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香港最近几年为什么一直出的都是烂片?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y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是香港和内地体量差距越来越大,香港1年拍20部戏,1 2部精品还不叫座,你也不见得看过!内地一年2000部 3 40部好片,你隔得近总看过 5 6部吧,长久起来,你就觉得香港落寞了。这几年人心都变了,没有心思静下来做好的产品,加上现在流量来钱太快,谁都不想慢慢挣钱。前几年的银河印象是最后的辉煌!这几年么!都是为了吃好饭!

还有我非常喜欢的陈友,真的喜欢他们那个年代的老电影!现在看来都很有特色!

其实像他说的那样:,香港年轻人想入电影这行!要有经济基础,要能吃苦,要学编辑,要买书学习,耐得住性质!

都这样了,我干嘛不做自媒体?!!!!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电影界的资金来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以前电影界的资金主要与电视台和电影公司紧密相关。

电视台和电影公司控制销售渠道,尤其绝大多数广告收入都绕不开电视台,其次是报纸和广播。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电影界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每年获得的广告收入早就超过了电视。

流量为王。


而不巧得很,世界上能够掌握互联网流量的,主要是两个国家,即中美两国。

所以,只有中国和美国的影视界才能获得最雄厚的资金注入。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视界能够获得的收益,不过都是一些毛毛雨。


别说香港,日本这些年还有什么好片吗?

韩国十年前片子还有一席之地,现在呢?

欧洲国家呢?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现在基本不值一看了。


前几年还有人以为互联网时代,小制作的时代来了。

以为几个人一台摄像机就能拍出好电影了,

现在你看到了,可还曾有小制作的电影?


现在一部电影上印,剧本、摄影、演员、场景、服饰、音效、特效,哪一处不是抠细节抠到极致?

无数的影视技术公司挂在出口公司下面吃饭。

后面还有发行这最关键的一步。

你小制作,谁给你发行?

发行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对赌协议。这部电影,我发行方投资10亿下去,收益必须10%起,加上前期制作成本,票房必须过15亿、20亿才有的赚。小制作方这个协议你敢签吗?

别说是小制作方,现在拿一个香港的电影公司,年收入不过几千万,敢签这种10亿级别的对赌协议吗?

谁敢?我们的小刚同志对赌失败,这辈子都沧为资本的工具人了(又赌输了!冯小刚对赌失败,赔偿华谊2.3亿)。

你也许要问,为什么要这么高的发行成本?

因为网络流量的争夺啊!

看着14亿人,海量的流量;但是一天还是24小时啊。都在抢这24小时啊。

推了你的片子,就要抢别人片子的流量。

他们抢的不是总流量多少G多少T,而是%几、%几十。

你想把自己的片子推上去,你就要往各大互联网公司砸钱。

你没有钱,就要去找发行公司帮忙。发行公司就要横插一刀。


这种发行费只会越来越高。


目前,中美的影视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并且远远甩开了其他的影视市场。

用不了多久,世界上所有拍电影的,要么挂靠中国,要么挂靠美国。


你看这些天,小岛的明星纷纷打咱们的疫苗;打了就打了吧,还非要登出来,为的什么?

小岛全年的票房还不如咱们一天的票房。

这些人还算是明智的。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香港社会的格局小了,适应不了市场了。

如今香港电影,不管是多大的背景设定,都能拍成警匪片。

比如《赤道》,恐怖分子连核武器都搞来了,还是一堆警察去处理问题,还被恐怖分子吊打。

这事情轮得到香港警务处插手?

中国作为现在世界上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大国,别说电影里韩国的核武器,就是美国的核武器要到中国版图来,相关人等半路就得被大陆给扬了。

而放到这部电影里,韩国想要搞核武器,核武器还没搞出来,就得被中国扬了。

在朝鲜半岛这一块,美国来了都不好使。中国可以对朝鲜研发核武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韩国要想越界,第二天平壤就一轮大炮射到首尔了。

香港对大陆还是充满了歧视的,尤其在电影里很明显。

比如《寒战》,香港人高大上,台湾人义薄云天,就大陆人一言难尽。大多数香港电影,大陆人是又黑又阴暗,又穷又逆来顺受。

啥大陆女偷渡香港打工啦。

啥大陆女嫁给香港人逆来顺受啦。

啥大陆女偷渡香港用胎儿做饺子啦。

啥大陆人偷渡香港坏事做尽啦。

黑大陆人的程度,比美国好莱坞电影黑中国人还夸张。

最少现在好莱坞电影还知道拍一些大陆的正面镜头讨好一下大陆市场啊。

当如今美国都被大陆怼得手足无措的时候,香港电影还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什么玩意儿啊?

拍的电影没点格局,逻辑混乱,还总想着黑大陆人找优越感,电影能不烂吗?


user avatar   wang-yun-chao-29-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

香港电影一直就是烂片胜地,即使是上世纪70、80、90年代的“港片巅峰期”。当年业界有句话:香港是“B级片天堂”。B级片什么东西?简言之:预算不够,“黄赌毒”来凑,根本不需要精心制作。好莱坞B级片如此,全世界B级片亦如此。“港片巅峰期”,烂片横行,基本都能赚钱,靠的就是B级片路子。问题是,回归后的香港电影人,终于摆脱B级片牢笼,却傲慢自负,不学习,不进步,白白浪费掉全世界最好的机会,拍出的A级片大多沦为烂片。

当年香港电影人创作力非常出色,至少在亚洲无人能敌,无奈市场太小,投资人畏手畏脚,加之急功近利,鲜敢投拍A级制作。港片巅峰时固定市场只有两个:香港、台湾。两地加起来都不到3000万人,还没有现在重庆一市的人口多。东南亚、日韩市场需要碰运气,片子能不能进,看对方脸色。

当年的内地市场,偶尔也上映港片,但不是港片固定市场,片子能不能进,看关系,且彼时内地电影市场消费力低下,远非今日可比。1994年,我读小学的时候,邢台市报纸曾大篇幅宣传《九品芝麻官》将于本地影院上映,所以不要再喊什么“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之类的傻话。

市场小,电影人再有才华,投资商也不敢投钱,一部电影,固定市场撑死贡献两亿票房,谁敢投5000万元以上拍电影?赔钱的买卖谁做?所以,港片巅峰期,即便是徐克的武侠片、杜琪峰的黑帮片,也布满廉价制作的痕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不是香港电影人拍不出《影子武士》和《辛德勒名单》,只是没钱拍。

香港电影是被美国人击溃的,跟内地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内地挽救了奄奄一息的香港电影。上世纪90年代中期,CG技术大爆发,好莱坞特效大片攻陷全球,加上1997年金融风暴,香港电影两个固定市场“香港”和“台湾”瞬间崩塌,港片自此一蹶不振,看看1997年后香港历年票房排行榜,谁摧毁了香港电影,一目了然。

但香港电影人运气好到了极点,简直全球独一号,眼看要死的时候,香港回归了,中国内地短短十几年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日本、韩国、欧洲的电影人,简直嫉妒死香港同行。

柳暗花明又一村,香港电影终于迎来了升级机会。2003年后,内地市场对香港电影正式开放,彼时内地市场消费能力已容得下A级制作的国产片,于是《赤壁》、《投名状》这类香港A级制作接连出炉。但这时候出现一个话题:“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其实是个无能的借口。很多人,尤其港人,将“港片北上没拍出几部好片”的锅一股脑扣“内地审查制度”上,很是无语,离开“黄赌毒”,你就拍不出好电影了?香港回归前,香港电影人拍过几部批判或讽刺英国殖民者的电影?黑泽明拍出那么多好片子,有哪部靠“黄赌毒”的?有哪部靠“意识形态”的?

我知道会有人出来辩驳:“露骨的黄赌毒内容,是电影不可避免的手法”。但贵为艺术电影基地的欧洲有句老话:真正撩人的性,不是看到两人脱光衣服碰撞,而是你明明知道两人正在做什么却看不到。这也就是李安的《色戒》在欧美业界反应平淡的原因(美国业界甚至都不想承认《色戒》是艺术片,直接扣上“三级片”的帽子),欧美电影人眼里,《色戒》中用性场面展示人性与剧情的手法着实平庸,甚至乏味,欧洲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就拍出《午夜守门人》了,他们什么没玩过?

靠低端产品发家的厂商,面对更大的市场,谁都想发展高端产品,但你依然用低端思维研发高端产品,即便生产出来高端产品也是低端品质,而这时候你怪“高端产品技术难点太多、高端产业规则太苛刻,高端消费者太难伺候”,显然扯淡!(罗太君你坐下,这里不是说你)

俗话就是:我明明给了你一张大厂的营业执照,你却依然用小作坊的方式运营,你只会这种手法,那你怪谁?

当年的王晶,被嘲笑为“飞纸仔”,用极低的预算在极短时间内拍出好几部电影,每部电影都能达7分水准,如今的王晶,手握极高预算和极长筹备期,连7分都守不住了,因为他只会“飞纸仔”。关于王晶,80后有句话是这么说的:“2000年之前多爱他,2000年之后就多恨他,我们宁愿2000年后他去做别的生意。”我小的时候,进录像厅,只要看到导演是王晶,不管什么风格,不管主演是谁,立刻掏钱,大晚上跟着露天电影放映员跑两三个村子,就为多看几遍《新少林五祖》和《倚天屠龙记》,如今王晶在拍些什么片子都不知道。

当年的港片,被誉为“动作片教科书”,外国纷纷从港片中学习动作剪辑与吊威亚技术,2000年之后,香港动作片原地踏步,好莱坞则青出于蓝,其创新与技术将港片远远甩开,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谍影重重》、《疾速追杀》这类动作片心里五味杂陈,别说好莱坞了,十几年前看托尼贾的《拳霸》和《冬荫功》都五味杂陈,人家明明是跟你学出来的,你自己不思进取,人家可没停止脚步。

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舞台也不一样了,15年前诺基亚是手机界的老大,15年后还有几人用诺基亚手机?因为傲慢导致的学习迟缓,可以短期内毁掉一个诺基亚,电影人因为傲慢放弃学习,会面临什么?

香港电影人不是没有虚心过。1991年,内地武侠片《双旗镇刀客》在香港上映,震惊业界,香港人从未看过如此风格的国产武侠片,于是徐克、周星驰争相模仿《双旗镇刀客》,创作出一系列同风格作品。可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市场面前,更多的是傲慢,自残式的傲慢。2015年以前,很多香港电影公司宁可用演技奇烂的港台外行演员也不用内地科班出身的演员,非得内地要求“男女主角必须有一个人是内地演员”才启用内地演员,为此还托出“要考虑东南亚市场”的奇葩理由。唐国强、王志文、葛优、陈宝国这些内地男演员20年前便被日、韩、东南亚一众同行敬仰,香港电影邀请过他们几次?孙俪靠着《甄嬛传》红遍全亚洲,她的知名度在东南亚秒杀任何一个香港演员,香港电影邀请过她几次?2000年后,周星驰拍片喜欢用内地演员,结果香港人连周星驰都骂,口口声声:“周星驰讨厌香港,不爱用香港演员。”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香港知名导演歧视内地演员,给出的理由笑死人:“内地演员片酬高、架子大、演技差,工作人员太不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演员片酬远不及香港艺人,工作人员远不及现在专业,可他们拍出了极其精彩的四大名著,香港人拍过的四大名著,有几个能看的?

王晶说:“早就没有香港电影了,只有华语电影”,问题是,香港曾是华语电影宝库,为什么现在华语电影中香港人的位置越来越少?如果当年香港人抓住机会,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学习,积极融入,大举杀入内地市场,那么现在香港就是中国的加州,香港电影就是中国的好莱坞!

真实历史是什么呢?2003年,内地市场向香港电影开放了,香港明星几乎没有人学习普通话,尽管他们都很有学习天分,只要报个班,半年就能说成张国荣、胡杏儿那种水平;内地市场向香港电影开放了,香港人没几个投资内地电影,他们认为内地人很少进电影院,内地人只喜欢电视剧,未来几十年内地电影都没什么搞头;内地市场向香港电影开放了,香港电影导演依然不重视内地市场,死盯着东南亚那块老地儿,认为内地演员在东南亚市场没有号召力……

结果呢?

1,只会粤语的香港演员,市场越来越小,稳定观众只剩下香港几百万人,连东南亚都保不住了,东南亚华人的后代学粤语的越来越少(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他们平时看的剧大都是美剧、英剧、韩剧、本土剧以及中国普通话剧。

2,内地市场向香港电影开放后不到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9年,年度电影票房超过600亿元,是同期日韩总票房的两倍(同期韩国总票房140亿人民币,日本15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超过1000亿元,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3,如今东南亚的华人青年,没几人认识香港明星,他们知道的香港明星,大都是老一辈的、半退休状态的“爸爸妈妈的偶像”,他们自己认识的寥寥几个中国演员,基本是内地演员,演宫斗剧和仙侠剧的居多,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明星,是李子柒。

内地演员真的不行吗?培养不出来吗?李连杰是香港培养出来的,刚到香港没几年,黑帮便为了抢这棵摇钱树而火并。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宣传,发行方道:“您说的那些大明星,我们美国人一个都不认识,我们只认识Jet Li。”

内地市场真的很小吗?培育不出来吗?2005年,迪士尼新CEO罗伯特·艾格一上任便宣布要将迪士尼品牌全面推向中国,称:“中国一直都是充满诱惑力的市场,不满14岁的人口有2亿多,比美国人口还多。”罗伯特·艾格在任的15年,迪士尼在中国内地赚了个天文数字,因此很多美国人骂迪士尼“跪舔中国”。2005年时,有几个香港文化产业从业者看好内地?他们眼里,东南亚市场比整个中国内地市场都重要。


时势造英雄,时势往往只出现一次。香港电影这块“金字招牌”掉到地上,是美国人干的,牌子始终没有扶起来,完全是香港电影人自己不争气,明明有全世界最好的机会。

让你浪,给浪没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了几块钱,连自家房子都敢烧,这已经不是算不清账的问题了,这样《纵横四海》的《英雄本色》,那你说香港人现在还干得了啥?

那么向往一人一票,《春光乍泄》之后,干嘛从南美逃回来呢?

“武大输球,缺衣补课”,大好的《花样年华》,就这样蹉跎掉了。


user avatar   fitzgerald-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挺喜欢刘青云和张家辉的。暗战我看了不下50遍,线证双人我看了也有20多遍。看的最“新”的一部港片应该是赤道。也有5.6年了。我经常吐槽的一句话,古天乐(不聊人品,我只说他接本子的眼光,也别杠他不接片,哪来那么多钱建学校,这是两码事),刘青云,张家辉,香港电影里没这三个人,根本玩不转。这么多年,他们演技有进步吗?不说进步了,保持住就不错了。接的本子有多样化吗?不是你警就是我匪,不是我匪就是你警,一部烂到渣的廉政都能拍成连续剧了。作为现阶段港片天花板的他们三都让我这个老港片迷如此反感,其他人来杠赢影片,结果可想而知。港片最后的辉煌是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的无间道1.2,3被我除名了,恰冷饭,就别加入三部曲了。至于寒战这种,回光返照都算不上。神他妈的香港是亚洲最安全的城市,这句话,我笑了一整场。其他的,不提也罢


user avatar   bei-ge-zhi-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件事。

九十年代以前,香港电影的种类可谓是百花齐放。

警匪片、古典名著、抗日片、商战片、古惑仔(帮派)、武侠片、僵尸片、辫子以及近代大陆的发展等等等等。

这些电影类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本都有中华文化的影子。

那么这些影子哪来的?

答案是大陆来的。

李连杰大陆人

金庸浙江人

还有诸如此类的都是大陆搬过去的,包括鹿鼎记作曲的胡伟立,也是八十年代大陆过去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香港不行了?

所谓的香港四大才子基本去世了,要么就是封笔了。

然后一堆演员和导演也去世了。

所以你在以前的电影里,能看到大量的大陆情节。

香港的电影几乎仅有警匪片和帮派片在香港。

成龙的刁手怪招背景大概率在广佛一带

黄飞鸿佛山人

叶问佛山人

李小龙佛山人

霍元甲天津人

还有一些大刀王五、长江大侠之类的人物。

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和苏乞儿,还有算死草审死官,背景不是广州就是佛山。

包括林正英的几部僵尸电影,其实也不难看出背景是在广佛地区。

甚至就连十月围城的背景也是在广州。

除广佛以外,在香港电影里最常出现的大陆地方应该是上海和潮汕。

上海也是除了广佛地区以外,少有的能在香港电影里有正面形象的地区了。(早期香港电影,看得出来有很浓厚的广府文化,广佛地区的主要人物,通常都是一丝不苟的员外形象。)

上海人在香港电影中的形象通常为有钱,精致,同时操着一口听着怪怪的普通话,他们通常都是以老板的形象出现的,而他们的女儿往往会义无反顾的爱上香港男人。

潮汕人就没这么好待遇了。

潮汕人在香港电影里通常都是以帮派分子的形象出现,如潮汕帮。

潮汕帮游离于香港主流黑帮之外,但是又势力庞大。

潮汕人心狠手辣,团结,好勇斗狠,但是又鲁莽,常常被本地黑帮利用。

然后早期香港电影还有大量的大陆情节,例如金庸的三山五岳,又例如徐克的甘肃敦煌。

但是很不幸,这批人,老的老,死的死,封笔的封笔。

现在的香港人,别说三山五岳了,上次还看到一个香港人吐槽广州人粤语口音有问题的。(到底谁口音有问题心里没点x数?)

我甚至都怀疑他们知不知道少林寺是什么。

那么大陆的文化传承在他们那断了,他们还能拍啥?

不就来来去去的帮派、警匪和家里长家里短的?

伦敦?

他们是不敢拍的。


user avatar   niu-yao-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道题主没发觉,香港没有年轻一代冒出来吗?

至于为啥没有年轻一代,又要从几十年前说起了。当年邵氏拍电影,是有自己的培训班的,后来改革开放后还在广东也设立的培训班。培训班起到了啥作用?我们童年看到的那些人几乎都是培训班出来的。之后即便邵氏转TVB,这个培训班依然存在。再之后,邵老爷子老了,之后死了,好了,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了,香港也就只留下以前努力出来的那些人了。

整个香港娱乐业的核心就是邵逸夫。也是幸亏他精力旺盛90多岁还能管理事物,所以我们还能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要不是他老了,98岁他就搞互联网影视剧了,远比优酷土豆什么强,也只是可怜他老了,否则后面那有啥乐视啥啥的事。

纵横华人影视界70余年,一代大佬,邵逸夫。


user avatar   hun-yong-si-yan-li-chang-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任何文化产品,都是时代催生的副产品,是时代的反映,必然依附于时代而存在。影视这种工业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我是中国大陆北方网友,评价香港影视毕竟隔了一层。为了深入一点,我请大家看一个港毒分子2014年写的相关评论,看看香港影视是怎么随着时代烂掉的。

==演出开始==

香港的主体意识和身分认同政治,根本上就是「Hong Kong as a part of China」(香港是中国的一部份)或者是「Hong Kong as apart from China」(香港和中国是分离的)的问题。 而这身分认同政治如何呈现在香港的影视文化中,也是学界和评论界长期关注的议题之一。

一、阿灿与表姐:影视中的中国人形象

在香港的影视文化中最著名的中国大陆人形象,也许是1979年电视剧《网中人》偷渡来香港,土裡土气、头脑简单的「阿灿」。阿灿这角色也奠定演员廖伟雄在演艺圈的地位,但「阿灿」也同时成为香港称呼中国大陆人的代名词。香港影视中的著名中国大陆人形象,还包括《表姐,你好嘢!》系列中行为举止跟香港社会格格不入的「表姐」(郑裕玲饰演)、《省港旗兵》系列越界偷渡来香港大肆干案的「大圈」,以及在多部电影中出现,跨界前来香港提供性服务的「北姑」等。这些刻板形象以及「阿灿」、「表姐」、「表哥」、「表叔」的称呼,成为了香港较现代化、较文明以及较物资丰富的优越感展示,同时也表达了九七前香港和中国大陆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

然而,中国大陆人在香港的影视文化中的形象,也随著九七过后香港社会文化的改变有所调整。例如陈果的《榴槤飘飘》(2000) 中也有出现「北姑」的角色秦燕(秦海璐饰演),但陈果在《榴槤飘飘》中基本上是用一种较人性化的角度去刻画这位来自中国大陆性工作者。陈果用了接近纪实的手法,来描绘秦燕的日常生活细节,更通过秦燕这位性工作者的身体交易,突显这群低下层劳动阶级会被剥削和被边缘化的处境。但无论如何,《榴槤飘飘》还是突出了香港和中国大陆在经济状况上的差异。香港,还是经济地位低下的大陆女性前来「淘金」的选择之地。

同时,本片在另一个角色阿芬(中国大陆偷渡来港和父母同住)的故事,通过香港旺角和深圳的对比,来显现了香港和中国的不同。旺角住家的狭隘阴暗,使到主人公们的生活显得窘迫枯竭。反而深圳的家宽大舒适,还有绿地以及可观赏日落夕阳。对于曾偷渡香港而被遣送回中国的阿芬来説,深圳才是真正的家园。换言之,在阿芬的这一段故事中,大陆人是无法适应香港环境的。电影通过这种城乡对比,试图为这香港「自我」和大陆「他者」各安其所,而维持现况。

二、不敢握手:中港樊篱难以剥除

尔冬升执导的《旺角黑夜》(2004),基本上和《榴槤飘飘》分享著同样的隐含意识。《旺角黑夜》的主要两个中国大陆人角色,是用签证来港提供性服务的「北姑」丹丹(张柏芝饰演),以及被香港黑帮聘用的杀手来福(吴彦祖饰演)。这部电影同样的呈现出中国大陆人对香港的生活方式和资本文化的不适应。丹丹说著不纯正的广东话,不曾吃过西餐,认为来到香港可以大开眼界,人会变得比较「文明」。而来福更是来自「快没饭吃」的虚构农村「五月沟」 。他女友祖母的一句话——「五月沟穷啊!」,完全的道出中国和香港仍然在经济上有所差距。然而,香港仿佛是一个让这两个内地人迷失方向的梦幻之地,让他们无所适从。旺角更被刻画成一个龙蛇混杂、黑道林立,潜伏各种罪犯之处,丹丹和来福基本上成为香港黑道运作下被剥削的受害者。

换言之,和九七前的电影(如《省港旗兵》)比较,这部电影(包括上面所谈的《榴槤飘飘》)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性工作者和罪犯有著比较人性化的刻画。虽然尔冬升描绘了香港犯罪运作剥削性的一面,但这部电影却同时带出中国大陆人和香港社会之间的格格不入,就好像丹丹所发出的疑问:「香港空气那么脏,为什么会叫香港?」。中国大陆人是永远无法彻底了解香港的。来福在临死前伸出了沾满鲜血的手,警官苗sir(方中信饰演)在犹豫下却不敢握来福的手。通过这种对比,《旺角黑夜》为香港和中国大陆设立了一道难以剥除的樊篱,同时把香港和中国各就其位、维持现状。

陈果继《榴槤飘飘》后的《香港有个荷里活》(2001)虽然还有个「北姑」(周迅饰演)的角色,但后者中的「北姑」形象却和前者有所不同。她有「芳芳」、「红红」、「东东」这三个名字,但电影从来都没有交待那一个才是她的真实姓名,身分非常模糊和神秘。她非常自觉以及善于利用香港对「北姑」所存有的刻板印象来色诱剧中的香港男人,以便达到自己的目标。对比之下,戏中的香港男人不是心理有问题,就是生理上有障碍。和她接触过的香港男人,都几乎没有太好的下场。

香港学者李佩然指出,这「北姑」角色基本上象征著中国大陆那无法遏止、迈向全球经济的力量,这股强大的经济力量,是香港无法完全掌控和预测的。换言之,和之前电影刻画处在边缘和被剥削的「北姑」不同,剧中的「北姑」是以一种类似「致命女人」(femme fatale)的形象出现,对香港男性带来了被「阉割」的威胁,更表述了香港经济在中国经济崛起后可能会被边缘化的危机感。

尔冬升的浪漫喜剧《千杯不醉》(2005)也有著和之前电影不一样的中国女性角色。这位中国女性赵洁(胡静饰演)已不再是处于弱势的性工作者,或者是香港都市生活文化格格不入的「表姐」。她美丽时髦,更是一位财力雄厚,善于商业经营的资本家。剧中却给她一个傲慢、自大、功利、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她收购香港地皮、设立高级西餐厅来炒高香港的地价。她这傲慢自大、利欲熏心的中国「坏女人」,和剧中的香港「好女人」——来自低下阶层、在街坊兜售啤酒、较真诚谦虚的小敏(杨千嬅饰演)有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三、中资入侵:香港面临边缘化危机

在一幕中,电影交替剪接了两个空间的画面,一个是赵洁经营的高级西餐厅,一个是小敏兜售啤酒的传统火锅餐厅,比起赵洁西餐厅里的虚假、应酬和功利,火锅餐厅却被呈现为充满和睦、温馨和友情的空间。这种刻画,让这种香港「好」、中国「坏」的二元对比表露无遗。赵洁这角色在某程度上所象征的,是中国对香港的「入侵」。这种入侵已不在是如《省港旗兵》的「大圈」般以暴力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它强大的全球经济资本来进行。香港经济的衰退,北京、上海、深圳的崛起,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都让香港有了逐渐被边缘化的危机。

简言之,从非法越界偷渡的土包子和匪徒、地位卑微的性工作者,到野心勃勃、财力雄厚的资本家,香港影视文化中的中国大陆人形象,也随著香港和中国社会与经济局势的改变而有所调整。九七回归后中国大陆对香港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参与和介入已经无法避免,然而从九七前到现在,香港(人)的主体和身分认同,在某程度上是建立在和中国大陆(人)的差异和对比上。

这种界线,不断地在各种媒介文本如电影中被复制和再制。中国大陆的经济起飞,为香港人对香港的经济地位带来了焦虑。香港编剧岸西自编自导的《亲密》(2008)中被大陆公司收购、狭小又必须节省资源的办公室,完全可以被当成是香港的缩影。而贺岁电影《我爱HK开心万岁》(2011)中也有旧社区店铺被大陆财团收购的情节。这些情节都是香港人集体焦虑的一种显影。其他电影如《窃听风云》系列、杜琪峰执导的《夺命金》(2011)对香港经济危机的刻画,都可以被看成是香港九七后经济地位衰退的寓言。

学者李欧梵曾指出,香港后九七的关键问题,便是它是否还有足够的文化资源来抗衡中国。换言之,在九七后,香港是否还有能力和中国协商它自己的主体性?香港在面对中国大陆,是否可以同时( 无法避免) 承认香港是中国的一份子(a part),同时又坚持彼此是有各自不同的主体性(apart)? 不少香港电影已经尝试在探索这个问题。

==演出结束==

通过港毒分子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依附于时代变化的香港影视文化产品中,中国大陆的形像也在不断变化,由任其欺凌的社会底层转变为了闻之色变的霸道总裁,与之对应的香港形像也从一个消费底层同胞的同族“恩客”,变成了沉迷往日时光的殖民遗老。

这种情绪连曾与大陆合作的导演也不例外。2016年,香港大导演杜琪峰出品《树大招风》,把三个罪犯当作香港精神的化身,整个电影都在为三个罪犯被绳之于法而惋惜。在他们看来,只有让这些罪犯继续作恶,才能让香港精神重新焕发。而在片尾,杜琪峰更是毫不掩饰他对殖民时代的怀念,用末代港督之女的眼泪配合末代港督的发言,表达了他对“美好的殖民时代”一去不返的悲痛。

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的呼喊,当香港随着殖民体系衰落而萎靡不振时,它的文化产品就无法令人满意。它曾经有很多机会溶入新的社会体系,却始终不愿意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起前进,转而沉迷于殖民时代的畸形繁荣,宁可感念英时狗,不愿重做中国人,自然一直出烂片。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ysrul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香港电影只剩下了警匪片。

以前从多中选一很难,现在从一中选一,一览无余。

所以想要搞懂香港电影最近几年为什么一直出烂片,知道香港电影为什么只剩下警匪片就可以了。

香港电影曾为几代人构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以及刀光剑影的江湖。

从50年代的黄梅调到60年代的武打片,再到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以及后来的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周星驰、徐克、王晶、王家卫、吴宇森等人。

他们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多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功夫喜剧、喜剧片、枪战片、风月片。

他们让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同时也让我们陶醉在香港电影的世界当中。

可是如今的香港电影,失去了当时的活力,也失去了当时的百花齐放。

这一没落的现象让香港电影变得单一,没有了多元化,我们可以发现近些年的香港电影都是警匪片。

如《无双》、《拆弹专家2》、《扫毒2》以及《怒火•重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香港电影只剩下了警匪片?

一是香港电影失去了内地的文化。

以前的香港电影大都是由因战乱过去的大陆人或东南亚海外华人主导,如邵氏影业邵逸夫。

他们这批人跟内地属于同根同源,从小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才去的香港。

但是他们的文化、思想还是与内地是共同的,也就是可以产生共情。

这一点的香港电影里边就可以体现出来。

如成龙来自七小福,他们的师傅从小教他们戏剧,教他们普通话,像成龙、洪金宝他们这些人的普通话说得很好。

而且成龙的电影的落脚点不止是香港而是放眼全世界。

在成龙没有那么红的时候,他的电影里就已经有内地的影子了,如《蛇形刁手》、《龙少爷》、《奇迹》等电影,片中的功夫来自少林寺或广东等地。

再比如周星驰的电影,《赌圣》中周星驰来自内地,最明显的当属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黄飞鸿就是广东佛山的武术宗师,还有以前的《霍元甲》,剧中的主题曲是《万里长城永不倒》。

像他们这种老一辈的艺人,虽然生活在英国统治下香港,但是他们的文化、思想依然是与内地共同的。

所以他们拍的电影眼界就会放得得很大,而不是局限于一隅之地,他们理解集体主义,他们理解广阔天地,他们理解大有作为,所以他们的电影没有小家子气。

可是到了现在,这批老艺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息影的息影。

而中生代和年轻的艺人,他们并没有将这种文化和思想传承下来,现在的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依然是刘德华、成龙、古天乐、徐克等人。

可是他们每年拍的片子数量特别少,而大多数香港电影都是由中年一代和年轻一代执导。

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是香港,并没有内地这样的广阔视野,所以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便少了多样化,只剩下了所谓的警匪片。

因为中华文化在他们这一代断了代,所以他们的认识浅了,电影自然就单一了。

二是香港电影的格局太小。

香港是什么地方?曾经的亚洲四小龙。

从这个称谓中就可以看出香港很小,小到他们理解不了什么是举国体制,小到出门就能碰见明星,所以他们推崇的不是集体而是个人,个人英雄就成了他们的主义。


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最喜欢拍武侠片,警匪片就是现代武侠片。

从60年代开始功夫片便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到现在都没有褪色,武侠片是功夫片的另一种类型。

武侠片讲究的是快意恩仇、正邪对立、黑白相搏,如张彻的《独臂刀》、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徐克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这是香港电影构建的武侠江湖,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还是东方好莱坞,所以可以容纳多种类型的电影,警匪片就显得不那么特立独行了。

当香港电影的武侠内核进一步扩大后,一切都变了。

尤其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出来后,香港电影从单一的个人英雄变成了多个英雄对立,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双雄对决。

随着时间推移,香港电影没落了,中国功夫片也没落了。

香港电影想要继续存在就得换一种方式,警匪片继承了香港电影的武侠片。

警匪片拍摄起来预算又比武侠片少,又能让导演倾注自己的个人特色,而且拍起来得心应手。

因为个人英雄的故事,因为正邪对立的故事,香港电影拍了几十年了,所以与其说香港电影只有警匪片,还不如说香港电影拍了几十年只能拍好英雄片。

因为不论哪一个香港导演,他可以不是徐克,也不是胡金铨,但是他却能拍好警匪片。

如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邱礼涛的《拆弹专家》系列、庄文强的《窃听风云》系列。

因为他们从小学的、看的、听的都是香港武侠片,所以他们耳濡目染自然就驾轻就熟。

三是警匪片最能体现港味。

港味是什么?港味就是功利主义,即观众想看什么就加倍呈现什么。

想看帅哥就往电影里边塞谢霆锋、吴彦祖,如《特警新人类》;想看美女就往里边塞张曼玉、关之琳,如《a计划续集》;

想看大牌明星就往里面塞成龙、刘德华、洪金宝,如《五福星系列》;想看爆炸场面就炸掉一栋楼,如成龙的《重案组》。

而能把这些元素全部承载在一部电影里边,警匪片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帅哥、有美女、有大场面、有惊险动作,凡是卖座的商业元素都可以往里加,电影的剧情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怒火重案》。

既然可以轻松赚钱,为什么还要受苦受累拍一些被审核制度限制,不受市场欢迎的其他类型片呢?

况且现在的香港电影日薄西山,能赚钱才是王道,这是香港电影一直以来的传统,警匪片是最好的聚宝盆,随便挖一挖就能挖出金元宝,这样的宝物哪个人不爱?

四是香港电影的人才已经断层。

以前的香港天王巨星有很多,“双周一成”他们都可以扛起票房,所以不论他们演什么电影都可以保证不赔钱。

可现在香港电影的门面依旧是这些老一辈的巨星,以及年轻一点的古天乐、梁家辉等人。

那些中生代没有一个可以与他们相媲美,至于年轻一代更是没有一个成气候的。

即使香港导演也想拍一些文艺片、战争片,他们也想百花齐放,可是现实的窘迫让他们难以逃离自己的舒适区。

没有明星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宣传,没有宣传就没有票房,长期以往,香港电影的其他类型便慢慢枯萎了。

因为没有哪一个明星可以单抗票房更没有哪一个投资商愿意做赔钱的买卖,所以警匪片就成了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再加上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不再具有优势,而且还要面临好莱坞的冲击,所以香港电影想要生存只能依靠警匪片。

其实杜琪峰就是香港电影现状的缩影。

杜琪峰是作者型导演,拍了很多经典警匪片,如《枪火》、《放逐》、《神探》等。

可是他为了拍这些电影也拍了很多他不喜欢的类型片。如《瘦身男女》、《单身男女》等。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不喜欢给他赚钱就没有他喜欢的《枪火》、《放逐》、《神探》和《ptu》。

与他境遇相似的还有王家卫。

王家卫是华语世界数一数二的文艺片大导演,《花样年华》、《重庆森林》都是影史留名的经典电影。

但是王家卫也监制了《摆渡人》这样的大烂片,而且还号召半个娱乐圈说出了“我喜欢”。

他们的“难”何尝不是香港电影的“难”。

当电影不赚钱了,说得天花乱坠都无济于事,所以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不得已的选择,更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赚不到钱就没有明星加盟,没有明星便赚不到钱,可香港电影这两样都没有,拿什么挺直自己的腰板。

所以警匪片才成了香港电影的救命稻草。

五是香港电影的市场太小了。

以前的香港电影可以卖到台湾和东南亚,不仅仅局限于香港。

可现在随着周边的经济发展,东南亚和台湾都有了各自的电影,他们就没必要依附于香港电影而忽略了对本土电影的扶持。

这对香港电影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以前把蛋糕做大是因为吃蛋糕的人有很多。

可现在把蛋糕做大吃蛋糕的只有自己人,剩下的蛋糕要么浪费掉,要么赔钱赚吆喝。

所以香港电影只能把蛋糕越做越小,留下口味适合所有人的电影。

今后可能再也没有香港电影这一说法,有的只是华语电影。

因为华语电影有了香港电影的专业、台湾电影的文艺、内地电影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华语电影的崛起,这才是真正的同根同源。

没有偏见、没有大小,只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华语电影,正如龙的传人一样,只要有人一提,我们就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郭敬明小说改编的电影《小时代》? 
  看电影/电视剧是否要带着现实世界的三观去看? 
  《新蝙蝠侠》片长为 2 小时 55 分,仅次于《复联 4》,为什么片长这么长? 
  《一代宗师》到底讲的是谁,张震饰演的「一线天」跟电影主题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配乐一般很少会有负面评价? 
  如何看待「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给我们哪些启发? 
  《四海》里刘浩存的演技真的很差吗? 
  虚拟现实将如何改变电影业? 
  小成本电影是如何逐渐退出市场的? 
  电影《长津湖》中最让你感到震撼的场景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布偶猫舍要不要做下去?
下一个讨论
明朝的内阁大臣一般都有哪些头衔?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