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北洋水师及广东水师主要作战船只航速
类型 | 船名 | 最高航速 |
---|---|---|
战列舰 | 定远 | 12 |
战列舰 | 镇远 | 12 |
巡洋舰 | 经远 | 10 |
巡洋舰 | 来远 | 10 |
巡洋舰 | 致远 | 15 |
巡洋舰 | 靖远 | 14 |
巡洋舰 | 济远 | 12.5 |
岸防铁甲舰 | 平远 | 6-7 |
巡洋舰 | 超勇 | 6 |
巡洋舰 | 扬威 | 6 |
巡洋舰 | 广甲 | 10.5 |
鱼雷巡洋舰 | 广丙 | 10 |
如果指的是针对军事物资的袭击舰,那么是这样的:日本本土出发,即便是慢速舰队,也可以在2-3天内抵达目的地。IJN由此有能力给这些物资运输舰或者运兵船提供非常强大的护航兵力。如果要袭击这些舰队,那就注定需要调动相当大一部分的舰队兵力才能造成足够的威胁。而如果要集结多艘装甲巡洋舰去完成这样的任务,那么主力舰兵力占优(定远镇远vs扶桑金刚比睿)的北洋舰队就不如干脆把舰队主力调度起来,尽可能在交火中争取优势了。如果在海战中决定性取胜,摧毁敌军舰队的战斗能力,那么自然可以获得制海权。
如果针对的是日本本土进出口物资的普通商船,那么有些过于超前,结果取决于IJN是否作出反应。
如果IJN确实作出反应,为了极少量的袭击舰分散了一部分巡洋舰前往搜捕,那么这是有一定可能造成主力舰队之间的实力对比的。这时航速有一定意义。
更有可能的大概是IJN对此不作出反应。这一时期舰艇只有非常非常有限的RAS能力,其远距离通讯能力无限接近于零,在大洋上有效定位日本商船的能力更是非常有限,很有可能无法造成足够的损失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不如去炮击一下日本沿岸或者渔船看看有没有人发现。这时分散兵力就会导致北洋舰队在护航遭遇战(比如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中要面对兵力更少的问题了。而后如果陆上战争结果不变,那么战争结果不会变化。
小事情:1,20年代中IJN/RN/USN设想的远东破交战和十九世纪末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早期舰艇远远没有20-30年代的巡洋舰那么高效;这一时期的日本也远远没有20世纪那么大的航运量或者那么重的航运依赖。考虑到IJA的表现,除非彻底切断海上通路,很可能战争结果不会变化。
海参崴的俄国巡洋舰队大概是同期内比较成功的航运“袭击者”。其装备了合适的舰艇,由这一时期比较专攻袭击战的俄海军操作,最终的战果非常著名——但是仍然是围绕着关键性运输物资的袭击。其针对普通航运的袭击效果并不是非常成功。
2,航速问题不应该高估,至少航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首先,最大航速本身很少有意义。最大航速这个数字本身只有加上其维持时间和达成的海况条件才有意义。
其次,袭击舰本身在竞速中有劣势。如果维持最大航速造成了燃油的重大消耗(燃煤)那么袭击舰照样必死无疑。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航速稍慢的护航舰也可以有效威胁袭击舰的原因。少量潜艇也可以导致敌舰使用高速或者更不经济的机动轨迹。
最后,双方观测到对方存在战斗爆发并不一定发生在最大距离上,如果无法及时逃离交火距离,高速舰同样是有危险的。
航速之所以在特定时期比较重要有特殊原因:对于北海,续航力不是问题,甚至观测确认也很容易被潜艇/飞艇/小型舰艇完成。追得上就是追得上,追不上就是追不上——费老爹想追上,损失第二位;提尔皮茨老爷不想被追上,船不能丢。对于GIUK,用最大速度穿过盟军航空兵/巡逻舰艇的覆盖区域是非常重要的。高航速=短暴露时间。而且KM有海外补给舰网络可以提供燃油补充。这些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很多时候袭击舰不一定需要撤离。比如H号或者俾斯麦是有和追击者一战的实力的,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在交火后评估局势再决定是否继续。此时猎杀的对象完全可以是过度前出失去掩护的拦截舰队本身。
当然搞砸了情况会很糟糕。比如斯佩。斯佩完整地执行了朗斯多夫逼近击沉追击者的计划,但是未能摧毁3艘中型巡洋舰,也因此失去了任何甩掉对手的机会。对方穷追猛打之下唯有最后一战或者自沉两途。
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