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导致市场对娱乐圈很友善。另外,观众质量也低,不需要太高层次的东西。骂演员已经没意义了,演员上面还有导演,制片,平台,有关部门……还是从社会本身来分析问题吧
是这样的。
人家演技好,就有人捧,越来越多人看见。
你演得好,但年纪大了,或者颜值不够,没人捧你。
所以并不是国内演员不如国外。
是演技好的演员,你看不见。
首先要看产烂片的类型是什么,基本都是青少年观众爱看青春片、爱情片、奇幻片、悬疑片这些类型。
再看一下美剧、英剧、韩剧、日剧的观看群体与渠道,这些国外作品都是经过选择后通过正常渠道,或者字幕组的挑选后进入中国市场。
渠道是一个天然筛选机制,大部分烂片直接筛掉了,渠道们直接挑选口碑较好的作品,进行购买购买或者翻译。
这是一种巨大的偏差,一个是国内无限制的观看渠道,一个是挑选过作品库。
这就相当于要举行一场市级学校文艺汇演,A校选择直接从某个班里找俩孩子就送去参赛,B校从学校里挑出文艺最优秀的孩子送去参赛,结果自然不同。
在一个所有美剧、韩剧、日剧都是边播边拍,演员拍摄以集为单位拍摄,一般都是一周到两周为一集的拍摄周期。编剧根据市场变化调节剧本,基本上就是顺拍,演员非常容易掌握角色情绪,表演上给新人压力就比较小。
而中国一般以20集到38集为一个拍摄周期,一个演员一天要考虑某个角色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所有情绪,都必须在一天内爆发出来。这对基本功不够的演员基本就是噩梦级别,别说表演了,连背词都难的他们基本就要全军覆没。
而青年演员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从偶像、歌手、颜值等几个方面选拔演员,青年观众的理性选择,导致被个公司利用,国外遇到情况比较温和,一周只需要考虑这个角色一集的性格变化,容易抓住角色的内在。
中国没有情况,中国电视剧几乎没有顺拍过,他们遇到的直接说地狱级难度,每天都在跳跃式表演,而且国内电视剧是三天一集,这是九成以上电视剧的周期,每天演员都要考虑角色在整个剧里的情绪性格变化,这就像雷佳音送给岳云鹏的那副拼图一样,每一场戏都在拼。
中国的拍戏顺序里面,比如人物在一间老屋里哭,走到门口坐在车上继续哭,就这两场,经常是一个月前先拍走到门口门口车上哭,一个月后拍在老屋里哭。
这种安排方式,不管年轻演员还是老演员,表演上肯定接不住,最好的的办法就是不哭,于是角色情绪总是奇奇怪怪,最后表演奇奇怪怪。
演员最后拍完的时候,才知道演成了个什么东西,因为拍戏的时候,他就是在拼图,这个拼图的拼装,就是中国电视剧特有的表演过程。
中国几乎所有演员,都是这种表演方式在成长起来的,那么前一阵周冬雨电视剧演技差评,就是来自于周冬雨之前就没拍过电视剧,电影宽松的周期,给了周冬雨思考的时间,电视剧不要命的密度,周冬雨一上来就是主角,密度之强是之前没有的,周冬雨的表演遭到了差评。
而电影拍摄周期要弱于电视剧,但是在中国有个特殊的电影类型,这个类型统称为央六电影,就是给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拍摄的电影。
央六电影就是120分钟,两百万左右的投资,15天左右周期,在中国主流电视剧40分钟投资金额都在200万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投资比电视剧还低的电影类型。
央六电影里就会以更低的制作去拍摄成本更低的电影,央六电影里很多都是地方,为了上央六而投资的电影,艺术性和故事性要求较低,基本没有国外拿奖的硬性追求,这个类型要占中国电影一半强的数量,这个部分也是很多价格便宜演员的练兵场,也是演技被人诟病的电影集合地。
那么国外的烂片其实更多,美国各大电视台每年都有大量自制剧,一般试播六集,口碑不好就会下架,这些剧里大量烂剧充斥其中,因为太烂,连美国都不看,字幕组都嫌瞎了自己眼睛,渠道需要多有钱才会引进。
美国B级片市场,一般都是500万美元级别的电影,那里是美国新导演和演员的练兵场,过气演员和导演的收容所。那也是烂片烂演技的集合体,可是一样没有机会看到而已,尼古拉斯凯奇就这几年拍摄的低成本烂片,很多就是这种电影。
最近英剧脑洞出了天际,舔美国马屁,新剧《安妮·博林》用黑人演女王,结果冰火两重天主流媒体夸它突破极限,观众却直接骂出天际,各种平台打分低出天际,各种政治任务下,也有很多烂剧出现。
演技这个的东西,需要各方面的糅合,才能诞生出好演技,目前来看,好的演技基本都是女性三十岁以后,男性三十五岁以后,就会稳定下来,或者经历淘汰后,剩下来的都是好演员了,但是资本一般很少青睐他们,仍然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