部分战舰作为补充。而控制遥远的战略据点,也需要付出庞大的经济与政治成本。

4.国家安全的边界在哪里?

毫无疑问的,如果从确保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大部分国家的国家安全边界实际上都不限于国内(虽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个边界就应该扩展到其他主权国家的传统国家界限以内)。但取决于能力与意愿,取决于是否意识到他们国家安全的边界已经远远超出其国界线所限,扩展到了国际公共领域之内(典型例子就是公海了)等种种因素,最终会导致大部分国家并没有把手伸出去。

剩下少数有能力的国家,很遗憾,其实大部分也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觅食(尽管并没有抢人家的食)的脖子已经伸得太长太长,要么,就是手伸的比脖子还要长,以至于要给手支付的成本已经超出自己能够攫取到的养分了。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百年时间不短的。而且如果从英西战争后到一战。英国在王座上有二百余年历史。

很多人并不清楚实际上有二个英国。

一个是我们常说的英国。包括英格兰和苏格兰。

还有一个英国是以英女王存在的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他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联邦的元首”

大不列颠是指英格兰和苏格兰,而“其他国土和领地之女王”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牙买加,巴布新几内亚等13个国家。

所以英女王才是哪个我们所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议会和首相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总督是平级的。他们都在伊丽莎白二世之下。

英国议会不可能罢免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总督。但是伊丽莎白二世可以罢免其民选总督。二战后女王罢免过澳大利亚总督并生效。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今天说的英国实际上是英女王下辖的一个省。

即便是今天英女王麾下的帝国是很庞大的。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场战争塑造了当今世界格局。

第一是日俄战争。日本大获全胜,打破了西方人的不败神话

第二是二战。日军横扫东南亚,把英国人打到无还手之力,德国横扫欧洲,英军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逃回了英格兰。暴露了英国根本无力影响欧洲大陆。

第三是朝鲜战争。打破了美军无敌的神话。竖立了中国第三世界领导人的形象。

几个战争下来,大英帝国就成笑话了,在苏联、美国、中国的支持下殖民地纷纷独立,因为大家都知道大英帝国早已无力统治世界。大英帝国土崩瓦解。

归根结底,大英帝国外强中干,腐化堕落,世界各国人民力量迅速发展,此消彼长,大英崩盘。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版动物防疫法,做足了

那价格还卖的出去算你赢

除此我没啥意见




     

相关话题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英国脱欧中北爱尔兰边境问题? 
  如何看待牛津大学近日改变教学手段,称要保护讨论中国议题的学生「免受香港国安法的惩罚」? 
  生活在全盛时期的英国是怎样的体验? 
  最近查看了一些英国伊丽莎白二世的历史背景知识,不太明白为什么女王最不喜欢的首相是撒切尔呢? 
  如何看待特朗普力挺UK脱欧?UK脱欧会对EU造成多大影响? 
  如果我搞到英国军情六处机密文件会怎么样? 
  怎么看待爆出英国驻美国大使骂特朗普无能? 
  如何看待英国开始大规模接种别国研发的新冠疫苗,英卫生大臣落泪,并称「为自己是英国人而骄傲」? 
  为什么爱德华八世会因为亲德下台? 
  如何评价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 

前一个讨论
宋代的汴梁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赵云到底是武将还是文臣?成都武侯祠中,赵云似乎是文臣之首?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