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
那《宝莲灯》吧。
勉强回答一下:
对于动画爱好者而言,与1964年与罗布泊原子弹爆炸一样令人振奋的事情,就是同一年中的中国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播出。作为新中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当时不输于其他亚洲动画电影的存在,中国动画行业的奠基作品之一。
这部动画由著名动画导演万籁鸣先生负责,而他本人是位经验丰富动画人,此前就曾制作过亚洲第一部有声电影《铁扇公主》,因此成为了日本动画开创者之一的手冢治虫的偶像之一,而这部《大闹天宫》则可视为其几部“集大成”作品之一。
在1961年~1964年那个年代,世界处于“冷战期间”,亚洲的文化事业方兴未艾,中国国际局势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中苏关系破裂,日益紧张),中国动画领域更没有所谓“前人经验”参考。
然而,就是这么个情况下,交出来《大闹天宫》这张答卷,重提《大闹天宫》并非要重新分析一遍作品本身,而是在今天这样背景下,《大闹天宫》在动画制作中的许多“精神”值得动画人继续参考,这在当时十分不易,在现在也该坚持:
精心制作,也要大胆改编(名著改编上不要上枷锁)。《大闹天宫》原本取材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动画故事从孙悟空取定海神针开始,到大闹天宫结束,以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为结尾,一定程度上已经修改了原作的剧情。其中部分人物形象,也和大众心目的形象有所出入,但是这样的结尾没有影响故事的艺术性,而且和电影歌颂孙悟空反抗精神相契合,成为经典。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各类历史、名著改编(从形象到故事)都在受到各种限制,直到最近各类神话改编故事《哪吒》等,因为改编带来的创作空间,才重新表现动画应有的活力。《大闹天宫》一部分的精神遗产,确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打磨作品本身,不求一定要包含多少“输出”意义,反而能实现文化输出。《大闹天宫》曾经一度是实现了“文化输出”的目的,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不少国家都是通过这部动画。然而,其原作者本人,并不是按照这个目标制作作品里。
为了做好《大闹天宫》,万籁鸣先生以及制作团队专门请了“南猴王”来座谈、表演,讲到了猴子的神态,讲到猴子的习惯;
为了做好《大闹天宫》,万籁鸣先生以及制作团队专门请了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先生,专门做了设计;
…………………………………………………………
这些都是打磨作品本身,讲好一个故事,将一个节选于《西游记》的片段,变成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故事,然而,反而不为了输出什么的《大闹天宫》,让不少中国动画元素,走向了国外观众,中国动画也成功走出坚实的一步。
技法和模式上博采众长,而不是执着于一定要多么“中国”。在制作《大闹天宫》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博采众长,并不排斥抵触来自于西方、外国的技法,博采众长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万籁鸣先生在《大闹天宫》中采用了西方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部分形象表现采用了外国的绘画表现形式,却让中国的祥云过场和京剧表演元素普及到每个人心中。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叙事”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正因为如此,《大闹天宫》在中国物质条件贫乏,国防安全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动画竟然可以实现“走出国门”,成为亚洲一流的存在。
最后,走出自己的道路,为《大闹天宫》骄傲的同时,不要抱着《大闹天宫》不放,时代在变化,不要抱着前人的老路,才是对前人最大的尊重。时过境迁,当年的经典已经成为历史,走出新路才是后继者的使命:
千禧年之后的动画产业与50年前的动画行业,几乎可以看作截然不同的两种模式,一味地“法古”才是对当年《大闹天宫》的“背叛”,当时的创作者都有勇气走出自己的道路,现在的动画人也需要有这种精神。
近年来,有不少精品登场,高赞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中国动画,曾经在亚洲也是“弄潮儿”,网络信息时代后,如果再能够迎来一次“洗牌”,个人还是很看好中国动画未来的前景的。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