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甘肃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由于极端天气,造成 21 人遇难,伤亡为何会如此严重?有办法避免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an-men-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都在关注梁晶,很少有知道跑在第六名的黄关军。他是个聋哑人,也许在山上被搜救的时候,连呼救都没办法……… 而黄关军的短暂一生经历,也是非常令人心酸的。听说平时他没有收入来源,就吃泡面,这次比赛也只是为挣几千块钱奖金

因工作关系,我曾经采访黄关军,只能用纸和笔交流。 2014年,第22个残疾人日到来,寻找采访对象的我,从朋友那里听说:当年西昌国际马拉松赛,其中一名绵阳北川残障人士,排名47 。

他就是黄关军,一岁因生病打针失误,他不幸成为聋哑人。每天坚持跑十多公里的他,在当地村民眼里如同异类。在正式见面采访的前一天,听朋友说黄关军会用电脑打字,我便在qq上跟他聊天初步了解。他表达能力有限,还停留在十岁左右。不得已,我只有将句子,反复转化成不同的说法便于他理解。

11月底,我和摄影记者来到北川新县城残疾人康复中心,远远地,便见他在等候我们。大冬天,他身着单薄的蓝色运动衫。 我埋头在采访本上写,“你冷不冷?”抬头却发现,他早已悄悄站在我身边,看着我写的问题,并熟练地接过笔,写上“不冷。”大概他已经习惯了纸笔交流。

在大厅拍完照出门,黄关军拉住摄影记者,细心地帮他摘掉黏在背后的缝纫线;在他家,我只是随意拿起杯子,他马上跑到厨房烧开水给我。采访结束,黄关军快速几步,跑到我前面,指指他背着的的网球兜,在纸上写下“我跑步的过程,证书,都在里边,给你准备好了。”这时我才想起,差点忘记问,而他却一直细心地帮我记着………

“我想成绩好,我想读大学,可老师讲的我什么听不懂,每天晚上自己哭。”在我们送他回康复中心的路上,他在本子上写道。

快乐无人分享,悲伤无人诉说,聋哑人的无声世界比我想象中更孤单。

“和爸爸和妈妈平时交流多么?” 他在“爸爸”下画一条线,写上“没有”,又在“妈妈”下画一条线,写上“少”。我又问,那和妹妹呢?他写下一个字,“少”。我写“爸妈忙,他们爱你”。

黄关军低垂了一下头,写,“不是,不喜欢聋哑,无聊。”(因交流障碍,他想表达的是,父母不希望看到他聋哑,而不是不喜欢他)

无声的世界,仿佛一部黑白电视,只有跳动的风景,没有灵动的色彩。究竟要做点什么,这部黑白电视,才不至于那么单调?黄关军选择了跑步。在孤独的奔跑中,也许懵懂的黄关军,用他有限的认知,慢慢艰难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欣赏孤独,收获了内心平和、以及坚持。无声世界,骤然找到了存在感。常人难以坚持的每天十多公里,在黄关军这里,变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准时轻松的事。

跑步收留了一颗无助的心。能有这样的信仰存在于他的心尖,让他终于开始有些期待这个世界。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也许他会一直期待着活下去 回家路上听到遇难者中有他,霎时愣住,回想起7年前北川采访,当时的心灵触动深刻至今清晰,眼泪夺眶而出……时隔多年,没想到再次听到你是以这种方式

最先遭遇不测的21人,是跑得最快的冠军团,其他人还能呼救,可是你、该多绝望…

7年前的冬天,你穿个薄外套,我在纸上写字问,你冷吗?7年后的此刻,你在山上,一定也很冷,可是再也无人知晓你的冷

命运如此不公,短短一生,你拼尽了全力。我是一个经过你的路人,碰巧记录了你曲折却不服输的人生,你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用我与你仅有、却印象深刻的交集,为你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曾经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过这里。

来生,一定做一个健全幸福快乐的人!

最后附上7年前采访他的文章及手记链接:

mp.weixin.qq.com/s/HndF

wbepaper.myrb.net:8088/

————— 5月24号更新———————

今中午经网友提醒,发现自己间接上了次微博热搜,不想理论,对逝者来说这样的行为实在不够体面。

从昨天中午到晚上,一直都在流泪,想到7年前采访他时,站在康复中心门口的他,被寒风吹得贴在身上的衣服和始终解不开的眉头,心理难受得堵得慌。夜里2、3点才睡着。

2014年采访他时,被他这样不幸遭遇、坚强善良的残障人士,深深感染,对他孤独感同身受又无能为力。那次采访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无声的世界 燃烧的灵魂》,存在了自己QQ空间和个人微信公众号。2018年,我在知乎上回复残障人士的问题时也曾引用过。

从报社辞职后,原来的知乎号忘记密码登不上,于是才重新申请了新的知乎号。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看到另一个跟我名字一样的账号,2018年回复过同样问题。

昨天沉重的心情之下,知乎看到甘肃马拉松的问题,想到自己也许是唯一对黄关军情况稍微了解、有过观察和文字记录的人,便写了这样一篇回复,是答非所问了,抱歉!

初衷只是寄托哀思,没想到这么多人关注和问候。有残障网友发信息说,谢谢我的文字,让他们知道,有人理解他们的孤独;看到有网友说,谢谢我的记录,让他们知道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有怎样一个倔强不屈的灵魂。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们,能明白这篇文字的意义!

黄关军一生短暂曲折,还没来得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离开了。而我碰巧经过了他短暂生命的某一刻,窥见了他的内心,只纯粹想记录这曾鲜活存在的生命,其他不再多做解释。

拥有了这么多关心他的朋友,黄关军一定是开心的,他再也不是那个孤独的人了。

7年前他说,还没谈过恋爱,也渴望有人走进他的内心。来世的你,一定会遇到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你们一起听最闹腾的演唱会,唱最嗨最美的歌。








user avatar   Semit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想说话,太多人艾特,就说几句冷酷的话吧。

人们就不能承认,越野跑比赛存在「固有风险」,赛事能否平安,完全取决于老天吗?

把一种户外活动,硬着做成运动比赛形式,就应该接受这种风险。就好像把游泳比赛,弄到大海上去比,谁能百分百保证,游着游着不来一阵狂风巨浪?不游来一条鲨鱼?

这一整天,在各大户外群和越野跑群听到各种讨论,有的责怪参赛选手没带任何保命装备,有的谴责主办方在补给和救援方面准备不足。进而要求调查遇难选手和主办方的经验背景。

责怪选手一方的,主要集中在四点:

1、未携带保命装备,比如冲锋衣(是这次争议的焦点),比如轻薄羽绒服等保暖衣物。

2、为了获得奖金和1600元的参赛补助,部分队员遇到极端天气也没有及时退赛。

3、部分队员把越野跑当城市马拉松应对,不具备全天候、全地形的越野挑战能力。

4、没有高海拔应对经验。

责怪主办方的就比较杂了,简单罗列一下:

1、没考虑到夏初时节的天气变化。

2、没有在赛事手册中,把冲锋衣列为强制装备。

3、没有把可以覆盖全身的保暖长袖上衣和长裤列为强制装备。

4、准备的急救毯风一吹就破了。

5、在最难那段赛道CP2-CP3部分,没有安排任何补给点,也没有安排任何救援用帐篷。

6、组委会没有及时终止比赛。

7、救援人力不足。

8、救援不及时。

9、主办方公司老总不在比赛现场。

10、只是为了宣传景区,不具备举办越野赛事的能力。

听完这些讨论,我去凤凰山跑了一圈,摔了一跤。我的户外经验还可以,凤凰山也是很成熟的越野跑路线。那我怎么还是摔了一跤呢?

这就要先来聊聊越野跑,所谓的越野跑,就是字面意思——跑步穿越野外。它本来是属于「户外活动」领域,不属于「运动类比赛」。户外活动不讲究成绩(非竞速),只以完成一条线路为目标。

可是,一旦把越野跑做成比赛形式,「速度」就会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切影响「速度」的因素,都要被排除。

户外活动需要的各种必须装备(如冲锋衣、保暖衣物、饮用水、食物、帐篷,头灯,药品等等)一一被删减,最终简化成了一个水袋、一个头灯,一台手机(一般都是关机状态)、一个救生毯。

表面上,带什么装备是主办方要求,但其实,这都是多年来参赛队员们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因为大家都想取得好成绩,多背一件,会影响速度。如果不是冲着成绩,为什么要参加比赛呢?自己去跑,或者约三五跑友去跑,不是更自由吗?

既然「竞速」是内核,那么参赛队员尽量轻量化,就是正确的选择,无可厚非。

既然场所是野外,那么天气变化无常,老天爷不听你的,就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事。

既然形式是比赛,那么根据商业价值,来设置安全保障级别,就是常识。

如果认可以上三点,还要举办/参加越野跑比赛,就只能寄希望于天公作美。相应的,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老天爷也有不那么nice的时候。

我第一次组织横渡琼州海峡,遭遇极端天气,12个人中,6人翻船落水,搜救了一下午,所幸大家都活着。但其中大半数人,都决定以后再也不玩了,他们觉得大海就是个定时炸弹。

一年后,我和其中一位队员再次横渡,风平浪静,简直就像逛游乐园一样。你简直没法想象,我们两次横渡的居然是同一个海峡,难度级别堪称云泥之别呀。天气好时,玩着玩着就过了;天气差,与死亡一线之隔。

白银的这次比赛,已经举办四届,路线没改,组织方没变,据说之前几次都很成功,天气也不错。早上看见这次的参赛队员流落南方评论赛事说:「肉眼可见的一些细节,比如赛道布标,组织工作更加细腻了。」

也就是说,主办方和参赛队员所想到的,所能应对的,都是和前几次一样的好天气下所能做到的一切。如果天气不配合了,那就......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正常运动比赛与越野跑比赛的一些差异。

正常运动比赛场的环境,是可控的;

越野比赛场所的环境,是不可控的;

正常运动比赛的装备,是按照最能帮助比赛取胜为条件配备的;

越野比赛的装备,除了取胜,还要考虑保命(极端线路);

正常运动比赛的救援,黄金抢救时间较长;

越野比赛的救援,黄金抢救时间往往只有一小时;

正常运动比赛的商业产出,高;

越野比赛的商业产出,低。

正常运动比赛的安保人数,多;

越野比赛的安保人数,少。

在出事后,我们会想到「人命无价」,所以这次会出动1200名人员去搜救。

在出事前,所有的安全保障,是要根据「商业产出」来配比的。参加越野跑的人数少,商业价值低,无论我们喊多大声「人命无价」,赛事整体策划,安全保障级别,都是有价的。

我曾经协助舟山做过一次铁人三项的安全预案,PPT做了几十页,最后结合成本一估算,一页PPT就够了。很多安全措施,不是技术层面做不到,那都是借口,实际就是成本做不到。

朋友做过一个项目,500万的预算,扣掉前期宣传、疏通、开线等等,落到执行层面,就剩30万了,大家说,30万能分几万去做安全保障?

要说保障最难,安保成本最高的,帆船比赛算是其中之一吧。但人家就是能做得很周全,因为商业价值高呀。

如果要与正常运动比赛的安全等级匹配,那么越野跑比赛就得多花十倍甚至百倍的成本,但商业产出却不及其他运动比赛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大概没有主办方会做这种不划算的事吧。

那是不是主办方都在跟老天打赌,赌个好天气呢?我觉得不是,我猜是主办方根本没意识到越野跑比赛的「固有风险」,包括很多队员可能都没意识到。

所以才造成了这次「户外群」和「越野跑群」之间的争论。因为玩户外的大都明白「固有风险」的存在,所以才会又恨又痛地说:

为什么不带冲锋衣?。

为什么感到冷的时候,不马上退赛?

为什么要用尽全力去跑,而不是留点体力,万一要下撤的时候用?

为什么自己下撤的时候,不劝其他还在往山上跑的队员下撤。

为什么都开始哆嗦了,还在加大运动量企图让体温上升?

......

这些说法其实是没道理的,因为这是比赛,不是户外活动。性质不同,决定了行为和经验不同。

谁见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悠着跑,特意留体力预防意外的?不都是鼓励和赞美他们拼尽全力去跑?不都是尊称跑最快的那个为「大神」?谁会给跑得慢,但活着回来的队员颁个大奖?

况且海拔3000米以下的越野跑,都属于低海拔范畴,正常天气下,所需要的经验没那么多。普通的体育比赛,2000以上算高海拔,但越野跑是以户外活动为标准界定的,3000米以下都算低海拔。对参赛者的要求没那么高。

一定要留体力预防意外,那是户外或探险活动的要求,不是比赛要求。我们评价一件事,不能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境来判断。

再说到失温,我第一次体验失温的时候,是在6月份,气温26度,穿的长袖长裤。首先有变化的就是我的指甲,开始发白,然后身体开始控制不住的颤抖。

我当时很冷静,知道这是身体在自救。它在将我体表的血液回收到核心区,护住我的心肺。我感到四肢冰凉,但手脚冻坏了顶多残废,核心区失温就完了。

身体做完这些,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让我自己想办法。我的做法就是保持哆嗦,夹紧双臂加大颤抖,不做任何大动作,通过颤抖,让身体自主回温。然后再想办法脱离失温环境。

我之所以能冷静处理,是因为还有体力,无论是登山还是划船,我从来不用尽全力,总会留点力应对意外。但越野跑不同,大家都是拼尽全力要拿名次啊!不到不行的那一刻不会停,所以一旦失温,是没有多余体力来冷静应对的。

即使这样,我也不得不说,这些实战经验,如果碰到老天爷真正要整我的时候,可能也没什么用。

好多年前去香港,参加一年一度的「毅志行」,走100公里的麦理浩径,这好像是华人地区最早的越野跑比赛了吧,组织很专业,做了几十年。

赛道总共分十段,有十个补给点,在最高的大帽山,也就是第八段,队员基本都是夜间到达,气温非常低,过往赛事中,很多人都会在这个点失温,主办方知道,但就是不在这里设补给点。

为什么?因为车到达不了,要靠人力来设补给点,成本太高。而且车不能到的地方,宣传价值就很低(媒体不来,围观群众不来。)

虽说如此,准备拿成绩的队员们,即使知道这个点的难度,还是不会带冲锋衣,更别说其他保暖衣物了。这些队员中,不少都是国际越野跑的名将,但只要不强制,他们就不带。背轻一点,就能跑快一点。

失温队员必须自行下山去到补给点,才能吃热食裹毯子。看着他们在第八段哆哆嗦嗦,我拿出了包里的羽绒服。最开始,大家看我背个鼓鼓囊囊的包,不乏嘲笑的。但看见我穿上羽绒服的那一刻,估计是羡慕的吧。当然,成绩什么的,自然是跟我无缘,我本来也是想着体验一下,所以一切都以「户外活动」为标准,而非比赛。

如果是比赛,我认为不带冲锋衣是正常的。这次要不是出了事,估计也没人纠结冲锋衣这个事吧。你纠结了冲锋衣,那长裤带不带?裤子带了,那止血绷带带不带?

虽然大概率以后这些都会成为强制装备,但也不能因此责怪之前没带的参赛队员。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建议,有两条:

1、主办方不要举办危险系数高,成本预算低的比赛。

2、队员不要参加商业价值低的比赛,越是前期没流量没热度的比赛,越危险。(后期才有热度,通常都是拿命换的。)

我是 @闪米特


user avatar   zhu-jing-zh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大早被刷屏,向死者默哀。

对于这项运动不了解,看了很多回答,有一些专业人士的回答,包括亲历者的回答。

大致整理一下,

1事发赛事成功举办了三届,之前都是以暴晒为主,包括组委会以及参赛者都没有想到意外会发生。

2本次组委更换了更专业的团队,但工作有缺漏(未证实)

3百公里设置的休息点(有图可查)大约7-8km一个点,有工作人员。大多数参赛者认为(中间)路途不远,未携带足够装备。

4大多数参赛者途中感到风险互相劝说而停下待援。据说出事的反而是优秀的前进到更远距离的

5,这是极限运动,不是健身运动。

6当地地域条件决定了没有救护跟车,事发时大风大雨天气,直升机是不用想了。

7对大自然应该心存敬畏。

至于如何做,我看到有几条写得很中肯。

1这是小众项目,应该限制专业选手参与。

2不应当把马拉松美化成健身,更何况越野是极限运动而不仅仅是普通运动。

也许以后此类项目应该有危险程度分级,有严格的装备要求,有参与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但是,即使如此,面对大自然,仍应该心怀敬畏。

也许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愿意甩锅,分锅,但忽视天灾只谈人祸只会引起更多的人祸。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年中印边境对峙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印军那个条件,在拉达克肯定容易失温冻死。

最后貌似印军冻死了大概500个人(0.15%)强行熬过去了。

今年,小丑竟是我自己……21/151,14%的冻死率,这印军都自愧不如……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综合目前消息来看,天灾的因素更大一些,但人为真的有很大改进空间

1、比赛本身是当地政府组织的正规比赛,主要用于宣传石林景区,且已经举办4届,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黄河石林作为越野马拉松来说难度并不高,前10有不小的奖金池,而且完赛就有1600元,不管是高手还是爱好者都趋之若鹜;但有20小时限制、且处于高海拔地区,对于小白来说仍然有门槛;

3、比赛当天早上是晴天,好几名选手还说“摆渡车上还有点热”,天气预报也没有预测到大幅降温+大风天气,大家都放松了警惕;

4、当地已经入夏,组织方依照过去四年经验,诸如冲锋衣保暖毯等设备并未强制要求;

5、十点半之后开始大风骤雨,风力可能高达7-8级,已经不适合继续比赛;但组织方此时并未停止比赛,可能是未知晓山上实情,也可能通讯设备已经出现故障;

6、等到大规模出现伤亡后,救援已经非常困难,车无法开入,只能让能走的继续走回集合点,不能走的就地等待武警救援;

以上。

我查了一下当地天气,无论是白银市区还是景区,天气预报的确没有都预报到如此大幅度的大风和降雨,但组委会在实际组织中缺乏预案也是事实。

愿逝者安息。


user avatar   pm-car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六名就幸存了第四名选手“涛哥”,是靠一个放羊大叔救助的6位选手中的一位,感恩!


天气的恶劣程度应该是超出想象的。

第三届推迟到2020年9月底10月初举办,那个时候的天气要比5月6月冷的很多,但是看去年赛事图片,前两名穿的还是无袖比赛服过终点的,今年比赛昨天上午十点已经穿了长袖了[微博说是冲锋衣],但是要知道对于极限运动选手,好不夸张的说多一克都是会影响成绩,你看他抖音展示重量只有5g的眼镜,所以目前来看唯独昨天开赛就取消才是最好的挽救方式了。


网上搜到第三届和第二届的图片,看2020年9月30日到10月1日的第三届比赛的图片前两名大约8小时39分完成,看起来的大神第二名还是很轻松,全国第一,世界第8,ITRA913, 只不过,斯人已去,痛心,希望能尽快调查结果,给遇到的朋友家属一个交代。

R.I.P. 挺悲痛的,看遇难的很多都是顶级选手。

赛事组织了几届,理论上应该经验丰富,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有目共睹的,就算七八月的盛夏也是,越野比赛,沿途补给点不会像马拉松那么多也很正常,个人感觉很多顶级选手遇难,有的不是不主动退赛,而是因为第一军团速度,冲的靠前,想向前冲过天气恶劣的地段[看报道是CP2-CP3],但是天气并没好转,也没有合适的避难取暖地方,也没办法回撤,骑虎难下,失温太快,所以悲剧发生了。

这种越野参赛的选手绝对是很小众群体,身体素质根本不是常人能比的,甚至说普通马拉松的选手,也不一定有能力参加这个比赛,而且作为顶级选手基本全国都不超过3位数,真的很痛心

如果曾经在青海湖周围骑行的人会深知,这一公里万里无云,下一公里暴雨骤降甚至是冰雹。

这次极端天气的确是一定因素,但是举办方应该也应对不足,甚至是说,海拔高的天气恶劣,海拔低的地方一片平和,天气晴朗,当知道天气恶劣时候,再发动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引用下WB气象大V的推演,基本符合推测。

5、因此可以推断:这次比赛开始时,景泰县城风和日丽,气温十二三度,在阳光照耀下完全不会冷,给人以安全的错觉;而上山之后,较强冷空气携雷雨云猝然到来,气温在几个小时内降到0度上下,同时伴有9-10级的狂风、接近0度的大雨或冻雨、冰雹。

6、对县城来说,这种冷空气在5月下旬也比较少见,但不算特别极端,也不致命;但对山上的参赛者来说,这种风、雨、降温组合是极端的、致命的;加之出事地段坡度大,经验不足的参赛者碰到这种规模的狂风暴雨,无法前进更无法后退,救援力量上山也特别困难。

7、这次的大降温过程,超级计算机模式、气象部门都给出了预报,我们在5月20日特地分析提醒。但5月22日上午的这一波狂风暴雨、气温急跌,属于强对流范畴,确实难以预料也难以估计。

下次同类型的比赛,举办方和参赛者都会很难受了,强制装备是必须了,当然这也就和赛事的初衷相违背了,不过没办法,生命是最宝贵的。


P.S. 看气象大V的文章,才想起来昨天北京最高气温33度,晚上暴雨骤降,在记忆中5月份应该没遇到过这样的雨,那降雨闪电的效果,我还以为是7.21又来了,没想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新闻,RIP。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甘肃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别说跑山,夏天夜钓都很容易着凉,我每次夏天回兰州,晚上盖的都是厚棉被。开展体育要因地制宜,这种全日比赛,就放在低海拔地区搞好了,安排在高海拔山区,也是让人无语。


user avatar   xie-yi-wei-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会被载入中国、世界体育运动史册。

史册载入的不都荣耀,也有悲剧。

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遇难,堪称世界十大山难,死亡17人。

慕尼黑惨案,死亡以色列运动员11人。

这次已经21人!

什么意思呢?

是人类历史上单项体育赛事选手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昨天下午,亚沙赛沙友群里有群友发回消息,说这次比赛出大事了,他自己算是死里逃生,路上帮着救了一个,还有好多人躺地上面朝下一动不动,现场救援力量几乎没有。

作为参与过多场50公里以上越野赛和沙漠赛的打酱油选手,我听闻这个消息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可能有几个人会遇难。

早上起床一看,16个!过一会确认是21个!死亡率12%。

我原本以为天灾为主,人祸成分肯定有,有多少,待调查定论。

目前消息看来,人祸为主啊,什么鸟组委会啊。

参加比赛的基本都是外地人,不知道当地的气候情况,但组织比赛的应该有点逼数啊。

哪怕万分之一可能会出现气温骤降,你们也得有预案啊。

况且,比赛路段的气候多变在当地差不多是生活常识了。

前三届比赛没问题,但不代表以后就没有问题了。

赛事组委会并未强制要求选手随身携带冲锋衣,只是要求选手在后半程转运包中自行安排冲锋衣,结果这次天气变化不是在晚上,而是大白天。

如果有一件防风的冲锋衣,哪怕没有保暖层,这次的死亡人数都能大大下降。

一般越野赛防失温的反射膜毯在这次比赛的大风里马上就被吹破,温度低,再加上更致命的大风带走体温,四周又没有遮蔽物,人一旦失温,没多久就不行了。

国内办越野有不搞个百公里就不好意思的趋势,没有条件(不仅是地理条件,也包括救援救助等)也硬上条件搞百公里。

在越野赛事发达的浙江弄个百公里还好,至少气候不至于有太大变化,山里有人烟,甚至像杭州百公里这样的比赛,几乎下山坡就能打到车。

前两年,越野跑举办的不少,但伤亡事故不多,能想起来的也就是一起苏州越野赛选手溺亡。

这次20人,已经是重大事故了,以后办越野赛应该不会这么容易了。

主办方是当地政府,比赛的条件也颇为慷慨,可谓前所未有:100公里完赛即补贴1600元,等于免费参赛。

主办方出于办好比赛、宣传旅游资源的目的,未想到这么个结果。但谁办的谁就要负责,到底防灾预案做没做到位,救援是否及时,有待相关部门判定。

这比赛毁了,对当地旅游是个巨大打击,主办方玩忽职守被追责的肯定不少。

但高高兴心去比赛,最终把生命留在那里的21个人和他们的家人才是最不幸的受害者。

这次跑的快的若干个选手都遇难了,其中就有梁晶,31岁,中国越野跑届排名前几的种子选手,凌晨在废弃农舍内被发现,已去世。

顶级选手,虽然有自救能力,但比一般选手跑得更远,难以想象他在废弃农舍是怎样在越来越冷的环境中等待救援,失去意识,与世长辞的。跑个越野赛,最后落得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悲惨去世。

(梁晶,曾获得世界上最难最严苛的800里流沙越野赛冠军,越野参赛经验10年以上)

哎,悲剧啊,悲剧。

逝者安息。


user avatar   ChuyeKar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黄河石林居然这么上新闻了。为遇难者难过。默哀。

现在天已经亮了,温度在回升,希望失联的人能挺过来…

这是个根据自己经验的科普贴。

上次去的时候也是五月份。印象里那一带的五月早晚温差极大,虽然是在一百来公里外的兰州长大,但是黄河石林一带的天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早上起来,阳光暴烈,穿着两层长袖也冷得不得了。紫外线也强,八九点就晒得人睁不开眼睛。而且风大,尤其是山坡上。


这一带已经是明朝时期所说的“大小松山”了,算是祁连山乌鞘岭和六盘之间的一道低低的山脉(我们甘肃人说的“低”,两千多米也算的),历来就是人口极少,做牧区都罕有人问津的地方,环境严酷程度完全不是谷地里的兰州能比。拿纸面数据很难完全明白其中的区别,但是如果看看兰州或者景泰县城的天气就做穿衣决定的话,是肯定要出麻烦的。

就拿松山南麓的秦王川来说,兰州春天的时候偶尔刮刮风,滴两滴雨,秦王川那面就可能是一场雪。兰州下一场小雪,去中川机场接人的人就要做好航班晚点的准备了。这还是相对低洼的秦王川里,现在是被划做新区的。

再往北往东,到了海拔更高的山里面,那就更不好办了。出问题的赛程前段,正是山里海拔最高的部分。这山里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雪山深谷,但实际上都是居民极少的地方,居民少都是有原因的。


看着事发时的照片,参赛选手们穿衣之少,装备之随便,在过量运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过夜,我真是很心焦的。山地本来就高寒,到了恶劣天气真来的时候,人又本能地找避风处,给搜救也造成了更大的难度。不能说五月底就可以心大,来这种山地,附近长大的我都看着恐惧的地方,一定要慎之又慎。去这种塞上地区的野外,一定要把气候往最恶劣里想,一定要。

而作为组织者,又是熟悉附近环境的人,如果在规定和检查强制装备方面都没有上心,就真是重大责任了。等待调查结果。

为遇难者默哀,希望失联的人能平安回家。


user avatar   ling-ling-qi-3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中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阅读)


失温是极为可怕的临床急症,医疗干预不及时,病人死亡风险极大。

你平时怕冷还是怕热?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在极端天气下,人类对寒冷的耐受能力,比想象中低多了

四十度五十度的酷热,正常成年人能坚持数小时才出现中暑、热射病的症状。

而严寒、大风、冰水浸泡导致的机体核心区热量丢失,只要持续时间超过数十分钟,就会陆续出现寒颤、迷茫、意识丧失、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干预不及时就会造成死亡。

从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时冻死在海面上的乘客,

到日本死亡行军(八甲田山)成团冻成塑像的士兵,


到这次遭遇极端天气不幸逝世的马拉松跑者,莫不如此。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为例,一旦核心温度降低到30.0~33.88度的致命区间,机体会出现明显的思维迟钝、健忘、幻觉、意识障碍,活动能力明显障碍,几乎无法行走、持物,以及无法控制的剧烈抖动:机体疯狂燃烧肌肉中的糖原产生热量对抗低温,而当能量消耗殆尽,肌肉会逐渐僵硬,人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此时外露的皮肤肿胀,呈蓝紫色并严重坏死(冻伤)。


冻伤的部位一般都是身体末梢(手足、耳鼻等),这是机体的“弃车保帅”,为了保持核心温度,机体会关闭掉几乎所有外周末梢血液循环,末梢血管严重收缩,很快就在缺血和低温双重打击下坏死。

当核心温度降低到27.77度~30.0度时,患者已经很难救过来了——心跳与呼吸频率极低,心室纤颤,脉搏触摸不到,而此时人的意识可能反而没那么痛苦:由于神经系统在低温打击下逐渐“死机”,患者此时可能不那么痛苦,在半梦半醒间迎来死亡。

另外,人体在面临极寒失温,有一个反常而疯狂,颇有“自毁”意味的现象——反常脱衣(paradoxical undressing)。


就是说:冻死的人在死亡的最后几分钟,反而会感觉很“热”,会尝试脱去身上的衣服。

这其实是体温调节中枢麻痹产生的幻觉热感——当体温降至34—27度时,皮肤血管处于麻痹状态,大脑皮层进入抑制期,在丘脑下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皮肤血管突然扩张,肌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此时中心温度下降快,体表温度下降慢,造成一过性皮肤感受器“过热”的感觉,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热的信息,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的发生。

作为经常接急诊手术的麻醉医生,我们牢记有严重外伤病人(不一定是冻伤)的“死亡三联征”:体温过低、凝血功能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

体温过低则任何升压药、抢救药、液体复苏都效果很差——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最后,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你记住:不要以身犯险,总是谨记安全——户外运动永远是有风险的,大自然永远是需要敬畏的。

参加大型户外活动,要当心安全健康!



可能很多人对第三张图感兴趣,这是电影《八甲田山》(高仓健参演)剧照,但现实留下来的照片跟这个差不多恐怖。


这是日本陆军著名的“八甲田山”死亡行军惨案:1901年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为了测试寒带作战,在日本著名雪山八甲田山附近举行了一场极为草率的雪地行军演习。

由于士兵的行装准备不足,又遭遇暴风雪极端气候,这场行军导致参加拉练的神成部队210人阵亡199人,基本就是全军覆没。

下面有现场图:


具体的案件报道触目惊心:炊事班也无法在雪上做饭,因为即使生火成功,雪一旦受热融化, 煤炭与木柴往下沉, 大锅也跟着一起歪斜掉,在砍柴过程中,又有许多士兵手指冻伤。而且因为寒冷,衣服冻僵了,罐头冻的无法打开,米也冻成硬块,大小便只能撒在身上,许多人因为小便结冰,冻坏了生殖器而昏死。

勉强挨到第二天凌晨,认为无法再行军的神成文吉决定原路返回,但出发后仅仅一小时,他们就又迷路了,在山谷里兜兜转转又回了露营地,指北针也因为严寒失灵,这时有人向山口报告“知道前往温泉的路”,于是山口接管了指挥权,决定带着部队连夜向温泉进发,这时已经有一些人冻死,一路上又找不到避风的地方,只能顶着风雪前进,他们走了整整14个小时,却只走出700米,此时的士兵们已经精疲力尽,连挖雪洞的力气都没有了,食物也冻的无法食用,只能大伙儿围成几层圆圈,把冻伤的人围在中间保暖,其他人一边踏步一边唱歌避免昏迷,尽管如此,依然有人不断倒下,到了晚上9点点名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亡,三分之一的人严重冻伤,只剩下71人还能勉强行动

到了第三天,接近绝望的第5连队像没头苍蝇一样出发了,不知方向的他们走到了悬崖峭壁上,一些被严寒冻的精神错乱的士兵们大喊“我们从悬崖跳下去吧”,还有人喊“我们做木筏漂流吧”然后疯狂用刺刀砍树,而神成文吉也绝望的在悬崖边说“老天爷将我们抛弃了” 。那时的温度为零下20度,由于强风,体感温度为零下40度。

因为时间已经过了5天,依然不见第5联队的踪迹,感觉大事不妙的日军大本营慌忙组织了救援队进行搜山,前后共派出一万多人,后藤伍长幸运的被救援队发现,此时他已经浑身冻僵濒临死亡,但却仍然倚着步枪站立着,嘴里不停念叨着“神成大尉,神成大尉”“不要吃我”等话语,救援队判断神成应该就在附近,果然在100米开外发现了他,此时的神成文吉整个身体已经冻成冰块,没有戴帽子或者手套,脖子埋在雪中,医护人员根本无法把应急药物穿透皮肤注射到他体内,只能掰开他的嘴从舌头注射,注射后神成文吉恢复意识,模糊的说了些没人听得懂的话语就死了。

到了第11天,捜索队发现了因躲入猎户的烧炭小屋而生还的长谷川特务曹长、阿部寿松一等兵、佐佐木正教二等兵、小野寺佐平二等兵4名生还者及其他4人的遗体(这4人因体能状况较好,将小屋让与长谷川等人选择在屋外宿营而冻死),但佐佐木、小野寺两人在救出后死亡。

最终,这场出发时有210人的部队,只有11人幸存,其中包括后藤又有8人截肢。部分被截肢的士兵声称自己在雪中听到了“我要吃他的手” “放心人人有份,不过脚归我”,这都是 严寒导致的幻听幻视。

严寒干掉了日军一个大队,但这次事故却让日军高层充分意识到了寒带作战时防冻的重要性,客观上助长了日军日后在东北侵华作战时的战斗力。

那一个个冰雕,无非是法西斯的牺牲品罢了。

真•士兵的人血馒头。

真•军国主义法西斯炮灰。



与之相对,作为一个志愿军老兵的孙子,我更加为那些因严寒冻死,牺牲在铁原、长津湖的“最可爱的人们”感到悲痛和惋惜。


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他们的牺牲。



《长津湖》快上映了。


和之前看待《金刚川》一样——我们的战士,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故事。

千万别拍砸罗。




              

相关话题

  冰墩墩这么火,雪容融会失落吗? 
  如何评价陈冠希的跑步水平? 
  为了跑马拉松,应该怎样训练和准备? 
  英雄联盟有没有哪些英雄或皮肤的原画翻新是不如旧版的? 
  有哪些跑了才知道的绝妙体验? 
  不懂就问,曼城的无锋阵究竟该怎么破?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哪些节目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学体测一千米大家都什么感受? 
  在球场上,你遇到过什么样的让你绝望的对手? 
  美国男篮奥运 12 人大名单公布,有哪些看点?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翟天临发文称「如果骂我能帮助大家缓解论文季的压力,那我觉得被骂也是有意义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使用 GitHub?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