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第3页

              

user avatar   huang-le-ting-08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很多留学生出国就是混学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本质上提高,留国外自然是留不下,回国自然也免不了处处遭排挤,能快乐就怪了!

周所周知,英联邦国家的授课型硕士就是漂白剂,一堆三本找不到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跑出去刷个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授课型硕士就是专门骗国际生学费的,当地国家的本地人根本不读!


user avatar   qiu-qiu-37-98-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很多留学生根本不是他们吹嘘的“高学历精英”,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过得很惨。


比如国外的那种只上课不搞研究没有导师没有课题组没有办公室的根本不是研究生的课程硕士们,留学的时候拿不到奖学金,靠着自己父母的血汗钱供着,在国外上上水课不学无术,对国内亲戚朋友或者在网上还可以吹吹牛逼。可是,等到回国就业(大部分人根本无法留在发达国家,没那个本事)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原形毕露,要知识没知识(国外课程硕士课程量少,学制短,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硕士一共从头到尾也就七门课),要技能没技能(国外根本没时间教具体技能),要研究能力没研究能力(课程硕士根本不是研究生)。


领导轻视他们,同事鄙视他们,父母厌恶他们,亲戚笑话他们,一个月5000块钱工资拿着,便宜的盒饭外卖吃着,二线三线城市呆着或者北上广月光族当着(没房,只能租房住),天天996,对象也找不到,又没有考研考博考公的能力和勇气,只能每天上上知乎,在小隔间里用破旧的键盘敲下“我家境……”“QS……”“世界百强……”“毕业直接继承巨额遗产……”之类的妄语聊以慰藉。


能快乐吗?!


哈哈!!


哈哈!!!


笑死我了。


补充一个课程硕士的真实求职故事,笑死我了:

留学生求职心酸路:从互联网大厂找到月薪2000创业公司


在此,再补充一个我以前关于分析课程硕士性质的著名回答,也是我的镇山之宝,已经获得15000多个赞!推荐给大家!!

为什么国内985硕看不起国外的硕士?


--------------------------------------------------------------

评论里边好多课程硕士破防啦!!


PS: 评论区好多人吹美国,说我在瑞典工作是因为我科研水平不行。快歇菜吧,美国新冠累计感染都4800万人了,占人口的七分之一,现在这个情况我才不去呢。我早就看出美国医疗体系垃圾,治安又很差劲,所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就赶紧跑路了。


嫉妒吧。


嘿嘿。


user avatar   xin-20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留学生

都不快乐?

什么叫很多,什么叫都?

快乐是什么?

把一个回国这个行为,用快乐和不快乐,来区分,是真的有点那个了。

我上学时候,虽然学得很烂,但是快乐啊。工作以后,压力大,那当然是不快乐了。。我是不是为了快乐就应该永远上学?

留学生,之所以叫留学生是因为在外国只是学习,那当然是快乐的。但是回国后,肯定是工作,那一定有坎坷,是不快乐的。

相信这种感受是通用的。

必然的。明白吧。

快乐有廉价的有高级的。只有受过挫折后,客服困难以后的快乐才是感受深的快乐。


user avatar   the-colored-brow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多答案没一个提星空的,你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明粉。。。

我在大明第一次从实验室出来看到银河的时候直接破防了,TMD,为什么我们没法去别的星球旅行,为什么连太空都上不了。。。

自此之后我一部科幻片都没看过,不敢看了。。。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本质上其实还是一种心态,怀念过去,回忆中的一切都会加上滤镜的。更何况留学的时候本来就是一生中少有的无需为钱和生活烦恼,可以支配不少钱,又远离了过去的社会关系,可以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干什么,还年轻。人生能有什么时候比这时候更快乐?

像我第一次回国工作之后就陷入了持续的抑郁情绪,虽然工作其实算还不错,但毕竟比不过留学时候的生活。不过来回几次之后就慢慢看开了,过去的时光就已经过去了,那个青春,自由,快乐,鲜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user avatar   che-gan-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心理学家德布拉喀什曾经说


“一个人越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就可能会撒谎”


翻译一下就是


“越爱面子的人,就越容易撒谎”


作为装逼外壳的朋友圈


自然也就是是全世界最大的谎言集散中心


每一条朋友圈,都有着它背面的故事


今天让tututu带大家看一看,一位叫做JASON的“留学生”2020年朋友圈背后的故事——



3月10号,JASON坐上回国飞机的同时,他正在朋友圈里抱怨着取消机票花的五十多万:




然而在朋友圈的背面:



当然,JASON才不会告诉他老爸自己只花了两万:



3月12号,JASON终于回到了国内,在上海开始接受14天的隔离。


在朋友圈的JASON是百无聊赖的:


而朋友圈背后的Jason每天微信都聊不过来:





3月27号,JASON终于结束了隔离


结束隔离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去蹦迪:


然而在朋友圈的背面,JASON正在跟夜店销售紧急磋商着:



4月份29日JASON开始随着大流在全国各地蹦迪


从北京到成都,从上海到广州


朋友圈里Jason是那个一掷千金的富二代:



在朋友圈的背面


他作为一个15人A卡组织的小领导也是呼风唤雨:



5月1日


在成都连着三天没有满分的Jason开始在朋友圈怒喷国内蹦迪圈乱象



然而在朋友圈的背面


藏着Jason崩溃的故事:




6月12日 无聊至极的Jason开始玩起了小红书


通过小红书的#无社交TAG,他认识了一个又一个女孩:




然而在朋友圈的背面,两个人都是心怀鬼胎…



这是Jason的聊天界面




Nini的聊天界面



两个人都把对方当成了傻白甜,以为能够轻而易举的把对方划入鱼塘。


小红书无社交TAG之下,就是中国年轻一代最强海王海后的战争。



7月15日在家里无聊的Jason又和朋友们一起去了趟三亚


在Jason的朋友圈里他是一个人包了一辆游艇的的富二代:




但只要你和Jason的共同好友稍微多一点点,这将会是你刷到朋友圈的样子:




10月份终于开学了,Jason开始上起了网课,朋友圈里的他是认真学习的模样



但在朋友圈的背后,他和老爸要起钱来更加勤奋:



11月15日,Jason又在朋友圈PO了他的新IPHONE12



然而在朋友圈的背面:



12月19日Jason为自己做了今年的年终总结:


然而在这份年终总结的背后:



本文纯属虚构,改编自部分留学生的真实行为


如有雷同,讽刺的必然就是你



大家好,我是tututu,更多有趣夜店内容,请关注我的的公众号,满分激光枪。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许多答案都从中国外国的硬性差别来分析,但实际上哪有这么复杂。

不只是留学生,一切出国人员,只要他们在出国期间可以定期回国休假和探亲,不是在国外长期回不来,那么当他们结束了国外的生活回到国内稳定生活,他们都会有失落感。

因为活动空间变小了。

人总是愿意走南闯北见世面发现新东西的。留学生们在国外见识了不同的风景,开阔了视野。但同时,他们可以定期回国休假探亲,平时也可以方便的,和在国内一样的方法和国内交流。以前没有网络,越洋电话很贵,留学生很难和国内交流,时间一长难免思乡,回国会觉得很舒服,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但是现在,和父母随时视频联系,国内网站APP随时跟,完全没有滞后和隔离。等于就是说,留学生们既开阔了国际的视野,也避免了离家的疏离。相当于享受了双倍的活动空间

那么当他们结束留学生活回国稳定下来之后,这种双倍活动空间就消失了。好比原来的房子是100平米,后来又买了邻居家的,打通了墙变成了200平米。虽然100平米一般家庭已经可以了,但是200平米更大,而大就是爽。多出来的空间哪怕空在那里什么都不放,看着也爽。结果这多买的房子又卖了,墙重新封上,面积回到100平米。100平米当然不错,以前就是这么住过来的,没啥问题。但是就是不爽。感觉憋屈了。

这也算是人之常情。


user avatar   Ann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

那群说回国才能快乐的留学生们真的回来了。

那群说国外才是水深火热无法生存的学生们真的出国了。


几年前我刚出国的时候,那会儿知乎上还没多少年轻人出国。

所以那会儿我的知乎主页上推送的问题一般是:

不光是知乎,就连海外的留学生也是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在国外根本赚不了什么钱,也没什么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

而我们的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回国又能报效祖国,又能抓住机会,成为一只连翅膀都不需要有,只要身在风口上就能肆意飞翔的猪。

五六年过去了。

那群留学生真的回来了。

你们再看看这问题下的其他回答,自然就可以品出来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了。

其实快不快乐的无所谓。

国内有国内的好,国外有国外的好。

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快乐的。

作为大多数留学生来说,至少你们曾经有个体验的机会,这就已经胜过国内90%的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人了。

面对逆境,如果只会抱怨,那真的是对不起你们的高学历。

还不如多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生活的更好。


user avatar   liu-yu-96-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2002-2014年在德国留学了12年,学音乐,钢琴和指挥,我也是国内不多的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德国学的指挥,目前在大学教书。

其实并没有觉得回国不快乐。国内有国内的烦恼,国外也一样。我本来也期望在德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事业。但是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发现了,最好的机会都是给德国人或者欧洲人的,反正轮不到我头上,我教授对我虽然很好,但是他还是把比如比赛的名额给我一个德国师兄,最好这货根本没准备比赛,弃权了。我准备得巨好的考试,考完所有乐团的人和同学都祝贺我时候我得到的结果是没通过,而另外一个准备得一团糟的德国同学通过了。几次比赛也是莫名其妙的,因为我没钱参加那些大师班,我也不认识一些人,所以也就没啥比赛的缘分了,而去歌剧院熬着,我也觉得很没劲,起步价我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我一个师兄都是第一指挥了,还得到处教学生养家,我也觉得比较郁闷。从这些方面看,我就知道在德国这片地方很难靠自己的努力去拼出自己的事业,说难听点,我就算要当狗,巴结别人,我也巴结咱们自己人,我也不会去巴结洋人。因为洋人再怎么样也不会拿我们当自己人的。

回国当然有代价,起码特别好的音乐会看起来就费劲了,做大学老师的时候学生的水平简直可以把人气个半死,总是得跟教务处斗智斗勇跟官僚主义一刀切死磕。由于没在国内读过音乐学院我基本上在行业圈子里也基本上是透明人,但是好在有几个朋友还帮我介绍些乐团,每年做点事情,也没什么不好的。回国最舒服的还是胃,我经常戏称我就去为了口吃的回国的。人一辈子怎么活都是活,能用自己的手艺让家人活的还不错,能培养点学生,让想学专业的学生找到一个学习的路径学点东西,我觉得我就很满足了。

在国内做职业确实也比较尴尬,因为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太多,而且人情确实也是个问题。但是呢,关键时刻还是可以靠本事立足的。我去年就在某个下午4点半接到本地乐团的电话让我去接手晚上7点的演出而且大部分作品我没演过,这种活不夸张的说,也不是谁都能接的,我接了而且扛下了了,虽然这种活不能说有啥质量,因为我知道保证所有基本盘速度不出问题就好,我也没法改变我认为不太理想的地方,但是就这也不是谁都行的。所以,我觉得慢慢的总会有人认同我的手艺,也会有足够的机会。人活得开心就好。很多海归回来不开心就是觉得他和环境格格不入,然后要求高又想做事,就会把自己变成环境里最让人不舒服的那个人。可能因为我是指挥,我本身什么声都发不出来,我只能靠乐团来发音,所以我更倾向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跟我做事,大家心里不痛快,就做不成事。无论环境还是一些职业素养和精神都不是短期能改变的,这点也确实是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起码对这个环境要有足够的理解,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乐团的同事们一个月赚的那些钱远远比不上他们当年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所以他们懒散也属于正常,谁都没法要求一个活得很不满意的人能乐观积极的演奏音乐,更何况很多人并没有热爱音乐热爱到可以不吃饭的程度,所以多一分理解,也就多一分幸福。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的留学生回国接班的,有的留学生回国打工的,各有不同。

我自己2009-2011出国留学,理工专业,名字叫“计算与数学工程”,对应的STEM编号专业是“计算与应用数学”,国内一般叫“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本质上不是面向就业,给人读博用的,以前计算机专业有“数值计算”的方向,现在一般取消。计算机的方向是人工智能、系统、算法(理论)、计算机图形、计算生物、数据库、计算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人机交互等,这些一般好就业。

毕业的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很火,所以码农待遇不大高,竞争不是恨激烈,我的同学很多都找到码农的工作,留在美国。2011是美国就业异常艰难的一年,工作签证一直用不满,2011年11月才满,我是9月递交的申请,不用抽签。2012年是6月份满,2013年起是第一周满,三倍人数抽签。

我没有当码农,选择了量化交易,俗称矿工。那个时候2011年深度学习还没火,所以能用的统计模型无外乎线性模型、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概率图等,其实大公司也未必有什么其它花样,没必要把他们神秘化或神圣化。一些人脑构造的因子也不需要这些东西。

2013年回国,继续做期货方面的量化交易,一直到现在其实也是,转眼间工作已经10年了。2013-2016期货高频容易赚钱,但那时候我自己还不大会写完整的交易程序,需要跟别人合作,所以哪怕策略赚到钱也没分到多少。后来自己可以完全独立写完整程序了,很多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中国人在北美做量化很多是期货、期权的,股票不多。但在中美股票都是大头。很多时候,那些国际物理金牌数学金牌的很多做期货,他们哪怕回国也还是做期货。期货高频可以很稳定,但容量不大;中低频本质上容量比不上股票中低频,稳定性也更差。因此这些人回国要么自营,要么做私募也是期货产品为主,规模不大,也不会太出名。

现在回国做股票量化的多了,很多也是百亿私募,甚至之前有千亿私募。股票容量确实比期货大太多。而且目前限制了散户接互联网程序化交易,给了私募量化更多优势。期货的话,散户大量做程序化,也摊薄了机构的利润。毕竟期货赚大钱需要大趋势,散户一般趋势追踪,大趋势来也是赚的,他们赚钱了私募机构自然赚少了。那么谁亏钱?产业客户亏钱。因为产业客户套保是监管要求,亏也要做;其他人亏钱可以选择不做;长远来看,市场要一直存在,亏钱的一直不走,只能是产业客户在亏。

我自己工作10年换了10几家公司。有人说人在社会待越久越会磨得圆滑,但我其实是越来越刺头。其实很简单的道理,之前不会写C++多线程自动交易程序,自然要看码农脸色;后来会写了,就不看了;之前没有副业收入,失业了就没钱,所以也不敢对老板太放肆,现在有副业好一些,失业也有钱;之前没买房要存钱买房,今年买了两套,反正放着也会涨,等于有被动收入,所以更不怕了;之前的工作要出去上班,要面对不同的人,比如不同部门的,一些规模大的公司还有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等,我其实有一定的社交恐惧,不大适应,另外那些公司都要求正装,其实挺烦的,现在的公司在家上班,省去了这些麻烦,当然每天也要在部门群说几句话,显得自己还在。

以前的我,或许还会想着做出一个超牛逼的策略,然后短期可以赚多少钱,现在反而心态平和了许多,更多是追求稳定。比如现在做副业的培训,虽然数额不大,但自己搞了3年多每年都能进步一些,也是一种欣慰,这也是自己不怕老板的底气之一。而且我计划只生一个小孩,这样未来财富不会稀释。有时候指数化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如一个小孩,那么两家的财富集中在一个后代身上,如果她找的对象也是类似的,那么他们的小孩本质上又翻一倍,这是财富,跟上通胀的;反过来,哪怕一个人七点再高,钱再多,如果子女众多,平分下去也没多少;哪怕集中给一个传承,其余的肯定存在没分多少的,那么对那些人来说,自然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觉得以我现在的工作强度,或许短期内不会暴富,但应该可以很长命。这世上没有啥好事都占着的。乔布斯辉煌一世,可惜59岁就死了,后面的移动互联网、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回首火箭、阿尔法狗等等他统统都看不到了。其实一个人能赚的钱有限,能做的事情更有限,很多时候谁活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特别对很多退休干部来说,能活一年白赚一年,要把之前工作付出的都赚回来。他们说的“坐以待币”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我也没啥太多的兴趣爱好,平时知乎灌水比较多,最近删贴严重,动不动就说违反法律或者引起争议,要是没争议的也没人看写来干什么?所以转战quora算了,从来没有被删过。我还是比较在乎言论自由的。当然,我更多是就事论事,也不会人身攻击之类的。比如有人黑我卖课,说能赚钱为什么不自己赚要开培训?其实逻辑一样的,我反过来套在私募上——能赚钱为什么不自己赚要给别人赚?只是很多人过于双重标准,他们就认为私募是好的,培训是不好的,然后就黑。

但国内的人似乎没见过我这种客观严谨的表达方式,可能他们更习惯于一种等级秩序,比如领导说啥就是啥,喜欢一团和气,只允许上面质疑下面,不允许下面质疑上面。比如老说你又没搞过百亿千亿私募凭什么说别人?这其实是很莫名其妙的一种逻辑。好比你说“你又没当过美国总统凭什么批评人家?”甚至我可以说“你又没当过总统凭什么可以投票选总统?”国内的人习惯于领导任命领导提拔,但实质上按西方的逻辑,任何公民都可以选总统啊,当然可以批评总统啊,这还用问?同理,连总统都能评头论足,更何况区区私募?quora上一堆喷文艺复兴的,也不见有人说“你业绩没他好凭什么喷?”好比投票选诺贝尔奖的并不需要自己拿过,评价国足踢不赢越南的也不需要自己上场去踢。但纯国内背景的人似乎转不过这个弯。

而且国内有一群人的逻辑非常奇怪,其实我一直抨击的是私募的老板,没有抨击私募打工的人,但很多私募打工的自觉地帮老板反驳,这是很奇怪的,其实我是站在他们那边的。他们的逻辑是自己也想将来开私募,也想将来剥削压迫别人,所以现在先在私募学学如何剥削压迫,好自己以后开私募;如果我惹怒了私募老板,老板不开私募了,他们就学不到了。其实他们类似南北战争电影里头的黑人管家心态,深怕废除了奴隶制,自己这个管家地位不保了。

其实创业不一定需要打工经历,哪怕很多国内的量化私募,他们创业之前也没有打工的经历;我认识的师弟创业开私募。而且说实话你在国内任何一家量化私募打工也并不是什么值得说的事情,这些公司的老板可能当初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不如你,为何你自己就不能开一家呢?所以当我看了清华姚班毕业生晒offer拿到量化私募百万包裹沾沾自喜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悲哀,如果中国所谓最牛逼的学生是一群这样的人,那基本可以断定20年内没法超过美国了。如果20年内超不过,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20年后更不可能超过。如果清华姚班如此宝贵的教育机会落入这种鼠目寸光的人手中,那跟叛国也并无区别。因为他占了这个坑,说明无数立志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人失去了这个机会。而他占这个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科技强国,而是为了从股民身上割韭菜。哪怕就这么一个例子,也说明清华的所谓爱国教育、德育教育是完全彻底失败的。

美国虽然也有斯坦福、麻省理工学生毕业进对冲基金,但一般都是这些学生里头的非顶级人物,那些真正博士期间就展露头角的科研新星压根不会理睬这些金融公司,或者如果他想自己交易赚钱,完全可以自己开一家公司,没必要去这些公司打工。我的一个师弟就是这样,因为那些公司的创始人当年都不是不如他牛逼的人,他自己付出类似的时间精力肯定可以更牛逼。其实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但国内很多时候似乎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

对于国内的很多穷人来说,其实嘴上不说,背地里无声的反抗更为厉害。生育率下降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我这一辈被你们剥削,我没有办法,但我保证我不提供下一代给你们下一代剥削”。这就是普通中国人最朴素的逻辑。国家也没有办法阻挠。对打工壬可以说你不喜欢这公司你就滚,反正还有人;但对普通人如果说“你不喜欢生你就不生”,现在底气没那么足了,因为已经没有那么多人生了。

我这一辈还需要打工,但我觉得我的女儿未必需要了,我的财产、我父母的财产,最后基本都会是她的,只要不是那种很离谱的花钱方式,正常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美国范德堡家族之所以败落,是因为连续几代都是很离谱的炫耀式消费,而且吸毒、酗酒、赌博的太多,最后从占美国GDP 10%的超级巨富沦落成路人。其实我觉得我女儿以及她的小孩能按照我说的,比如每代只生一个,找个条件差不多的结婚,那么哪怕躺平,基本上每代也能翻倍;如果自己不躺平,那么可以赚更多。正所谓知足常乐,就是这个理。




              

相关话题

  自己坐飞机的一些流程(去日本留学)以前坐飞机都是父母一起的,一个人坐还没有过,流程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在3个月内自学SAT,目标分数在1500(新sat)左右? 
  工科跨专业申请出国读商科可能性大吗? 
  30多岁出国留学可行么? 
  hk事件后,香港地区大学的文凭,是否会越来越没有含金量?招聘市场(尤其中资企业)是否会有抵制反映? 
  求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海归回国后会有“后悔”的感觉吗? 
  会计出国读书推荐哪个学校? 
  美国名牌大学招生存在严重的“合法腐败”吗? 
  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前一个讨论
棕榈树是幼苗时就这么粗吗,成长过程中会不会增粗?
下一个讨论
华北制药收国家集采首张「断供罚单」,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 2024-04-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