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究竟好在哪?感觉只是常用意象的堆砌? 第1页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你觉得是“常用意象”的堆砌?

答:因为这首歌定义了“常用意象”。


也没有《枫桥夜泊》堆砌得巧妙。

答:我曾经想用《道德经》去吊打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后来觉得蠢的其实是自己。


user avatar   san-shi-yi-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千万别,

千万别谈堆砌。

你活在一个没有“长亭”没有“古道”没有“芳草碧连天”的时代,

你送别的地方是火车站,是汽车站,甚至是家门口。

你平时喝的是洋酒白酒啤酒,你没有喝过黄酒,也不怎么喝米酒,

你不知道什么是浊酒。

你没有在南方的春夜被窝里瑟瑟发抖。

所以你不知道什么叫“今宵别梦寒”,

你觉得他是在堆砌意象。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人家写的就是自己所经历的呢?

从头到尾,人家的意象都是连贯的。

可能每个意象每个事物都是他习以为常的。

送别的过程刻骨铭心。

民国,离古代有多远?

其实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广大的县城、乡镇、农村,很多人的送别场景几乎就是如此。

我们靠着长江的,可以坐船去省府,火车不存在的。(长江边上什么情况?就是芳草碧连天,就还真有“长亭”。)

如果是去邻县,很多人都是硬走的。


我爸说他成年的时候,大概就是60年代末吧,我们那里普通老百姓能坐的汽车只有“解放”,什么大巴小巴面包都很少见,当然“解放”也很难坐得上。

80年代农村孩子到县城读书,动不动就是走一天到的。

即使到了90年代,我的初中同学还是背着行李走几十里路到学校。

送别一个走路旅行的人,你说怎么个送法?那当然不是送到家门口,那得送出城送出镇送出村,但是你又不能送佛送到西,你只能把对方送到荒郊野外,依依不舍的离别。

你连纸质的信都没有写过吧?

你在80岁老人都会用微信的时代,

能知道什么是音信全无的感觉吗?

你活在和平年代,

年轻的时候,朋友不会因战乱而英年早逝,

你活在管理严格的信息时代,

你的朋友几乎不可能人间蒸发。

所以你能知道什么叫知交半零落吗?

你对于分离的悲苦的全部体验都只是内在的,

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内外交织的“切肤之痛”,真正的“冷”。


你再回过头看看送别,想想人家是不是堆砌。

包括真正古代的作品,你现在看是堆砌词藻。

大部分情况也是误会。

对了,李叔同年轻的时候,中国还是清朝统治,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上来说,就是古代!


至于你问那首歌好在哪里?

好在真的是讲出了送别的悲伤。

不过你现在是体会不到了。

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别离”这件事了。


user avatar   xiao-chu-bai-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是朴树说过吧:这辈子只要能写出一首像《送别》这样的歌,死了都行。

许嵩对这首歌,也是爱不释手。

我们其实不需要讲这首词的背景故事,那样说得好像只有知道这个故事,才能体会到词的妙处一样。

直接先说意象的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古道,芳草,杨柳,都是送别的意象。(当时李叔同其实并没有真的在长亭古道边,实际是在自己的家门口,因此这些意象都是虚拟的,其实写实当然更好,但是文学创作上,篇幅有限,必须要用合理的意象组合来表达情绪和氛围

很多学诗的人就记得词藻堆砌,意象堆砌,却不知道,堆砌和搭建是两回事。有的人堆几百字堆不出个意境,有的人,比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你说不堆砌吧,人家全是意象,说堆砌吧,你确定这能叫堆砌?相当于都拿砖头搭墙,你就搭了一面墙,人家搭了一个艺术品。再精确点比喻,一个是堆积无意义的物质,一个是通过搭配创造了生命。

所以描述这上半阙,就像是作画的人先勾了轮廓,涂了底色,奠定好基调和格局。

咱们要是用不带任何虚拟意象的实写来描述,那歌词可能是这样:

小院外,胡同边。咫尺隔人间。

雪花才落时方寒。离人行路难。

你看,味道全变了。

再看下阕: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半阙除了浊酒和别梦,就不是意象堆砌的事了,是实写——不是写景,是写情状。

天涯地角,知交零落。

李叔同创作的时候,天没黑,没到睡觉的时候,但是丝毫不耽误他想到用今宵别梦寒来描述自己的心境。

所以如果你觉得这词只是意象堆砌,很可能第二段,你记得不熟。

但有一点,题主的感受没有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现在光看这个词(不听曲),是无感的,因为他描述的是《送别》的时代版本,而且是那个年代的通用版。

所谓通用版,就是但凡是个送别都能用,但又缺乏具象的描绘,古人有比这写得更好的,既能通用,还带具象。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仔细看这句,其实和李叔同的第二段非常像)

李叔同功力或许达不到王维这个段位,所以他的原词后面还有一段: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这段是实景描写,当时故人对他说,家道中落,要去远方奋斗,汽笛催促中,李叔同想起方才他在门外徘徊犹豫,不肯叫门的样子。

如果能看到这段,那题主大概率反而能想到李叔同当时的状态,不至于完全无感。

但歌词改编,基本都把这段去掉了,我觉得很应该,因为前面两段,用在《送别》的主题上,意已尽矣,完成度高,又不带任何故事背景,让整首歌可以用在许多的场合里。

实际上,古代有一首曲子《阳关三叠》,据说最早的版本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以理解为唐朝版《送别》,前两句如同第一段,是单纯的意象铺垫,到三四句发力。

朝雨、客舍、柳色、酒,甚至阳关,无一不是常见意象,但你绝不可能说:王维这首诗,就是常见意象的堆砌。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就好在去掉两个字就能回答题主的疑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


user avatar   weidadecl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多人,连好在哪里都讲不出来……

中文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啊。

我们把这首诗拆开,看看和尚写了啥。

亭,道,草,天,风,柳,笛,夕阳,山,远山,天涯,海角,酒,梦。

这下应该看出来了吧,

上阙写送,越送越远。长亭古道,芳草连天,晚风送笛,夕阳远山,山外有山。

我送你,一直到看不见你。


下阙写别,虽远却近。

已经送到看不见了,还有天涯海角,天涯海角已经够远了吧,我借酒入梦,梦比天涯还要远。

只能在梦里祝福对方,不要被老婆打。


简单点说,这首诗把空间逻辑关系写到了极致。用最少的字,玩各式各样的花活。

送别可以称之为教科书,全靠最常见的意象排列组合,讲了一个思念的故事。

常见的意象,用到返璞归真的境界。菜逼理解不了这有多难。正如朴树所说,一生能写出一首这样的歌,死了都值。


同样的字数,别人就排列不出这个感觉。

结构,文韵,逻辑关系,用字的精炼度……

千古绝唱都是这样的,即使用AI穷举法,都无法替换其中任何一个字。


知乎上天天一大堆人问文笔……

纯文字,这就是天花板。

绝大多数人,连天花板好在哪里都不知道,还问个勺子。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哪首歌的歌词读起来很奇怪?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 ____ 和 ____ 」如何填词? 
  能否评价一下我写的歌词? 
  作曲人相比词人是否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弘一法师(李叔同)后期的书法水平如何? 
  方文山的作词水平如何? 
  如何评价黄霑? 
  如何评价林夕的长句歌词? 
  哪位高手能够把《盗将行》的歌词在保留内核的情况下修改一遍? 
  弘一法师(李叔同)后期的书法水平如何? 

前一个讨论
在闲鱼上买二手苹果手机靠谱吗?
下一个讨论
网红「豫北女保安」遇害案嫌犯已抓获,丈夫曝嫌犯是粉丝,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 2024-06-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