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四个字总结:本末倒置
以曹老板为代表的制造业商界精英们,难道真的不知道中国制造业人才断档的关键症结在哪里吗?
自建国以来,国内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理工科,几十年来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这些人在初期大建设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成为了行业中上层的精英。
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各大高校更是非常重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以生化环材、土木机械为代表的传统工科进入了大发展的时代。
从清北复交,985,211,到二三本乃至专科院校,都开设了大量传统工科专业,期间培养的理工科人才数量更是数千万计。
根据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中,工学占比高达54%,理学占比7.4%,合计占比远超任何其他细分学科。
2016-2017年新增科技人力资源中,单是工学一个学科,占比竟然高达68.2%!
工科人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大比例的增加!
参考资料:
依靠海量的理工科人才,我国近20年来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工科行业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在国际上打出了中国制造的名号,赢得了基建狂魔的美誉。
单从供给端来看,我国理工科人才并不存在短缺的问题。像法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单学科供给比例仅有3%-12%,远低于理工科的人才供给比例,也没有人说我国缺少法律、金融、管理人才。
那为什么曹老板会说,中国制造业人才存在断档呢?
其实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心知肚明:中国制造业并不尊重人才,无论是工作待遇、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劳资关系、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都远低于其他行业。
曹老板的福耀玻璃,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公司,可是它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员工的?
不少家境普通的工科学子,通过高考击败了无数竞争对手才考上985211高校,怀揣着大国工匠的梦想进入福耀玻璃,遭遇的又是怎样的当头棒喝?
作者:西瓜西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603619/answer/17445284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曹总一直以来的形象非常正面,让我在校招时对于这个公司很有好感,没有做过多的了解,但是来了以后感到十分震惊。
在进入福耀培训两个月以后所有的大学生下放车间,放到车间其实最主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因为部门没有位置,给你一个事情做,当然在车间待了两个月以后就会逼你做一线员工,因为车间太累,在忙的时候根本招不到一线员工,很多都是来了待了几天就辞职了,十个人能留下一两个就不错了,但是大学生不一样,因为比较单纯会觉得这是锻炼,会咬牙坚持不辞职,然而等啊等,过了不久其余同事都回部门了,你对应的部门还不缺人,你只能等,有等一年回部门然后很快辞职的,就是你回去的全部希望就是别人辞职,这是新来大学生的现状。
一线员工非常累,有两班两倒三班三倒的,都会有其缺点,两班倒的时间久,一整天除了吃饭30分钟只有20分钟休息时间,非常熬人,三班倒的炉子边上不是热就是吵,非常热,春天20度距离3米都能感到热浪扑面而来,或者非常吵,距离10米都能感到刺耳的噪音,一个同级的大学生分过去一个月就离职了。
在10年前福耀工资还算高新,但是现在越来越没竞争力了,而且开始从员工身上克扣福利,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工资组成,不知道每个月扣了多少钱,是的,扣钱非常严重,我都不能理解。
责任非常重,车间主任级别的很多都是一撸到底,直接就是普通员工,光我知道的就好几个,错误有多大吗,其实也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公司就是这样子的文化氛围。
八个月感觉一无所获,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下定决定去找新工作,在员工眼中,公司最适合做跳板,但是连岗位经历都没有,是没有经验的。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对制造业从业者的忽视、漠视,造成了大量理工科学子逃离制造业。毕业即转行、工作几年转行,成为传统工科学子们最爱讨论的话题。
所以,现在问题的症结已经很清晰了:制造业人才短缺的根源不在人才供给端,而在需求端。制造业无法提供理想的就业环境,才导致培养的人才纷纷跑路。
不改变制造业的就业环境,再成立更多的专门制造业培养学校也是缘木求鱼,只会导致更多的人提桶跑路。
利益相关:机械专业,前机械工程师,已转行计算机。
其实当今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在从业人才梯度上出现断层,并不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教育投入和受教育的人才基数不足引起的,而是行业无法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更无法留住高端人才的持续发展的结果。
以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而言,曹老板的努力不过也就是增加一所理工类大学而已,为中国的高考事业多招收的几个大学生,提升了一点点升学率罢了。
中国的大学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急需改革,因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从来就不是“应用型”的人才,更多的是“学术型”的人才。
但是对于绝大部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并不是学术方向,而是知识的应用方向,所以这里面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脱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企业招人又教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企业都主动承担起了大学生再培养的过程,当然能够很规范且有能力去消化这个培养成本的通常都是那些大企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去一个大平台的原因所在。
因为只有大的就业平台才能够不计成本的,规范的,体系的去培养你的职业能力,让你真正从一个学生转为一个职场人士,这样的成本和能力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
如果曹老板的办学着力点是基于此的话,我个人觉得还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如果又是“老腔老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话,还真没有必要去花这个钱,有点浪费了。
同时我们也应该很清晰的看到一个事情,制造业这个行业很难在吸引到真正的“聪明人”进入这个行业了,而真正能够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永远都是那些聪明人,如果没有这些聪明人,行业的发展是堪忧的。
现在想现实,连一些“傻白甜”都开始试图跳出这个行业,而那些聪明人更是早就逃之夭夭了,其实专业对于那些聪明人的限定是非常小的,因为大学专业只是提供一个基础的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的形成职场能力,甚至我们可以说,即使你大学学了四年的专业,你在专业上的投入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根本就无法束缚你的就业自由。
自从做知乎以来,我起码和超过1000人有过相对深入的沟通(从付费咨询和私信聊天两个途径),我发现一个规律:
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是就业几年后才缓过神来想着要开始做职业规划了,因为发现自己越混越迷茫了;
而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很多从大一就开始做规划了,基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去做长远的规划;
这固然有学校环境的影响,但是也佐证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聪明人逃离得更快,更彻底。
所以,如何解决行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的问题才是解决行业从业者断层的关键,而不是加大人才的培养基数。
其实现在的机械专业的学生培养基数已经非常大了,这也在很大程度的导致了行业的内卷愈加严重,从大学招生就开始卷了,再办一所大学不过是卷上加卷而已。
对于机械专业的现状,让我想起了两句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大概就是机械行业的尴尬吧!
如何破局,想不通!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发达,想要生娃其实并不简单,难产而死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即便养大了以后也有夭折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是日本独有的。生育率真正大幅度提高是二战后的事情啦。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