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同样出自中原一直以来的霸主晋国,韩的国力和魏赵相比差那么多?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战国时期的国势并非单纯取决于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国势会取决于外交环境。

即使是战国末期的秦国乃至秦王朝,国势一样会因外交形势而受到波动。

所以,赵盛、魏强、韩弱的表象并不能单纯用国力上的差距进行解释。

2,

魏国在魏文侯一朝至魏武侯中期处于全盛期,这一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三晋联盟的紧密和魏国(家)在其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至魏武侯中后期,三晋联盟出现裂痕,强大的楚国趁机发难,致使魏国陷入了全面被动的局面——所幸的是,楚悼王的死和随之而来的楚廷火并掩盖了魏国的窘态——魏国强势的表象得以继续维持。

至魏惠王前期,魏国的国力虽受内乱影响而出现波动,但在二次变法的红利之下又迅速恢复了实力——不过,魏国的强大也引起了列国的警惕——在桂陵之战期间,魏国遭到了齐、楚、赵、秦、宋的四方围攻,魏军东败桂陵,西失安邑,最后靠透支强大的国力和韩军的介入才勉强维持住了局势。再到马陵之败,魏国的光辉被彻底碾碎,强势期由此被终结。

至魏安釐王后期,魏国在秦、韩、赵三国火并期间找到了机会,并在秦国出现疲态之时立即与楚国缔结联盟以图上位,最终形成了“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的表象——客观来讲,当时魏国的体量固然可观,国力也固然较为强大——不过,这种回光返照式的霸权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韩、赵、齐三个竞争者的沉沦,来自于楚国的大力支持,来自于秦廷在范雎时期的诡异动向。

不久之后,这一表象随着外部环境的再度恶化而破碎。在秦、赵的打击之下,也在楚国的冷眼旁观之下,魏国被彻底击垮。

3,

赵国在赵武灵王末期解决了中山的问题,开始有了走向强势的趋势。

至赵惠文王时期,魏国在伊阙之战后有退出河东的趋势,齐国在五国伐齐后沉沦,楚国在鄢郢之战后进入了战略调整的阵痛期,于是赵国成为了纵方的中坚力量,进而形成了第二强国的表象。

至赵孝成王前期,赵国因上党一事尝试单方面和秦国对抗——尽管之前秦国已单方面持续攻韩6年,在攻破野王以后还赶上了一次饥荒——但在战争爆发以后,赵国迅速暴露了国力单薄的短板。

在邯郸之战以后,赵国暂时陷入低谷,魏、楚两国因此疯狂收割“第二强国”退潮后放弃的战争资源,卫、鲁、齐平陆及南阳相继被魏、楚两国瓜分。

至河外之战,魏、楚、韩三方在击败秦国以后终于爆发了火并。魏攻韩,楚攻魏,魏败楚。在东南列国火并之际,赵国趁机上位,随之再度进入了强势期。

赵国的第二段强势期主要在赵孝成王后期至赵悼襄王一朝。促成这一强势期的外界因素有二,一为直接竞争对手魏国陷入了孤立之势,韩国也被打垮,二为秦国对赵采取绥靖政策,任由其在东方扩张。所谓“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世之时赵几霸”正是这一外部环境下的表象。

直到赵悼襄王末期,秦国突然对赵发兵,齐、燕、魏、韩无力支援,楚国则不闻不问,赵国的强势表象也就因此而崩溃。

4、

总之,魏、赵两国在某些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势并非单纯来自于国力,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加成。

就韩国而言,国力上未必与魏、赵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其外部环境长期不理想,因此几乎无法出现类似于魏、赵的强势期。

如果实在想要硬挑一个的话, 浊泽之战原本有可能给韩国带来一个强势期——也就是赵廷接受了韩国提出的把魏国一分为二的方案——当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被赵国采纳,于是韩国就只能憋屈地接受了残酷的现实。

5,

在这里重看一下我的原文:

“魏、赵两国在某些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势并非单纯来自于国力,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加成”。

我是不知道这句是如何理解成:

我不大认为发育缓慢造成的,但遗憾的是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相关话题

  春秋时期为什么诸侯军队能随意穿越别国境内? 
  如何评价范雎? 
  到底有没有景王问政于管氏? 
  为什么同样出自中原一直以来的霸主晋国,韩的国力和魏赵相比差那么多? 
  圣人孔子在50多年前被搞臭,为什么我们爷爷奶奶却不难过? 
  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有解吗?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谁拿到的家底最厚? 
  荆轲刺秦失败,是否因为他剑术差? 
  《芈月传》有哪些史实错误? 
  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那个虢是哪个虢?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抑制土地兼并?
下一个讨论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发生了什么?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