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个人的品性,还是明初组织的原因? 第1页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大程度归因于明太祖个人多疑的性格。

我们在思考古人,特别是帝王之时,总容易陷入“理性政治人”假设,也就是说,认为他的一切行为,尤其是大事决策时,认定他们是全知全能情况下得出的最优策略。

马克·布落赫曾经说:

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

而出于对唯物史观的误解,“人肉的气味”被我们选择性的遗忘了。

实际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们性格往往千差万别,在古代社会,帝王性格可能比组织制度更能决定帝国的走向。

朱鸿在《明成祖与永乐政治》一书的“绪论”里强调:

吾人认为对永乐朝历史的研究 ,应暂时摆脱以建都问题为焦点,不再走封建—靖难—迁都—带动各项建设—改变明代性格的老路子。而应先求对成祖本人,诸如他的性格、思想与心理等有充分的了解没然后再回头论建都等诸问题,或能于永乐政治获得较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朱元璋的性格,我不想进行系统的讨论,只点几则关于朱元璋的代表性史料,以点带面。

《皇明祖训序》: 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疋,调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宫门喂养。及四城门,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疋,在其所在,一体上古帝王诸侯防御也。

这是朱元璋对诸王的训诫,虽然当时除了西北边疆以外,天下基本太平,但是朱元璋还是要求自己的儿子们有但凡有事能立刻骑马就跑的安排,甚至,我很怀疑,他在自己的金陵城中应该也有类似的布置。他怕。

《谕晋王敕》:前者命尔之国,闻道中忽责操饍者,吾甚惊之。……尔知吾操膳者否?止一徐兴祖者。操吾饍二十有三年,轻易不辱之。吾平昔甚不忍于事,于操饍切记忍之,保命也。尔当蹈吾所为,勿轻易。

一代帝王专门致书自己的儿子,就因为听说他对自己的厨子进行了训斥。对于自己儿子的这种做法,朱元璋惊讶且后怕,专门教晋王自己这么多年的“保命”之道,那就是善待厨子。同时,这则史料另一处有意思的点就是朱元璋对自己性格的深入反省“吾平昔甚不忍于事”。

朱元璋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害怕厨子,他在自己的宫墙之外还要安排逃难马匹,这样一个人,无论明初组织如何,那些手握兵权、亲朋故旧遍天下的跋扈开国武将们,他能放心吗?

即使他自信自己能压得住他们,可是一旦自己故去,主少国疑的朱允炆真的能镇得住吗?

作为在元末大熔炉中胜出的“蛊王”,他对于人性实在太了解了,他不信人性,只信自己。想想陈友谅,先杀倪文俊再杀徐寿辉;想想察罕帖木儿,被田丰、王士诚所杀;再想想自己,从郭天叙到郭天爵,到小明王。

元末大熔炉的锻造,进一步放大了朱元璋本就多疑易怒的性格,诛杀功臣,看似偶然,其实是系统的必然。


user avatar   man-tian-liu-xing-76-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要明白,朱元璋刚开始并不想杀功臣。

在很多人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极度自私小心眼的残暴变态杀人狂,一直谋划着杀功臣,不念旧情……

朱元璋四十岁登基,执政三十一年,七十一岁去世。

但是他活着的时候知道自己能活七十一?

肯定不知道,他又不是神仙。

一个四十岁登基的皇帝,如果真的想杀功臣,那得加紧杀了,说不定自己六十岁就死了呢?有几个皇帝活过六十的?

然而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整整二十三年里,朱元璋总共只杀了三个功臣,流放了一个。

哦,忘了说了,这里的功臣指受封有爵者,即洪武三年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三伯等人(后来其他人如蓝玉也晋爵了)

这三个人是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忠勤伯汪广洋,被流放的是常遇春之子常茂。

朱亮祖这位老兄死的不算冤吧?勾结地方,插手政务,还欺君。

常茂是抽刀砍伤纳哈出,差点把劝降二十万大军的事情搞砸,给了个流放待遇,也不算过分吧?

汪广洋牵扯刘基死亡,很难说,就算是冤杀吧。

也就是说一直活到63岁,这二十多年朱元璋总共只冤杀了两个功臣:廖永忠同志,汪广洋同志,其他人都好好的。(刘基和徐达那不是老朱杀的,老朱也没必要杀他俩,烧鹅的事当段子就行了)

其他功臣非但好好的,还享尽荣华富贵:

常遇春女嫁太子朱标,邓愈女嫁秦王朱樉,傅友德女嫁晋王世子,徐达女嫁燕王朱棣,冯胜女嫁周王朱橚,王弼女嫁楚王朱桢……还有李善长长子娶朱元璋皇长女临安公主。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死了,没有人能说他残杀功臣,因为没证据,反而还得把他吹得比宋太祖赵匡胤还仁慈,赵大杯酒释兵权,老朱可是和功臣们结亲家啊!

然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决定深挖李善长的事,这一年被处死的有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

你要硬说他们很冤枉,恐怕也谈不上,以李善长为例,对谋反知情不报,等于同党。

有人说,李善长很冤枉,因为他本来就是第一重臣了,就算胡惟庸谋反成功了,他还是第一重臣,有必要谋反吗?

然而问题在于李善长虽没有想参加谋反,可他的却不检举告发,持中立态度。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对于谋反这种疑罪从有的大罪来说,只有参加和立即告发两种选择。

其实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已经有人告发李存义也牵扯谋反案了,但是朱元璋还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令不予追究。

可等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被杀的人就是真的冤了,蓝玉案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冤枉的。

难道朱元璋短短几年就发生了性格剧变?之前二十多年都不动手,等66岁了再出手?

性格原因恐怕解释不通吧?

这就要牵扯到太子朱标的死了。

朱标一死,最急迫的问题就是谁来当继承人?

最终,经过多方面权衡,朱元璋选定了朱标在世的长子朱允炆(朱标真正的长子朱雄英早死)。

可问题在于这群老功臣怎么办?朱标能压住场子,朱允炆一定压不住。

特别是这群功臣还和藩王有姻亲,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起兵造反?

这种情况下,屠杀就不可避免,短短三年(洪武二十六-洪武二十八年),存世的功臣几乎被全部清洗,数量达到洪武朝被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朱标不死,这群人会活的好好的,还会得到重用,比如蓝玉就会是朱标的心腹爱将。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大杀功臣不是朱元璋的性格原因,不然他还和功臣们搞联姻?

组织的原因……有点关系,朱标一死,整个围绕他打造的体系就需要重新洗牌,不然后继者根本无法驾驭。

也就是说,换你在那个位子上,你也只能选择杀,只要你不想看见自己死后有人起兵造反。

朱元璋当年想给老兄弟们一场荣华富贵,子女互相联姻,却最终成了这帮功臣们的催命符。如果没有这些联姻,这些人本不必死的。


有人会说,朱棣不是照样起兵造反了?不还是没避免?

那就是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这么蠢,这样的开局都能输(建文帝能派人到燕王府上门抓人,朱棣被逼的装疯卖傻求活命)。

他把一切都考虑到了,唯独没考虑朱允炆这么废。

当然,朱允炆当初给朱元璋承诺的处理藩王的办法是五步走:

一以德争心,二以礼约束,三以权削地,四改动封地,五拔刀相向。

结果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死,七月份五王爷周王朱橚就被抓到南京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建文元年四月,一口气废掉了齐,湘,代三王,湘王被逼自焚,其余两王软禁。

六月,削岷王,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七月初,张昺谢贵直接到燕王府上门抓人……

朱元璋:当初说好的五步走呢?什么第四步改封地,第五步才刀兵相见……你这几个叔叔直接快进到第四步改封地了?还流放云南?


user avatar   you-guan-niu-n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大杀功臣......那还真是满清文化圈所赐。

满清有个流传五百年的话术习俗,那就是“如果我屁股上有屎,那我就满世界泼粪。”

所以,病死的大臣,可以是被杀的,可以是被剐的,可以是被剥皮的,可以是被赐蒸鹅的。

如果满清官方的《明史》不够权威,那就假冒明朝文人写个垃圾玩意,往他们的《四库全书》里一塞就好了。再禁毁民间藏书了事。

以至于,现代的某族人,可以很骄傲地拿他们祖宗污染过的“历史”来说事。


user avatar   shu-lu-shi-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wu-bai-xi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guijis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版药厂公开到岸价了吗?没有。为什么?


user avatar   song-yun-4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嘉靖? 嘉靖这也太惨了,本来俩爹他都快搞不清楚认哪个了,你这来了第三个。

朱祐樘、朱祐杬还不算,这还来个十全老狗,嘉靖表示很淦。

嘉靖肯定不担心他爹再把位置抢回去,因为他爹只是兴献王,没办法跟他抢皇帝,而且他爹嗝屁了,他叔朱祐樘也嗝屁了,他哥朱厚照也嗝屁了,他啥都不担心。

而且他真的很孝顺,为了他爹一个死鬼跟三朝老臣整个文官系统为敌,排除他的心机,至少他表面上真的孝顺。

还有,你问问十全老狗手底下能不能容得下公子章和田不礼有如此大的权利,你再问问信期、李兑能不能在老狗手里掌握如此大的兵权,虽然都是奴隶制朝代,通古斯王朝好歹领先了周王朝2000多年,要是这点儿皇权经验都没有,那通古斯人早就滚回通古斯老林里了。

把问题问对了我再来答,要不你问问他 @大明世宗嘉靖帝 有什么感想,反正我没什么感想。

谢谢。




  

相关话题

  朱元璋反对贸易,搞海禁,设立军户和匠籍,禁止人员流动,给明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朱元璋当初若迁都西安,明朝的走向会如何?是否能够恢复汉唐雄风? 
  明朝后期腐败到什么地步? 
  为什么明宪宗朱见深会专宠比他大十几岁的万贞儿呢? 
  如何评价「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遇到崇祯登基时的情况,他做梦都能笑醒」这句话? 
  明朝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能靠他爹有什么官做吗? 
  朱棣把皇位传给谁最好? 
  怎样评价明朝五干万人口要养百万朱姓皇室? 
  为什么明朝历史看起来比其他朝代复杂的多? 
  如何评价知乎上的“明黑”莱托?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c罗在ins点赞并评论球迷诋毁梅西获得金球奖的文章?
下一个讨论
崇祯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会成功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