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女儿6岁过于内向,属于班里「空气型」同学,3岁起给她报了各种社交类兴趣班,没有效果,我该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zhu-jing-zh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赞的回答写得很好,不过并不是很赞同。我们人类善于去分析总结,但有时候并不能以经验去下结论。上个世纪曾经有一群教育学家就这么做了,他们把自闭症孩子的发病归结于孩子母亲的扶养问题。最后导致多位患儿母亲引咎自杀。当然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是一类发育障碍。

这个孩子,经历很多,情况比较复杂。有父母疏于扶养,有(可能的)老人溺爱,转过学,去过很多兴趣班培训班。

有的人说,频繁转学,孩子融入集体比较慢,可请注意,孩子只转学了一次而非多次,两任老师都会对孩子做出过于内向的评价。孩子去过很多兴趣班,表现去大差不差的内向,不合群。这个内向不是感观,而是肉眼可见的几乎没有和其他同龄孩子有交集。

作为大学老师的母亲和做医生的父亲,他们是清楚知道,这个孩子是相比于差不多条件下的同龄儿有不同。所以他们也考虑过,自闭症表现不符,也没有明显智能问题。

然而,当前这个孩子依然是一个社交比较差,其实兴趣也相对狭窄。(另外,题主有提到说话颠三倒四,不清楚是大多数回答问题都是这样,还是有所改善)。以上,还是需要考虑是否与发育障碍相关。

发育障碍也不仅仅只有傻子和自闭症,还有更多中间形态。只有先明确才能更有的放矢的去干预。


我在想想如何说服题主,想想挺难。

那,题主丈夫有同学在儿童精神科工作吗?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妈妈,你怎么当初没直接想着把女儿通过教育、培养,最后直接变成儿子呢?

就不可以尊重天性吗?还真的以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可以改变啊?


user avatar   mlleyy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说题主是高中没毕业的文化水平,称自己女儿是空气型学生,三岁报社交型兴趣班,我也无话可说。可是高知家庭这么养孩子,觉得毛骨悚然,挺替孩子难受的。

咱先不扯科学育儿。因为看来很多人对“科学”有误解。既然是高知家长,应该一点就通。(当然也有高知比普通人更顽固不化。)

底线:人和人是平等的。成年人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人格和个体。成年人和孩子作为人,是平等的。(如果是文盲老太太可能觉得自己比孩子更高级,但是我相信你们不是这种人)所以,作为有爱心的家长,不应该也不可以对6岁的孩子下定义和评判。(别说你没当她面说这句话,这种表述体现了你的价值观,孩子不傻,她会察觉)

你其实也没资格这么说。你无非是按自己有限的认知对她妄下评判而已。她自有她做人的闪光点,自有她的生存方式。何况每个孩子成长都有她的特点和步骤。相信你们也问过专家医生(排除了自闭症),人家都说你家孩子没病,你非要说你家孩子有问题?

再说所谓兴趣班。三岁开始就被你们逼着上兴趣班,这是浓浓的鸡血啊!三岁孩子没给你们逼疯,不错了。

那些老师的意见能听吗?老师就是觉得这孩子影响他们业绩了,抱怨两句,撇清责任。

你家孩子是不是内向到了不正常的地步?我认为不是,有的孩子就这样,没啥不好。我家儿子也有段时间不爱在班上说话,老师问问题也不回答。后来发现,他觉得老师的问题太弱智,懒得理她。有的孩子不回应不说话,不是傻,恰恰相反,这是她置身事外,观察环境观察周围人的方式,这是她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就是不按你希望的方式做出回答,我倒要看看你们这些成人啥反应?说不定在她眼里,你们才是小丑。


如果怕她以后融入学校社会有困难,有很多办法可以帮她不腼腆(她并不是不自信,读过书的人,请不要随意混淆概念)。但是上啥社交班绝对不是办法。理解你们忙,发现孩子有啥要“纠正”的,就花钱报个班,以为会药到病除。

养孩子不能这样。她喜欢画画就多和她聊聊画啊。鼓励她和家里人,和小伙伴聊画画。她不愿意不能逼她。要启发她。

可以试着带她去户外多玩玩,接触大自然,接触花花草草,小动物。有的孩子对人类不亲近,但是对动物对大自然会觉得很亲切。


user avatar   ci-ci-59-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恭喜你,你可能捡到了一个宝!


我仔细看了题主的描述,是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爸爸是外科医生、妈妈是高校老师,家里一儿一女,很让人羡慕的一家子。

然而,由于女儿从小性格内向,而父母潜意识中认为内向不是一个好性格,认为这是缺点,需要改,认为内向的人容易吃亏,比如不受老师关照等等......拼命想要改变女儿内向的性格,导致父母心情烦躁,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认为妈妈要自己从心底里接受内向性格其实并不是坏事,不需要改变

不要以为内向的孩子难成大事,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周星驰、周杰伦、毛不易等......许多名人,都是内向型的性格。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其次,既然内向的性格不是问题,那我们来看看具体有什么问题?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根据这个妈妈的描述,孩子的主要有以下问题:;

  • 老师提问不能即刻回答,反应慢一点
  • 说话声音小
  • 不爱说话,惜字如金,颠三倒四
  • 很被动
  • 和小朋友没有稳定友谊

所以这位妈妈是希望女儿可以反应快一点,说话多一点,平时跟同学玩主动一点对吧。

这些问题≠性格内向,很多性格内向的人一样可以反应快,一样有时候说话多,也有时候愿意主动和某些朋友交流。


再来看一下,

虽然从小性格内向,但是在家里和妈妈/弟弟沟通都没有问题,是和爸爸以及外面的人沟通有问题。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这里,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和爸爸以及外面的人沟通呢?

大概从小爸爸都很少陪女儿吧,甚至爸爸做过什么让女儿产生了心理阴影。(貌似爸爸在女儿小时候打过女儿)
再加上搬家、各种报班又不受老师喜欢。
你们平时也肯定经常对女儿说:你这么内向怎么行?你要外向一点才行啊,我们给你报了xxxx班,你好好学,变得和xxxx一样外向多好,你看那里那么多小朋友,你去和他们玩啊......之类的吧。

有点可怜这么小的一个女孩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

周围所有的声音都告诉她:你不对,你这样不行,你不能太内向。

原本也许她自己觉得很自在,现在也变得内心矛盾起来,会以为自己是不是错了,可是明明自己没做错什么事情啊,怎么全世界都认为自己错了呢?于是这个小女孩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

多好的一个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妈妈都是希望孩子好,有这种要孩子在外面多交朋友多说说话的想法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妈妈现在有点太着急了!!!

其实妈妈也知道如何和去引导,通过画画作为突破口,给她建立自信,慢慢引导,但是妈妈觉得“进展比较慢”。

可是,人生不是短跑呀,而是一个马拉松长跑。

其实很多时候,慢一点反而比较快。

所以,从内心接纳孩子的内向性格,然后不用急着报各种班改变这种情况,让她享受一个人的世界,然后慢慢成长,也许慢慢的等她找到了自信,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画家呢!


再次强调一点:内向≠不会沟通

不过确实存在这很多内向的人不擅于沟通的事实,这里给性格内向的小可爱们推荐一本书吧:《内向者的沟通课》,无须改变性格,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以上 @知乎亲子


▼欢迎围观其他回答:

我是懒妈@胖龙猫,专注分享动画和母婴内容,会持续分享带娃经历以及推荐偷懒母婴好物,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哟,么么哒~(^з^)-☆

user avatar   hai-bian-xiao-yu-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央视曾经拍过一部名为《零零后》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跟踪几个幼儿园孩子长达十二年,真实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幼年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

里面有个小女孩,叫一一。她就是典型的大家眼中“不合群”的小孩。

她总是喜欢一个人。一个人玩,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她周围,经常是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玩游戏,她的安静,反倒让她有些显眼和特别。

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觉得这是不正常的表现,都上阵要引导孩子融入集体,多跟其他孩子玩。

可是一一就说:“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

在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下,年幼的她居然说出:“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我有选择一个人的权利。”

就连摄影师发出邀请想跟一一玩,一一也回应到:“我更喜欢一个人玩儿。”

看到这儿,也许你也觉得这孩子有点奇葩,以后会发生123456……各种问题吧。

镜头来到十年后。

一一长大了。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独来独往的小朋友。

她说她现在喜欢交朋友,但是也很享受独处的时光。因为独处是一种定力,可以让她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很遗憾,她并没有如很多人想象中的,有什么异常。

她还是那个一直以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的一一。

比起在幼年时期质疑她的个性,反而我很佩服,当年那个两三岁的她,可以不因为老师“认为”她“不正常”,就也给自己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压抑了真实的自己,被动的随波逐流,被迫演一个“正常”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

内向也从来不是贬义词,只是个客观的性格描述。(如果全世界都只有活泼开朗这一种性格,想想是不是也很诡异?)

别用成年人的思维,幻想一个完美(正常)孩子的标准,然后套用到孩子身上。就像孩子也从没有要求爸爸妈妈都是男俊女美、富可敌国一样。

内向,是大人们爱给孩子们贴的标签。

正如她小学时说的那句——清风不作画,清风乱吹画。

父母要学的第一课,不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是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


以上为原回答。

更新:

刚得知题主隐瞒了一个重要细节:孩子父亲曾在孩子幼年时期狠狠揍过她。

再回看问题描述,这位母亲的最后一句话:

这几天我和她爸爸对她都感到失望,甚至气急的时候,会产生想要放弃她的想法,考虑是否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弟弟的培养上。当然,这都是气话,最后还是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放弃”二字,在得知这个细节后,显得格外刺眼。

一个三岁的孩子,犯了什么错,会被狠揍?

后来又因为什么,让你们动了“放弃”的念头?

基于此,还有几个问题,和分析孩子目前状态关系很大:

1.孩子父亲动手的次数,是只有一次,还是多次?

2.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父亲是否还对这个孩子施加过不止一次过激语言暴力?

3.孩子的父母,是否常有意无意中表现出对她和她弟弟的区别对待?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有1个以上是:“是”,那么请继续往下看。因为我需要调整我的回答和建议:

首先,停止一切对孩子的暴力。包括语言暴力、肢体暴力。

那些在你口中的“打骂”,在孩子眼里却是她最爱的父母在伤害她,并且用“教育她”、“为她好”,合理化这种伤害。

打骂不会让孩子停止爱父母,只会让她停止爱自己。

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出现内心冲突压抑、自我攻击,持续内耗。

这样的她,如何还有余力去对别人敞开心扉?

如果是基于这种原因的“内向”,那不是单纯的“内向”,那是封闭。

连父母都这样对她,其他任何社会关系只会让她有更深的担忧、恐惧和不安全感。

封闭起来,她才感到安全。

第二,道歉,积极修复亲子关系。

孩子的“内向”,如果不是天生的,如果有个前因,是父母给她带来过伤害,让她封闭了。能打开这个封闭大门的钥匙,就在当初把她锁起来的父母手里。

有句话说,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都是第一次,都有可能犯错。

然而,孩子犯错了,父母要求孩子认错道歉改正。

可父母犯错了,却常常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也是为你好”……就一笔带过。

亲密关系,别双标。

双标就意味着不平等,就意味着一定有人在“忍”。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错了,都及时道歉和更正。

这样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朝着健康、积极、不压抑的方向走。

道歉,才可能打开孩子封闭的大门,让亲子关系重建。

第三,给孩子不变的尊重和接纳。

接纳分几个层级:接纳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不符合父母预期的具体行为。

针对原问题描述中,题主想改变孩子的“内向”,原回答里,更多写的是接纳孩子天性的部分。

现在结合被隐瞒的细节:孩子曾被父亲狠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接纳孩子不符合父母预期的具体行为。

看到这里有人会质疑:错误也要接纳吗?

我想说:是的。

亲子关系里,谁来定义“错误”?

——父母。

有多少父母做过这样的事:

因为孩子不分享,跑出来骂孩子自私;
因为孩子没说实话,跑出来说孩子撒谎品质差;
因为孩子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跑出来揍孩子一顿;
因为孩子哭闹折腾,跑出来说我数三下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这些事,都是孩子不符合父母预期的事。

但这些事,都是绝对的错误吗?

孩子不分享,孩子没说实话,孩子打碎花瓶,孩子哭闹折腾……这些事发生之后,你有问过孩子一句为什么吗?

有把他当成独立的人,看到他的需求吗?

孩子不分享——你珍藏了15年的茅台,今天让你分享,你能痛快分享吗?

孩子没说实话——撒谎的背后是恐惧,孩子的恐惧你是否知道?

孩子打碎花瓶——你这辈子没毛手毛脚不小心损坏过东西?

孩子哭闹折腾——你是否有教给过孩子,如何合理的表达情绪,教给他用语言说出需求来替代哭闹?

所以,与其说接纳孩子的错误,不如说是接纳孩子不符合父母预期的具体行为。

那些父母眼中的错误,一部分是孩子认知有偏差,需要父母正面引导、正面管教的;一部分是孩子对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行为进行模仿的;还有一部分压根就不是错误,是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需要家长放慢脚步换位理解的。

这三种,都需要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察觉、面对。

而不是父母高高在上,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对立面,手指头指着孩子,把一切责任推给孩子。

无条件尊重和接纳,不是一句口号,是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

这种尊重和接纳,不因孩子做了任何不符合我们预期的事而改变。

父母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接纳,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并且给孩子的成长问题归类,看哪些该调整,哪些不必管顺其自然,哪些需要稍做引导,然后用恰当的方法让孩子理解。

对幼年的孩子,这方法可能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次出游,一句玩笑,甚至一个拥抱,一句妈妈爱你……

孩子的种种委屈可能就瞬间化解,那些“不懂事”经过时间推移也慢慢改变。

所以,再次重申,作为父母,请无条件尊重和接纳你的孩子。无论是她的“内向”,还是她做的那些所谓“让你们失望的事”。

你该和她站在一起,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和她对立。

最后你一句:“我们对她失望,甚至想要放弃。”

却忘了孩子只会是你们的镜子。

在一次一次的失望后,她是否也在心里萌生着,对你们的亲密关系,逐渐封闭和放弃?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小就性格内向,经常一整天不跟人说话……

后来吧……

一言难尽

我现在还有极其强烈的社交恐惧症,但没有人相信我有……


user avatar   hulili-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这问题描述真心扎到我了,恍恍惚惚竟以为是在说我。。。

从小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惜字如金。
在学校里长期作为边缘人,跟同学玩很被动,人家不找我,我绝对不会主动找别人。
爱画画,爱手工,总是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学习能力没问题,智商没问题,也不是自闭症,就是在外面极度内向,不熟的人面前不爱说话(其实熟人面前我说得也不多),不爱表现,也不爱出风头,喜欢且享受当透明人。
虽然从小到大学习都不错,但的确是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所以题主的问题描述我是越看心越沉,越看心越沉,就心里好难过好难过呀,就觉得像我这样性格的孩子,难道就因为性格内向,就要在年仅6岁的时候,让父母痛心失望到觉得可以放弃我了?

性格内向是伤天害理了,还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了?怎么就这么着急觉得我这个号练废了,需要换号重练?


我想想虽然我性格内向,但我也不是一无是处呀!

虽然我不爱表达,但是我善于倾听呀!
虽然我不爱说话,但是我爱思考呀!
虽然我的外在世界很安静,但是我内心世界很丰富呀!
虽然我很少社交,但我依然在用我自己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和世界建立联结呀!
虽然我不会主动交朋友,但依然会有喜欢我的朋友主动来到我的身边呀!

最重要的是,虽然我性格内向,但我以一种内向的方式仍然能够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并且我内心感觉到非常幸福、满足、充实且自在!

我善于倾听和思考,且我对世间人、事、物的感知力特别强,所以我可以成为一名还不错的心理咨询师。

我不爱说话不主动,但是会有爱说话的朋友主动来到我身边。
我很感恩造物主把我们都造成了不同的样子,所以她们说,我听,刚刚好。
她们很喜欢我,因为她们也能通过我看到不同的世界。因为我善于思考,所以很多事情我能够给到她们一阵见血的意见。甚至很多时候,她们来我这儿坐一坐,吃了一顿饭,就会告诉我,每次和我聊聊天都感觉像是做了一次心理咨询。可我其实只是闲聊了几句而已。
我自然也很喜欢她们,因为她们能让我看见这个世界热闹的那一面。彷佛是有一条发着光的细线牵引着我,透过她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个小宇宙的光影。


所以,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

为什么要在一个孩子才6岁的时候就盖棺定论,觉得她这样的性格是错的,有问题,完蛋了,没救了,放弃吧?

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会有她的闪光点的呀!为什么就不能用心去看一看她?

如果父母都觉得她是不好的,不讨人喜欢的,不吸引人的,可以放弃她的,你又怎能指望她能够得到朋友的靠近以及老师的关注?

父母都不爱她,还有谁会爱她,愿意和她交朋友,愿意关注她?



老实说,鉴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都倾向于更加认可外向善于社交的个性特质,我曾经也一度对自己的性格感到非常自卑,想要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认可。

但那个过程非常痛苦,逼着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表演着自己不擅长的戏剧,把自己伪装成另一个不是自己的人,结果非但没有得到任何认可和喜欢,反而收获了许多的厌恶和嘲讽。因为那个样子的我实在是太别扭,太虚假,太造作,太不讨人喜欢了。

反而是接纳了自己,坦然地表现自己的内向不善言谈和社交之后,身边聚拢了喜欢我的人。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真实不喜欢伪饰吧。

所以呢,不管怎么说,虽然我性格内向,并且也的确因此失去了一些被人关注的机会,但我仍然是喜欢这样的自己。


也真心地希望题主能好好地爱一爱自己的女儿,不要在这个时候放弃她,你给她的爱和认可才是帮助她成长的力量,才能让她有面对世界的勇气。

我看着题主的描述是真的好心疼那个素未谋面的6岁小姑娘,因为题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失望和懊恼,在现实生活中是会伤害到她的,她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因为自己不能外向让妈妈生气了、讨厌了、失望了,所以自己是令人失望令人讨厌的存在。

可是这个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呀,她只是天性如此而已呀。

不要这样对她,真的。

好好守护这样一个幼小的灵魂长大吧,总有一天,她会焕发出她自己的光彩的。



—END—


user avatar   shu-bao-56-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深度社交,我从社交生存角度把人做了三个分类,一类是社交化生存,一类是半社交化生存,一类是无社交化生存。

社交化生存的人是我们日常看到最活跃的一群人,他们热衷于社交,只能结群就一定参与,只要能跟人建立联系就广泛建立,他们的收入也来源于社交关系。

半社交化生存就是有正常的社交圈,但没有太多经济诉求,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具体技艺,他们没有太强烈的社交需求。

无社交化生存是极其少数的,具体生存状态不清楚。

可见适度社交没什么问题,这个社会有不擅长社交的人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很不错。

所以没必要为社交能力一般而苦恼,只要给孩子能力,让他可以半社交化生存就可以了,可选择的技艺太多了。

我非常羡慕半社交化生存的人,因为我本身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但身无长技只能逼迫自己口若悬河的胡说八道,那样的生活我并不快乐,即便我能表现出非常社交的一面,甚至能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我并不喜欢,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发呆。


user avatar   feng-shou-m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体会到题主你的焦虑甚至是恐惧,但读完我有点窒息,感觉你女儿要完蛋了,可她才6岁,她有什么问题?内向?这是什么问题?!

一、过分的担心就是“诅咒”

做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咨询的这11年,我看到很多孩子们确实很可怜,就像题主的女儿才3岁就被父母拿着放大镜说:找到了!这儿有个问题!内向!

从小性格内向,我们很早发现这个问题,从3岁起就给她报了情商班,讲故事班,主持人班等培养沟通表达能力的兴趣班,她一直都是全班表现最差。

可以说你的女儿从3岁,就被她的父母判定“有罪”了,这个罪是加引号的,是指,她不小心触犯到了父母的“底线”,如果不马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声唱歌说话、扑向小朋友,她就要毁!我就不能接受!我就要放弃她了!这还怎么养?这样的孩子,得治!治不好了!怎么办啊!好想算了吧……因为不值得,不会有好结果……

写到这我都要哭了,你的孩子才6岁,就算她天性内向,但她一定更恨自己为什么让妈妈觉得养她会是个“灾难”?或是个“巨大的负担”,未来的定时炸弹?

这些是我读出来的,毕竟是文字,不一定准确,但能体会到的你和孩子的心境。也许会让你不舒服,我很抱歉,但因为很常见,有必要说出来。而且是回答问题,我就不用一对一共情的方式了。

这是常见的一种思维谬误: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定义是: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自己想要的结论。

比如: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你难道想一辈子扫大街吗!

让你恐惧的逻辑是:内向、交流差、不受老师重视、喜欢,没朋友、孤独不自信、空气型、边缘人、失败人生……

平时我接触大量个案,都有孩子还很小,比如才6个月,因为孩子灵活敏感,就担心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有因为孩子5个月怕空调声,就担心孩子以后胆小被欺负的……还有我回答过下面这个问题:

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现在都会做噩梦,梦到小时候妈妈逼她硬要滑滑梯下去的那种频死感,恐惧感。

不知道你从3岁开始给孩子报那些班、有没有强迫或温柔的强迫孩子去表演、交流,孩子拒绝时,你们失望的脸、表情,孩子会怎么体验?童年的这些经历,一旦过量、过频繁,都会给孩子造成“毒性压力”,毒性压力不仅会造成心理阴影,羞耻感、自责、自我攻击,还会损伤孩子的大脑。

仿佛人生真的是一道数学题,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否则就是不够优越的,不会幸福的,不会有好结果的。

听听这几个词“空气型”“边缘人”“全班表现最差”“可想而知她整个求学阶段都会在性格问题上吃很大的亏”…怎么下得去口呢?大概率题主小时候也听过很多这样的话吧?——满满的盖棺定论,满满的狂妄自大,满满的自证论调。

但其实:

  • 自卑才会让孩子吃亏
  • 不快乐才会让孩子吃亏
  • 悲观僵化的思维才会让孩子吃亏

为什么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内向?常见的几种:

1、因为父母本身就内向,从小被“治”过,有羞耻感,长大了确实因为内向,但实际上,是因为语言表达、沟通谈判、对上管理等社交能力弱,导致的自卑和愤愤不满,那么就尤其见不得孩子像小时候的自己那样。这一点也多见对孩子被欺负过敏的家长,过于紧张,反应过激,都是因为小时候有过的体验,且被定性为“差劲”。

2、父母本身外向,不能理解孩子为何不像我?试图通过改变孩子,来获得自我认同,因为他们对和自己完全不一样、且“不如”自己的性格的孩子,产生厌恶、潜意识的排斥,因为他们很自豪、很自信、有优越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而事实是自己缺乏与内向孩子互动的能力,很挫败,很愤怒,肯定不会怪自己不擅长和这样的孩子相处,只会怪罪孩子。这就是我说的狂妄自大的意思。

3、社会给我们的认知绑架。我承认,社会上确实巧舌如簧的人,更容易获得关注、掌声和利益,但你难道没有发现,这个社会上,只要智商正常的人,就都不是傻子,骗我一次两次可以,操纵我一次两次可以,胜过我一次两次可以,但没有人会真的因为你外向、慢嘴跑火车、说漂亮话、会辩论,会吵架就觉得你是全世界最好最棒。性格和能力,只是两个抽象的词,而人的成功和优秀是千千万的样子,说到底,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性格这个单一因素,而是在自己的优势赛道上,获得了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这背后还有各行各业实打实的知识、技能、机遇和挑战,那对人的要求可是很复杂的,绝不是6岁就能下判决的。

那么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是:你的内心,是什么经历、认知、信念让你有这样的焦虑?以及,我们如何来重新认知、体验、面对这件事?

二、面对之前,要先抛弃“灾难性”的想法,平静下来。贡献几个新的视角:

1、语言回应方面,需要辨别是“身体机能”有待发展还是心理因素导致?

面对老师提问不能即刻回答,老师问她好几遍,她才能有反应,而且说话声音像蚊子哼,惜字如金,颠三倒四,无论怎么鼓励、激励,也没有明显进步。

1)身体机能方面。平衡觉发展不足,身体协调能力弱的孩子,听觉辨识能力和语言理解力弱,表现出来的就是:没回应、反应慢、不理人;听不到或理解不了老师的重点信息,容易跑神等。

负责平衡的器官是我们的内耳前庭,它对应的是大脑颞叶区域,颞叶的高级能力之一就是:听觉辨识的能力和语言理解的能力。

因而孩子的平衡需要足够、良好的发展,孩子才能对别人的话语进行理解、进而拥有倾听和回应的能力。内向背锅。

干预方式:

a.增加适龄的大运动、小运动,提升感觉统合,增强孩子的身体平衡性、左右脑协同;

  • 多带孩子运动。体验掌握平衡车、自行车、身体抗衡获得平衡的掌控感比什么都强。

b.那些讲故事的、主持人的班要筛选。其实最好的练习语言的互动方式不是“一对多”的演讲、单向沟通,而是“一对一”的双向沟通。

  • 多和孩子一对一耐心沟通。睡前谈心、聊天、读绘本,提问,让孩子自己回答、自己思考,你要放慢语速、愿意等孩子,欣赏孩子,肯定孩子,对孩子这个人的内在好奇,孩子才会理你。

2)养育方式:3岁前是否存在过度保护(不让爬高上低等)和一直以来都当面说孩子胆小内向不好,负面心理暗示。

这个好理解吧,贴标签真的很烦,有毒。

干预方式:停止负面暗示,而是接纳。

  • 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来,反思自己,倾听孩子。
  • 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重视孩子的思考,而不是马上给你答案。
  • 重视孩子的内在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不让她说,她都难受,因为她是个正常的有想法有思考的人。
  • 交流是人的本性,前提是有表达的空间,有尊重我表达的氛围,而不是一定限制我要多快、多好地表达。

2、不必过于追求“友谊的数量”,而要提高“友谊的质量”。

如果我们看到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就推着慢热内向的孩子过去,孩子一定是抗拒的。因为,孩子本来就“慢热”,我们还经常让他去面对“一群陌生的同伴”,这个难度对孩子来说太大了。

所以啊,不必过于追求“友谊的数量”,而是,先从一个小朋友开始,从相似的兴趣爱好着手,增加接触的频率,从认识到成为好朋友,从一起玩到有点想念,帮助孩子先体会到“社交的情感连接”和交友的乐趣。

比如,妈妈可以留意一下,孩子画画班上有没有哪个孩子是可以玩到一起的?哪怕是短暂的互动也好,借彩笔、寻找喜欢的颜色,或者有眼神的接触、动作的模仿等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与这个小朋友多接触几次,我们人为地帮她们创造条件,让两个孩子多玩几次。

通过寻求共同语言、分享玩具、展示自己的作品、有冲突又和好、有分离又有想念,逐渐的,慢热的孩子会把这种与一个孩子建立友谊的经验扩展到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上。友谊的质量和深度,也会帮助慢热的孩子体会到社交的情感意义。

不多写了,有相似困扰的家长可以看上面这个回答。

好了,还有一个题主说和爸爸的关系:

但是跟她爸爸就不怎么交流,对爸爸很冷淡,这也是我和她爸爸比较头疼的事情。

我只想说,她只是个孩子,让爸爸对她热情点吧,如果孩子是用冷漠回馈热情,那更要父母好好深思一下了。

最后,写的很长,可能有点小情绪,望理解,毕竟是一个公开回答,希望更多父母看到。祝好!

@知乎亲子

如果有帮助那是最开心的了,先唠到这,码字不易,可喜赞评:)

我是心理学出身、研究育儿、更会实践的丰收妈妈,关注我❤️过好自己带好孩子~


user avatar   gu-nan-52-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孩子爸爸下狠手打过孩子为什么在提问的描述里面不说明?

我觉得这个提问不应该是:女儿内向怎么办?

应该改为:女儿爸爸作为一个成年人无法控制情绪,在孩子三岁时暴揍她,而我在一边傻站着,甚至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女儿6岁了,还是这么内向,内向简直就是致命的缺点,我无法接受,甚至产生了放弃女儿,好好培养我们的大宝贝儿子的想法。请问我们夫妇有了这样的想法应该怎么治?

在看到你最后那段话说要放弃她,并解释这只是气话,我真的窒息了,她只是个6岁孩子,让她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好吗?小时候内向但未来大有成就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要将内向当作一个缺点?

另外看到你这个笑哭的表情,我真的很气愤。你到现在都还没意识到孩子真正内向的原因吗?

以上为原答案

————————分割线————————

以下为补充

看了一圈大家的回答,我是越来越着急了。由于题主没有在问题描述里说爸爸打孩子这件事,大家都把问题关注到了孩子内向上面。题主也说明了问题上了热搜无法进行修改,所以我来对之前的回答进行一个补充。

通过后续题主的描述,得到了另外一个信息,就是孩子爸爸可能不止一次打过孩子。


由以上我得到两个信息:

1、孩子爸爸在孩子三岁时狠狠揍过孩子一顿

2、孩子爸爸可能不止一次打过孩子

我据此推测孩子可能因为被父亲打而产生了童年阴影,因此一直和爸爸不亲近,也可能是变得内向不爱说话的原因。

希望看到此回答的各位大佬和专业人士可以据此分析孩子是否产生了童年阴影,并且给题主一些建议。




     

相关话题

  孩子本身调皮,在幼儿园经常被欺负,昨天被同学泼了一身水,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从任性走向顺从? 
  你们都打自己的孩子吗? 
  父母的教育方式好与不好是不是决定孩子的未来? 
  对于孩子,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如何看待年仅 4 岁的「天才曦曦」? 
  为什么烧水壶在烧水时的声音会这么响? 
  妻子怀孕期间,我该多陪在身边好,还是在外更努力挣钱好? 
  与孩子相处,如何做到「不越界」?这个边界怎么设定相对合适? 
  婆婆带的宝宝会不会跟妈妈不亲? 

前一个讨论
原配当街殴打小三,路人没有一人阻拦,是怎样的心理?
下一个讨论
174,体重只有100斤,衣服都撑不起来,比较苦恼。真心求教怎么增重,要求不高,能增重20斤就好?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