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待严肃小说家讲故事的技巧普遍比通俗小说家差多了的说法?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到这种问题下,总会少不了人出来说“小说不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好看就是唯一的标准”、“读者的认可才最重要”等等。然而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有些问题就很难解释得通。

比如,既然小说不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那为什么经典文学更容易出现于严肃文学中——或者说严肃文学更容易经典化?与此同时,为什么现在的人谈起各种好看的作品,几乎没有人说80、90年代的流行小说——或者说为什么那些20年前的流行小说到现在就没多少人看了?

再比如,如果认定“好看就是唯一的标准”并且将读者的数量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依据,那么将同样的标准放到影视行业中,我是不是也可以说中国水平最高的三部电影是《战狼2》、《你好,李焕英》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三部电视剧是《青云志》、《芈月传》和《花千骨》,而中国最具实力演员是吴亦凡、肖战和郑爽?

很显然,对于影视行业,人人都知道票房与作品的艺术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观众人数多只能代表作品符合更多人的观赏期待。客观上说,小说也好,影视也好,的确没有那么一条明确的线在那里,说线之内的就是严肃作品,线之外的就是通俗作品。可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肯定是有自己的定位的。比如说,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说文学不分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但如果他打算写的是几百万字的网文,那肯定严肃不起来——对于很多严肃文学作家来说,几百万字几乎是他们一辈子的工作量,而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基本上可以耗走一个人十年以上的时间。

而另一些人为通俗小说辩解的理由是,诗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开始都是通俗文学,到今天也就成了严肃文学。但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今天大多数人看到的诗词、小说,是从海量的作品中淘洗出来的,比如《诗经》就经历了孔子的长期编辑和修改,才有了今天的样子。类似的例子是,如果你去看一下《全唐诗》、《全宋词》,会发现里面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平庸的作品。而小说方面,明清时期的大量小说不仅严重套路化,水平极差,三观崩坏也很严重。但如果去对比一下那些当时的著名文人存世的作品,以及与所谓的通俗文学的存世作品相比,前者作品中出现精品的概率无疑是远远高于后者的。

说完了这些再回到问题本身,即严肃小说家讲故事的技巧到底比通俗小说好还是坏。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对读者的定位、阅读门槛是有很大不同的,所谓的“故事性”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百年孤独》的故事性与其想表达的思想之间结合的其实很好,全世界有非常多的作家从中学习到了写作技巧,但这需要一定的阅读门槛。更重要的一点是,严肃文学作家一般不喜欢写“废话”,而是会尽量提高作品中的信息密度,这也就注定了其看起来不会像通俗小说一样爽。哪怕是《水浒传》、《红楼梦》这样的“通俗小说”,细读之下往往也是草蛇灰线,绵延千里。而流行文学更倾向于降低信息密度、降低阅读门槛,以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在其所预设的读者群体内,两种策略都是对的,但仅凭着后者的读者数量多就说后者讲故事的能力高,显然是有问题的。

其次,相较于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对技巧的探索是更全面与深入的。而这种探索并不纯然是为了“讲故事”,同样也有表达自身情感以及创新的需要。比如许多意识流小说、后现代小说,单看作品本身肯定不够“好看”,但这是出于形式的需要,如果你能读进去自然能发现其中的妙处。但在另一方面,严肃文学所探索出的很多叙事技巧,是可以为通俗文学所借鉴的。比如,《百年孤独》那个开头,拿过来放在很多故事中,起手就会让人觉得不一般:

多年以后,汤姆上尉站在喀布尔机场的C-17运输机下,看着潮水一样涌进机场的阿富汗人,准会想起哥哥同他击毙本拉登的那个遥远的晚上。

这个简单的开头,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线融汇在一句话里,有着无限的开放叙述的可能性。这根本不是大多数通俗小说可比的。

再者,站在读者的层面来说,很多人会指责严肃文学——或者说纯文学的读者,在阅读通俗文学时会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甚至会瞧不上通俗文学的所谓“故事”。这诚然有一部分是心态上的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从阅读的经验来说,通俗文学的叙述技巧和故事的母体,都没超脱出经典文学的范围中。

正如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一样——既然我们默认为通俗小说讲故事的能力要远高于严肃小说,那为什么通俗小说的生命力,却反而要比严肃文学短得多?为什么今天的文学爱好者依然会读90年代的《白鹿原》、50年代的《茶馆》、30年代的《雷雨》,却没有几个人会去读雪米莉、张扬和张恨水?难道后者讲故事的能力不好吗?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可都是动辄百万册起的销量,是当时最挣钱的作家。但时过境迁,你现在在看到他们的作品,只会觉得“这个梗太老了”。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上说,“故事”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刚需之一,但作为文学类型的“小说”,虽然其直观的展现形式是“故事”,但却并不只有故事。只要把时间尺度稍微放的宽一点,就会发现“故事”对于小说的价值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这让我想到了作家毕飞宇在接受采访时的一个回答。当时记者问他,请问您是否考虑过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一些网络流行语来让自己的作品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呢?

毕飞宇的大概回答是,我曾经也这么想过,但是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网络流行语总会过时的,如果我准备让我的作品在十几年、二十年后还有人看,那么我为了讨好现在的读者而刻意的使用网络流行语是没有必要的。我的写作只使用规范的普通汉语。

难道是毕飞宇不会讲故事吗?恰恰相反,毕飞宇是当下中国作家里讲故事讲的最好的人之一,他在南京大学讲课的讲稿编成的《小说课》,也是当下最好的讲小说和故事写作的书籍之一。但是毕飞宇自己努力的让自己的作品不那么受欢迎,只是因为他觉得文学有更重要的价值。

文学更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文学可以被视为语言的最高规范形式。比如我们现在所讲的普通话,就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这里面的“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实际上这也不是中国如此,英美法德等国家在编纂自己的语言词典时,绝大多数的例句和示范句也都来自于本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

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经典文学的意义,不妨去看两部文艺作品。第一部是韩国人拍的《词典》,里面所讲的是日据时期一群朝鲜人为了对抗日本的奴化教育、保存本民族语言而编纂朝鲜语词典的故事,这里面的朝鲜学者对词语的释义和示范绝大多数都是从经典文学中来。第二部是日本人拍的《编舟记》,其所讲的是一部名为《大渡海》的辞书长达十余年的编辑过程,这里面对辞条和词语的解释,基本上也都来自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么一句话:

大虾,你是GG还是MM?不要是恐龙哇。

10后可能第一眼可能看不懂这句话。80后则会觉得“这都什么年代的词了,这么out的词现在还有人用?这人不会是刚出土的吧?”

但这就是2000年初的时候,网络上最流行的用语。如今才过去了十几年,就已经被完全抛弃了。

而那些受欢迎的故事又如何呢?前两天知乎上有问题在问“流浪的蛤蟆到底是谁?我都不知道他写过什么,怎么在知乎上到处开喷,还有一堆人在舔他?”

在那个问题下,有不少人在解释,当年的蛤蟆影响力有多大,以及他写过那些比较知名的作品。

诚然,那些不了解流量的蛤蟆而提问的人,是有点偏激的。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故事写得好的流浪的蛤蟆,如今已经到了需要同龄人给后一辈人解释和介绍才能让人了解的程度,不也恰恰说明他当年的很多作品,到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看了吗?

实际上都不用说流浪的蛤蟆了,就算是金庸这样声名极盛的人,很多90、00后都已经表示不爱看金庸的小说了。在00后这个群体里,金庸的影响力已经远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

当然,虽然说了这么多,作为一个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我也承认单纯从“讲好故事或者说“能让故事吸引更多的人”这个角度,想要写好故事其实并不容易,那些畅销作家讲故事的能力,也是值得学习的。人民大学的杨庆祥教授曾经说过,他又一次在偶然的情况下买了一套《小时代》,结果看得非常爽,并深深赞叹郭敬明把故事写“爽”的能力,说这是绝大多数作家都不具备的能力。

可是,对于一个想写点有深度作品的人来说,学郭敬明有什么用呢?你说郭敬明故事讲得比贾平凹好,那又如何呢?

最后,我想讲的是,站在商业的角度上说,不同的商品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只要能满足这个群体的要求,这个商品本身就是成功的。所以,法拉利是成功的,大众是成功的,五菱同样也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因为大众的销量比法拉利多,就说大众比法拉利好,甚至认为法拉利应该跟大众学习,那就完全是走错了路。而强行以商业上的成功,或者说“文学类型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或者“文无第一”来作为辩解,那郭敬明就跟海明威同一个档次了?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说,非常离谱。

故事是故事,技巧是技巧。

通俗小说其实是故事本身足够吸引人,满足猎奇心理,满足读者欲望即可,而不是讲故事的技巧多么高超。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理应说明何谓严肃作家,何谓通俗作家。但我不太想说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说不清,反而只会把水搅浑,而且会越聊越偏题。将作家分为严肃的、通俗的,或者纯文学作家,是近代以来的划分。但是有很多通俗作品经典化之后,通常也被认为是严肃作品,诸如狄更斯、小仲马一类。

说不清的问题,我就不说了,只取最大公约数的认知了。

说回来,故事是故事,技巧是技巧。

举个例子:

卡夫卡的《变形记》开头: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某网络小说开头:

一天清晨,张三从昏睡中醒来。叮!欢迎来到XXXX系统……

【如题主所说,不要扯思想、人性之类的,只谈讲故事的技巧】,我们只看叙事技巧,从叙述逻辑和策略来看,这两个小说是完全相同的:

  1. 快速进入主题;2. 零因果叙述的启动方式。

第一点不用多说;第二点零因果叙事几乎是卡夫卡的招牌,注意,这里的零因果是指叙述逻辑上的,也就是说,萨姆沙到底为什么变成了甲虫,文中无交代;隐藏的“非人”、“异化”、“对命运无能为力”这些深刻意义,按照题主的要求,我们不谈。

而网络小说中的系统流,也是零因果展开的,也就是说,单纯从叙述技巧而言,二者无异。区别只在于卡夫卡早了一百多年。


再举一个例子,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一般被认为侦探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的叙事策略是,一个有点呆但并不蠢“我”,和一个智商极高的杜宾——一个非常经典的角色组合。

第一人称利于代入感,天然受限视角又完美契合侦探推理小说的要求,真正的解谜者在叙述地位上趋于次要,利于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谜团,也可以一问一答。

后世的悬疑推理小说多多少少都受到了这一角色安排和叙述策略的影响。

尽管爱伦坡一生写过许多鬼怪小说,但他一般被认为是严肃作家。


不再举例了,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所有叙事策略和技巧,其实在很早以前都已经被探索过了。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jamie-84-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鬼灭之刃游郭篇播出以后,觉得自己品味突然变高了,别的动漫用看不出感觉来”


题主之前只看喜羊羊么……




  

相关话题

  非中文系学生文学功底怎么培养? 
  阅读 PDF 的神器有什么? 
  如何培养爱看书的习惯? 
  如何看待我的这篇文章?未来能否进入文学的殿堂并且占取一席之地? 
  文学是否是抵御 AI 的最后一个阵地? 
  写作上到底存不存在天赋这回事? 
  凉宫春日系列中长门有希的一百本书,哪些值得读? 
  《蜡笔小新》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现代社会坚持读完《资治通鉴》的人有多少,以及有什么感受? 

前一个讨论
马前卒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贬他?
下一个讨论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积累?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