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guai-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月17日有更新。
————
首先消费主义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离不开女性对自我的装扮。而这又离不开男权社会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凝视和规训。

由于我们的社会是父权社会,是男性视角,所以女人作为【被看的对象】【审美对象】(男人女人都会对女人进行审美),她的外貌和形体一直在被社会塑造。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句话纯属瞎扯。女人不是生来就爱美的,只是因为在社会上美女是风向标,美女意味着好工作、幸福,意味着处处顺利,所以女人拼了命的装扮自己,比起外表,父权社会却不那么重视女性智识美和才情美,导致很多女人就像个花瓶。

不得不说,很多美女选秀节目的火热,社会过度对于女性外表的强调,是对女性【自我精神】和【人格】的打击。我们可以看出,相较女人,社会更注重男人的才能而不是外表。

1997年,美国女医生康海姆和她的几个女同事对传统女性审美标准表示质疑,她们发起一场运动,企图改变人们的观念,重新发现多姿多彩的女性美,为此,她们雕塑了一组女性影响,从2岁到79岁的裸体雕像,命名为《真实的女人》。

这是一组震撼人心的雕像,展示了女性生活的真实状态,突破了外貌作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不是“怜香惜玉,若柳扶风,美若天仙,弱不禁风”那种男人喜欢的女子。她们精神焕发,顶天立地,具有强烈的人格和自主的精神。

艺术一旦突破男性标准审美,女性美的魅力便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

事实上,大多数女性的外表,不符合男性中心确立的审美标准,但是各种传媒,对女性形象大肆赞美,杂志封面,电影,电视,广告,使得对女性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和统一的标准。

2001年5月1日《南方周末》刊发崔建平先生的一篇《减肥是一种美德》,该文称:中国女性需要减肥,否则一上街满眼都是“大象腿”,减肥是一种美德,可以美化环境,值得我们赞美。 在作者眼中,女人只是供男人观赏的景物,尽管从健康角度来说男人也应当避免肥胖,但他只字不提,因为男人不是社会的审美对象,男人的肥胖似乎无伤大雅,男人是人,女人是物,不是人。

男人对于女人身体的无穷欲望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兹拉艾森斯坦《男人制造的乳腺癌》

女画家王海燕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展出的女性肖像无不是自尊自强,充实坚毅,平易高尚的人格和性格特征。而另一位男性画家展示的女性肖像,从古装仕女到现代女郎,清一色矫揉造作,迷惘空虚的病态形象。女性在这个男性画家的笔下是弱者是依附者是花瓶。反映出了男性文化本位的欣赏趣味。

王政曾发表一文《孔雀舞为什么都由女的跳》,动物界本来就是雄孔雀非常艳丽,而雌孔雀色彩暗淡,孔雀舞的孔雀指的也是雄孔雀,可却被人类的目光混淆,将观赏价值和装饰美习惯性和女性相连。原本娴静,温柔,谦和,艳丽夺目,花枝招展的雄孔雀变成了女性形象,这也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模式,男性是不被看的,就像至高无上的皇上不能让臣民抬头看。

王政感叹:雄孔雀若有灵性定十分委屈,原本属于它们的艳丽怎么就变成了“女性美”呢?

可能有些人会说也有女性对男性的审美啊。然这种审美大多数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吸引,很少是社会的规训,男人不是被社会观看的对象。其实男性美和女性美无论外在内在,都应相互欣赏,这种美应该是多元的,千姿百态,而不是像如今的女明星,大众审美下她们的外表趋向单一。对女性的审美也应该更侧重内在美,这才能更尊重她人的价值。

社会大众传媒对女性的【美】的价值传导,使得大多数女性感到自卑,为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发愁,甚至对爱人产生歉疚心理,她们拼命打扮,不惜花费巨资,整容,置衣,购买高价化妆品。买买买,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失去自我和精神无力。

特别是到了消费时代,商家为了卖出自己的商品,加大了对女性外表重要性的宣传。(例如做女人“挺”好)

王政:女人味儿的话语在消费文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呼啦一下子全蔓延开了,它成了一个主流的社会性别话语,整个把本来是男女性别话语一下子给替代了,广告铺天盖地的都是怎么做女人好。

梅茵·格里尔:女性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规训自己的身体上,以弥补其不够格的体型,高矮胖瘦,重量,肤色,发型肌肉,化妆效果和情欲,挽回她不可挽回的衰老。她的生活浪费在不停地打扫已经很干净的东西,喂养不饿的人,在超市中进进出出。


外表是不断贬值的,而人的内在是不断升值的,若女性的价值大部分被定义在外表:社会规训女人花费大量时间浪费在外表,那么她提升内在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父权社会,女人会随着年龄贬值,男人却随着年龄经验的升高增值。

历史上每个社会都有关于美的标准,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各种传媒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的改革,使很多妇女首当其冲下岗,“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卷土重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受到男人对女性“处事,姿势,外表,语言,情绪,行为”等女性形象的期待按男性需求设计的女性产品占据大量市场,而“买买买”也变成了社会对女性特征的定义和女性自我标榜。形成对女性权利越来越严重的腐蚀和侵占。


参考文献 王周生《关于性别的追问》等

————————————————

女性的消费还有其他,比如装修家庭,买菜,给丈夫儿子买衣物等。

补充的内容就是来讨论这些女性消费的。

女人要打扮自己,通过培养美貌、打扮和珠宝提高身价,当她们成为妻子后,她们又要采买家具,把家装饰得舒适,学习社交技能接待丈夫的生意伙伴,这才是成功的妻子。

女人的存在是和她的婚姻家庭相连的,她们的消费也和这密不可分。

男性的消费呢?男性的消费必须完全是个人的,是创造性的,是能体现个人特质的活动。最典型的是收藏。(大收藏家一般都是男性)

巴尔扎克说,收藏是挑战,是试验场,是区分男孩和男人,男人和女人的栏架。

同时,在这样的父权文化下,生产和消费也自然而然的对立开。
生产的领域是男性的——是对人类有益的,凌驾消费之上的

消费的领域是女性的——是破坏、贪得无厌、浪费的。


消费因为跟女性品质联系在一起而受到嘲笑,女性特征又因为跟消费连在一起也受到嘲笑。


而男性的消费由于是个人的消费,被认为是高尚的。

真正的收藏家是一个想要满足一种复杂需要的男人,这种需要是智力的,也是感官的。他经历了我们可能要求我们的器官提供的最高尚的生理喜悦。不仅如此,我们周围美丽的物体使我们没有死亡的想法,通过过去,把永恒的观点给了我们的小精灵。”


也就是说,男人们不光通过自己的后代使自己“延续到未来”,他们还通过工作、成就、有自己名字的绘画还有——收藏。


参考书《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



————————

对女性学或者对我的思考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公众号“淮然”(id:huairan321),才刚刚开通,准备整理一些入门级女性学


半个月后的更新:

不用关注了,我太懒了,不想写了。


user avatar   wang-fa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好刚写了相关文章

资本主义个人反抗指南(二):没有断舍离的二十一世纪消费主义

书接上回,断舍离相关的文章大家已经看的太多了,中产阶层希望通过找回自己被商品绑架的生活而试图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但这和健身,有机食品等自我管理追求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吗?穷人甚至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扔----他们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所以齐泽克说:“自我管理”何尝不是一种当代的禁欲主义呢?这种享乐的禁欲主义与苦行僧没有区别:定期运动,吃健康食物等等。如果当他们没有做到—就象中世纪的苦修者进行了一次手淫一样痛苦,仿佛违背了超我的道德律令,他们想“我怎么能允许自己不优秀,我怎么可以没有做到我对自己的规范性要求?

所以反对消费主义,从反对断舍离开始。但讲明白这一点,还需要绕个弯子。

一、市场经济

相信每一个稍有岁数的人都能记得,我们童年时的官方宣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但在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一切。

这样的转变并非因为官方照顾耳朵生茧的人民群众,唯一的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近三十年来彻底改变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是被统筹制造的。除了生产力本身的有限外,积压的风险大过售罄的风险,所以商品几乎永远是不足的。所以哪怕到了80年代中晚和90年代初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商品不足的情况,那么这时鼓励大家不消费,少消费就是一个正确选择。


提倡勤俭节约的老宣传画



但无论大家是否做好准备,市场经济大潮都汹涌而来,潮水般的商品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它伴随的是经济的发展逐渐从政府投资和外贸转向消费。这必然导致,曾经被认为是奢侈浪费的行为,反而变成了利国利民的壮举。

道理很简单,有消费工厂才有订单,有订单才会开工雇佣工人,工人被雇佣才有工资----拿去消费。这是一个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基本玩法,具体的恶果就是市场总是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是不是很熟悉?)。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资本主义必然周期性的出现经济危机,我们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如果排除了真诚相信资本主义拯救人类的群体的话,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当代的国家自认为可以通过一些货币和财政手段规避经济危机。

比如量化宽松政策。

二、量化宽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有其锚定物,比如黄金和美元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定价为35美元。后来财富的增长超出了黄金的储量,再也美有那么多黄金可以拿来和纸币一一对应,于是自然而然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纯粹信用货币诞生了。

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实验,比起欧盟的新自由主义堡垒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因为央行们陡然发现自己可以人为的逆转经济周期。当经济进入下行轨道,因为锚定物的限制被消除,央行们可以降低利率并且超发货币,刺激病入膏肓的经济。

道理依旧很简单,商品过多,超出了社会的需求,那么理论上应该来一轮崩溃,存活下来最强者应对下一轮增长。但是如果降低利率超发货币,就会促使人们不再储蓄,去购买可能根本用不上的商品,这样工厂继续有订单,工人继续有工作。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思想实验,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把钱存银行的心思?利率为10%或者15%的时候呢?

民众的行为是可以被“调节”的,你认为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往往是被导向。最大名鼎鼎的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美联储的QE计划,被称为直升机撒钱的行为让垂死的经济立刻被打了强心针开始飙升。这一招只要美国先用了,那么所有国家都必须跟着用,为什么呢?虽然人人都知道这样是强行续命,也许经济崩掉再来一轮会更健康。但是问题在于,别人先死的话自己就能活,所以一旦别人开始续命,自己就要被逼着一起续命。

这就是当下和29年最大的不同。

这样做显然是在饮鸩止渴,依旧拿美国举例,08年以来它的GDP增长了23%,但是股市和楼市增长了300%,说明天量的美元都进入了投机领域而非实体经济,市场依旧不信任实体经济。贫富差距飞速拉大(持有资产的人财富膨胀,而无产阶级则没有)之下,经济却没有大的起色。笔者在前文讲过,我国的楼市是同样的道理。那么实际上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而且储蓄本来也没有多少,拿出来消费了也就没了----大不了月光嘛。再说,我就算去买,我该买的也都买了,不该买的也都买了,总不能让我马桶也买10个吧?

但续命还是要强行续,怎么能倒在黎明前?于是最可怕的一套组合拳出手了。

三、供给侧改革和信贷扩张

首先依旧是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买不起房子或者自有住房,如果能让你在房子上花钱呢?好说,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可以让你的房子从简单的精装房变成各种你想要的样子,北欧极简?日式冷淡?迪拜土豪?统统可以!什么?房子小?要不要考虑一下空间折叠装修,这个柜子竖起来是柜子,放下来是床,半折叠还是沙发,最适合你这个28㎡的小户型,家里开趴体都可以!

被改造的当然不止是你的房子,还有你的一整套消费观


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这个东西前几年还有另一个名词叫消费升级,就是让本来你已经无法消费的地方继续挖掘出消费空间。

如果你流着眼泪哭着认了说我就是想在家里开咖啡馆,我愿意消费,我买还不行吗?但是我没钱怎么办?

那就更好说了,我贷款给你,你花钱怎么样?如果你懒得翻阅各大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和天量的信贷投放数据,只要看看身边就知道有多少卡奴…他们甚至没有购买房子,单纯是消费导致负债。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借钱给你买我的东西…当然,私营业主和政府并不是一家人,这里的“买东西”,只是“满足需求”的意思。

这样居民不断的上杠杆,虽然我的收入没有增加,但是我的购买力增加了,我可以花呗,可以分期,可以刷卡,我更不想攒钱了,曾经遥不可及的东西显得那么近。需求就这样变成了有效需求。

那么好,现在不光是没有储蓄了,我甚至还背债了。绝秒的是,我觉得这是我的自由选择。更妙的是,我还打心底里拥护这一套逻辑。

四、消费主义社会下独特的文化生态

怎么个拥护法呢?之前看到一个抱怨自己女朋友的帖子,大体上意思是她从不理财,也不储蓄,一分钱没有还要分期买手机,得出的结论是女人没救了。但事实上,前面说的很明白,消费主义的影响是针对全人类的,男性中有理财意识的也不多(甚至欠大钱的大都是男的),所以这与其说是群体特色不如说是时代病。商品充斥你的世界,廉价,精美,痛点把握良好----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

更糟糕的是,和钻石一样,商品被和爱情之类的意义强行挂钩,你爱不爱我和你给我不给我买恒久远成为了同一个度量衡,那么我不光要购买商品论证我的阶层以求和身边人同步不是异类,我甚至还得购买商品论证我的真心。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农村什么事情都办酒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你办收了份子,我办也得收回来,那么这就和赌博抽水一样,赢的人要交出一部分水钱,在办酒这里就是宴席钱,那么赢家其实永远只是饭店(庄家)。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七夕情人节,平安夜……都只不过是消费的一个借口,你不消费?你不爱我!甚至连公共假期的设定都不是真的为你的放松而考虑,只是为了更好的塑造消费的条件。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囚徒困境的世界,当一个人进行消费升级,那么这个人身边的一群人就会进行消费升级并且达到这个阶层的极限,只为了生存。对1%来说也许不以为意,但是对于中层和下层来说,它往往是灾难性的。

你首先会发现不买吃亏(负利率),其次会发现不买难受(商品真的很好),最后发现不买不行(你需要匹配自己的阶层),这一切就是消费主义的本质。

五、你我他

前面讲到,当年的续命模式是以把一切普通人的保障兑换成消费为经济大环境添砖加瓦的模式,无论是泡沫炸裂的大风波还是疾病灾祸的小风波,最终你都会成为消费主义的牺牲品。当然你可以说我得病就死,不需要保障----那么你会不会想要发展呢?前面说到,r>g资产的持有者在量化宽松中财富不断膨胀,而穷人反而在负债消费,那么实际上,只要通货膨胀在持续,打工就永远比不上哪怕是最愚蠢的投资,所以,你起码会气不过吧?

说到这里事情就逐渐清晰起来,断舍离针对的只是不买难受这一点,本质上是一种禅修,是苦行僧式的自我管理,它非但恶意的忽略了穷人,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一个执行断舍离的人,往往花掉了更多的钱,比如买更精致,溢价更高的东西,再比如去进行房屋装修和购买更上档次的汽车。


本宝宝要执行极简主义了!好!先把房子装修成这样吧!


而消费主义并不是自己没有执行力的欲望,而是外部环境的巨大推动让促使你产生欲望,市场是可以培养的嘛。所以如果把基本的重点搞错,具体的措施显然就会错的更离谱。所以断舍离显然是不能被支持的,真正的反抗消费主义首先要反抗商品社会,主动意识到商品社会的逻辑,再加以应对。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人就是青睐超前消费而中国人擅长储蓄,但居民储蓄率断崖式下跌的今天,我们发现西方人的超前消费也是因为社会环境产生变化导致的,同样的变化也会迅速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

有趣的是,在现在的西方反而出现了对消费主义的反动,不是断离舍,而是反对商品。西方有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和用品,并非贫穷,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当然不必做的如此极端,况且在中国拾荒可能代表着你在和真正的赤贫者竞争。但也许你应该购买保障性的资产,也许你应该节流,一如我在个人反抗一文中写到的那样,并把消费升级留给富人。

当然,单纯的储蓄依旧会带来贬值的问题,所以也许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下财产规划,这就将是反抗指南(三)的内容了。


user avatar   re-ai-sheng-huo-de-shou-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层男性主导的社会利用“消费”这个糖衣炮弹,试图转移矛盾中心引诱女性群体沉浸于安乐而忽略自身实际所处的忧患环境,同时利用一批先享受到特权的女性宣传和示范幸福生活来“请君入瓮”,企图使消费的决定者——生产(劳动)这一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达到女性死于安乐而完全受制于男性的目的。

实际上这个糖衣炮弹只要打中一个女性,让她尝到甜头,那么之后会有无数女性前仆后继,这种“买买买”的价值观会迅速蔓延,因为绝大部分人爱攀比、爱从众,这造成了女性整体消费意识的活跃,而“由奢入简”难,活跃的消费意识一旦形成,无论处于哪个阶层,是男权阵营或是女权阵营,是通过何种方式,自身能力如何,都难逃“买买买”的魔爪了。

确实这糖衣炮弹炸的轰轰响,把很多女性炸蒙圈了,纷纷响应并迅速形成消费拜金等潮流,可也炸蒙了广大下层男性,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不愿或无法(大多数)靠男性财力买买买的女性群体独立奋斗。

本质上这糖衣炮弹是为男性利益(上层)量身定制,激励中下层同胞努力奋斗操控经济以巩固男权根基的重磅武器。但现在的效果是,巩固了上层男性的优先权主导权各种权,造福(xi sheng)了一部分聪明漂亮乖巧顺从的女性,唤醒了一大批无奈的中下层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往死里坑了最广大中下层男性同胞的根本利益。所以男士们,别再忙着怪女性拜金,敌人在内部


user avatar   zhang-hao-jie-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阐述结论:消费主义助长了男权对女性的物化,反过来也诱使女性自我物化。

消费主义对我们社会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影响,不论男女,所以这个问题问得有些片面,我也只能片面地回答。

先借用 Amitai Etzioni 对消费主义的一个操作性定义:

What needs to be eradicated, or at least greatly tempered, is consumerism: the obsession with acquisition that has become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American life. This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capitalism, nor is it the same thing as consumption.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it is useful to draw on Abraham Maslow’s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At the bottom of this hierarchy are basic creature comforts; once these are sated, more satisfaction is drawn from affection, self-esteem and, finally, self-actualization. As long as consumption is focused on satisfying basic human needs — safety, shelter, food, clothing, health care, education — it is not consumerism. But when, on attempts to satisfy these higher needs through the simple acquisi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consumption turns into consumerism — and consumerism becomes a social disease.

这里 Etzioni 给出的定义相对而言比较明确(甚至明确得让人觉得受到了冒犯),我把它总结为:为了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部三层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就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本质上是将社会认同、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经历、归属感等等抽象概念物化的一种行为。

在这里我虚构一个例子。我去夏威夷旅游,想着这难得来了趟夏威夷,总得买个“土特产”吧,于是就掏钱买了一块极具夏威夷特色的装饰木板带回国了。回国后发现这块木板放哪里都不是地方,又没什么其他什么用处,想着想着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买这块板子了。

这里,购买夏威夷装饰木板的消费行为就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物化。我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承载自己这一段夏威夷的经历,来证明“我去过夏威夷了”。这木板可以换成其他任何有形的物件,让这物件成为陈放人生经历的一个容器;进一步地,也可以换成一次次对周围人的讲述,这些讲述其实并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每一次讲述都在对自己确认“我去过夏威夷了”。

手扶着这块沉甸甸的木板,看着亲朋好友沉醉在自己对异邦世界的精彩讲述中,我心想:这次夏威夷可没白去啊。若是没有这些,我的心里必是空荡荡的 ,仿佛就像我没有去过夏威夷一样。

消费主义对男性和对女性的影响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但是这种物化行为在女性上尤其明显。

为了讨论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我想先建立2个共识:

  1. 我们目前的社会(不论中外)是父权社会。
  2. 男性是性主动的,女性是性被动。

男性是追求者,女性是被追求者;男性是主导者,女性是服从者。

(这里我讲述的是实然,而非应然。)

在这样的状态下,女性既是消费品,又是消费者。

作为消费品,女性受到男性的审视、评价;作为消费者,女性通过各种行为希望提升自己在男性眼中的价值。

男性塑造了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并将之加于女性身上。所以有些女性迷恋于砸钱整容,哪怕负债累累,在所不惜。

整容是一个不健康的、极端的例子,那再来举一个例温和的、健康的例子。许多人去健身房必在SNS上晒照片,如果健身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那么晒照片就不是必要的。如果去健身是为了更加好看,那么晒照片的行为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让自己更加好看,女性需要花费许多钱来装扮自己,衣服、鞋子、化妆品等等,越是奢侈,越是能提升自我的“价值”,相对应的,对求偶者的议价能力就越强。

这样的攀比和mounting同时存在于男女两个群体中,形成了一个消费竞赛,在这个体系里,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

我认为,这种消费主义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一种焦虑,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焦虑。我们似乎只能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我们似乎只能不断地物化自己物化他人,才能弄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分明就是无头苍蝇,躁动不安,汲汲营营,孑行于世。




  

相关话题

  你会和丑且家境不好,但对你好的女孩结婚吗? 
  怎么看待老婆刚领证就花光彩礼和嫁妆? 
  性别凝视是什么? 
  你为什么觉得资本在剥削你? 
  如何评价调查显示韩国女性在涉外婚姻中更愿意找中国男人做丈夫? 
  东北女性和四川女性在当地地位都挺高的,那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看待岳父持刀将女婿一家捅杀灭门?死缓判决是否合理? 
  怎么看待女生结婚不想举办婚礼? 
  若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逐利的,为何部分大资本家将毕生所得用于慈善? 
  如何阻止老公去做亲子鉴定?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知乎评论区这么容易撕起来?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适合女孩子带的防身的刀?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