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刚谈了2个月的女朋友,她持续3年一直在和心理咨询师每周视频聊天一次,这是正常现象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u-jing-zh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有一位帅气的男士,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女生很漂亮,医大高才,作家。然后,没有然后,她自杀了。她是一位心理创伤者。

谈情说爱,组建家庭,我们对配偶有诸多诉求,也需要承担责任。显然,有些人只在乎获取,没想到责任。

题主的女友需要心理援助,题主给不了这样的帮助,就把这归结于女孩不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并且憎恨帮助她的人?!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咨询师#

有一个参数非常重要——每周一次。

我一向严厉警告新手咨询师严格时间纪律,不宽容迟到(迟到计时)、不超时、不接临时咨询、不被动提高频率(即由来访提议的提高频率)

时间纪律是高度敏感的安全红线,如果守不住,就表示你没能力做好这个服务,务必转介,绝对不能勉强。

这问题描述如果是真实的——就是当事双方能稳定严格遵守每周一次的纪律,那么这大概率是安全的。

如果真的发生了有违咨询伦理的问题,那么这个周期律应该早就被打破了。尤其是已经是三年之后仍然可以稳定遵守,至少从这一点上看是比较健康的迹象。

至于说长期化的问题,心理咨询并不见得是只有病理治疗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在替代以前由牧师和神父担任的定期告解职能。在咨询师足够成熟和职业的前提下,它的确可以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安排。这在将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通人的常态,和社保体检、家庭医生一样,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只不过因为资源很少,成本很高罢了。

至于说嫉妒咨询师的特殊地位,这可以理解。不过说句实话,这样的人格成熟度不适合谈论严肃的亲密关系。

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不允许存在隐私,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执着,它总是毁灭关系,而不是巩固什么关系。

一个人根本不应该用“对一切知情,从而可以放心的不设防,视这份节省下来的安全成本为不可缺少的福利”的方式来对待任何人,因为它既无效、也不公平,本身就构成一种虐待。

不管你自己多么热爱这个主意,这个执念都是不可行的——最终会把一切人都驱离。

只有人断了、没了,你才能断了这种强迫症,对方也终于不必过这种一切思想都要上报,接受审查,接受批准,没完没了的解释、求理解、求谅解、求允许的日子。

这种劳改犯的生活,人家凭什么要过?只因为吃住打折就被“爱”成一个劳改犯,对那些缺吃少穿的才可能勉强成立,一旦吃饱穿暖,则是可忍孰不可忍。

岂能不走?

所以,你自己有多喜欢、觉得这有多正义、多传统、多天经地义,实践上它仍然是愚蠢的。

不否认这对某些幸运儿没有恶化到毁灭的地步。但是,如果有一种行为会将你的事故率提高50%,这种行为带来的“利益”是不是值得,是一个很需要单独探讨的问题。

你应该做到的是不管对方如何,都做全面的安全工作——比如保持竞争力、保持财务安全——并且确保你做出的牺牲、冒的风险,都是即使对方最后没有保障、回报,你仍然愿意做的牺牲和风险。

不把自己的幸福责任强加在别人必须按照某种特定方式生存的前提上,这是一个人有立场对另一个人说出个爱字的基本资格。

否则你不过是要捕获一个猎物用来供自己役使,只不过自认为“好吃好喝”,已经是一个无可抱怨的奴隶主了而已。

把这叫“爱”,真的是一种巨大而可悲的误解。


user avatar   xi-ci-ke-l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才两个月,你还没有完全了解她的痛苦就在这把她的隐私放到网上讨论,到底是因为爱呢还是觉得“奇闻哗众”?好好了解并陪她克服心理障碍不行吗?如果接受不了,没有那么爱,那就离开吧。

再说持续3年一直和心理咨询师每周视频聊天一次的事情,之所以视频,没有线下见面是为啥?了解一下对方是否收费,正常的看病有何不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别想多了。

解决心理依赖也要循序渐进啊,毕竟已经持续3年的治疗了,建议题主耐心一些。


user avatar   ling-ling-qi-3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吧,咱稍微改一下情景,看题主是不是好接受一点:(以下都是假设)

比如,你女朋友有先天性的心脏问题(小房缺、轻微瓣膜病啥的),需要每半年去医院做个心脏B超复查一下病情进展。

又比如,有比较难处理的妇科疾病,几个月就需要排长队挂妇科专家号做一次妇科检查,那专家是本地知名老专家(男)。


这些时候,你会“吃醋”吗?

恐怕没正常人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病人正常求医,只会心疼,没人会带入男女情感问题。

那么,需要心理咨询的精神创伤或心理问题,就不是病了吗?

对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普通人并没有切身体会和具体概念,大多对罹患此类疾病的人,斥为“矫情”

“多大点事儿?委屈啥?”

“大家都倒过霉跌过坑,你怎么爬不起来?”

“别叽叽歪歪的,看开点看开点!”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得好:“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这句话放在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上也特别适用——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你觉得拍拍肩膀就能散去的灰尘,是别人眼里重若泰山的负担;可能你轻轻抬腿就能跨过去的门槛,是别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更何况,每个人的经历、过去、困厄和心结都是不一样的;精神世界,是无法揣度的。

其实也没那么“玄”,还是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来类推:

比如抽烟,有的老烟民抽劣质烟一辈子,无病无痛活到八十多,平时就咳嗽两声,啥病没有;而有的人一辈子不抽烟,可能就被动吸了几年二手烟,一查肺癌晚期已扩散。

又比如骨折,同样摔个屁股墩,同样年纪的人,有的屁事儿没有,有的骨盆骨折继发下肢静脉血栓最后搞成肺栓塞住进了ICU。

这种“无常”,咱老百姓统称“命”

那么,对精神创伤,你凭什么觉得就是个小事儿?

而现在,借助更便利的线上诊疗,能够做到不跑医院就看病,不应该是个好事儿吗?

更何况,看描述,你俩在一起时间也就几个月,终身大事这个高度还够不着,谈人生伴侣还早,对人家身心健康诊疗的介入这块,你有且只有建议的份儿。


在我看来,这波题主无非是“少见多怪”:“持续三年看心理咨询师”,只能表明患者拎得清依从度高。“每周一次视频聊天”,是咨询治疗不是咵天更不是调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讳疾忌医,不把内心的创伤憋在心里发酵,直面恐惧积极寻求专业帮助,这姑娘,靠谱。


user avatar   dr-mengran-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呃 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和高赞的几个回答不太一样?难道咨询师都觉得这很正常?难道回答问题的咨询师认可这个咨询师的操作?不觉得有问题?还是在有意的逃避?甚至有人开始往男友身上泼脏水?

几句话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出在男友身上了?难道这里最大的问题不是咨询师吗?因为“心理阴影”而进行连续三年每周一次的咨询?这就合理正当了?

周五晚上想要躺平,但是看到这个问题,感觉必须说两句。


我临床专攻的一个方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里描述的女朋友是”小时候受过阴影“,很难说是怎样的创伤经历,也不一定有PTSD病症。就算是PTSD也不会做“三年每周一次的视频咨询”吧?

这也不重要。

假设这个女孩经历过显著的创伤经历,比如儿童虐待,然后甚至可能满足Complex PTSD诊断标准。

针对过去的创伤经历,心理治疗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首先,帮助患者了解自己有怎样的症状、症状来自何处、症状对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因素导致或维持了这些症状。换句话来说,找到过去创伤经历和目前症状的链接。

其次,帮助患者学习、练习、完善一系列的技能,去减少这些症状,去减少过去的创伤经历对患者现在的影响,可能要对情绪、认知、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展开工作。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可以让患者依靠自己的能力,使用学到的技能,去自主面对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减少过去创伤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当遇到触发事件时可以更有效的去应对,比如打破一些根深蒂固的负面信念,比如可以去信任值得自己信任的个人。

从一开始,治疗师就应该想着,我怎样能够让患者更少依赖于我,而让患者更多去依赖自身的技能。技能的好处在于,一旦患者学会了某技能,这个技能就属于患者了,进而患者会对自己更有自信,获得正向的强化,进入一个正面的循环。

我们都知道,大量的研究证明,患者自身是预测心理治疗结果的最显著因子[1],治疗师并没有那么显著,治疗方法本身也没有那么显著。患者越有动力,付出的越多,那么心理治疗的结果就越好。

“康复”,指的是患者在不需要外界帮助的条件下,可以自主维持较为健康的精神状态,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发挥正常的功能。

“康复”不是“只要我一直看咨询师,我感觉就还可以”。


所以“连续3年一直在和心理咨询师每周视频”这个操作本身就有问题。

让我问几个问题:

  1. 什么样的”阴影“需要连续三年,每周一次的干预?
  2. 这个咨询师有没有对患者最初的症状进行评估?
  3. 如果患者症状比较显著,有没有让患者去医院做个全面的诊断?
  4. 这个咨询师采取的是什么干预方案?有没有实证支持?
  5. 这个咨询师做了三年的干预,有没有对症状进行跟踪测量?
  6. 患者接受了三年的干预,症状到底有没有变好?
  7. 患者都接受了三年的干预,咨询师就没有担心过患者会依赖自己?
  8. 对于三年之后,咨询师有怎样的计划和安排?

男友的感受,我觉得并没有问题。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你总不能说一个患者和治疗师的关系,应该比患者自身的亲密关系,还要更加亲密?

如果我是治疗师,患者最近开始了一段亲密关系,但是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一些比较负面、极端的信念,或者长期的逃避行为)不断和男友逃避某些话题,避而不谈过往的创伤经历。我肯定会第一时间向患者指出来,这是逃避行为,这是阻碍创伤康复的最大障碍,我们需要马上去挑战这样的逃避行为,应该尝试着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对方认识到全部的自己(当然这个过程可以循序渐进)。

如果患者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都不去谈论自己过往的创伤经历,如果患者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都不可以获得社会支持,如果患者依赖于治疗师要多过自己的伴侣,我作为治疗师不是很失败?还做了三年咨询,一周一次?

我们都知道,社会支持对于创伤经历的幸存者有非常大的保护和改善性作用[2],我们不应该去鼓励和引导患者去获得社会支持吗?

如果说是男友和女孩子的关系中出现了问题(比如男友触发了女孩子过往的创伤经历),女孩子希望通过心理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女孩子暂时不和男友说,可以理解,但后面依然可以也应该去说,去找解决方案。


我理想中的治疗师和患者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患者做完治疗后,可以向自己的伴侣吐槽自己的治疗师,这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啊。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患者可以直接向治疗师吐槽。

参考

  1. ^Clients: The neglected common factor in psychotherapy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9-10638-003
  2. ^Social support and recovery from sexual assault: A review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9178998000068

user avatar   Zi_chuan_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你干啥用。你要是单身,就上下班通勤,偶尔出去玩玩,那可以开。

车上又没有蕾丝边,又没有蝴蝶结,怎么男的就不能开了?

你要是爱改车玩儿,那也行。这车轻所以还算有劲。改装一下也能当个小钢炮。


但你要是打算结婚或者已经结婚,那这车就算了吧,太小。


user avatar   lao-sun-da-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a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的「食不言」=「咀嚼的时候不要说话」

难道不是吗?一不雅观二怕噎着,就这么简单啊


user avatar   nizhen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的「食不言」=「咀嚼的时候不要说话」

难道不是吗?一不雅观二怕噎着,就这么简单啊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被正式取消?对行业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网曝某心理学家拖延咨询时间且对超时收费,最高单节达 3750 元,具体情况如何?这类行为应如何评定? 
  心理咨询,你的可承受价格在多少? 
  弟弟轻微自闭? 
  我有可能是被我的心理咨询师骗了吗? 
  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现状真的很差吗? 
  网曝某心理学家拖延咨询时间且对超时收费,最高单节达 3750 元,具体情况如何?这类行为应如何评定? 
  在网上跟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表白了,咨询师不回复你怎么办? 
  怎么让老婆停止心理咨询?老婆每个月的咨询费要3000左右,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需要钱!该怎么办? 
  为什么一个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会有那么多头衔,这真的名副其实吗? 

前一个讨论
闭眼出现类似宇宙的场景,眼前是无尽的黑暗好像还很混沌,这种黑暗还会有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的感觉怎么回事?
下一个讨论
你读过的最中二的诗词古文有哪些?





© 2024-06-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