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中国历史的阅读始终围绕着这样一个终极关怀,即“我们是怎样成为我们的”,如果用更规范的说法的话,那就是皇权政治是怎样形成、深化,并影响到我们今日的生活的,而这样一种关怀也成为我历史阅读的主线,以下的推荐也是希望通过下面十本书能够帮助大家对这样一个问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在开始之前还需要解释一下,我在这里推荐有两点偏好,第一,尽量选取新的著作,如果新的著作对经典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深化,那么我会推荐新的著作而非经典著作,基于这个理由我没有推荐顾颉刚、陈寅恪先生的著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已经过时;第二,尽量选取整体性的论述,而非更碎片化的论文集,出于这样一个原因,虽然仇鹿鸣的《长安与河北之间》在断代、主旨上均与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类似,但是出于整体性的考虑我会更推荐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那么下面就开始正式的安利。
第一本推荐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实际上民族史在当前的中国史研究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之所以在一开始推荐这本书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他所涉及的主题是“华夏”族群的形成与深化,虽然王明珂并未着眼于政治史的视角,但是这样一个主题实际上构成了皇权政治的逻辑起点,王明珂在本书中讨论的断代从西周延续到汉代,从宏观上整理了华夏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关系以及华夏形成的过程,为后续的论述提供了整体性的轮廓。第二,从方法上,王明珂在第一章就对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和考古学方法提出了质疑,并从主观认同的角度重新理解族群认同,并对传统的史学方法进行了质疑,从这个角度而言,《华夏边缘》最大的价值在于史观上的突破,通过理解王明珂的事例,有利于打破穿破的英雄史观,在后续的阅读中考量历史书写背后的因素,具体的书评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如何评价王明珂先生的《华夏边缘》?
第二本推荐杜正胜的《编户齐民》,讨论集权帝制的形成显然不能脱离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期),但是碍于史料限制,我们很难从传统史籍中完整的展示出集权帝制的形成,而杜正胜的这本书较早的突破政治史的视角,主要是从社会史入手,通过考察爵制、行政机构、土地、法律、姓氏等问题,梳理出战国后期皇权体制形成的过程,概括而言,其核心思想即“军爵塑造新社会”,即各国通过军功爵制和编户齐民体制将权力深化到基层,提高了国家的动员力和控制力,从而形成与商周时期不同的国家形态,更为直接的展示出皇权体制是怎样形成的。在讨论秦汉帝制形成的众多专著中,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为丰富,而社会史的视角也让本书的视角更偏向基层,使其理论更为扎实,按照日本学界的说法,就是着重关注了“秦汉帝国的形成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本书年代相对较早,随着简牍文献的出土,关于行政规划、土地、法律等问题又产生了新的进展,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参阅其他文献,当然目前来看杜正胜对于军功爵制和编户齐民的核心论述仍然成立。
第三本推荐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在讨论皇权政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时,秦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作为第一个稳定的政权,汉帝国奠定了华夏帝国的基本框架,即使到了宋明时代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汉帝国的影子,因此对于皇权政治的理解不能脱离秦汉时代。而本书结合了思想史,整体性的梳理了两汉的演变,甚至可以直接视为一本《汉代政治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与李开元的“后战国时代”理论相勾连,从关中-关东不同社会形态对立的角度理解秦汉之际的历史,突破了传统的暴秦叙事,使得楚汉时期成为战国与汉代的重要过渡,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视为田余庆《说张楚》一文的具体展开。但是本书同样两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是由于东汉内容是新添加的,因此东汉部分的内容相对而言争议较大,尤其是陈苏镇老师在涉及外戚问题时提出的郭氏集团与阴氏集团的概念目前来看缺乏论证,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格外注意;其次是本书的副标题虽然是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但是本书实际采取的并不是政治文化的视角,而是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仍注重分析思想家与典籍中展示的思想,而政治文化则侧重于更贴近于生活的服饰、口号、象征物等内容,因此陈老师对于政治文化的理解有待商榷。
第四本推荐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平心而论东晋在皇权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实际处于边缘地位,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一,本书在写法上可以被视为政治史典范,甚至被誉为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著作,因此如果对政治史有兴趣的话,那这本书不可不读。第二,田余庆先生在结语中认为东晋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中的变态而非常态,因此反对日本学界“贵族社会”的提法,由此引申的常态-变态理论成为我们理解皇权社会的关键,具体而言常态-变态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子命题:皇权政治已经被作为一种常态塑造出来、作为常态的皇权政治会促使后世向其回归,通过这两个命题我们可以以东晋为切入点,将其前后的历史勾连起来,对于皇权政治怎样被塑造起来的回答需要回到秦汉时代,而皇权政治怎样限制变态的发展则可以从隋唐时代找到回应,当然田余庆先生只是在结语中提出了这一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展开我们会在下面推荐。
第五本推荐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对于北朝的研究一向是中古史的热门领域,之所以推荐这本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本书整体系统的梳理了北朝的崛起过程,展现出五胡时代—北魏时代—北朝时代的连续与发展,这在日益碎片化的历史研究中十分难得,第二,本书同样注重社会史和政治史的结合,尤其注重皇权与门阀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更基础的视角对隋唐帝国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观点上,谷川道雄尤其强调府兵制在强化皇权中的作用,而这一点实际上可与杜正胜对军功爵制的强调进行对比,即在统一帝国形成的过程中,某一军事化的制度往往能起到强化动员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日本语境与中国有所不同,因此有些用语需要注意,除了此前提到的“贵族社会”这一问题外,比如“贤才主义-门阀主义”的提法局限于选官制度本身,没有展现出这一问题背后的政治史意义,因此在中国的语境下不妨将“贤才主义”理解为“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相对立。
第六本推荐阎步克的《波峰与波谷》,实际上本书不属于严格的学术著作,而是科普性质的读物,然而本书对于理解阎步克的学术思路有着重要意义,阎步克老师曾说过自己觉得在政治史领域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过自己的老师田余庆,于是决定专攻制度史,然而阎步克老师在研究制度史时往往都包含着一个政治史的命题,比如在《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书中,阎步克老师通过考察爵制与官职的地位演变,实际上想要展现的是秦汉时代从贵族社会向皇权社会的转变,而这种宏观政治史的关怀被集中展现在《波峰与波谷》这本小书中。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阎步克老师在本书中对田余庆先生的常态-变态理论进行了具体展开,更直接的点出,皇权社会之所以是一种常态并不是因为他在时间上更为漫长,而是因为当处于变态时,依然存在向皇权社会回归的向心力,由此限制了中国社会向变态的路径发展。
第七本推荐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传统上将中晚唐时代视为藩镇割据的衰落时代,因此往往不太重视,而李碧妍的此书则四个区域的藩镇进行整体上的梳理,由此展现了中央与藩镇的互动关系,以及唐帝国怎样从衰落的边缘一步步走向中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河朔藩镇一章中,李碧妍尤其注重作为政治传统的河朔故事怎样限制了河朔藩镇走向独立,而这一点实际上是对常态-变态理论在隋唐时代的体现,并且体现了从秦汉到隋唐,皇权政治文化逐渐走向深化的过程。此外仇鹿鸣的《长安与河北之间》则针对河朔故事与政治文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可以参照阅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或许是因为作者是女性,在本书中多处体现出了历史的温情,比如在论及朔方军的悲剧时,李碧妍写道:“叛乱的根源在于朔方军的骄傲,他们曾是帝国的肱骨,也认为自己必然是帝国永远的肱骨,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因为朝廷从未将他们视为肱骨。”
第八本推荐姚大力的《追寻我们的根源》,本书是十本书中唯一一本的论文集,之所以推荐本书,是因为本书可视为民族史构建的本土资源,他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是从基本概念上梳理了中国、天下、民族、国家意识等基本概念的演变过程,因此可以防止我们将现代概念带入古代民族史研究;第二,如果认为秦汉时代华夏帝国的整体框架已经奠定,那么其后的历史中有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变化呢?姚大力在此提出元清征服王朝实际上体现了与传统华夏帝国不同的另一种国家建构模式,为近现代的疆域和民族意识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秦汉帝国奠定了皇权政治的基础,那么元清时代则实现了皇权政治的多元化。(具体论述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都说胡虏无百年之运,为什么满清可以统治中国269年之久?)
第九本推荐威廉多伊尔的《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在我看来如果想要理解皇权政治对当今中国的影响,那么就需要在与西方国家的对比中展开,而法国因其绝对君主制的传统(虽然对中国历史而言,所谓的绝对君主制只是一种神话)成为一个更为合适的比较对象,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大革命史。本书在一开始做了一个惊为天人的文献综述,梳理了从马克思经典解释到修正派再到后修正派的流变(阅读心得可见如果抛弃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我们该怎样解读法国大革命?),初次阅读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此前关于大革命的知识体系全部撕碎,以我浅薄的见识,以前的阅读经历中只有仇鹿鸣关于魏晋史的文献综述让我感受到了相同的震撼。当然如果此前对大革命史没有太多了解的话,建议跳过文献综述从第四章开始阅读,你会发现阅读体验非常好,威廉多伊尔的文笔非常优美,同时我待会还要着重提一下译者,这本书的正文部分以这样一句话开始:“1786年8月,财政大臣卡隆告诉路易十六,他的王国快要破产了。”(我为什么想到了百年孤独的开头hhh),全书分别从财政恶化、宫廷矛盾等方面入手展示了旧制度末期法国的形势,在第一次阅读时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此时的情形与明末或清末的状况谜之相似。作者属于注重史实的修正派,所以全书并不涉及太多理论建构,以史实的分析为主,总而言之无论从内容、文笔还是学术史价值而言,这本书都是最适合新人入目大革命史的一本书了。
第十本书推荐新文化史林亨特的《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这是我个人读过关于大革命最好的著作,并且是彻底更新了我的历史观的著作,全书由经典的社会史与文化史组成,林亨特分别称之为革命的社会学与诗学,并且在序言中说:“之所以将革命的诗学放在第一部分不是认为他比社会学更重要,而是为了震撼那些经典的社会史读者”,实话实说她的目的达到了,她从修辞、服饰、象征物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革命者是如何被法国的政治文化所影响,并进一步塑造革命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林亨特这部经典,那就是“真正创造大革命的,不是人权宣言,而是革命者的演说”,林亨特这部著作体现了新文化史的特征,那就是比起思想本身,他们关注作为心态或思潮的政治文化,比起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他们更关注革命是怎么传播并被接受的,林亨特关于大革命“修辞学假设”的理论,可能是新文化史最好的注脚,也是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大革命极为有效的历史学解释。最后,林亨特本身的文笔也非常富有感情,他的最后一章本是关于社会学视角下“社会中介”的解读,但是却用了大量篇幅去赞美革命时代的共和主义者,以下摘录部分原文:“共和派信奉这些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对政治现代化有用,或是竭力避免被挤出历史舞台,1790年代,他们才刚刚走上历史舞台,在长远的19和20世纪的历史上,共和派是运动的政党,是未来的人类。他们是第二和第三共和国的先驱,而不是第一和第二帝国的前身,他们一时的失败掩盖不了长远的胜利光芒。”
最后做一个总结,上述的十本书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侧重点:皇权社会的形成与深化、传统汉族王朝向元清多元帝国的转化、作为对比的法国近代化历程,通过这十本书的阅读,相信能够为大家整理出一开始问题的框架,即“我们是怎样成为我们的。”
说不上“十佳”吧。
有些朋友问过我学习战国历史的经验,在这里我把我的书单列出来。
列书单之前,我这里也想说一点我个人的观点。
个人认为,无论男女,也无论是否是历史爱好者,战国历史都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原因有三点:
一在权谋。
战国时期正处于早期国家转向成熟的阶段,所谓“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两者其实互成因果,列国的外交无定数导致官僚的左右投机,而官僚的左右投机又会进一步导致外交无定数。
也正因这一社会特点,致使战国时期的权谋活动有很多是以全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势下进行的。阅读战国历史时,我们能更直白地看到权谋活动的基本运作。
看了这些之后,不见得我们一定就会阴谁一把,算谁一回,但回过头来看以前很多人做过的很多事,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这里,我特别不建议一些朋友过于痴迷一些把政治人物低智化的文艺作品。比如,秦国的七代君主全是明君,六国的历代君主全是弱智,这一类读物。说起来,把六国君主定位为弱智无疑是对秦君的最大贬低,也严重扭曲了中国“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本来面貌。
二在变革。
前面说了,春秋及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又何尝不是。
如果你认真看战国历史的话,会发现战国时期的变革和今天我们的变革有太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太多不相同的地方。两者可以相互借鉴,通过相同的地方找出人类活动的共性,通过不同的地方找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对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相当的帮助。
就这一点,我建议一些朋友切勿因为历史书籍的段落划分,就把战国时期的变革想象成通过某一次孤立的政治运动就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忽视了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痛苦、血腥的过程。
比较典型的,就是有些朋友会误以为商鞅变法就是秦国变革的全部,甚至还有一个不看书的中学生觉得我说商鞅变法不是全部就认为我亵渎了法家,天天追着我骂,说秦献公变法是我“发明”的。
这个人虽然无知和可笑,但说起来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偏执地持这一观点,既看不清过去,也看不懂现在。
三在洗牌。
在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全面取代“奴隶主阶级”的过程。这里的“奴隶主阶级”说起来是一种类奴隶主类封建主的世袭贵族阶级,这里暂且称之为“奴隶主阶级”。
在战国前期,士人在卿大夫取代诸侯的动荡中上位。
到了战国中前期的变法潮期间,这些士人已通过土地兼并发展为“富者田通阡陌”的大地主。
再到战国末期,这些大地主已经公开在列国间骑墙,赵、齐一类诸侯国的朝堂甚至出现了坍塌式的官僚变节。
到了秦王朝短暂的12年中,随着列国关卡的开放,和车同轨、书同文的贯通,大地主阶级的扩张自然不可能遏制,而秦廷内部也出现蒙氏、王氏、冯氏等重臣的进一步家族化和世袭化。
在这种大环境下,发生于秦始皇末期的“焚书”事件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注意,所谓的“焚书”其实并不是真的要摧毁某些学派的书籍,而是只允许秦廷的70个以上博士官收藏诸子百家的书籍,其余士人收藏的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书籍全部焚毁,本质上是在给上述博士官背后的大地主家族搞知识垄断。
以上内容见《秦始皇本纪》原文。就连这一点都有出来秀智商的中学生说是我“发明”的,你看读书的重要性...
就秦廷的政治诉求而言,其中固然有加强专制的一面,但大地主进行知识垄断也是加强专制中的一部分。事实上,这无疑是秦廷对一部分大地主家族的笼络。
不过,这种笼络也并没能维持太平多久。在秦始皇死后,下层士人陈胜、吴广冒大地主“扶苏”、“项燕”之名起事,而后各地的大地主要么自立,要么打着旧公室的旗号响应,最终秦公室作为最后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残留也被从这个世界上抹除。
当然,即使如此,秦廷的“焚书”政策还是不可能终止。它改名叫“挟书令”继续盘旋在华夏大地的上空,直到汉文帝一朝时才被废止。
这个时候大地主阶级早已坐稳了他们的位置,中国也就此向着门阀时代前进。
如果说,战国时期及其后短暂的秦朝、项楚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或“帝国时代”的开端,那看懂这一时期的历史时期无论如何都对我们看后来的历史是有巨大帮助的。
下面说一下我的书单。
1、杨宽《战国史》。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我感觉,是看一遍很容易,但很多细节想看懂不容易。
先强调一点,有三个章节很多朋友很有可能会跳过,不过又非常重要,就是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这个章节看起来有点乏味,但这个是基础中的基础。你碰见有些人不知道哪些是伪作,或者不知道《史记》和《资治通鉴》里存在的时间错位,沟通起来真的很困难。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两章读起来可能也没什么意思,但切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看明白这两个章节,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国时期和春秋有这样的区别,又为什么和汉代有那样的不同。
在这里,我们还有特别说一点,就是:
杨宽《战国史》其实相比于之前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很多颠覆性的内容,但粗读的话可能感觉不太明显,很容易忽略。
比如,在P325页,作者就魏国迁都大梁解释为受到秦、赵、韩三国包围。
原文是“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形势就岌岌可危”。
初看的话,你可能也像我一样没觉得“岌岌可危”这个措辞的意义,单纯觉得魏国在这个位置定都不太好受,并没有觉得秦国能给魏国造成多大的威胁。
不过,如果你在认真阅读《战国史》和《战国史料编年缉证》以后,会发现其实秦国在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献公四朝时对魏国的反击就已经十分凶狠,这里面固然有阴晋之战的失败,但秦国在这一阶段确实已逐渐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
从这一点看的话,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绝非弱国,魏国在当时虽然实力上还是超过秦国,但受制于汾河谷地狭窄的空间和背后秦国接连不断地敲打,形势确实很不乐观。此时,迁都到缓冲空间更为开阔的大梁地区也就是刻不容缓的了。
再比如,在P457年,作者就秦始皇继位前的形势,称“到了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的完成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水到渠成’的境地”。表面上看,沿用了之前历史学家认为秦昭襄王后期即将完成统一的说法。
但如果我们稍稍往前看一点,在P454页,作者就谈到:
“自从魏国信陵君救赵破秦后,整个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秦国暂时减轻了对山东六国的压力。但是山东六国并没有能够振作起来,只是各自图谋兼并土地。不仅魏、楚两国趁战胜秦的余威向东进行兼并,赵、燕两国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因而秦国得以找寻机会,陆续攻取三晋的土地,进一步把六国全部兼并了。”
从以上内容看,作者提到了一个之前史学家并未提过的观点——其实在秦昭襄王逝世以后六国并不是完全没有对抗秦国的实力,秦国之所以能够兼并列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列国战胜秦国以后的相互兼并。
现在再回看P457页“水到渠成”一句的上文:
“魏、楚等国虽然一时取得胜利,在东方有所扩展,但是没有能够削弱秦国的力量。秦国在稍事整顿后,就继续进行了统一战争,.....秦国进行统一战争就名正言顺了。”
如果结合以上两处及其他段落看的话,杨宽先生的观点确实和其他历史学家有相当大的区别。
他认为,秦昭襄王后期及秦庄襄王时期的战争本身是失败的,但一者没有让秦国付出伤筋动骨的代价,二者客观上促成了魏、楚、赵在东方的兼并乃至火并,由此形成了“水到渠成”的统一趋势。
在明确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再看秦始皇继位初期,秦国为什么会一度被庞煖攻到了蕞,而后又为什么要长期使用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远攻近交”策略,为什么还要投入重金实施金元攻势构建间谍网,另外还解释了为什么战国末期依旧会有“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说法,以及昌平君最终的叛秦归楚。
相比之下,其他历史学家的观点就上述内容来说就解释地没那么通了。
总之,《战国史》应当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书,在不同阶段总有不同收获。
2、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
先说一点,这本书不是太好买,而且十分难啃。不过,这本书与《战国史》对照阅读很有意思。
该书由于不存在战国的断代,因此内容会从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再至战国时期,时间跨度约为6个世纪左右,可谓一气呵成。
但是吧,有一点真得说一下。作者的一些观点显得有些激进,论证也说不上十分严密。
比如,作者认为魏惠王称王的时间节点更有可能是在继位初期,而非逢泽之会以后,另外他认为逢泽之会的盟主并非魏惠王而是秦孝公。
就这些内容,我个人认为作为普通读者没必要大加鞭挞,而是应当把它视为一个重要的“亮点”。
因为,如果你把这些内容和《战国史》对照着看,分析两者的区别,会大有收获。无论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至少能看到另一种可能性,即使你认为晁福林先生提出的一些可能性并不成立,但也可以进一步巩固你对原有观点的认知。
总之,只要懂得辩证的角度看问题,这本书相当可读。
3、杨宽《西周史》,童书业《春秋史》,吕思勉《秦汉史》
这里说一下的我的阅读顺序。我是在阅读《战国史》以后,先阅读《春秋史》,再阅读的《西周史》,最后阅读的《秦汉史》。
为什么要阅读这三本书,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历史学上虽然存在人为的断代,但真实的时间长河中并不存在断代的闸门。
在这里,还是再重申一句,千万别跳过农业、工业、社会结构这三个章节。
尤其杨宽《西周史》中有关井田制的论述是重中之重:
作者认为,所谓的井田制应当是农民在贵族的“监督”下耕作面积十分广阔的公田,再回去自行耕作私田。
从这一点上看的话,井田制当然不是奴隶制。不过,你要换位思考想象一下,如果屏幕前的你我就是井田制下的农民,在贵族的“监督”下用石制农具吭吭唧唧地耕做完大面积的公田,回去究竟有多少精力能用来耕作私田?私田的产出除了能勉强维持生活以外,究竟还能有多少剩余?而且此外还有没完没了的徭役。找到这个视角以后,虽然从社会科学的任何一个角度上看我都称不上是奴隶,但就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我就是奴隶,跟我扯这定义那定义都不过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
上述内容对我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此之前,我也纠结过夏、商、周到底是不是奴隶社会,中国到底有没有奴隶社会这个问题。
但如果杨宽《西周史》的论述符合历史事实的话,至少对我这种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上述问题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了。因为当时的剥削阶级拥有远比奴隶制更广泛的剥削方式,想想大规模蓄奴也怪操心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形成类似地中海世界的奴隶社会。
以上内容只是我的个人阅读心得,仅供参考。估计很多朋友不一定认同我的想法,不过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充分认识战国之前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战国之后的社会又变成了什么样,在前后对比之后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战国时代的社会环境。
4、杨宽《战国史料编年缉证》,中华书局缪文远译注《战国策》
还是重申这点,《战国史料编年缉证》前面有关战国史料特点和考证的章节,缪文远译注《战国策》的前言,千万不能跳过。
《战国史料编年缉证》,是杨宽先生把《史记》、《战国策》、《竹书记年》、《编年记》、《汉书》及诸子百家等著作中涉及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事件以事件顺序进行的整理。
个人十分推崇这本书。简单来说,我认为《战国史料编年缉证》让战国历史的讲述变得有血有肉。
如果你要认真看的话,会发现作者把某些历史事件放在某一年的理由有些牵强,不过结合当时列国间的政治运作看,又十分的合理。
对比缪文远译注的《战国策》的话,你会发现杨宽先生和缪文远先生对有些历史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有很大的差别。缪文远先生在每一篇上面会有自己对当时政治活动的分析,要说起来也很有道理。
仔细对比两者的差别的话,会发现两者思路上的区别。还是那句话,你最终倾向于谁的观点无所谓,但在对比下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历史事件乃至整个脉络的认识。
5、林剑鸣《秦史稿》,沈长云《赵国史稿》,李玉洁《楚国史》、《魏国史》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的列国史有两部,是李玉洁《齐史稿》,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这两部我没看过。
另外,我没有找到关于韩国的历史书籍。希望了解的朋友进行补充。
个人最喜欢沈长云《赵国史稿》。
这里特别提一句,李玉洁女士的著作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比如把卫、鲁的灭亡时间写成战国初期,把历代魏君的总数数错了等等,应该是笔误,注意辨别即可。另外有关一些政治局势的分析有点奇怪,比如她认为秦昭襄王逝世以后,列国对秦国的反击不过像羊群围攻猛虎一般无力,这一点显然是和已知史料相违背的。
6、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1955年开始编撰,1972年编印完竣,1974年至1979年又进行过修订。
不过,也就是在该书编印完竣至修订的这一阶段,大陆在银雀山、睡虎地、马王堆等地出土了一系列重要文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代战争史》也就存在了相当的局限性。比如,在第三卷第五章,就沿用了“苏秦合纵”这一伪作之说,此后对合纵连横的阐述相比于《战国史》而言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不过,这里我们依旧推荐这部书,是因为它是为数不多以军事角度分析战国历史的书籍。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相比于历史学家而言,该书编者在P207论战国后期一节中特别强调了魏冉掌秦政时期的重要贡献,而对范雎时期的评价则是“可知昭襄王之扩张事业,已随魏冉黜废而止步向下坡,是则范雎诚无大益于昭襄王”。
对比看的话,举个典型的例子,林剑鸣《秦史稿》中认为秦始皇时期的战争是沿用了范雎时期的“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点看上去了说得过去,看细究起来无法解释长期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举动,更无法解释秦昭襄王后期及秦庄襄王时期的严重失败。
再对比杨宽《战国史》的话,在P442就“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段落中,只是单纯复述了一遍“远交近攻”,重点还是放在了“攻人”,最后的结论是“要攻城而兼攻人,这是十分重要的”。不过,这句话明显有点正确的废话的意思,攻城肯定是要兼攻人的。也许有人会把这句话理解成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联想到了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巨大的斩首数字。可就《战国史》中的内容看,其中虽然梳理了秦国对列国杀伤的记录,然书中也明确指出了魏、赵、楚三国在伊阙之战、长平之战、鄢郢之战之后乃至战国末期的强悍实力,一定要强调秦昭襄王时期“攻人”与统一六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显然是不合理的。
结合《中国历代战争史》中对魏冉时期及范雎时期的分析,再阅读《战国史》的相关段落,我们会发现范雎时期和吕不韦时期、始皇亲政时期有着很大的区别。假若认定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能直接一杆子捅到秦灭六国,并不合理。
不过,这里还是强调一点,《中国历代战争史》的还是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它认为连横和”远交近攻”是一回事,并对魏冉末期的近交远攻持否定态度,魏文侯时期、田文时期、张仪时期的近交远攻则干脆不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史料不足的局限性,一方面也可能其终归是军事大学的专业军事著作,面向大众的版本很有可能和内部版本有所区别。不排除当局认为,近交远攻的重要军事意义没必要向公众说明。
7、吴晓波《浩荡两千年》、《跌宕一百年》、《激荡三十年》:
看上去与战国史无关,但从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变革回看“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相信你的收获远比我唠叨的这些要多不少。
8、准备看但目前还没有看的书:
以下为个人计划阅读的顺序
林屋公子《先秦古国志》
林屋公子《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孙闻博《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夏利亚《睡虎地秦简文字集译》
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如有其他推荐,欢迎评论区补充,我会加到答案上。
这问题下,遍地营销号,一个个的放商品链接放的勤,自己没有一个能拿出真书来的。你自己都没买,还想让观众买?坑啥子呢?
推荐几个我自己看过的比较有意思的书吧,都是我在我书架上挑出来的,我没有的书我也不说。
思来想去貌似也凑不够十个了,想到哪算哪吧。
但是我说的都是我自己手头有的书,边翻着书边给大家讲讲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1、开头先说个简单的,这本《俗世奇人》。
作者是冯骥才先生。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并且这本书里有几篇貌似频繁出现在小中高的语文试卷中。。
简单来说这本书中介绍了天津早年一些技艺高超的匠人的故事。
有大家熟悉的泥人张,刷子李,还有苏七块。
故事其实都很简单,有些寓意倒也浅显,但也内藏精品。
这一次我要举的例子就是《苏七块》的故事。
说起来今天有个新闻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
备受瞩目的周先生,就是那位“窃·格瓦拉”出狱后拒绝了所有的高薪邀请,表示再多的钱也不会去打工,打算回家种地。
当我看到这篇新闻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了这篇《苏七块》。
周先生是给自己生活方式立下“规矩”,苏七块是给自己行医立下“规矩”。
不管对或者不对,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或许这有很大的长远的意义,也或者这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是规矩既然立了,就坚守到底。
当初看到苏七块时,我就理解不了。现在看到周先生,我还是理解不了。但是我与《苏七块》中的主人公一样,打心眼里佩服这事这理这人。
就凭这篇故事,这本书就值得收藏。
2、再说一本轻松的,《西游日记》。
今何在的西游作品之一,可能他写的《悟空传》看过的听过的人更多,但是我并不想推荐悟空传。
《悟空传》太过深沉,每次看完我都头疼,而且我也真心觉得那本书写的一般。
而《西游日记》就不一样了,我诚心的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幽默感最强的书。
今何在的写作巅峰时期的实力确实是厉害,这本书将高级的现代幽默融入到西游故事中,并且还继续暗喻了今何在的西游思想(和一些比较危险的隐喻),我觉得比《悟空传》那种简单直接地深沉要高级的多。
下面我随手翻几张给大家看一下吧。
上面这张是我认为全本最有意思的一则笑话。
下面再来个有意思点的。
3、还是把名著之类的放在后面吧,这一本讲一个“俗”一点的,《三体》。作者我们也都知道是刘慈欣。
我就不讲那些“名人名言”和那些梗了,这一次我们只看这一小段话。
此时的罗辑已经被全人类彻底的抛弃,甚至在搭车的时候被人认出来后都要被“请”下车。他带着铁锹和手枪为自己选好了坟墓的位置,并且可以终结自己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做,就是替全人类直面三体文明,将无敌的筹码与自己的生命共同摆上赌桌,为人类赢来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这短短的一段话经历了太长的铺垫,基本两本书厚厚的内容都是为了凝结为这一句话,让看到这里的人不禁全身战栗。我看过很多小说,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屈指可数。
4、该说国外的了,这一本也很有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者是加拿大的扬·马特尔。译者是姚媛。
其实那个“派”字应该是圆周率那个派,但是我打不出来,那就打“派”吧。
这本书有很多人看完以后喜欢用各种阴谋论来解读,其实我很不喜欢用阴谋论来评价作品,这是没有意义的。
我要说我不喜欢阴谋论,可能原本有些看到这里感觉很兴奋的读者一下子就要生气了,因为他们就是信奉阴谋论,他们认为用阴谋论来解读小说才代表他们把小说“看透了”。
但是我认为阴谋论是对作者如此详尽的描写与这么精湛的文笔的亵渎。人家作者辛辛苦苦写的这么多这么详细的故事,就是为了让你看什么派就是老虎然后吃了自己老妈这种低级的阴谋论的?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来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理念,那么就是在书中“上帝”是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本宗教书籍,他向我们深刻的阐述了“上帝”这个概念,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不是印度教的上帝,也不是穆斯林的上帝。是说一种没有经过宗教改变的或者说融合所有宗教思想的“纯正”的上帝,那是怎样的存在?那样的上帝会带来什么样的理念?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在任何一家信仰上帝宗教里,都是“十恶不赦”的思想。
你都已经信了我们宗教的上帝,怎么能在去信其他那些宗教的上帝呢?他们对于上帝的解读和理解是与我们不一样的。
而主人公派就做到了,派同时信仰了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样的人在三家任何一家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异教徒。
然而这个“异教徒”却因为上帝的存在而获得了救赎。
没错,是因为上帝的“存在”。
上帝存在于哪里?又为何会救这个异教徒?真正的对于上帝的信仰理解应该是怎样的?
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诠释。
这种思想倒是与我一直以来对上帝的见解不谋而合,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具体解读详细展开来讲太长了,我就不写了,大家可以带着问题自己去书中找答案。
当然,抛开这一点,这本书依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对于在海洋上的生存和与老虎的互动都非常有意思。
这本书的内封面非常好看,给大家拍照看一下。
5、这可能是最后一本了,《海底两万里》。
不需要多介绍的书,凡尔纳最经典的作品。
(照片上这本书,是我后来又买的,最开始那一本,早已不知在何处了。这个封面莫名的有点克苏鲁的意味。。)
我第一次见到《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时我还在上小学,是在超市的书籍区,当时我在那里读到了这本书,但是当我父母叫我回家时我下意识的没有敢让他们帮我买,因为小孩子嘛有时候就是不敢要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直到晚上回家后我依然对这本书念念不忘,兴奋的拉着我爸妈讲这本书的故事。
最终我爸在第二天又去了那家超市。我在学校上课时,班主任把我叫出去,说我爸给我打了电话,我接过电话原来是我爸找不到那本书在什么地方,而一夜过去我依然记忆深刻,我兴奋的远程指挥着我爸帮我买到了这本书。
从那以后在好长时间里,我在学校里拒绝了大量的课下娱乐活动,专心看书,除了《海底两万里》以外还看了其他几本凡尔纳的作品,之后又看了好多各类的中外名著。那段时期可能是我人生中阅读量与阅读质量最高的一段时期了。
《海底两万里》,这是一本非常浪漫的书,乘坐着强劲的潜水艇鹦鹉螺号遨游在大海中,从北冰洋到南极洲,从大西洋到印度洋,从沉船的宝藏到亚特兰蒂斯遗迹,从精美的贝壳到庞大的章鱼。
所有关于海洋的想象都在这本书里,一百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的作品中,关于海洋与海底的描写依然没能超脱于凡尔纳的想象之外。
如果您还没有读过这本书,那么我恳求您一定要读一下试试。这是人类想象力的一个巅峰,要知道在凡尔纳生活的时期,别说潜水艇,差不多连电灯都没有呢。
暂时在家中翻了翻书架只找到这五本值得介绍的书,其他的书主要是都比较“闲”,虽然我都很喜欢,但是就不适合拿来推荐了。
这件事倒是给了我一些启发,以后再选购书时可以选择一些自己看完以后可以给朋友们介绍推荐的书。
其实还有很多不错的书我要么是送人了要么是在几次搬家中弄丢了,确实颇为可惜。书不贵,我也没有那种一定要当初那一本的那种怀旧的心理。就是没了书,仅凭空回忆,确实很难准确的想起自己曾经看过哪些书。
现在说的这几本书,都是我在书架上挨个找着挑出来的。就凭这一点,就比这个回答里一大半的回答者要强了。
说了很多,主要是看这问题因为某些原因热度较高,我也不想趁机放什么购买链接挣那几毛钱的佣金,也没争胜之心。主要是趁着热度,或许写出来能有人看,那我就很开心了。
最后,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一下能看到最后的朋友,感谢您花这么长时间看了我拙劣的文字。谢谢。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谢邀,关于19世纪的西班牙的书,我看过不少,几乎全部是英文或西班牙文的,列举一些:
Spain, 1833-2002: People and State,by Mary Vincent这本讲了西班牙从1833年费尔南多七世去世后,围绕王位继承爆发的第一次卡洛斯战争到2002年的历史。
The End of the Spanish Empire, 1898-1923,by Sebastian Balfour这本讲了西班牙从1898年美西战争惨败到1923年里维拉借助里夫战争前期西班牙的惨败建立军人政权的历史,并且详细阐述了西班牙帝国终结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根源。
The Peninsular War: A New History,by Charles Esdaile这本是维多利亚时代西班牙的前传,讲了半岛战争及其前后的西班牙,既有各次战役和游击战,也有对于这一时期西班牙社会、经济的描写。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Spain: From the Napoleonic Era to the International War on Terror,by Wayne H. Bowen,这本书讲了西班牙从拿破仑时代到反恐战争的军事史,其中对三次卡洛斯战争和西班牙的军事改革的描写十分详细。
Bourbon Spain,by John Lynch,这本是讲波旁王朝西班牙从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1808年半岛战争开始时的历史,虽然不是维多利亚时代,但是讲西班牙波旁改革时期的变革非常详细,我超级喜欢这本书,所以推荐一下。
Imagining Spain : historical myth & national identity, by Henry Kamen,这本书讲了西班牙从19世纪开始塑造民族认同的历史。
The Origins of Military Power in Spain 1800-1854,by E. Christiansen,这本书讲了拿破仑战争前到1854年自由派军事政变前,西班牙军事的发展史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找到出处的先想起这么多,别的以后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