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英国遗失的机密文件在公交车站被发现,其中提到英军在黑海「是故意挑衅俄军」?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y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急 不只是俄罗斯 ,大英海军主力还会到我们这里来的!

目前已经到澳大利亚了!

五月份从朴茨茅斯港出海:

6月地中海碰瓷俄国人:

本次的舰队,被命名为“航母打击群”,被英国政府视为“英国走向全球”的象征,也是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承诺恢复英国海军作为欧洲最重要海军力量并结束他所称的过往“退缩时代”的证明

在接下来的28个星期里,航母打击群将航行26,000英里。

“伊丽莎白女王号”将首先驶入地中海。从那里,F-35喷气式战斗机将从舰上起飞,从伊拉克上空对“伊斯兰国组织”进行空袭。

这也是为了显示对皇家海军两艘新航母巨大投资的回报。但是,他补充说,“这次的行动,更像是一场外交舞台的表演,而不是为了显示军事战略”。

要不派我们的捕鱼船队迎接一下?

彩蛋:

全球巡演重磅节目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不管是怎么泄漏的,已经泄漏出来的文件里面有些很有趣的信息

1、这份文件里一共五十几页,其中绝大部分都是“official sensitive”,处于相对较低秘级、泄漏出去问题也不大的内容,主要描述的就是这次克里米亚海域骚扰的行动计划和目的;而还有一页会议纪要,显示的是较高秘级的“secret uk eyes only”,描述的是内阁讨论是否要在阿富汗撤军后继续保持一小部分特种部队的议题


2、根据文件描述,这次克里米亚事件是在上周一最终确认执行的,都是由hms defender执行,一共计划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绕过克里米亚领海,但是被描述为“可能会被俄罗斯认为是胆怯懦弱”;另一条就是实际执行的路线,被描述为“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和自由航行的支持”

但就实际效果来看,被俄海军一顿警告+突袭,好像反而显得更加灰溜溜了

3、文件里针对俄罗斯的反应,计划出了四种结果,从“专业且安全”到“不专业且不安全”。现实结果来看,俄罗斯应该是采取了“专业且不安全”的措施,但文件里并没有写如何应对。

4、英国国防部在回应这件事的时候,还特别说了句“我们是有法理基础的(legitimate narrative)”,并且不是“舰炮外交(gunboat diplomacy)”

这…实在是有些太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把驱逐舰开到别人领海去还不叫“舰炮外交”吗?


顺便,英国海军目前的驱逐舰一共六艘,这次出了一艘已经算下血本了,他们远不是当年的皇家帝国舰队了。之前看了个笑话:

1920年,德国间谍在朴茨茅斯港看到六艘驱逐舰驶离港口,报告说:英国海军派出了六艘驱逐舰

2020年,俄国间谍在朴茨茅斯港看到六艘驱逐舰驶离港口,报告说:英国海军倾巢出动


user avatar   HoWond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预言一把:高赞回答里一定会提及《是,大臣》或《是,首相》片段。


更新:















user avatar   yue-han-z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6月16号,普京会拜登,两人举行了一场笑容很多,共识很少的会谈。

会谈结束一个星期,俄罗斯战机朝靠近克里米亚的英国军舰开火警告,英国军舰迅速掉头撤离。



6月26号,拜普会十天后,俄罗斯在地中海展开大规模军演。

俄罗斯的军演,是为了和6月28号北约的大规模军演,来场硬碰硬的。

北约28号的军演,代号“微风行动”,召集了有史以来最多的32个国家,投入大量兵力,防范和针对俄罗斯的意图明显。

也就是在这欧俄剑拔弩张的时候,一份高度机密的英国作战计划,被爆出来。



根据英国媒体报道,在一个细雨纷飞的雨天,英国肯特郡市民在一处公交车站,发现了一堆英国国防部的高度机密文件。

文件最后显示,这些共50页的机密文件,来自于英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办公室。(后来被证实是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的私人秘书。)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有点想笑,你想象一下在中国曹县的公交车站,发现了中国国防部的高度机密文件,看到这新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是假的,好搞笑,这大概是诈骗吧。

但是英国媒体却热烈的,一本正经的报道出来。



文件开头还写着,只能给英国看的机密



文件在公交站被雨淋得皱巴巴的,第一内容就是前两天英国驱逐舰闯进克里米亚的军事行为。

英国计划了两条路线去挑衅俄罗斯,一条是图上的红色线,一条是绿色线。

显然绿线都快贴近克里米亚港口了,自然挑衅更强,等于是对俄罗斯贴脸输出。

最后英国国防部选择了绿色路线,执行时间是6月21号到26号。

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测试俄罗斯的激烈反应程度:文件中预估俄军一般会出现三种反应:

1,不驱离。

2,警告驱离。

3,激烈驱离。

俄罗斯的反应越激烈,就越证明俄罗斯的整体军事布局,从“防御”转向“作战”的变化程度越深。

英国希望通过这次故意去刺激俄罗斯的禁脔(克里米亚),来获得更高的国际支持。

而俄罗斯的反应也符合英国事前的预期,俄罗斯给出了“极为激烈的反应”,不光是警告驱离,还直接开火扔炸弹驱离。

毛子真狠。

这事件后,英国成功将俄国再次贴上欧洲第一威胁的标签,英国的战略目的算达到了。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英国政府的面子上挂不住,英国人民把英国政府视为软蛋。

当开火驱离发生的第一时间,英国政府是否认的,极力否认发生过俄军开火的事,说英国军舰并没有被俄军给开火赶跑,英国军舰是完成了任务,自己走的。

但俄军发言人就打脸英国政府,明白的讲,英舰就是被打跑的。

这让英国政府脸上很挂不住,网络上对于英国政府软蛋无能的骂声连成一片。

在这背景下,英国某个公交站出现了一份英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就很关键了

这份“遗落”在公交站的机密文件,证明英国政府是有计划,有预谋,有目的的故意去刺激俄罗斯,英国不是软蛋,而是主动找茬的恶霸。

机密文件“泄露”后,迅速转移了公众焦点,把之前对政府无能的抨击,都转移到这份机密文件上来了。

民众在解读机密文件后发现:原来这都是英国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啊,英国政府不是软弱无能,而是老谋深算,故意去激怒俄罗斯,让俄罗斯再次成为全欧公敌。

可是这国防部机密文件,遗忘在公交车站,怎么看怎么荒唐。但荒唐不荒唐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起到了效果,转移了注意力,缓解了民怨。

况且遗忘机密文件,是英国的老传统了

所以当大家在笑英国政府愚蠢的自导自演的时候,英国政府自己,可能还洋洋得意,成功的转移了一场舆论危机。


英国,他是玩“机密文件遗失”的专家,同时也是玩间谍战,欺骗战的专家,尤其是在二战时候,英国间谍故意遗失机密文件,类似于蒋干盗书这样的事件,还不少。

其中个人认为最出色的是“肉馅行动”。



1943年,北非战场结束,隆美尔退回德国,下一步盟盟军就要渡过地中海,进攻意大利本土。

如果意大利投降了,那盟国就能直接通过意大利去进攻德国

所以为了进攻意大利,就要选择适当的登陆地点,当时意大利在西西里岛有重兵把守,大约25个师,以及希特勒派去意大利帮忙的两个精锐装甲师。



你硬打西西里,肯定是不行的,这就得玩脑子了,怎么玩脑子呢?也就是间谍战,欺骗战.

你要让意大利和德国相信,你不会在西西里岛登陆,而是在其他地方登陆,让他们把重兵挪出西西里。

于是英国人想出了“肉馅计划”,肉馅计划的核心,就是让两位英国高级将领相互往来的机密文件,被泄露了,以此让纳粹相信,盟军要登陆的地点是撒丁岛,不是西西里岛。



计划定下,英国北非战区的亚历山大元帅,和海军元帅坎宁安,就假模假样的相互通信。



当然这信必须是两位元帅亲笔写的,还要真签名,真归类为机密文件。

信是真信,但信里的内容,就都是假的了。

两位元帅在信里相互争执,甚至争吵,搞得像很激烈的军事意见争论一样,最后决定,盟军将在撒丁岛登陆。

那么这份假“机密文件”造完了,更大的问题是,这份机密文件怎么让德国人发现呢?

你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跑到德国公交站,把机密文件一扔就行了吧,这么容易得到的“机密文件”,德国人肯定不信。

所以,怎么“丢”这份机密文件,就成关键了。

英国人想出了很聪明的一招:

1943年的某一天,一艘英国潜艇带着一份重要货物,开往西班牙外海。

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因为当时西班牙也是法西斯国家,虽然西班牙一直宣布中立,但西班牙背后是纳粹德国,所以西班牙政府和希特勒是很亲密的。

英国潜艇就带着这个“重要货物”,来到了西班牙外海,到了指定地点后,潜艇悄悄上浮,舰长就下令:“抛弃货物。”

当水兵把这件货物抬出来时,舰长一脸严肃的祈祷:“这件东西,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存亡,关系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望上帝保佑.”

舰长说完,转身对手下水兵下令:在这件事成功之前,你们所有人都不许离开这艘潜艇。

随后舰长才指着那件被装在箱子里的货物,让水兵把箱子打开,把里面的货,扔进海里。

水兵照做。

但是当箱子打开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住了,这哪是什么货物,而是一具死人尸体。

这具尸体穿着英国海军少校的制服。

看着水兵在发愣,舰长再次催促快点把尸体扔进海里。



这边潜艇把海军少校的尸体扔进海里,而那边英国政府很悲痛的宣布,英军一架飞机因天气原因坠海,亚历山大元帅的副官,皇家海军陆战队的“马丁少校”下落不明。

英国政府希望帮忙救援寻找马丁少校,找到者给与重赏。

英国这边飞机坠海的新闻出来没多久,西班牙人就在沿岸捞起了一具尸体。

尸体穿着英国海军少校的制服,右手手腕上面有一副手铐,手铐铐着一个公文包。

这个公文包里面,就放着上面亚历山大元帅和坎宁安元帅,相互通信的机密文件。

公文包里除了机密文件外,还有钱包,钱包里面有少校和妻子的照片,有几十英镑的钱,还有上个月在伦敦剧院看完了戏的票根。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少校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但为了让德国人相信这是个真少校,英国人为他准备了妻子的合照,准备了戏院的票根。

当西班牙打捞到英军少校尸体的新闻传出来后,英国政府立刻召开记者会,严令警告西班牙,那是皇家海军的遗体,你不准给我乱动!

可西班牙哪理你啊,佛朗哥政府立刻把消息传给了希特勒,希特勒派专人去西班牙,好好的把这少校从上到下研究了一通

然后把所有东西,都运到了柏林。

在柏林的纳粹最高指挥部,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高官全都在讨论这件事,高官们仔细看了这份机密文件,看过之后觉得可信度非常高。

首先,尸检:这个英国少校,确实死于溺水。

其次,身份:英国少校身边的东西齐全,很多细节都很真实。

再来,英国政府表现:英国政府为了这件事大动肝火,不惜要和西班牙开战。

最后,机密文件:文件往来通信的确实是英国两大元帅,元帅字迹,机密证明也都很吻合。

所有各个方面的情况加总在一起,让这件事的可信度看起来非常高。

可希特勒也是老狐狸啊,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光看这一面信息,希特勒需要从英国内部,再确认一次这件事。

那怎么确认呢?

当时,希特勒在英国有一个潜伏了十几年的王牌间谍,这人在英国政府机关潜伏了十几年,颇受信任,也从未被发现。

希特勒下令,让这间谍去调查马丁少校的住址,然后登门拜访马丁少校的遗孀。

于是这间谍查到了马丁少校的家,亲自登门拜访,他向马丁的老婆谎称自己是马丁的战友,以前一起在一个战壕里蹲过。



马丁老婆悲痛欲绝的接待了这位丈夫的前战友,她掉着泪讲述丈夫生前的各种事,间谍也在不断观察这个家里,确实有很多马丁少校曾生活过的痕迹。

包括照片,信件,日记,看的书籍,获得的勋章等。

这一通下来,间谍没有发现任何破绽,马丁假老婆的演技,骗过了间谍,家里的各种生活细节也让间谍相信,真的有马丁少校这个人,他也真的死了。

当晚这名王牌间谍就秘密发报给希特勒,证明了马丁少校真有其人。

至此希特勒已经完全相信了马丁少校这件事,同时也相信了盟军进攻的目标是撒丁岛。

很快他下令将部队调往撒丁岛沿岸布防

希特勒,中计了



1943年7月9日,盟军发动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行动代号“哈士奇”。

由于驻防军队分兵被调派去了撒丁岛,进攻相当顺利,整场登陆战,德意联军死亡3万人,被俘14万

英美盟军死亡5000人,被俘8000人,更重要的是,希特勒为了防住失守的西西里岛,紧急从苏德战场调派第一警卫队装甲师过来增援,这直接影响到了苏德战场上,苏军的胜败。

肉馅行动,英国人的这场故意遗失机密文件的欺骗战,打的非常成功。

那么真有马丁少校这个人吗?

当然没有,马丁少校的那具尸体,是英国军情六处从医院的肺炎死者遗体中,挑出来的。

因为死于肺炎的人,尸检会看起来像溺水死亡,所以就拿这具遗体,穿上英军少校制服,冒充了马丁少校。

其余的包括马丁老婆在内的一切东西,都是假的。

西西里岛登陆战打响后,英国立刻逮捕了那位在英国潜伏了十几年的王牌间谍。

希特勒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各位再来比比看今天,英国“机密情报”遗忘在公交车站,虽然演技和二战比拙劣不少,但仍旧是英国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而且这出戏就结果来看,也是成功的。


朋友们,觉得不错,还请关注和转发下


user avatar   larry1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论:

95%把握我可以说MoD在自导自演

结合

BBC和MoD两位逢场作戏

先是BBC打MoD的脸,MoD以退为进,保守党MP提出再次扩军———三月份Bojo丢出白皮书把主力舰队从18扩到24。这次事件发酵,RN卖惨,保守党MP顺势再次提出扩军。在英国扩军不止是花钱,还减稳定度。

现在你跟我说在肯特郡的公交车站垃圾箱里找到绝密文件?

真的是搞笑

一般间谍要做这事不一把火烧了还丢肯特某公交车站的垃圾箱里?

但无论如何,这事又峰回路转:在表面上来看,即维持了局势的紧张,确保扩军的正当性;又保住了英国人对RN的“信任”。

毕竟是“疑似”“间谍入侵”。

下一步:MoD里调查

我个人预测:

要嘛不了了之,(这个可能性比较小)

要嘛,参考索尔兹伯里投毒案,抓一个MI6已经盯上的俄国人随便丢来背锅,了事(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基于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比较大的后者,再下一步就是升级外交摩擦———老套路,又把俄国大使轰回家

但是呢,就像索尔兹伯里投毒案一样,我觉得英国和俄罗斯两个都在演。

索尔兹伯里投毒案的时候,梅姨整值二次脱欧法案没过,保守党内准备动议不信任案,完了就出来投毒事件。整个事情蹊跷至极,但然并卵,梅姨在下院吼“俄国人居然敢在英国土地上杀俄国人”直接转移注意力,工党和Tory党内反对人士一段时间内也不能发难梅姨。

投毒案最为有趣的是:一个来英国逃离普京的俄罗斯商人在投毒案后离奇死亡,然后英国不了了之……

这种明显一换一,你跟我说没有py交易我是不信的。

索尔兹伯里后续就是:欧洲,北美,英联邦对俄罗斯展开制裁。但制不制裁也没啥大影响,入侵克里米亚的时候就制裁了一波;后来俄土之间,射了架su-24那次,又碰了一下;俄罗斯在叙利亚部署也发生在那个时间段。

这次英国为什么要搞这些?

Bojo搞俄罗斯对于它没有半点直接好处,注意只是“直接”———英国从俄罗斯那得不到什么,除了向纳税人拿钱造船这个借口。

但间接好处就蛮多的

首先,殃及池鱼:欧盟

欧盟两个老大:德法,正在着眼于国内的选举,风向搞不好会突变。

在黑海搞这一出,实际上反而给了俄罗斯向乌克兰施加压力的借口,而且,还给普京转移俄罗斯因为疫情冲击的内部矛盾。(所以你说英俄没有py交易我是不信的)

俄罗斯向乌克兰施加压力,最牵扯的不是英国,而是欧盟。欧盟放弃东扩是放弃东扩,但是他们必须维系一种“均势”

欧盟正在和俄罗斯修天然气管道……这比两片面包夹着的芝士还尴尬。

欧盟在德法选举敲定前的的境地,短期内,我个人看来,会是十分被动的。更何况欧盟内部其他国家,比如匈牙利,与欧盟本身的立场有冲突,这需要欧盟花时间和精力去处理。

而于此同时,英国保守党政府在和欧盟商议北爱尔兰条约……一切都乱糟糟的。

其次是,阿梅里科

首当其冲与英国相关的是:英美贸易协定从梅姨到现在都没谈妥。

阿梅里科在懂王任期内对欧政策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对俄政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俄罗斯对中东的影响力,高加索地区的掌控比奥巴马时代强太多了。

睡王现在要打重返欧洲牌其实不太好打出手,一来德法选举没定;二来俄欧天然气都已经在修了;三来是个人都知道,美国内部矛盾极化,过四年谁知道又是谁掌台,和美国贴贴,不可持续。

阿梅里科在搞的事也是逼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升级。但方式和这次是不一样的:这次是挑起俄罗斯对北约的紧张关系,阿梅里科则是派军事人员下场想鼓动乌克兰直接热战。

这两个事情的对象不同,影响也大有不同。事件发展到现在,乌克兰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反而英俄各种言笑晏晏。

可以预期的是,英国在北约的欧洲事物的话语权会比英国在欧盟时期高很多。这种话语权和曝光率对美国来说好么?

实际上不太好,这反而是美国在国际事物干涉衰弱的表现,或者说,阿梅里科现在想调整一种干涉手段。对比奥巴马炸利比亚炸叙利亚,懂王炸伊朗炸ISIS,这种手段是相对“软”的———原因出于上文加粗的第三点,弱化了美国世界干涉的正当性,至少对于欧洲国家,美国的立场充满了变数。

英国自己:

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的让位给英国并不是英国要下场做打手,虽然现在看来英国总是在官方面场上强调“英美特殊关系”,但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英国强调是英国单方面想搭便车,两个来来往往搞了一百多年的国家也就表面看起来很亲切罢了。

我在这篇回答中说过卡梅伦时期的C英关系

而且据我个人对英国的了解,英国提高外交曝光率与全球事物影响力反而是更加肢解阿梅里科的一步。

RN扩军我也谈到过,本质上是个联合英联邦国家抱团外交工具。

至于捂眼联盟,我个人认为,最大受益者也是英国。阿梅里科的情报与全球影响力因为捂眼不加多,于阿梅里科何加焉?反而英国带着英联邦小弟有了搭便车的契机与平台——比如买26型驱逐舰,英澳贸易协定也在今年火速敲定。

总而言之,英国国际事物的干涉与皇家海军的扩军,我个人看来,会带来一个英澳新为代表的,类似于欧盟立场的,日益紧密的英联邦。

我个人认为,英联邦之间的关系,不会像是阿梅里科至于冷战西欧。重要的是英澳新加的力量足够堆砌一个能报团能相对独立于CA之间,能像欧盟一样有不被左右和干涉的重量,还能借砝码套利横跳就足够了。至于你问我为啥英澳新加不贴CA,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单一地贴任何一边都没特别明显直接,overwhelming的好处。反而成为国际舞台上相对独立、相对有影响力的势力,能够利益最大化,两边混吃。

最后,坐等未来打脸,衷心祝愿全世界繁荣昌盛,永无干戈。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goldentyco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些说是俄罗斯情报机关偷出文件后故意泄漏的人都是电影看多了吧?

俄罗斯情报机关没那么弱智,为了整这么一出就把自己宝贵的情报来源给暴露了。

英国出过很多次这种事了。事实上每年都有很多国家会出这种事,糊涂人哪儿都有。

英国之所以给人感觉总出这种事,是因为只有英国媒体总报这种事,别的国家的媒体都不怎么报而已: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得不说大阴忽悠起来是把好手。

之前,全世界都知道也只知道一点,大阴被毛子给捅跑了。谁特码关心它大阴为嘛儿去撩骚?

现在故意这么一泄密,大阴竟然为了乌克兰故意去撩俄毛子。生生忽悠出虽万千人吾阴往矣滴B壮。

大阴实际上现在皮也不是,搞得好像乌克兰,阿富汗她都有决定。。。性一腿似的。骚浪得不行。。。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将一些国内应对记者采访经验传授于英国政府官员,BBC记者难缠,《环球时报》记者更难缠…………


笔者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某市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宣传的处长,整天给主管领导吹嘘和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报刊驻本省记者站的记者们如何熟悉,大小通吃。2002年,某大报刊发了《某某市拖欠民工工资严重》,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这位负责宣传的处长极其尴尬,先是到处给领导解释,然后带着一腔怒火和极不理解的情绪到该报记者站讨说法,结果被一句话挡得没了脾气,“我们的报道有问题吗?”。


宣传工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氛围下和记者打交道的呢?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八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宣传工作者,美其名曰:坐在火坑上的职位?记者,人精也。试问,即使你的媒体关系再好,你能够交尽所有的记者吗?人在江湖,君子与小人同在。冷不丁地出你的负面,接下来就有你好受的了,领导质问你,为什么会这样?你呢,有气还不能够发,对写负面的记者还得笑容以对,请求他高抬贵笔;除此之外,你必须四处求情,请网站、平面媒体不要转载。


在采访结束后,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与记者告别,不要说“啊,今天我最怕的那个问题你没问”之类的话,有的记者就会马上追问,进而使双方都尴尬。不要说任何你不想让全世界知道的话,尽量不要补充观点,我们都看过,在电视上,记者有时候会加上一句“在采访结束后,某某先生又告诉我们……”因此,尽量保证采访在该结束的时候结束。

2003年,河南某某市政府召开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所做的努力。会后,某领导又专门接受某中央级通讯社一位记者的专访,专访结束后,这位领导还意犹未尽:我市的投资环境早该改改啦,有时候竟让外商欲哭无泪。就是这些后来多余的话题,导致那位记者以《外商在某某市急得直掉泪》为题发了通稿。

二、应对广播、电视记者采访的技巧

广播、电视的采访与平面媒体记者采访有相似之处,以上的注意要点在此可以通用,但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声音和影像的再现性的特点,还有一些特别需要小心的地方:

在广播和电视采访中,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详细了解记者的采访内容、目的、程序等问题,并在事前进行彩排;其次,要知道在电视镜头前,一切在平常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小动作——皱眉、眨眼、手的细微动作等都会被放大,成为影响个人形象的重要因素,例如,当记者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受访者也许只是思考的习惯动作,如皱眉、低头眯眼都会被理解为心虚或者回避的不诚实的态度,因此一定要在事前进行预演,并仔细观察录像,改正自己的小毛病。在镜头前,保证端正的坐姿、适当的移动以及轻松自然的表情;另外,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放慢语速,并使自己的语调富于变化,单一的语调会使观众感到厌烦;最后,在广播、电视采访中必须注意回答问题的长度,因为剪辑的效果有时会使原来的意思改变,因此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既要尽量使自己的回答言简意赅,不要啰啰嗦嗦、支支吾吾,在表达方式上要以通俗、形象的语言为主。


十七大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接受河南电视台《代表访谈》组记者采访时,表现得让人不得不佩服。李国英面对镜头,神情轻松自然,语调节奏鲜明,在谈到对十七大报告的体会时,李国英言简意赅,总结出四点感受:“十七大报告是一面旗帜,一个目标……”并结合十七大报告谈到对黄河的治理。记者在编辑的时候发现,李国英话语连贯,观点鲜明,逻辑思维紧密,根本无法删减,连呼李国英是懂新闻的高人,无奈只好给了他将近50秒的镜头。要知道,十七大期间,一般代表出镜时间很少超过30秒。

三、应对电话采访的技巧

电话采访是记者常用的方式之一,因其方便性、便于远距离联系等特点受到记者们的欢迎。但是,电话采访因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和态度等问题,也给宣传工作者接受采访带来一些困扰。 一般来讲,最好不要接受电话采访,即使同意了电话采访,也不要立即回答问题,一定先要让对方的留下能够确认身份的资料,调查清楚他是否如他声称的那样是某单位的记者,还要弄清楚他正在做的报道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或是想把你牵扯到另一件事中,有时电话中的“记者”并不是真的记者,他可能是商业间谍或者其他一些没有采访资格的人,或者只是为了得到一些不利于你的评论,你需要到其所声称的单位调查清楚,你完全有理由要求稍后再接受采访。新闻办公室的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帮助你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并做出是否接受采访的决定,如果决定不接受采访可以用无法确定其身份为由拒绝回答问题。其次,你可以要求其留下问题,可以说:“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能给你更负责任的答复,我会确认后再回答你。”或者“我现在不能和你谈,我有个会马上要开,两个小时后我再打电话回答你。”等一切确认工作和准备工作完成后,再进行回答。

河南省发改委价格调配处处长支安玉,谈起接受一次电话采访的经历对笔者很有启发。2006年在生猪肉刚刚上涨之际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请问是价格调配处吗?”“是。”“猪肉上涨这么快,你们管不管?”支处长听完先是一愣,但很快反应过来,这个电话可能是记者打来的。一般反应具体物价问题,应该到下一级物价监管部门,再说,猪肉涨价是全国范围的事情,一般人物不会针对省物价部门投诉。“管,只要是物价问题,我们都要想法管好。”之后,支处长又大概地分析和说明了猪肉涨价的原因,并试探地问,你是《某某今报》的小张吧,对方笑了笑,我是《某某商报》的某某。支处长又主动和那位记者攀聊,我和你们报社的某某某是朋友,欢迎你们有机会来我们这里做客,随时探讨猪肉涨价问题。支处长之所以能很好地驾驭这次电话采访是因为,首先,他反应快,判断出这是记者电话采访。其次,比较耐心,有策略地回答问题。最后,主动和记者拉近距离,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一些记者会用“截稿的最后期限”的说法“迫使”发言人立刻给予回答,这是《华盛顿邮报》的鲍勃·伍德伍德和卡尔·波恩斯坦在调查水门事件中经常使用的一招。他们把这种做法编入了他们的著作《都是总统的人》,他们会恰巧在最后期限之前给律师长约翰·米歇尔或者尼克松政府的其他官员打电话,让你没有时间策划回应或者进行破坏性控制。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记者在最后期限打电话都有恶意,因为新闻有时就是在最后期限内发生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记者们就会试图得到关于事件进展的评论,因此,要谅解记者获得新闻的迫切心情。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发言人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尽量争取时间进行准备;如果真的无法拒绝,则要记住的原则是,说话一定要重视证据,留有余地,要求对方给出确定的消息来源,否则可以拒绝发表言论,更不要对猜测性的提问发表言论。 在准备好回答后,将自己的资料放在手边,并邀请一位己方的见证人(防止说出错误的结论)一起进行回答。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要告知对方,你正在录音。很多时候,我们不重视证据的搜集工作,在事件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发言被断章取义了,其实,如果在最初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能够避免很多麻烦。

应对突击采访的技巧 突击采访是由一个记者和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采访对象在一个事先不确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的,通常有一连串的提问和不情愿的回答组成,这一现象无论是在印刷媒体还是电视媒体上都很常见,而电视媒体在这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在突击采访中,你可能在完全无意识的时候被抓拍,因讨厌的问题而显露的厌烦的表情更是被放大化的一再重演,也许你没有说什么,但这些画面就构成了最好的新闻。


在突击采访时,没有友好的问候,没有准备,有的只是不断运转的摄像机和递上来的话筒,有的是用最高音量喊出来的难题,以及接连不断的像射箭一样的提问。 如果发现自己处在这样的情况时,不要跑开!站在原地,镇静地和记者交谈,当然在这种时候也不可能真正的谈出什么,因为你很可能被放在“坏蛋”的位置上,而且由于你没什么准备,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从何答起。 你要做的是,镇静地站在原地,不要躲避镜头,不要表现出胆怯和不知所措。首先,你要想办法用不含敌意的方式尽快脱离这种环境,你可以选择的说法有: “我很想帮你完成报道,但由于我必须马上去参加一个会议,我不想给你一个肤浅的答案,你可以稍后给我打电话,我们再详细谈一下。” “我目前对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了解,不方便妄加评论,你可以稍后给我打电话,我们再详谈。” “我现在还没有得到回答这些问题的授权,你这样做会让我违反纪律。如果我有了进一步的消息我会尽快通知你。” 当然记者不会满意这样的答案,他可能会说出更加尖锐的话来刺激你给出答案。这时候要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他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惹恼你或使你逃离,他不会将邀请你进一步采访的录像播出来,他需要的就是戏剧性的场面——受访者仓皇逃离的场面和不敢面对记者和公众的窘态。因此,如果你冷静、理智,配合采访,反而使新闻失去了戏剧性,也就没有了播放的价值。 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在应对突击采访时,有技巧性地回避是保证不说错话和维持形象不可缺少的智慧。反观一个例子,被采访者就落入了记者设计的圈套里。


1996年12月,河南电视台的两位记者突然来到开封某某县某乡乡长办公室,要求就该乡招商引资情况进行采访。乡长先是犹豫不决,说等到书记回来再说。记者只好坐等,在与乡长攀谈的过程中,反复告诉乡长这次来采访主要是总结该乡招商引资的成果及经验。该乡这么偏僻,听说成绩不错,是值得表扬和宣传的,电视台不收费用。乡长也因此放松了警惕,并告知书记。不一会儿,该乡书记风驰电掣般地赶了回来,对着电视镜头侃侃而谈,并把招商引资的成绩和数字全盘告诉给记者。随后,记者又用同样的方式,取得了该县乡镇企业委主任的信任,对着电视镜头,那位主任唯恐遗漏了什么,多次表扬刚被采访的那个乡,唯恐记者不信,又用该乡报上来的数字给记者分析该乡招商引资如何好。有了这两个铺垫,记者顺理成章地找到该县主抓工业的副书记,书记更是高屋建瓴、高谈阔论,从招商引资环境到取得的成绩,从政府如何扶植到将来的目标,还特地表扬了那个乡,并告诉记者自己如何关注,多次到过那个乡指导招商引资。3天后,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以“要数字还是要政绩?”为题,对开封某县造假虚报招商引资成绩进行了揭露深批。原来,一位武姓开发商为家乡投资办了一个工厂,因受到种种刁难,工厂迟迟没有开工,但该乡造数字、造成绩,早早地把这个工厂的效益层层瞒报上去。记者得到这个信息,先是到工厂拍了个遍,并用看门老人来证实工厂从未开工,而后便是各级领导滑稽的一幕幕表演。

五、应对拜访式采访的技巧

记者采访的样式千奇百怪,但有一种介于拜访和聊天式的采访不应被新闻工作者忽略。 记者交际圈子广,善交朋友,经常走亲串友,乐于拜访领导,更乐于去新闻信息较多的朋友那里找题材。主管单位宣传的新闻工作者都经常遇到找新闻和办事的记者朋友,或者接待家乡的在外地工作的记者。在接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聊起你所在单位的宣传工作,甚至有的记者要求拜访你的领导,在外地工作的记者大多要求拜访老家的父母官,这个时候,你是主动的,记者是有所求的,他会利用职务之便,尽可能地帮忙发表一些稿件。有些新闻在一些正儿八经的会议上听不到却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流露出来,我们称之为“闲谈之中有新闻”。因此,笔者把这类因闲谈出新闻的方式定为拜访式采访或者聊天式采访。 聊天式采访不同于对话式采访,对话侧重的是理性的交流,而拜访和聊天注重的是情感的融通,这种样式的采访比较轻松。面对面,无拘无束,天南海北,胡吹神侃,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你或者你的领导尽可能地把你单位和行业的情况及观点一股脑儿地告诉记者,说不清的可以和记者讨论,可以无所顾忌,营造亲切和轻松的环境,越是亲切、轻松,越能讨论出与自己单位相关的一些新闻话题。在聊天中,你或者你领导所谈的问题难免稚嫩,或有失得当,或流于一般,那没关系,记者的技能就是“听于所当听,问于所当问,善于归纳汇总”,记者在倾听或讨论的时候,不但能获取有效的信息,同时在关节点处能深入完决,升华讨论的主题。

1993年9月份,笔者拜访黄河水电工程公司原总经理王文珂,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向我介绍了创建黄河水电公司的过程、目标和管理。在谈到公司管理的时候,这位出身工程设计的总经理,反复强调公司管理应该是一门大学问,公司管理应该规范,公司要想做大就必须按章程办事。不然的话,我个人再大的本事,可以把公司带好,不能把公司带大带强。笔者体会出,他在极尽可能地讲规范化办公司如何好,并举出了好多黄河水电公司按制定的规矩办事的成功案例。笔者在佩服黄河水电公司有章可循并按章办事的同时,也隐隐感觉到这里面有文章可作,所以邀请他再次就公司管理的内容聊天。在再次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王文珂终于总结出了“公司管理应该要法治,不要人治”的经典语言,笔者也以这句话为主题,为黄河水电公司发表了一篇《雄关漫道从头越》的文章。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王文珂“要法治不要人治”的想法及黄河水电公司按章办事的做法与《公司法》不谋而合,这位睿智的总经理凭着自己管理公司的理念和对《公司法》严格地执行,先后在黄河万家寨水电工程公司、水利部委的公司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六、应对记者刻意刁难的技巧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如果有记者故意向你发难,这一问题是你不想或不便回答的,但是情势又迫使你不能不答时,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1.化实为虚 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实际答案,说白了,是一种荒谬不堪的要求。面临此类难题,不妨虚设出几种情况来予以回答。 有记者故意刁难大教育家彼斯塔洛齐,问道:“你能不能从孩子一出生,就看出他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彼斯塔洛齐答得很干脆:“这很简单。如果在襁褓中是个小姑娘,长大后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长大后就会是个男子汉。”教育家巧妙利用语言的歧义性,虚拟出两种情况,便化难为易,蒙混过关,既显示了自己的智慧,同时暗含对提问者的嘲讽。可见“化实为虚”是应对刁难的妙招。

2.以难解难 所谓“以难解难”,就是对方给你提出一个难题,你就强他所难,气势压倒他,对方答不出,你也就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刘翔对付某国记者: 某国记者:亚洲人在田径短跑上一直是弱势,许多人怀疑成绩的真实性,认为可能是服用了查不出的兴奋剂,请问你怎么看这问题? 刘翔:你们国家的医学一向比中国发达,服用兴奋剂的历史也比中国悠久得多,如果有这种药的话你们国家的运动员一定用过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你们就算服用了兴奋剂也进不了前三名,更不可能得冠军!我先前说过我的成绩代表了亚洲,代表了黄种人,我想这里面应该不包括你们国家。

3.移花接木


2005年,中日关系处于“冰点”时期,2006年4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就中日关系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北京和上海去年4月发生了“反日游行”,中方现在认为示威游行的责任是在日方还是在中方?”刘建超答道:“你使用‘反日游行’这个词不准确。我认为中国民众所表达的态度并不针对日本人民,而是针对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所采取的错误行动的。中日关系改善的根本出路在于,日本领导人要在历史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态度,停止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这个回答机智巧妙,缩小概念,转移话题,一下子消减了外国记者的敌对情绪又暗含了该谁对示威游行负责。

4.引向荒谬 加拿大人朗宁出生于中国,自小在中国长大,后来回国了。他三十岁时,参加加拿大一个州的州长竞选。一位记者想抓住他在中国生长的这段经历贬低他,说道:“听说你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这样看来,你是有中国血统喽?”“您说对了。”朗宁不动声色地回答,“据权威资料表明,您是吃牛奶长大的,这样看来,您一定有牛的血统了?”朗宁先假设对方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以对方的论证方式为推理基础,推断出一个十分荒唐的结论来,于是轻而易举驳倒了这位记者的谬论。

如何应对记者暗访(保密)

引自

《如何应对记者》

作者:袁克伦


user avatar   slqzj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你干啥用。你要是单身,就上下班通勤,偶尔出去玩玩,那可以开。

车上又没有蕾丝边,又没有蝴蝶结,怎么男的就不能开了?

你要是爱改车玩儿,那也行。这车轻所以还算有劲。改装一下也能当个小钢炮。


但你要是打算结婚或者已经结婚,那这车就算了吧,太小。




     

相关话题

  谁在煽动苏格兰独立?民意是谁植入的?苏格兰贵族?媒体大亨? 
  做律师一定需要会辩论吗? 
  哪些法律上的小常识可以保护自己? 
  波兰在俄乌危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量刑后被害人因为病情恶化死亡的还会追加量刑吗? 
  89 岁教授起诉知网胜诉后作品遭下架,共涉及其著作 100 余篇,从法律角度分析,知网的做法合理吗? 
  如何评价网友爆料女子出轨反诬告丈夫猥亵女儿,致其被拘留失去工作一事?真相是怎样的? 
  从民法上说,新四军的借条应该由谁负责还款? 
  律师表示,严格限制老婆花钱,是限制其社会活动的自由,也是家暴,还有哪些家暴冷知识或误区值得了解? 
  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美国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禁令,俄罗斯原油对于美国重要吗?禁令生效会产生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以色列外长与美国国务卿举行会谈,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用工荒致美国房屋供应紧张,美国加价抢房已成常态?会有哪些影响?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