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就是国内测评类媒体的最佳归宿,或许是唯一归宿。
作为一个从十多年前就关注王自如的老粉,虽然后来早就不怎么关注了,但是对于其所处的行业还是有一些了解和见解。
记得好像老罗就曾经说过,王自如这种测评媒体,或者说几乎所有数码类内容创作者并不被资本看好,因为这样的媒体缺乏盈利模式。或者说做测评本身是不产生任何利润的。购买测试仪器、摄影、后期制作和相关人力成本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事实上数码类测评如果非厂商送测,那么购买数码产品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和财经类、影视解说类、历史人文类内容创作者有着本质不同。
B站百万粉丝的数码up主,我不能说都认识,但至少也熟悉三五个。几乎没有不从厂商恰饭的。甚至有一些up主的每一期视频,所有的“测评”全都是广告。其中一个百万粉丝数码up主向我坦言,做数码类内容要盈利,要么从粉丝赚钱要么从厂商赚钱。而从粉丝赚钱是相当不靠谱的,所以只能从厂商这里赚钱。说白了就是电视购物,只不过王自如表现得比较直接罢了。我问那个up主为什么这样讲。他说不论是带货还是开淘宝店,收入都很不稳定,他的淘宝店在数码博主的业内已经属于非常大规模的,但是扣除客服、仓储物流等人工成本,剩下的利润也很难支撑视频内容创作团队继续做大,能维持住现有规模就不错了。和那些真正的淘宝大店和各级经销商相比,可能连别人专业做电商的零头还不到。然而数码测评媒体内卷也越来越严重,对数码相关产品感兴趣的观众一共就这么多。为了扩大业务,至少实现公司盈利,从厂商接广告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有个朋友在另外一家数码自媒体工作,他们一篇微信公众号头版文章的报价是40万人民币。一天一次性40万人民币。如果是网络带货和开淘宝店,相同的流量要多久才能赚回40万?而且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反而会因为带货和开店质疑其内容的公正性。
关于赚钱盈利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个人可以用爱发电,但视频制作达到一定规模,一个团队不可能都跟你用爱发电。就算是一个人也不可能一直用爱发电。
一些中等规模的数码测评媒体,一个月人工成本+场地租金就十多万将近20万。
即便是油管上也只有少数头部博主例如LinusTechTips能做到真正的相对独立,其余很多视频博主也是广告恰饭。再次强调一下,这和财经类、影视解说类、历史人文类内容创作者有着本质不同。
只不过从厂商赚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逐渐失去公信力。因为甲方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吹的天花乱坠,能把广告做的没什么破绽的几乎没有。毕竟广告的本质是吹牛,拿钱办事就算是不行也得说行。只不过呈现方式和途径有所区别罢了,本质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就算是对相关产品不太了解的用户被坑的多了也会逐渐发觉其中的猫腻,而流量是任何自媒体和数码博主的根本。没有流量即便想恰厂商的饭也很困难。而对于厂商,吸干了一个数码up主的自媒体,换一个继续打广告没什么影响。
观众的点击量带来的流量分成相对于目前高昂的视频制作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有很多很多观众认为,数码博主必须保证独立客观第三方,这是天经地义的;而他们观众看视频必须是免费并且视频必须经常更新且维持高质量,这也是天经地义的。那么按照这样的前提条件很简单就能推出数码博主必须靠原力做视频,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其实也不怪观众,因为互联网生态本就如此。但这确实是一个既定事实,结果就是,数码类自媒体会最终走向毁灭。那么去甲方或者自己成为甲方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这也是我一直没有做全职自媒体的原因,虽然很多人跟我说我的流量和粉丝数量已经可以去做。因为靠带货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基本上不可能,即便我确实一直是耳机音箱相关领域知乎平台带货的头部,但能勉强cover掉测评的成本已经不错了。而接那些粗制滥造毫无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垃圾广告,至少我还没穷到必须吃这样的饭。赚钱的方法有很多,能做的事情也有很多,没必要一定做所谓自媒体和数码博主。业余时间,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差不多得了。
总之,王自如加入格力并任副总裁我认为情理之中。至于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绝对也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原因。商场上初心是没有用的,能活下去,才有资格继续谈初心,哪怕只是挂在嘴边。
传统家电厂商营销能力,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所以,请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人来做营销。
1、数码领域营销——内容越来越细,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行业进步
从小米的那本《参与感》开始,网友和KOL的专业素质,仅科技这个领域,就开始飞速提升。
大量的KOL也好,软文也好,从事实层面都提升了手机领域爱好者对于手机硬件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不少爱好者对于手机硬件层面的认识甚至超过了不少券商二级领域电子行业研究员。
从一开始的手机CIS传感器参数,到多帧合成效果,比如夜景模式、HDR等等;再从麒麟开始对于手机SoC的认识,从单纯的认识技术节点是多少nm,到SoC的layout是什么样,都开始有人科普了。
而这些内容在家电领域相对少见。
作为对比,家电领域,小米已经拿到行业第一的:
电视——插帧、背光、色域这些基础的,Gamma、色准这些专业的,都开始有大量图文和视频开始科普了。
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2、传统家电厂商营销能力确实是落后于时代了。
上面那些手机领域的营销在家电行业确实少见。
格力总说自己掌握核心科技,但核心科技是什么?跟其他家比起来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
格力模具累计投资60亿元,配置德国、瑞士、日本等进口一流设备2000多台,最高精度可达到0.001mm,创造模具行业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的生产环境,用先进的技术制造精密的模具。罗德斯自动线体,使用机械手进行零件的切换与加工。通过线体自动加工,实现无人化加工,彻底根除人为因素对加工的影响,保证加工质量。
这种在手机领域能翻来覆去宣传五百遍了。
这种内容在手机圈子很容易就能找到,在家电领域,只有在偏专业的论坛才能查到。
更别说家电领域还存在一些路径依赖,比如依然喜欢在世界级重要比赛上打广告,那个广告费很贵的,世界杯场边广告价格数以十亿记。
如果泥萌注意的话,很多家电厂商还在以非常传统的水军形式投放评论
——在手机领域,这些水军更多是死忠粉,不需要厂商花钱,也不需要点对点投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所以,对于王自如加入格力,我觉得挺好的。
试试吧,搅动下传统厂商的宣传方式,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你们都在贴这张图,其实这张图是2016年11月王自如自己晒的。再后来格力的很多直播等也跟王自如合作过,听说还给格力拍过广告片。
合作时间长,从乙方跳到甲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媒体/自媒体在干一段时间后都选择了加盟甲方,我自己也接到过邀请,对于多数人来说加盟甲方不难但是刚加盟就做到格力这种级别厂商都副总裁这个位置非常非常难,自媒体应该是第一个吧(更正,第一个是去百度的李叫兽)。
很多人认为王自如如何如何,其实你要接触多了会发现比王自如烂的有的是,他属于能力很强的,管新媒体营销这块未必差,换个人也不一定比他好。我就是好奇直播带货会不会找老罗?
利益相关:我真的有一部格力手机。
客观来说,王自如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对行业、对产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ZEALER也运营得有模有样的(或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评测机构?)。
虽然还不知道王自如进去格力以后,具体负责哪个部门,但是,我并不是很看好王自如的未来职业道路。
营销学上,有一个非常基础的理论,叫做——4P理论。
4P理论最早在麦卡锡的《基础市场营销:管理方法》上提出,此书首次明确提出“4P”组合,即绝大多数市场营销策略,都是由产品、定价、渠道以及促销四部分组合而成。、
4P理论的核心就是——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传播促销推广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行为。[1]
所以,一个称职的市场营销总裁,最起码应该对这几部分内容,有相当程度且清晰的了解。
但是,就空调行业而说,从目前网上已有的信息来看,我没有发现王自如有任何的空调行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术背景。(也有可能是王自如在默默努力,准备惊艳我们所有人)
如果说是负责手机部门的话,王自如可能更专业些。
但是,格力手机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营销跟不上,而是产品力不行。
你很难想象,一部在2020年中旬推出,2699元起售的“高端手机”,系统软件一堆bug就算了,竟然连基本的系统动画都没有····
软件、硬件研发跟不上的情况下,空有营销,想要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脱颖而出,我觉得还挺难的。
所以,对于王自如否能担任好格力营销总裁这个职位,我还是要先打个问号。
可不管怎么样,能走出舒适圈,尝试不一样的职位,王自如还是很有勇气的,就祝福王自如和格力越来越好吧。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快进到格力手机重出江湖!
✌️✌️✌️✌️✌️✌️
现在手机市场大局已定,市场规模在缩水,新玩家已经没有机会。别说王自如,就是乔布斯活过来加入格力,都很难扭转现有格局。
当年苹果iPhone能颠覆智能手机市场,是iPhone带来的颠覆性创新,这个技术实力,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公司有。电阻屏时代给你来个电容屏,抛弃触控笔直接来个手势操作UI,活生生弄出一个基于MacOS的全新手机系统。这种颠覆性创新技术实力显然格力并不具备。
格力真想搞,花点钱把快倒闭的魅族控股了可能还能弄几年。魅族虽然不行了,但是其品牌在大众心智中还是有点位置的。
做为同价位的两款竞争车型,各有各的优势,选择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于我而言,可能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小鹏,不为别的,因为我讨厌特斯拉,就算特斯拉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不错、价格也合适,但是出了那么多事故,特斯拉的态度一直令人失望,汽车安全这一点我不信,而且据说特斯拉有窃听功能,很多公务员单位禁止购买。
小鹏p7的外观就很惊艳,车身尺寸达到了4880/1896/1450mm,轴距为2998mm,全景天窗、无框车门?隐藏把手,这一切都充满了科技感和科幻感,令人心潮澎湃。
动力上,更极具优势,后驱超长续航版可达到706km,百公里4.3秒加速度,这些都是优于特斯拉model3的。
具体选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反正我肯定选择小鹏p7!
ZV-1 的最大缺点是只有 1 寸底, 加上开了 EIS 之后焦段实在是不好看, 就算能加手柄, 等效 26 左右的焦距的画面拍 vlog 就很难看了.
ZV-10 的刀法思路和 ZV-1 没有本质的不同, 都是刀 EVF/IBIS, 但是 a6400 这样的机器虽然有 IBIS, 就算能和 OSS 镜头防抖同时启用, 但是那玩意对视频来说效果太差, 所以 ZV 和 Alpha 系列在非全幅产品上是有区别对待的.
当然 ZV-10 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1650 的等效最广端还是 24, EIS 开启之后变成 26, 那和 ZV-1 的差别也就是屏幕翻转方向、1.5x 传感器面积带来的更好的高感.
镜头方面, 腾龙的 11-20mm f/2.8, 开启 EIS 等效约 18-33mm 大概是比较适合 vlog 题材类的选择.
但总归残幅的镜头选择真不如全幅, 你能选到 20G(24GM 类似设计), 三洋 20mm 这样的优秀 vlog 镜头, 而且 A7C 这样的机身仍然保留 IBIS/EVF, 也有视频对焦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