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坊发文「名校生焦虑几率更高:天之骄子的价值困境」,反映了哪些问题?该如何走出困境?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lin-81-22-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它是一个面向本校学生群体的公众号,能引发本校学生的共鸣就够了。不必纠结统计上的问题。从朋友圈热度来看,也确实达到了目的,甚至出圈。

RUC部分院系就是竞争那么激烈,氛围偏向压抑,导向单一,这是事实,也不必讳言。说实话我是真不爱看什么年年国奖大神、土博天花板……我又没那本事看着不是白焦虑吗?该听人说还是要获取信息,但就业和前途去向我更关心同一届里普通同学的,看着他们出路也都不错我就放心了。

而且RUC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RUC心理辅导室部分业务水平低下甚至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的“咨询师”有关,学生不小心遇到那几个人,那真是小事变大事,大事想跳楼。对比BNU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优劣顿现。

怎么走出就是老生常谈了,说也白说,不重要。


user avatar   bai-tang-de-xiao-lang-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焦虑多来自自我定位与社会定位的错位。

之前李雪琴说要允许北大毕业生没那么厉害,原话忘了,反正就这个意思。

事实上,除了高考出分的那一小段时间的光辉之外,即便强如清北的学霸,大多数也是平庸的过这一生:

找一个差不多体面的工作,谈一个差不多条件的对象,攒一个差不多够数的首付,还一个差不多水平的贷款,求一个差不多没戏的理想。

然后在人生中的某些寡淡如水的时刻,偶然想起十多年前,在“学习考试”这一细分领域位列仙班。

那一刻,是否觉得,只需一个支点,就能撬动闪闪发光的未来。那个支点,终究是数量有限,学霸们拿着号码牌,多数人终究是等白了头。

名校生的困境,从高考结束那一刻,或者说,从中学时代一次次“别人家的孩子”光环加身的时候,就被默默埋好了伏笔。

都是做题家出身,眼前这道题,该如何解?

要从根上找寻救赎之道。既然是不切实际的光环惹的祸,那就把这光环掰开揉碎付流水一去不返吧。

管他名校生不名校生,先让自己舒坦了再说。放下身段,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毕竟这一纸学历,还是能在某些时候垫一垫脚。

要允许北大毕业生没那么厉害,名校生自己,更要允许自己没那么厉害。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安顿好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就好,过去的种种浮名,就忘了吧。

我是 @纸谈风月,考研话题下获得20w+赞同,30w+收藏。

更多实用内容:

考研小捷径⬇️

对于一个经历过考研的人,你有哪些被考生忽视的细节想告诉要考研的人?

数学复习全攻略⬇️

考研数学要上 140 分,课本要熟悉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吗?具体要怎么做?

英语复习全攻略⬇️

考研英语真的要看网课吗,背单词硬刚真题是否可行?

如何查找目标院校报录比⬇️

哪里可以查到考研院校近些年的报录比?

考研择校避坑专题:千万不要忽视⬇️

22 考研择校避免的误区有哪些?应该如何科学地选择学校和专业?

联系导师的技巧⬇️

纸谈风月:考研国家线公布后应当给导师发邮件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在1949年到1978年完成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建立了基本的工业体系。中国在1978年到1998年完成了第二次技术革命。拥有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中国在1998年到2008年紧跟着欧美国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具备了一定的IT业和互联网产业基础。中国在2008年到2018年和欧美国家同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欧美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手机制造,5G技术方面领先欧美国家。

因此上,你只要在1978年到2018年参加工作,你会至少赶上一次技术革命。吃到对应的红利。但是自从2018年以后,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没了。。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是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石墨烯,量子计算这些新技术,目前来看,没法触发新一轮技术革命。人类文明的科技树卡住了。。

这就是名校生焦虑几率更高的原因。因为卡住的人类文明已经不需要名校生了。。。


user avatar   murdo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唱个反调。

还是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名校生的焦虑几率真的更高吗?

我不得不承认,人大新闻社这篇文章,无论文笔还是技法都能吊打我两万年。

但是,在强烈的代入感之外,我并没有看到确切的数据支撑。

文章虽没有直接明确地表达“名校生抑郁概率更高”,但是在每个案例的叙述,以及行文中两个专家的发言,却又无时无刻地在传达着这一观点。

做了一万次咨询,明显感觉到名校学生更容易抑郁。

可是,自我感觉和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此,至少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决

一万次咨询中,名校学生占比究竟有多少?

假如这位主任一直在人大接受咨询,前来咨询的,大多都是自感有心理问题的人大学生,自然会出现很多有抑郁倾向的名校生。

这就好比,记者在火车上采访,问大家有没有买到火车票一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名校生以及没买到火车票的人根本没出现在调查中,换言之,他们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这种因为信息筛选不当而产生的错误,叫做幸存者偏差,或者说,叫沉默的数据

或许,并不一定是名校学生抑郁几率更高,而是因为名校学生被关注度更高,所以被发现抑郁的几率更大。

而受教育程度更低或者非名校的那批人,有没有可能,因为没有那么引人注目而被忽略掉?

在一项囊括了39项研究、从1997-2015年、包括32,694的关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抑郁风险和受教育程度呈反比,美国一项从2005-2014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患临床抑郁症的比例最高,同时他们获得治疗的机会最少。

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学历越低,反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就越大。

但是对于同样学历层次,不同院校层级的人来说,抑郁概率又是怎么样的?

在没有补充更权威的数据之前,我并不能完全认同文中观点。

毕竟,学业压力更小,并不意味着内卷程度更低,更不能证明他们就不会为未来而焦虑。


其二,再来说说反映的问题。

学业焦虑,未来焦虑,其实存在于各个学历,各个学校之间。

就比如我,我刚从村里来大城市济南上带专的时候。(美容美发专业

我看着俺们学校那些帅哥,顶着五颜六色的头发,我就很焦虑,我经常怀疑自己,为什么同样都是人,自己为啥一直就fashion不起来?

后来,我才想明白,不是因为我不努力,而是因为我起点太低。

学校里的杀马特帅哥,因为出生于剪发之家,天生就拥有了我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染发水和器材。

于我而言,除了苦练洗剪吹,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能提升自己。

而从整体上来看,苦练手艺却是进步最慢的方式。

因为,别人只要一台烫发机,就能轻而易举地吊打我手里的剪子。

世代传袭的资源,远远比个人努力要有效的多。

而这个规则,并不会因为我考上了人上人的带专就变得不一样。

只有尽早地知道这一点,才不会把自己压垮。

时间不早了,我也困了,言尽于此,大家晚安。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user avatar   wang-xiang-yu-59-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人们对比的永远都是身边的人,很少有人会往下看,觉得自己过得很好,人只会往上看,看到比自己强的同学,如此优秀。

然后自然就焦虑了,就亚历山大了。

你看到身边近乎满绩的X神焦不焦虑?

你看到身边科研达人焦不焦虑?

你看到身边人生赢家焦不焦虑?

在我印象里,内卷这个词就是源于清北,尤其是清北的本科生,喜欢把“内卷”挂在嘴边,别卷了,留点儿活路吧。

有的是确实没啥好卷的了,考90+就够了,可有人就是要95+,要接近满分。

写个大作业,老师要求写1000字,总有人写1万字,或者几万字,然后你怎么办?很多人被迫选择了整几千字。。。

做其他事也一样,需要时刻想着,自己这样会不会垫底,这样是不是太差了,这样是不是不行。

然后越想越多,越想越焦虑。

同样考雅思,托福,gre,有人基础太好了,不怎么复习,就能考高分,有人需要n刷才行。

考试也是,智商碾压,勤奋碾压,态度碾压的,比比皆是。

未来就业也挺焦虑的,只要你看看周围人,xxx找到了教职,xxx去xxx年薪近百万。。。。

然后压力就上来了。

至于如何走出困境?

认识到在对比和竞争的过程里,虽然会产生焦虑,但大家也都在进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去非洲”就是一种挺好的方案,换个地方,去压力小的地方,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最成功之处,就告诉你高分对了,方向是啥?兴趣是啥?滚一边去,那些能让我在CBD叱咤风云么?能让我在咖啡店优雅拍照么?能让我西装革履指点江山么?


做题改变命运啊改变命运,今天多做一道题,明天多拿100块钱工资,这是铁律。做题,考上好大学,进入好公司,拿高工资,呆在大城市,人生就成功了。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进入好公司?为什么要呆在大城市?别问,问就是城镇化,问就是资源只会集中在大城市,问就是视野开阔,问就是我读那么多书可不是为了做这些的,问就是我读书是为了当仌的,做体面高工作的,问就是改变命运。


至于你想要什么,你合适什么,这些都是富二代才该想的事情,你自己不是富二代,那么你的作用就是先把经济做好,然后你的下一代才可以去想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种有钱人才配思考的问题。这一代就乖乖做工具人,好好在岗位上发挥余热,即使你有的选,也要告诉你没得选。


虽然我是名校生,但是我并不想呆在大城市打工。我只想回老家过悠闲日子。

↑你这是玩物丧志,你现在选择安逸,以后你的子女还会重走你的路,去大城市,阶层比别人低,比别人更辛苦。


虽然我是名校生,但是我并不想进大企业,我只想做点小买卖。

↑你这样读书就白读了!你读书可不是为了做这些初中生高中生都可以做的下等工作的!


明白了么?名校可不是为了让你实现自己梦想的,是为了让你实现别人梦想的。你读了名校,拿了高学历,实际上你拿下的不只是高学历,还有高眼光。一旦进入这种眼光高的状态,你就没法回到原来的状态里了。尽管你知道高处并不适合你,但是社会的主流观念会捆绑你,让你呆在你应该呆的位置。


我说,什么天之骄子,不要把自己当天之骄子,就应该把自己当普通人,干的不如别人好也不要妄自菲薄,人生赢了一次高考,不能保证你能赢一辈子。学生思维就像财务报表,都是瞬间的,静态的,只看一年财报你是没法判断公司到底以后走向兴旺还是走向破产。方向走错了,再多投资都是死路一条,人生几十年,高考也就12年的一次决胜负。往后三四十年,碰到的事情比高考更复杂,更不规律,需要更多纬度的思考,但也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机遇,太拘泥于自己名校生身份,不愿意放下身段,对自己身心健康不利,心理压力大,对未来也进行了束缚。


user avatar   zhang-wen-tong-7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瑶。

看到这题被 @知乎校园 关注了,厉害厉害。



首先,谁的焦虑几率更高,这个确实不好说。


但是这里面讲得价值困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很多的名校生在自己身边的环境里,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

只认定了学分,排名这种评价标准。

想一想其实是一个挺可怕的事。

大家都走同一条路,过同一个桥。

能挤上名校的,多少也有点儿心气儿,咋努力看到排名还不增反降,落差这么大,看到焦虑。

这内部竞争,还不跟养蛊似的?

困在这种价值困境里,要么慢慢磨没了心气儿,要么慢慢磨没了健康。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吧,

天天上网看,妹子都说要求180+

出来晒照片的,也都是180+,8块腹肌。

失败了,失败了


出门一趟,

你确定这帮犊子有180+?



跳出圈外,「好家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沙雕哈?」

拓宽价值体系,「你卷任你卷,我甚至都不看一眼。」

降低期望,「这样儿就挺好的了,老子巴适得板,莫挨老子蛤!」

自嘲与解构,「只要我是废物,就没有人能利用我。」




user avatar   xi-ci-ke-l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再讲一个底层人“谁敢去死”的故事:

我曾与一个服装厂的跟单师傅聊天,说起我们这每天八小时,一周上五天,他激动地说,“你们这就是天堂!”然后给我讲述了他们厂子里每月336小时的基础工作时间,每个人必须干够这么多工时,而且这是实打实的。

他说服装厂工人每天最少工作12小时,每周六天而且还要加班,每个月只能保证一天休息,最近拼多多的事情甚嚣尘上,拼多多的“本分”据说是300小时,与它比起来,那些不发达地区的工人可不生活在地狱嘛,你以为工资很高?师傅白了我一眼,说:“三四千块钱。”

我当场陷入沉思,想象那些面无表情十分疲乏的工人走到自己的机位上开始忙碌着,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熬过去,中间很快的吃了午餐和晚餐,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下班,疲惫的回到家倒头就睡,然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劳作。

“他们哪有自己的生活?都成机器人了!”

老师傅头发都白了,这个年纪还在出差,只是因为后悔“生了个儿子”还要买房子,儿子大学的女朋友因为他买不起房子就吹了,他说自己拼命也要帮儿子买房子,那样才能抱孙子。

他说自己比厂子里的工人好多了,好人闷在那也憋坏了。

想想富士康的七连跳。。。

想想拼多多女员工的猝死。。。

他很气愤地说,“那些自杀的就是文化人,太自私了。”

我告诉他,“抑郁不是那么一回事,他很难改变。”

他瞪了我一眼,“哪那么多事?我们厂子就没有自杀的,还要赚钱养家,谁敢去死?”

谁敢去死。。。。

名校生的焦虑或许就是如此,或许平凡的简单活着就很好。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user avatar   si-xi-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瞬间有那种微妙的感觉:

我划水我快乐,

我不务正业我快乐。


允许自己不优秀,

接受自己泯然众人,

别总盯着自己缺的,

多看看自己拥有的。


一定要培养一个“不务正业”的爱好,

培养一些看似没啥用的沙雕喜好,

时时刻刻告诉自己:

不行就不行呗,

我又不只靠本专业活。


人家卷人家的,

实在卷不过,

咱可以走领域交叉嘛!

开心一点,

放轻松一点,

有事没事划划水,

有事没事坐一坐长途的硬座…

别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你不是全村的希望,

你不用为任何人的活,

你不会让任何人失望,

你就是你自己,

仅此而已。


倦了乏了,

放纵自己歇一下,

天塌不下来,

考不了第一没啥大不了,

名校毕业不是非得有体面的工作,

你可以选自己喜欢的,

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着比啥都强。


user avatar   yuan-xin-83-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总结一些“很竞争、很努力、很焦虑”这样的一个“群体现象”之下,痛苦的“名校生”个体(可能每个人不一样)常见的痛苦的现象。当然每个人不一样,只是写一部分痛苦的“名校生”常见的问题。这些人可能称自己失败学、认同自己空心病。不过这些概念很表面,下面还有很多东西。

1.社会过度推崇名校和学历,但是真的得到学历之后感觉被骗了

社会、家长和学校老师可能自己没有名校毕业或是高学历,就会一再的吹捧高学历的学生,也会给孩子灌输高学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能赚钱,下限不会太低,生活有保障。那是家长对学历的理想化,但是理想化终究是要治的。于是孩子一路努力到了名校,发现进了名校本身并不是就能够一帆风顺,不靠自己出奇制胜还是赚不了大钱或是像想象中阶级跃升。考进去了,还要交作业有期中期末,还有各种社会实践,还要科研要实习要出国留学,后面还要工作,还有无数次竞争,每次都不一定容易。

2.强迫人格特质

很多努力读书的人形成了强迫人格特质(不同于强迫症),习惯性的强迫学习、强迫努力,被一股力量推着,总是有紧迫感、不安,一闲下来、一不努力就慌,不断地寻找机会,不能容忍任何"不努力、不积极向上”的状态,并且难以接纳自己的任何本能欲望(例如到处吃喝玩乐、休息),要不然就会陷入内疚和自我攻击。但是在离开高中之后环境不再有人盯着,自己的休息的本能和一再的自我攻击形成了强迫对立,强迫特质导致更难以启动、回避学习,但是与此同时更加后悔内疚和自我攻击。

3.自恋人格特质

“天之骄子”这个概念光听名字就很自恋。很多望子成龙的家庭,将孩子视为自恋的延伸,孩子是最好的,理应是最优秀的、理应得到特权。孩子也接受了自己是家庭自恋的延伸,自己是家里的希望,要光宗耀祖,要是最优秀的,要扛起全家的面子。但是现实很容易打脸。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想象中的自己是人上人,现实中也努力当人上人,但是达不到,所以格外痛苦,继续努力当人上人,也可能埋头苦干、躲避“徒劳的努力”、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一切都没意义,或是退回自己的壳里,走向极端的、自毁的方向。同时自恋者很难与他人产生很深的联系,尤其是当自己还不够好的时候,因此格外孤独。

4.太多的选择,在放弃自己的可能性的时候很痛苦

萨特《恶心》太多的选择,放弃不了的时候很痛苦。自由,很多可能性,承受不了那么多可能性,自由是选择适合你的限制。在学校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很牛、那个人很牛、这个人科研比自己好、那个人赚钱比自己多、那个人家里有钱有势可以给他们很多支持。自己有无限可能,每种可能都有潜在的可能让自己“很厉害”,但是其实每一种选择都要投入很多、走很远才能发芽。结果就陷入了什么沾一点,什么做不出,很急躁,超负荷,但是又很难放弃其它可能性。还有就是,无论选择了任何一种,好像一被局限了,这几个选择好像都“达不到理想的自己”,让自己归于平庸。

5.面对限制

以前尽可能的学习,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但是选择变多了,标准模糊了,一种“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还是和想要的形象差太远的痛苦。例如很努力赚钱了,还是没什么钱,很努力解决一个问题,问题不但没解决还变严重了。在这个框架之中,人就像个悲剧,悲剧的悲在于每个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还是发展出了另大家痛苦的。这是面对限制(最经典的主题的临终关怀)的体验。面对限制,健康的人会遗憾或悲伤,有些人会执着于痛苦之中不断打转。




     

相关话题

  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是不是四年制的? 
  澳总理跟风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中国外交部此前表示「没人在意」,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毕业生齐喊「不做假账」,会计「做假账」的现象是否很普遍? 
  为什么现在的网络小说里,没有5年前那种震撼人心的东西了? 
  如何看待鸿星尔克向河南博物院捐赠 100 万元,支持灾后重建工作?鸿星尔克如今企业情况如何? 
  为什么武汉爆发肺炎网友铺天盖地辱骂武汉人? 
  山东回应查处 242 起冒名顶替入学,「 发生于 2006 年之前,因信息化手段不足导致」,你怎么看? 
  如何评价乌鸦校尉5月19日B站视频:苏联解体的秘密,就藏在5盒鲱鱼罐头里。? 
  如何看待湖南一校长站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的行为?如何评价这样的教育方式?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学习计算机是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非传出的新冠病毒?
下一个讨论
普通家庭出身是否应该读博?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