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出生在潮汕家庭是一种什么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nongfuyu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言

作为一个潮汕人,就不匿名回答了。

如果各位有兴趣了解一下潮汕,那欢迎你花一点时间看看。

这篇文章我先后修改过七八次,写了超过2万字,修改到现在剩下1万4左右,比我大学写论文都还要完善。

不过脉络和逻辑整理也越来越完善,有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以后说不定回头看看,还有新的内容更新。

起初是看了知乎上对于潮汕的诸多驳斥和嘲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没有一个潮汕人完整的说出来全部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以偏概全。

我总结出大家争议最多的四个问题尝试剖析:

1,封建迷信;2,抱团排外;3,重男轻女;4,女性地位。

我从小在贫穷镇上长大,后来考上大学在广州读书和工作,在外面10年了。

2020年回到了镇上,又在家里生活了2年,然后偶然间在知乎上发现,原来知乎上对于潮汕的认知如此片面,以至于大家根本不知道潮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

回到问题本身:出生在潮汕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个人回答是:出生在潮汕,是一种想逃离又眷恋的感受。

我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

再借由这些分析,尝试正面回应前面说的四个问题。

潮汕的过去发生了什么?

现在的潮汕是什么样的?

潮汕未来的出路又在哪?

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去挖掘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也应该是我在知乎上回答过最长的文章。

我仅说个人将近30年的经历和思考,欢迎提出不同想法。


一:潮汕的过去发生了什么?

从广义来看,在全中国,潮汕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

从狭义来说,就是封建迷信落后,所谓的封建迷信,基本上围绕着祭拜成俗的风气。

那么这些从何而来?

潮汕历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潮汕人先祖经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个重要时期由中原迁徙到华东最后落地潮汕,本来以为到了省的最尾部,国家的最边角,以后可以安稳下来生活。

但是却战争天灾不断,无论是抵御海盗还是日寇,又或者在两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这里成为国家最后的退战之地。

惨绝人寰的屠城

屠城,在潮州府发生过两次,除了一次是在宋末,一次则是在清朝。

宋朝

根据黄梅岑《潮州街道掌故》:

相传宋末元兵侵境,摧锋寨正将马发率众抗元,后因寡军难守,全家尽节于金山,元兵泄愤屠城,因城内此巷中只留下三户人家,故名三家巷。
有说宋末潮州摧锋寨正将马发率众抗元,城陷时,元兵屠城,此巷中仅存十二家人故名。

清朝:

根据民国《潮州志·大事志》:

顺治十年八月十三日,清军包围了潮州城。
九月十一日夜里,潮州城破,郝尚久退守金山,见大势已去,与其子郝尧同投古井殉难。清兵"纵兵屠掠,死者约十万"。

当时“潮州总兵”郝尚久向来到广东的郑成功求援,但是郑成功到广东是为了筹粮,最终郝尚久坚持了一个月,还是没有等到郑成功的援军到来,潮州府再次被屠杀。

遭受元军和清军两回大屠杀的事实,差点让潮汕分崩离析。

一句“老爷保号”,包含了潮人太多的屈辱与艰辛,其实不过是希望能“平平安安”活下去,再求生活会富裕,这是是潮汕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外显仪式罢了。

而且,潮汕人其实是很少见,会主动祭拜先烈的群体。

比如英歌舞,男英歌舞纪念宋朝大元帅,女英歌舞是纪念穆桂英。

⚡英歌舞⚡ - 打开太阳_哔哩哔哩_bilibili

活下去,是我爷爷(90岁)奶奶(80岁)这一代人都还保留的思想。

在知道潮汕多灾多难的历史渊源下,很多事情就有了一个源头。

潮汕人建立了信仰

潮汕为什么有祭拜成俗的风气?

因为我们过去的遭遇实在太惨了。

在以前潮汕还是潮州府,没有分裂成汕头,揭阳,潮州之前,我们也曾是国家的屏障。

我们能活到今天,祖先是我们最尊敬的人。

因此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崇拜先祖

在祖先的忌日,我们都会摆上一桌丰盛的食材。

烧香祭拜时,我们会说:“孙子/女xxx,请老公老嬷保佑,保佑子孙平平安安……“

上香之后,伏地四拜。

我们再拿拜神佛做对比。

初一十五要拜佛,每逢神诞日要拜神。

但很多人不知道,潮汕拜的神是个统称,其实有三部分的神。

第一,正神,比如:财神,灶神。

第二,先烈,比如:文天祥,大元帅(阵亡与潮汕地区的南宋抗元官兵皆被明太祖追封为:宋朝大元帅)。

第三,孤魂,比如:挖地时发现的尸骸会供奉起来,也就是地主婆,妈祖等等形象。

而往往,一个家庭信佛也信神,一个人可以拜佛又拜神,这是我旅游大半个中国仅见到的宗教大同

每次烧香祈祷会说:“弟子xxx,请佛祖/观音/财神/灶神……保佑家人平平安安,财源广进……“

上香之后,伏地三拜。

由祭拜的礼节来看,拜祖是四拜,拜神佛是三拜。

因此,我们很容易知道:

祭拜先祖,属于头等大事,是整个家庭的重大事件。

远在他乡和海外的潮汕游子,其实没人逼迫他们要回家,但许多人也一定会在清明的时候回家乡祭拜先祖。

信奉祖先和先烈,远在神佛之上。

清明节,在潮汕的重要程度堪比过年。

祭拜神佛,只是家庭成员的个人行为

所以,知乎上说潮汕的第一个问题封建迷信,我们从过去的历史上找到原因了。

我们迷的是先烈,信的是祖先。


二:现在的潮汕是什么样的?

年轻人的观念

潮汕家族文化兴盛,以前,只要不是潮汕人,一律按外省人对待。

这个问题就是来源于古代历史上的多次屠杀遭遇,潮汕人有了宗族的凝聚力。

而到了近代,又因为抗日,再次遭遇战乱,本地人又一次抱团抵御。

现代以来,潮汕还没过上好日子,又因为特区身份,导致外地人涌入潮汕抢走很多本地人的工作机会。

不过,作为潮汕人,其实也不要心里不平衡,人往高处走,就如同现在潮汕人纷纷外出一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活在深圳的潮汕人总数接近500万,约占目前深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外地人大量涌入,一旦处理不好,犯罪率就会上升。

有一段时间,外地人抓本地小孩的事情,让潮汕人闻风丧胆,深恶痛绝。

几十年前,长辈教育小孩,都有了一句恐吓俗语:“……等下被外省仔抓去。

多重因素,使得潮汕人难以相信外来人。

以前潮汕本地人的文化确实不怎么高,读到高中的也不多,那时候7080年代,全国都差不多。

有一段时间,外省仔这个词是对外来人口的统一称呼。

当然,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我们镇上,出现了许多连锁奶茶店,蜜雪冰城,益禾堂古茗,哒柠,书亦,茶救星球,快乐番薯等等,潮汕越来越接受外来人,外省仔这个词,有十年都没有再听人说起。

年轻人不排外,这就是潮汕社会走向包容的进步体现。

以前潮汕人由于读书少,普通话讲不好的太多,连领导的普通话都不过关,老师教普通话甚至被嘲笑,这样肯定是有问题的,好在现在基本上不会了。

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要发展起来,普通话和本土语言必须共存。

许多外地小孩也来潮汕读书,普通话的普及也越来越好。

注意,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潮汕话,本地语言也是文化瑰宝!

CCTV大国人文纪录片:“潮汕话是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

哪怕从国家角度看,有的传统值得保留,理性看待,潮汕人也不是生来就排外,相反,潮汕人很乐于接纳,也喜欢走出去。

现在90后00后乃至10后,对于外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换。

由此,知乎上说潮汕的第二个问题抱团排外,我们从现在的潮汕年轻人中可以看到,基本上不存在了。

现在的潮汕也在走向开放和包容。

那么,潮汕的第三个问题重男轻女,为什么还有这种论调的存在?

以及潮汕的第四个问题女性地位,到底是基于什么有这个说法?

我们先聚焦在无数人最关心的问题吧。

重男轻女的定义

宏观角度——全世界:

重男轻女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是全世界都存在,并不是潮汕专属。

上至发达国家的欧美,下至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大地。

全世界都有重男轻女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当今是父系社会为主的世界!

再怎么说重男轻女是落后陈旧的思想,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

如果口口声声只有潮汕重男轻女,这是落后愚昧的认知,那么,请回答: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欧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欧美,女的嫁到男方家,姓氏随夫

印度,种姓制,也是女随男姓。

甚至西方宗教都说,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

如果不认为这是男权为主的象征,那请看到这里的人关闭答案吧。

因为很显然,要拿重男轻女谴责潮汕,这是树错了靶子。

否则各位不是潮汕人的不妨先试试看,让孩子跟随母亲姓,看看想做到这一点有多难。

父母,亲戚,朋友,全部都会投去异样的眼光,甚至连小孩长大了都会被身边的人不断追问,为什么跟父亲的姓氏不一样。

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不要拿个例来反驳,如果要说个例。

我表妹就随我婶姓,我婶是广西人。

这个个例是不是能说明我们根本不重男轻女?

不,我会大大方方的承认,潮汕就是重男轻女。

可能有的人会好奇:有没有不重男轻女的地方?

有,去母系社会的小地方,比如泸沽湖摩梭人,女人才是家族的核心。

结婚都不会去到男方家,有小孩也是养在女方家。

反正孩子不是男人生出来的,我能理解这种文化。

所以,各位如果追求真正重女轻男的,可以去那里看看。

你们去了解了摩梭人,才会知道,原来重女轻男和重男轻女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无非就是当时的社会跟需要哪一类的人做为主导者,仅此而已。

事实上,现在摩梭人也越来越多男性当家了,这是大势所趋。

微观角度——潮汕:

潮汕当然也重男轻女,不过跟外界理解中的不同。

重男轻女其实最可怕的问题,却几乎没有人正面指出的是:溺爱

溺爱男孩,导致妈宝男的诞生,这种极端的重男轻女,才是大家真正不可接受的。

让一个男孩从呱呱落地,就成为天选之子,不需要做什么便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才是大家最为诟病的重男轻女。

这种只要性别是对的,就可以天然享有一切的优待,当然会被人诟病和吐槽。

那么在潮汕,我们重视男孩的是什么?是给优待吗?溺爱男孩吗?

根本不是!

潮汕人要男孩只是传统思想中认为:男孩是作为父系社会的继承者。

有男孩,就有了“后”,仅此而已。

至于优待……做梦吧!

潮汕男子根本没有一个可以轻松享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潮汕:

家里有几个女孩一个男孩,男孩一定会被宠上天的。

反过来几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也照样会被宠上天。

我是男生,还有两个弟弟,但从小就被家里叫去做家务,什么洗碗,拖地,煮饭,擦洗门窗等等都不在话下。

父母的说辞也很有意思,总会自由变换:

“你是男孩子,这些事情你做哥的不带头干怎么做榜样。”

“你是女孩子,家务活你要学会,将来不会被婆家嫌弃。“

至于父母用哪一套说辞,完全取决于,家里的孩子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潮汕人重传承,但很善良,如果生女孩,也不会抛弃放弃。

送养,买卖孩子,至今没听说,哪怕有也是个例,不是潮汕专属,不讨论。

举个例子,我家父辈三兄弟四姐妹,一共七个人。

70年代末的一场洪水,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连屋子都被冲走。

无论是吃草根,以水充饥,借粮借米,爷爷奶奶愣是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小孩。

有机会读书的都会让他们去读书,无论男女。

而且,作为哥哥姐姐,如果家里供应不起,都会自发出去赚钱补贴家用,供弟妹读书。

我大伯为了我爸让步,我爸为了我小叔没读高中,姑姑也一样,姐姐为妹妹让步。

所以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都有一个原则贯彻其中,爱幼

爱护弟妹,是每一个潮汕家庭都会教导的绝对信条。

潮汕家庭对待男女

  • 衡量潮汕男人的唯一标准:你赚了多少钱

赚钱养家是潮汕男人的本份,家里无论老婆孩子,还是父母亲戚,一旦需要用钱,就近乎无条件的必须掏钱,衡量潮汕男人的唯一标准:你赚了多少钱,当然有趣的是在外都是「老子天下最牛」,只是往后余生,秃了头焗了油,也不能有任何怨尤。

大部分做生意的家庭,男生从小就被父亲手把手的教着做生意,连书都没读明白的年纪,却能算得一本生意经。

对于男生的成材之盼,甚至导致男生从踏入小学开始,就已经开启了竞争的道路。

潮汕父母对于儿子的狠,很多人没对比是真的不知道。

不听父母话,就抓起来往死里打。哪怕出色了,也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家孩子。

讲道理?不存在的,老爹的话是圣旨。

对于儿子的严格有这么一句话:宁可自己打死,也好过出了社会被人打死。

父母觉得,你是男生,你的一切不能比人差,否则就是你的问题,别跟我讲理由

这些都归属于,你是男生,你本该强大,别给自己的弱找理由。

父母辈的教育基本上千篇一律: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成绩/收入……

永远都会找一个在某方面比更强的来压住你,让你就像永动机,不允许你停滞不前。

至于你要是说有人比你差,他们也会说:你居然有脸跟弱者比,那你还可以去跟乞丐比。

很多潮汕男生,从小就这样树立了竞争心理,争强斗胜?死要面子?基本操作。

这就是很多人口中的大男子主义的来源。

每逢亲朋好友来了,都会招呼坐下来喝茶,因为坐下来,以茶会友,生意经就是茶桌上谱写的,潮汕人酒桌文化很弱,一方茶水汇尽天下客,但是聊的话题却大多围绕赚钱这个核心,小车,行李箱,甚至坐大巴还备着一份便携茶具。

秃头,在潮汕的中年人士中,甚至是普遍情况,脑子可以说全部都是围绕赚钱而运转。

在整个家族里面,潮汕男人要承担最基本的责任:

1,父母生日,亲戚结婚,修缮捐款等等红白喜事,一切家里的开支和祭祀等活动都需要参与,如果有几兄弟,长兄必须出钱最多,下面弟弟按排序递减;

2,如果有弟弟要结婚,兄长必须给红包,甚至送黄金首饰,妹妹结婚则要花钱筹备嫁妆出,但是反过来,兄长结婚,下面的弟妹可以不给任何东西;

3,赡养父母的责任,从老大到老幺,每个人都必须出钱出力,也是根据兄弟排序递减,长兄责任最大也最多。

当然,男的也有好处,比如说,家族集会的时候,像是红白喜事,都是地位比较高一点,然后……就没了,分家产的时候,基本都是平分,老大只是有优先选择权,会沾一点便宜。

所以,看到了这里,大家发现没有,潮汕溺爱男孩的现象,根本不存在。

如果大家要是看到,哪个男孩没有被从小就方方面面教育到大的,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人不是潮汕男人。

能力和责任,是潮汕男人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如果这也叫溺爱,我希望全国都以潮汕为最低标准。

  • 衡量潮汕女人的唯一标准:家里是否有打理好。

潮汕女人在出嫁前,要学着打理家庭。

在出嫁后在婆家,无论是否自愿,都必须担任家里一切生活事物。

要照顾家里老人孩子,要记住各种祭祀日期长辈生日等,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就依靠你,至于赚钱?不需要你来考虑。衡量潮汕女人的唯一标准:家里是否有打理好。

所以,对于不爱做家务的女生,那绝对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情。

不过,如果真有女生很强势,自己能赚不少钱的那种,那么婆家人倒也不会对你有什么要求,我奶奶在我们家地位永远第一,她要是生气,整个家族抖三抖。

总之就是一句话,要么你能赚大钱,要么你要照顾好所有人,想躺着享福?那基本上被亲朋好友吐槽是跑不掉的。

哪怕是亿万富翁的女儿,如果你在家无所事事,也一样要做家务。

潮汕男女,其实各有各责任。

如果想在潮汕当一个啃老族,什么都不干的人,千万不要来潮汕。

潮汕,其实不允许坐享其成的人,无论男女。

生育问题的真相

提到重男轻女,就有一个绕不开的生育问题。

似乎在所有人都觉得,潮汕一定要生男孩。

为什么我这个问题没有放在潮汕的过去来说,而是放在了现在。

因为这里有个大家都误解的根本问题。

在外人看来,总是有一种刻板认知:

潮汕女人都是水深火热之中,因为一定要生男孩。

首先要感谢各位外界人士对于潮汕的关注。

但很可惜,在潮汕,对于孩子的真正主流的思想有且只有一种:儿女双全

比如:在潮汕想当媒婆,要求膝下至少有一儿一女。

有女孩的家庭都想要生一个男孩,有男孩的家庭都想生多一个女孩。

潮汕或许是最追求男女平衡的地区。

独生子女家庭,在潮汕反而是极少数。

为了追求女儿双全,通常男孩上面有一到多个姐姐,女孩上面有一到多个个哥哥。

至于超生罚款……潮汕家庭还真不在乎被罚,交钱就完事。

几乎潮汕家家户户都会被罚,我家就被罚了好多。

也正因为这样,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性别比数据:

汕头101.85,揭阳104.68,潮州103.44,这可比全国平均的105.07还要更低。

前面说了,全世界其实都是重男轻女的。

因为父系社会,男孩子会被更重视一些,一个是因为男孩子也是一个劳动力,还有就是冠姓权代表的传承。

这是父系社会,无可撼动的主流。

男孩子可以延续家族的传承。

相比之下,可能很多家庭可能两三胎生不到女儿就放弃,但是却有可能在有几个女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生男孩。

这是全世界关于传承问题的无解答案。

而追求儿女双全的潮汕其实也付出了不少代价。

养多个小孩的钱财可是大头,每个潮汕家庭压力都很大。

追求儿女双全的代价:

我们先对比一下,潮汕和大城市现在年轻人婚后不同的根本之处。

潮汕的婚后生活模式:

  • 男主外,男的赚钱养家压力很大。
  • 女主内,女的面对家务叫苦连天。
  • 父母,帮忙带孩子也照顾老人。

大城市的婚后生活模式:

  • 男人,既要赚钱养家也要供房。
  • 女人,既要赚钱也要照顾孩子。
  • 父母在家鞭及莫长,等待照顾。

一二线城市很多年轻人现在经受的压力,跟潮汕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两人赚钱养活四个老人和孩子,我们潮汕地区早已经习以为常。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给一些真知灼见,到底哪种模式更好。

不过说到了这里,潮汕的第三个问题重男轻女,大家应该也有答案了。

重男轻女我们的确有,但潮汕男人基本上就没有妈宝男存在。

如果想找小奶狗,说实话,潮汕不存在这个人。

如果有,也肯定无法在潮汕立足,只能离开潮汕。

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知乎上吐槽的潮汕女性地位问题,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

我想了想,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潮汕的“过去篇”已经有答案了,但是在现在,依然可以重新再梳理和讨论。

女性地位——社会层面

谈这个问题,有一个过去绕不开的标杆:

中国第一座女性祠堂,是明朝在潮州府建立的。

潮汕祭拜祖先都是“老公老嬷”齐喊,拜神是去妈祖庙祭拜,拜佛拜观音,甚至家里供养的佛像都是观音,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对比,应该都是极其罕见的。

而现在潮汕女性的印象是什么?

有这么一句话在坊间传闻:嫁女不嫁潮汕人,娶妻当娶潮汕女。

潮汕女生其实是贤良淑德,敢爱敢恨,独当一面的强大女性,

这是在整个社会上,潮汕女性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如果真正到了潮汕,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

男老板,女老板,夫妻店。

这三者在潮汕是均衡的。

尤其是做餐饮的门店,更多的是女主外接待,男主内厨房。

如果潮汕女性地位底下,怎么可能给她们出来“抛头露面”?

所以在社会的层面,潮汕女性地位低下这种话,其实是非常滑稽的。

唯一我想到的一点,可能涉及女性地位的地方,是家族传承。

女性地位——家庭层面之婚前

先说说女性在家庭的日常:

很多女生从小就被长辈教育要做家务,不仅要扫地洗碗做饭等杂务,每逢节假日还要做粿,准备祭祀的食物,三餐就如同一个大厨似的,要料理全家人的饭菜。

有的人觉得很正常,应该承担一些家庭责任。

也有的人觉得苦不堪言,凭什么从小要做这么多?

有人说女生不能上桌吃饭的事情,醒醒,大清都亡了,这种传说不要拿出来说事。

长大之后,外人看不到潮汕女性小时候付出多少,只看到潮汕女生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在哪都受欢迎。

毕竟在任何一个地区,女孩子愿意给家里干活,大事小事都能一手包揽,试问谁不喜欢?

只是潮汕女性的强大,有不少人是小时候心不甘情不愿换来的,毕竟喜欢做家务的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肯定是少数。

这就好比小时候被逼着学习兴趣爱好一样,其实很多人小时候都厌恶这种行为,凭什么有的小朋友可以去玩去闹,我们要学书法学画画学琴,但是当长大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时候那些你厌恶痛恨的事情,反而成为你的优点。

我妹小时候学习书法和国画,那叫一个厌恶,现在大学选择了艺术专业,小时候的厌恶反而成为她的优势,现在考到澳门的城市大学读研究生,她还想读到博士。

同样道理,小时候做家务,看起来有点过于严苛,尤其是大多数是指要求女生做家务,这也是目前知乎上潮汕女生最无法接受的点之一。

虽然长大了,这一点反而成为很多人理想中的老婆范本,婆婆眼中的最佳儿媳,但是对于有的人而言,童年的乐趣被磨灭,这是至暗的时刻。

那到底怎样才可以呢?

这是潮汕的问题还是普通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节奏无比快速,动不动就996的年代,孩子小时候到底该给一个宽松的娱乐童年,还是强迫学习一身本领,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否则当今一堆人花高价钱去学习课外辅导班,这跟小时候让孩子去做家务学东西,有本质区别吗?

都是强迫他们去做事情,只是一个看起来高大上,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而已。

别谈那些课外辅导的兴趣爱好更有未来,现在多少人学了音乐书法美术体育之类的东西,出来后最好的归属就是当一个老师。

别说做家务没有意义,当今的月嫂收入比很多985211出来的都要高,甚至高学历有特长的保姆,月入几万都不少。

既然当今那么多人都把孩子送去学东西,这跟几十年前相比,性质上相差大吗?

回过头来看,今天外人对于潮汕的认知。

潮汕男生从不言败,是不是从小就遭受父辈打击,在高抗压中长大,才具备了行走社会上越战越勇的性格?

潮汕女生贤良淑德,是不是从小就要做家务杂事,在高强迫中长大,才具备了人人称赞的优良品德的认可?

女性地位——家庭层面之婚后

潮汕人反对家庭不和,因为结婚特别喜欢叫上一切能邀约到的亲戚好友,哪怕远房亲戚,普通点头之交的朋友都叫上,这种动员一切人脉的婚姻,算是某种程度的契约见证。

因此,离婚在潮汕谈之色变,等于家门之辱,一般离婚就不大可能再婚,哪怕再婚也不会声张,比如我小姑。

甚至要躲避亲朋好友的询问,也因此,潮汕家庭常常劝和不劝分,古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缘,但是潮汕女人很少被家暴,因为娘家会撑着她。

比如夫妻吵架,如果男方做错,女方娘家人瞬间“杀到”,给女方撑腰。

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在潮汕,男的几乎没有一个敢提出休妻的这种离婚论调。

因为潮汕男人很聪明,尽管嘴上不说,但是心中很明白,夫妻不和,有错也肯定有自己的原因,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之所以家庭有矛盾,也肯定跟自己的能力不住挂钩,自己是没有资格提出离婚的。

所以全国离婚率,潮汕包揽了全国倒数的三个:

汕头0.52%,揭阳0.67%,潮州0.65%。

这里也要请各位注意,没有任何学科能推论:

离婚率低代表女性地位低,代表女性过得不幸福。

在潮汕,真正提出离婚的基本都是女性。

潮汕女性也不会不讲理,不会因为说丈夫的一时无能就抛弃他而去。

她们一样会给丈夫机会,跟丈夫一起奋斗,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夫妻店的原因。

不过在如今全国各地离婚率猛飙的情况下,居然没有任何社会人文学者好好研究潮汕,剖析潮汕对于家庭关系处理优秀的地方,从而树立一个榜样。

以至于网上很多人整齐划一的定论:潮汕离婚率低,女性过得肯定不幸福。

如果说没有人带节奏,我个人是不相信的。

因为潮汕真正离婚的理由,其实跟其他地方没区别:家暴,出轨,黄赌毒。

该不会现在还有人以为潮汕女性会对丈夫的不忠忍气吞声吧?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你们是觉得女性娘家地位很低吗?

女性地位——娘家和婆家

冷知识:娘家人到了婆家,地位天然高一级。

比如我弟媳的爸妈来了我们家,我得叫他们爷爷奶奶。

我弟媳的弟弟来了我们家,我得叫他舅舅,尽管他年纪比我小。

娘家人到了婆家,出席任何宴席什么的,都必须坐主位。

婆家父母都比娘家父母都得低一级!

那些说潮汕嫁女儿就是卖女儿的论调省省吧。

谁家卖女儿,去了婆家这么大的排面?

很显然,如果从日常生活来说女性地位低,根本就是说不通。

女性地位——继承权和责任

那么抛开了女性的生活处境,还有什么跟女性地位有关?

我从一个现象上,似乎找到了涉及女性地位低的唯一可能:

潮汕女子是没有继承家产权利的,而儿子有继承家产的权利

这个现象是整个潮汕几乎都默许,又跟法律是完全矛盾的。

我去挖掘背后的原因,最终也大致明白问题在哪了。

继承家产和责任归属,是划等号的

潮汕的女人,在出嫁的那一刻起,是不承担赡养父母责任的。

父母赡养的责任,只会交给儿子。

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潮汕嫁女儿,根本不会要求什么彩礼。

几万已经是封顶,甚至还会倒贴更多嫁妆回去,让你出嫁的那天成为公主,嫁妆倒贴越多越好(有能力的会送房送车给男方)。

因为这是娘家在告诉婆家:娘家人很重视这个女儿,会永远站在她背后,你们婆家不能欺负她。

嫁出去的女儿,娘家这边基本上就是变成一个亲戚。

日常会走动,但是娘家无论遭逢什么变故,除非涉及父母的丧事,否则娘家的一切事宜都不需要参与。

这种出嫁后不需要承担娘家责任的情况,其实是潮汕父母不想让女儿有负担的一种疼爱方式。

女儿嫁出,分给女儿的那部分随着嫁妆出去了,以后家里的一切就跟她没有关系。

这个一切,包含了财产,也包含了责任。

在潮汕,儿子长大了,必须要承担养老的责任,比如居住的地方,要给父母留个房间,而且是最好的房间,吃饭,父母的饭先装,大病小病全由儿子的家庭负责。

女儿?哪怕娘家遭遇变故被饿死,也不会去开口去打扰女儿的家庭。

所以潮汕的重男,除了要他承担老婆孩子的责任,最关键的也在于,赡养老人的养老责任!

父辈埋在骨子里的基因,告诉他们要对自己年迈后的身前身后事,找一个可靠的港湾,所以从小就在孩子里面寻找这样的目标人选。

儿子还是女儿?

女儿:终究要外嫁,不一定在本地,在本地也不一定在家旁边,以后鞭长莫及,大概率靠不上。

儿子:谁更听话,以后就会比较孝顺,安身居住的位置必须找最听话的那个,反正每个月伙食轮流吃,所以哪个听话就更疼哪个。

因此父辈无数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他们,必须培养可靠有能力赚钱又孝顺的儿子。

那么,爱幼之余,尊老也在。

这就是儒家最为根本的思维:尊老爱幼

这也是为什么在潮汕不赡养老人那是千夫所指,坚决不能容忍的底线问题。

父母其实是怕自己努力一辈子,老了无人照料,落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总结来说,有得必有失,潮汕的父辈,总是未雨绸缪,以至于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已经谋划一生。

给儿子直接背负了承担整个家庭上至老人下至孩子的责任,又剔除了女儿的继承权作为补偿。

这就回到了那个现象:潮汕男人压力山大,潮汕女人叫苦声大。

我个人反而不希望这种现象被打破。

也许我也是很大男子主义,我觉得男儿生来顶天立地,承担家庭的一切责任是应该的。

大家也不要觉得我是因为有继承财产的分配,是既得利益者才这么说。

实话告诉大家,潮汕很穷,就父母那点财产根本不足以抵消照顾父母的付出。

而且那点财产还要在父母逝去后几兄弟分。

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兄弟相争反目的原因。

因为每个人都分得太少了!能多拿一点是一点。

如果有人觉得,拿几十万,照顾老人的饮食穿着,大病小病,屎尿屁等等问题,而完全可以接受的话,建议各位先去解决现在社会上的赡养老人问题再说。

如果我妹有一天告诉我,她要跟我们一样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我完全不介意把家产分一部分给她。

所以知乎上吐槽潮汕女性地位的最后一个问题,各位自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潮汕未来的出路又在哪?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超过了我最初想驳斥知乎上对于潮汕论调的初心。

但是既然都跟大家介绍了潮汕的这么多,对于潮汕人做生意这个绕不开的话题也得补上。

文化和经商的抉择

在我们当地,有一句话一直在流传:小小生意能发家。

我爸在做到现在的事业之前,当过工人,卖过零食,修过摩托,一步步走到现在有房有车。

但无论我们多喜欢做生意,却也会倾尽一切让孩子去读书。

其实你走到潮汕,问问读书有什么用,没几个人说得出之所以然。

这跟其他善于做生意的城市和地方不大一样,潮汕对于读书的态度很拧巴。

“读书有什么”“还是读书有用”,这两个论调你很难想象是出自同一个人之口。

但是在潮汕却基本都这样,很多人说潮汕封建,但是潮汕却永远鼓励孩子读书走出去

别说外人根本不清楚,本地人都没几个说的出是什么驱使父母本能的这么做。

但如果从“过去篇”,大家其实能找到根本的原因解释这一现象。

潮汕人作为中原人南迁的后裔,哪怕没条件,都会给孩子去读书。

这是源于骨子里对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坚持。

只是在以前80年代之前,读书人,根本养不活自己,更养不活家庭。

这就是潮商走遍天下的原因,谁都想手捧诗书气自华。

但是因为不打胎的风气,孩子一多,家族那么多张口等着吃饭,就意味着除了经商赚钱,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而中国人在国外首次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就是潮汕人。

形容的就是赚钱的能力。

潮汕以繁衍生息为根本,多生多育是家庭兴旺的唯一可能,那个年代,如果一直追去饱读诗书的精英化教育,是不可能养活如此多人的。

所以经商才能活命,是潮汕人传承至今,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但是我们从来不会放弃读书,也不会自我封闭。

这个时候陷入了矛盾。

发展教育,但是人才外流向珠三角:

读书学历高的人,许多都被珠三角的虹吸效应席卷。

发展商业,但是遍地的小生意却无法做大:

未来是科技的时代,没有专利没有核心壁垒,小生意能养活本地人,但是无法壮大潮汕。

那么,怎么办?

好像目前来看,经商的可能性比抵抗珠三角的人才席卷更现实。

成在经商,败在奸商。 [1]

但所谓商人,在水一方……

咳咳,所谓商人,无奸不成商。

我们看看潮汕的经商环境。

早期的潮商诚信为本,一分钱一分货,比如我们家做生意至今依然坚持这个原则,所以中药材批发做到全镇第一,包揽了全镇的批发生意。

可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有些药店跟我们进货,其实很清楚他们怎么售卖。

比如,海马拿去注沙,增重。

比如,药材拿去熏制硫磺,保质。

比如,拿西洋参忽悠外行人说是花旗参(加拿大产地和美国产地不同,内行叫法不同)。

冒充产地,冒充野生,低硫冒充无硫,加糖熬制(金黄色的桂圆肉)等等暴利手段,一个小药店十年也许就赚到在广州深圳买房的利润。

回到整个大潮汕,1980年,汕头和深圳同是第一批经济特区,潮汕人在里面都起到了不小的建设作用,最终深圳实现了腾飞,但汕头陷入泥沼中扑腾了40年。

当时汕头提出两个方案。

向上面申请,第一个方案是是进一步扩大统辖为八个县市;若不同意就只能尝试第二方案——“一分为三”。

最终,执行的是一分为三,潮州府分割为三个地级市,也就是潮州,揭阳和汕头。

这一地三分,汕头原本想腾飞,却不知道,这个举动让本就不富裕的潮汕雪上加霜,三个地方都开启了三十年的内战,揭阳不满汕头抛弃自己,潮州不满汕头的地位,毕竟是潮汕的起源地,汕头不满两个小老弟的闹腾。

于是在深圳万众一心的腾飞中,汕头揭阳潮州陷入了冷战,比如,你造亚洲最大喷泉,我就造亚洲最高喷泉。

资源在不断的内耗,而各地奸商也乘乱而入。

“2000年汕头火烧宾馆案件,5名中纪委官员遇难(官方通报意外失火),最后税务总局、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组成“807”工作组,分为64个小组超过1200名办公人员再次围剿勘查,初步核实,犯罪分子虚开增值税金额达323亿元,骗税42亿元。虚开金额被称“共和国第一税案”,涉税犯罪团伙约150个。“——《腾讯新闻》摘写。

这震动全国的案件,把潮汕人「诚信为本」的招牌彻底击碎,无数企业撤出潮汕,离开被污染的资本市场。

“2016年4月,全国医药行业前十的康美药业自爆,财务造假300亿,作为地方的龙头企业为普宁贡献3分之1,为揭阳贡献6分之1税收。“——《腾讯新闻》摘写。

这又一次震动全国的案件,换来的却是投资者收回了放在这片被遗弃大地的目光,相信大家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引起的轰动,就可以看到这是多么恶劣的事件。

至于奸商有什么手段,可以说电视剧里面你能看到的,基本上在潮汕也都存在过。

文化不高的人,偷奸耍滑在哪都有,潮汕自然也不例外。

商业环境被骗税撕毁,投资者被财务造假劝退,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纷纷离开了父辈亲手重创的家乡,前往深圳,珠海,广州等地方。

而今的潮汕可以用万物凋敝来形容,年轻人对于潮汕的感情,越来越淡,只有偶尔一句“胶地人”,才能激起血液里的家乡温度。

也许这是潮汕过去30年的宿命。

可能性在哪?

潮汕没有跟上腾飞的三十年,无数潮汕人的外出打工,让潮汕显得暮气沉沉。

以至于潮汕美食众多,时至今日也就牛肉火锅在全国各地开始崭露头角。

更多的美食没有资本去研究怎么标准化生产。

不要觉得做不到,螺蛳粉大家都知道吧?这么复杂的汤粉都能被标准化生产。

比如粿条汤,我们如果能像螺蛳粉一样,在政府和资本的帮助下。

牛肉丸粿条真的做不成袋装?

无米粿无法批量统一化生产?

我是承认潮汕至今走错了很多路,导致经商这一块,现在的风评很差。

也许,只有新一代接受素质教育,遵守契约精神的年轻人走回来。

带着投资者的信任和政府的鼎力支持,把高新技术落地潮汕,才有可能再次迎来辉煌。

不要让特区成为残躯。

也许,这是一个我作为一个潮汕游子的期望。

我也希望潮汕三个城市重新合而为一。

放弃特区的荣耀,放低身段从头开始。

合肥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城市。

作为安徽的省市,20年前连三线城市都不如,通过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引进优质有前途的科技科技,本土的科大讯飞,培养科研全国前三的中科大,从而扶持出来电池行业第三的国轩高科,市长亲自上门,引进外地企业屏幕大厂京东方,引进新能源品牌蔚来……

潮汕三个城市现在也属于三线城市,合肥倾力打造的奇迹,是否能作为一种参考?

知耻而后勇,吾辈当自强。

特区的残躯

潮汕为什么被大家用放大镜放大来看,这是因为潮汕的身份太特殊了。

全国的特区也就七个,潮汕就占据了一个,深圳就在隔壁,珠玉在前,潮汕会被拿来对比太正常不过。

大家对于一个企业怎么起家少有兴趣,但是一个巨头怎么没落的,却兴致勃勃。

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楼塌之后,每一颗螺丝钉都充满了罪状。

网络上的潮汕充斥着罪恶,很多人都是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去看待潮汕,这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广东省出了一个深圳席卷了无数人才,这已经让其他城市疲于奔命。

全广东省的财富都流向珠三角,无数广东人都知道,广东经济的繁荣,其实只有珠三角繁荣,其他都是贫困落后地区。

如果广东省剔除珠三角,经济不会比东北三省好。

广东省分为三大阵地。

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

广府人接着珠三角,成功腾飞,无数广府人坐拥金山。

潮汕人和客家人不羡慕那才怪了。

但是如果真让潮汕彻底崛起,比如三市合一。

深圳几百万潮汕人愿意发展家乡的话,完全可以打造第二个深圳奇迹。

但这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是致命打击。

一省三特区,深圳的人才席卷历历在目,如果再来一个……

于公,潮汕难以再有很多大发展的机会。

于私,其他城市的人也不希望潮汕崛起。

大当家去年到了潮州,他说: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表面意思是,要珍惜,脚踏实地,懂得自尊自爱。

深层的意思:你们自己努力。

如果真想给潮汕发展,其实可以在省府说:要呵护好潮汕,建设好潮汕。

但是这些……很遗憾的是,没有。

所以,很可惜,目前为止看不到潮汕的任何出路。

现在,父辈的思想逐渐被淘汰,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是社会的进步。

从好的方面来看,生活更好了,不需要像父辈那么拼命。

所以也越来越不爱生孩子,包括我,现在马上30岁。

我们从小就在竞争中长大,我们也不再希望下一代的孩子会踏上一样的道路。

深圳的常住人口,现在是1756万,揭阳汕头潮州加起来1365万。

但是大家倒回去看,30年前,深圳户籍不过20万,而那时候的潮汕人,早已经是千万级。

人,是一个城市兴衰的最好数据。

我不知道潮汕还能不能再次崛起,媲美深圳。

我们坐拥许多宝贵的财产,却一步步坐吃山空,写到这里,也真的心痛。

也许大家对于家乡的没落大致都如此吧。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些潮汕的宝贵传统文化:

潮汕方言:潮汕话,是传承千年的古汉语,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

戏剧音乐: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

潮汕英歌:北有秧歌,南有英歌。

潮汕工艺: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被收录在省博物馆,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

潮汕建筑: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

潮汕人文: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

潮汕民俗:潮汕民俗繁多,保留着很多古代中原的传统文化。

潮汕饮食: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潮汕赋: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潮汕矣。

出生在潮汕家庭,我终于有一个完整的结论:

我们在见证时代的发展。

我们在看着历史的倒影。

但,我们也陷入了迷惘。

参考

  1. ^ 虽然奸商在全世界到处都有,不是潮汕的特例,但是在外界风评不好的时候还再次坑外地游客和本土人,成为了压倒潮汕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话题

  潮汕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怎么评价潮汕菜(潮菜系)?有哪些值得打卡的潮汕美食? 
  潮汕美食推荐的底气从哪里来? 
  如何看待潮汕英豪传的本篇演员逐渐入驻B站? 
  潮汕人真的很重男轻女吗? 
  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省? 
  如何评价汕头市?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如何看待潮汕英豪传的本篇演员逐渐入驻B站? 
  为什么潮汕那么多恶习我都没见过? 

前一个讨论
游戏《只狼》只有 16G,售价却有 300+,感觉不值,这样想对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巫师 3》那么出名,《巫师 1》和《巫师 2》却无人问津?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