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之前的回答,汉服运动搞了这么多年,连基本的民族理论都没去看一眼。就跟粉圈遇到争议,就说是黑粉干的,汉服圈遇到啥事,就拿满清出来说,也不管逻辑通不通顺。
虽然民族服饰是民族外在视觉特征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构成民族识别的依据。
说大白话就是,在分析一群人究竟是哪个民族的时候,人类学家并不看他们穿什么衣服,他们更喜欢看他们说什么话之类的。
不看民族理论,也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呀!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
这个定义其实很年轻,是斯大林在马恩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来的。他在1913年写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1899年,梁启超首次使用“民族”一词,在他文章提到日本人自称“东方民族”的时候。他1902年的《论民族竞争之大优势》和1903年的《论国民与民族之差别及其关系》等文章后,孙中山、章太炎等人也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一词。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多年而已。
在没有识别民族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群体。这些社会群体可以分作很多不同类型,并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中只有一部分可以算作“民族共同体”。有的人喜欢说血缘论,那充其量就是个“氏族共同体”、“胞族共同体”,连很多人争议的“部族共同体”都还没达到呢!
之所以会产生“民族服饰”,是因为四个共同特征非常容易产生出内部趋同的服饰文化,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都非常影响服饰的发展流行和文化审美。服饰文化是“果”,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辅助我们去区别不同的社会群体,但并不能帮助我们去判断是否属于“民族”。很多人所犯的就是倒果为因的错误。
所以,聚居区内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差异,可能比同个民族但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差异还要小!
但是聚居区内的不同民族之间,还是可以通过服饰来辨认的,而我们不行。那是因为认知基础的问题,就好比,有的人连韩服和服都分不出。
以上聊的都是现代民族概念,不含历史。
如果把历史加进来,比如,题主这样把近现代的民族服饰,跟历史上某个特定场合里的服饰比,那就没的比了,因为比较双方没有控制任何一个变量,不属于值得科学讨论的范围。
当然,如果只是网络发言表达一下情绪,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