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林黛玉有没有可能被迫嫁给北静王或与其定亲? 第1页

  

user avatar   yan-jing-2-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暗示很多,都是把林黛玉配对给水溶的。

别的答主都有总结,不再赘述。

因为曹雪芹设计的宝黛爱情是个大悲剧,神仙不能相爱,林黛玉来这一遭只为还泪。达成唯美悲剧才是曹雪芹的第一目标。

安排北黛姻缘,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斩断宝黛姻缘的合法性,破坏贾母的联姻计划,达成宝黛有缘无份的爱情悲剧。

要知道,林黛玉作为一个饱读诗书自尊自爱的大家闺秀,如果不是体悟到贾母支持宝黛联姻的决心,是不会放任自己爱上贾宝玉的。她深知在和宝玉婚姻上得到贾母的支持,就稳妥了。特别是在贾政也不反对的情况下(1.林黛玉是亲妹妹的女儿,亲上加亲。2.贾政和林如海是知己,并且十分欣赏林黛玉的才华。3.娶家世清贵的儿媳妇做嫡长冢妇,是贾府的一贯方针,比如李纨,比如秦可卿,比如贾赦前妻。并且贯彻低头娶妇,抬头嫁女的传统联姻方式),王夫人虽然更喜欢宝钗,但无力反抗贾母+贾政的强大阵容。

曹雪芹刻意在强调宝黛并非私定终身,目的是给黛玉的叛逆行为找到心理支撑,他虽然领先时代半步,但对黛玉太过珍惜,不希望她受到任何形式的非议。所以他设计的宝黛私情,虽然有悖礼教,但在情理之中。

可这样一来,要如何安排宝黛最终的有缘无份?

答案就是,一早铺垫的水溶,在曹氏美学里,棒打鸳鸯的不是家长,家长甚至是开明的。棒打鸳鸯的是命运,是阴差阳错。

青梅竹马终将死于仕途经济。

贾宝玉一生追求的真爱,最终葬送在自己引以为傲的“没出息”上,只好落寞转身,叹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我比较倾向的故事设计:

贾宝玉炫耀林黛玉墨宝,北静王见才起意,让王妃上门提出纳妾的要求(皇子的贵妾或者侧妃,非常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可类比雍正华妃。君臣的鸿沟,汉女的身份都是不可逾越的)【不能理解这是清代小说背景的读者请立即停止阅读此文,谢谢配合】,贾母第一次是拒绝的。

正巧忠顺王生事,贾府遭祸,宝玉受“蒋玉菡那些人的牵连”(应“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不知所踪,在贾雨村的运作下(薛大嘴泄漏消息,贾雨村主动钻营,说服贾政献美),黛玉答应嫁入王府,和水溶订亲(1.黛玉的五美吟和宝玉的姽婳词都是危机时刻女人挺身而出的故事。2.贾府大厦将倾,心疼黛玉的贾政和贾母认为北静王是更好地归宿)。

之后,坏消息接连不断,贾母受到打击,骤然离世,黛玉忧思过度,又吃了偷工减料的丸药,病入膏肓,等不到宝玉归来,焚稿断情,为守住最后的尊严,从容自尽(应“质本洁来还洁去”“玉带林中挂” 黛玉=待玉?)。王夫人可能到处宣传黛玉得了女儿痨,推波助澜。

北静王以未婚夫的名义安葬黛玉(应“未若锦囊收艳骨”“他年葬侬知是谁”)。宝玉归来(应“甄宝玉还玉”)才知黛玉已死(应“花落人亡两不知”),梦中追到阎罗殿,得知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芳魂再无处可寻……

宝玉为了给家族续命在王夫人的安排下与宝钗成婚(袭人被家人赎走,后嫁蒋玉菡为妻),贾府抄家,女眷官卖,宝玉在狱神庙受苦,后被茜雪(黛玉欠泪还泪,茜雪还血?)、小红、袭人夫妻所救,与宝钗团聚,过了一段日子。后因实在受不了宝钗的督促(宝钗的人设不可能一直靠别人接济过日子,一定会劝宝玉做点什么养家糊口,就像马氏劝姜子牙操持生计一样,宝钗一定会劝宝玉,无奈宝玉姜尚一样干啥啥不行,劝多了还不领情),认为离开宝钗能让她过得更好(回娘家依靠薛蝌?落得晚景凄凉,在一雪夜,因旧疾发作,却无冷香丸可吃,失救而死,应“金簪雪里埋”),遂留下休书,出家避世,一走了之(薛宝钗“悔教夫婿觅封侯”敦促宝玉进步结果宝玉跑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又因为宝玉跑了,芳龄不继)。

宝玉在游荡中偶遇花船卖唱的史湘云(应“寒塘渡鹤影”),在同样身陷泥淖的妙玉(贾府遭难,回转江南,财产被夺,本人被卖,当了花魁?)的帮助下(宝玉曾向妙玉乞梅=媒),与湘云成婚(一对金麒麟),二人相伴多年,潦倒度日,湘云死后,宝玉大彻大悟,再次出家(应“做了两遭和尚”“伏白首双星”)。



写完这个答案,忽然发现有两个人物的命名不简单。因为这是到处都是谐音梗的红楼梦。

1.北静王,输入法告诉我,他其实就是北京王。难怪与之有关的内容要增删五次了。联想到因表妹入宫为妃,肝肠寸断的纳兰容若,真是神一样的剧情。

2.王夫人,谐音是王府人,这个人物是宝黛之间最大的障碍。为什么要安排王夫人姓王?是不是一语双关?暗示现实生活中夺走表妹的人是王府的人?是潜邸之主?




总之,书中的线索和隐喻有目共睹,大家的推论多有雷同,恰恰说明是北黛有缘是读者的共识。

什么西岭雪、风之子、刘心武他们的观点都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为好奇打开这个问题的读者,你们不就是期待看到新鲜论点吗?我愿意无偿提供我的分析给大家,说自己想说的,不强迫大家认同。但不愿意去普及基础知识,和谐交流是需要门槛的,评论中过于小白的见解,恕不回复。

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对了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


user avatar   tian-yuan-qi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一定要强答一发。对这件事的看法让我觉得是不是我的思维异于常人。以下是个人看法。
第一,宝钗为什么跑去王夫人那。
宝钗住在贾家,是因为王夫人的关系,王夫人可以说是贾府里她最亲的人,现在自己亲姨妈的房里出事了,作为外甥女,过去看看,安慰一下生者,是理所当然的礼数,她不是去发表高论的。

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没了,宝玉还要去道个恼,“爱妾”是主人比较重要的“奴”,“贴身丫鬟”甚至“首席丫鬟”同理,宝钗去问候王夫人没问题。金钏可以类比为黛玉的紫鹃,宝钗的莺儿,如果她们出事了,宝玉,三春乃至熙凤李纨王夫人,是不是也会第一时间去看望。
第二,至少从文本上看,宝钗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的想法是“这也奇了”
第三,“金簪子”一语成谶,但我并不认为金钏是向宝玉“明志”,有什么“志”呢?她和宝玉不过是调笑几句暧昧一下,并没什么感情基础,而从金钏随便轻佻的举止看,她也并不像晴雯一样是个心高气傲的刚烈人(更何况官方的说辞是弄坏了一样东西,不算什么丢脸的事)。不过是被打被撵走了心里想不开,气性大投了井。在深宅大院里不知检点,又承担不起轻浮的后果,这一句“糊涂人”,严格来说并不算冤枉了她。
宝钗给衣服一节,可能是千里伏线,毕竟金簪雪里埋,宝钗也是未得善终。而从情节设置来看,宝钗其实是被王夫人逼到这个份儿上的“我打算给她两件衣服装裹,手头没有现成的,你林妹妹有可我又怕她多心”这明摆着等你表态呢。这事儿换成黛玉,听舅妈都这么说了,也肯定得自己出点儿血啊。(这里王夫人小人之心了,事急从权,黛玉虽心细,却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题外的,说说本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吧。可能也会被很多人认为冷漠无情草菅人命吧。
我从第一次读就认为这个事儿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一事件所涉及的几个人的评价。
首先,我认为造成最后金钏跳井的后果,王夫人处置失当占三成,宝玉临阵脱逃占两成,金钏本人轻佻冲动占五成。宝钗处理的没有任何问题。
首先,金钏可不是个清纯无辜的傻白甜,在挨打事件之前,就有过她逗宝玉吃自己嘴上胭脂的事儿。事件发生当日又是什么情形呢,宝玉进来,先逗引金钏吃香药,金钏姑娘呢,在王夫人屋里当着假寐的王夫人就敢闭着眼睛衔了,此处还不算太夸张,可以解释为小孩儿玩闹。而接下来,宝玉又作大死,说要跟王夫人讨了金钏去,金钏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怎么就“有你的”了,就算王夫人自动脑补出两人有私都不算无根无据,毕竟书中人没有读者的上帝视角。然而到此时,王夫人仍然不动声色。要命的是金钏竟然让宝玉去拿环哥和彩云!这不明摆着教人不学好么,哪个当妈的能忍!王夫人打一巴掌撵出去真的不算特别严重的惩罚了,她无疑有这个权力。就算现代,小保姆勾搭主人家的高中生看爱情动作片女主人知道了也会毫不犹豫解除合同吧。
这件事上金钏绝对算不上什么冤枉,她和宝玉这种互动的暧昧程度纵观全书也就仅次于自居准姨娘的袭人,比晴雯的拌嘴撕扇子不知道严重到哪里去了!可人家袭人晴雯都是贾母放到宝玉那照顾他的,就算有点什么也是当时的社会道德体系默认的,但金钏是什么身份?母婢啊,奸淫母婢在当时是灭绝人伦的行为,站在王夫人的角度,这可不单单是勾搭主子了,这是陷宝玉于不孝不义!当然宝玉到处招惹丫头的毛病大家都知道,但你看看人家鸳鸯、紫鹃、翠缕、香菱是怎么做的,稍微过界一点儿赶紧避嫌,因为人家知道分寸和规则边界。更别提真正干净刚强的晴雯了。金钏这些行为倒未必一定是想攀高枝当姨娘(这个可能性也有),但其轻浮不知检点却是板上钉钉的,无论如何也洗白不成天真单纯(真正的天真单纯,参见翠缕香菱)。而她的投井,也真的是太冲动了,王夫人顾及宝玉,一定不会让这件事的真相流传出来的,她完全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可能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总比自杀惹人非议强。
而宝玉的反应呢,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溜了。这也不奇怪,这没心没肺不扛事儿的孩子分明还没长大,看比金钏亲厚多了的晴雯出事的时候,他的反应也是如出一辙——根本没想过保护这些姑娘,只是在她们死后玩儿点行为艺术自我感动一下。
而王夫人的做法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毫无疑问的,愚蠢。这种事怎么能现事现报呢?连平儿都懂得等过两天寻个别的由头打发了偷盗的坠儿保全大家颜面,作为当家主母的王夫人这么冲动地当场撵人真是太不讲体统了。过阵子,施个恩,让家里把金钏领回去嫁了,岂不又省心又没有后患?还不惹人怀疑。所以曹公隐晦地说王夫人是个“天真烂漫”的人,而对于一个中年的贵妇而言,“天真烂漫”≈脑子不灵光。
最后说宝钗,两个字,躺枪,莫名地就背了个冷血的罪名。她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必然的。借住的姨妈家出了事,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能不出于礼节去看一眼么,既然去了,当然是安慰自己姨妈给人家解心宽啊,难道还义正言辞你冷酷无情无理取闹给人添堵么,这种事儿晴雯都干不出来,那是陆依萍!而“糊涂人”云云,她也确实没有说错。至于为什么没陪着掉几滴眼泪,和尤三姐柳湘莲的事儿一样,她根本就不熟啊,就比如一个不太熟的同事出事了,有人会叹惋几声,有人安慰下逝者的朋友,有人无感,都很正常。掉几滴眼泪赚个心软的名儿其实是成本很低的事儿,但宝钗的性格,恰恰是礼节不错就好,从不惮于表现自己的淡漠,懒得迎合别人去做个现成的好人(比如谁都能看出贾母喜欢风流灵巧的姑娘情致盎然的居室,她虽然出于礼节会点贾母喜欢的食物和戏文,却不会在审美情趣上去迎合,因为那已经超出了她“应该做的”,明明黛玉对自己掏心掏肺心存感激,她也欲盖弥彰一句“只恐我人人之前失于应候罢了”)。这姑娘,真的是将自己疏离于众人之外,自带生人勿近高山仰止气息,相对而言,热情至性的黛玉容易亲近和取悦多了,真真是个可爱的妙人。


user avatar   kong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一定要强答一发。对这件事的看法让我觉得是不是我的思维异于常人。以下是个人看法。
第一,宝钗为什么跑去王夫人那。
宝钗住在贾家,是因为王夫人的关系,王夫人可以说是贾府里她最亲的人,现在自己亲姨妈的房里出事了,作为外甥女,过去看看,安慰一下生者,是理所当然的礼数,她不是去发表高论的。

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没了,宝玉还要去道个恼,“爱妾”是主人比较重要的“奴”,“贴身丫鬟”甚至“首席丫鬟”同理,宝钗去问候王夫人没问题。金钏可以类比为黛玉的紫鹃,宝钗的莺儿,如果她们出事了,宝玉,三春乃至熙凤李纨王夫人,是不是也会第一时间去看望。
第二,至少从文本上看,宝钗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的想法是“这也奇了”
第三,“金簪子”一语成谶,但我并不认为金钏是向宝玉“明志”,有什么“志”呢?她和宝玉不过是调笑几句暧昧一下,并没什么感情基础,而从金钏随便轻佻的举止看,她也并不像晴雯一样是个心高气傲的刚烈人(更何况官方的说辞是弄坏了一样东西,不算什么丢脸的事)。不过是被打被撵走了心里想不开,气性大投了井。在深宅大院里不知检点,又承担不起轻浮的后果,这一句“糊涂人”,严格来说并不算冤枉了她。
宝钗给衣服一节,可能是千里伏线,毕竟金簪雪里埋,宝钗也是未得善终。而从情节设置来看,宝钗其实是被王夫人逼到这个份儿上的“我打算给她两件衣服装裹,手头没有现成的,你林妹妹有可我又怕她多心”这明摆着等你表态呢。这事儿换成黛玉,听舅妈都这么说了,也肯定得自己出点儿血啊。(这里王夫人小人之心了,事急从权,黛玉虽心细,却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题外的,说说本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吧。可能也会被很多人认为冷漠无情草菅人命吧。
我从第一次读就认为这个事儿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一事件所涉及的几个人的评价。
首先,我认为造成最后金钏跳井的后果,王夫人处置失当占三成,宝玉临阵脱逃占两成,金钏本人轻佻冲动占五成。宝钗处理的没有任何问题。
首先,金钏可不是个清纯无辜的傻白甜,在挨打事件之前,就有过她逗宝玉吃自己嘴上胭脂的事儿。事件发生当日又是什么情形呢,宝玉进来,先逗引金钏吃香药,金钏姑娘呢,在王夫人屋里当着假寐的王夫人就敢闭着眼睛衔了,此处还不算太夸张,可以解释为小孩儿玩闹。而接下来,宝玉又作大死,说要跟王夫人讨了金钏去,金钏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怎么就“有你的”了,就算王夫人自动脑补出两人有私都不算无根无据,毕竟书中人没有读者的上帝视角。然而到此时,王夫人仍然不动声色。要命的是金钏竟然让宝玉去拿环哥和彩云!这不明摆着教人不学好么,哪个当妈的能忍!王夫人打一巴掌撵出去真的不算特别严重的惩罚了,她无疑有这个权力。就算现代,小保姆勾搭主人家的高中生看爱情动作片女主人知道了也会毫不犹豫解除合同吧。
这件事上金钏绝对算不上什么冤枉,她和宝玉这种互动的暧昧程度纵观全书也就仅次于自居准姨娘的袭人,比晴雯的拌嘴撕扇子不知道严重到哪里去了!可人家袭人晴雯都是贾母放到宝玉那照顾他的,就算有点什么也是当时的社会道德体系默认的,但金钏是什么身份?母婢啊,奸淫母婢在当时是灭绝人伦的行为,站在王夫人的角度,这可不单单是勾搭主子了,这是陷宝玉于不孝不义!当然宝玉到处招惹丫头的毛病大家都知道,但你看看人家鸳鸯、紫鹃、翠缕、香菱是怎么做的,稍微过界一点儿赶紧避嫌,因为人家知道分寸和规则边界。更别提真正干净刚强的晴雯了。金钏这些行为倒未必一定是想攀高枝当姨娘(这个可能性也有),但其轻浮不知检点却是板上钉钉的,无论如何也洗白不成天真单纯(真正的天真单纯,参见翠缕香菱)。而她的投井,也真的是太冲动了,王夫人顾及宝玉,一定不会让这件事的真相流传出来的,她完全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可能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总比自杀惹人非议强。
而宝玉的反应呢,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溜了。这也不奇怪,这没心没肺不扛事儿的孩子分明还没长大,看比金钏亲厚多了的晴雯出事的时候,他的反应也是如出一辙——根本没想过保护这些姑娘,只是在她们死后玩儿点行为艺术自我感动一下。
而王夫人的做法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毫无疑问的,愚蠢。这种事怎么能现事现报呢?连平儿都懂得等过两天寻个别的由头打发了偷盗的坠儿保全大家颜面,作为当家主母的王夫人这么冲动地当场撵人真是太不讲体统了。过阵子,施个恩,让家里把金钏领回去嫁了,岂不又省心又没有后患?还不惹人怀疑。所以曹公隐晦地说王夫人是个“天真烂漫”的人,而对于一个中年的贵妇而言,“天真烂漫”≈脑子不灵光。
最后说宝钗,两个字,躺枪,莫名地就背了个冷血的罪名。她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必然的。借住的姨妈家出了事,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能不出于礼节去看一眼么,既然去了,当然是安慰自己姨妈给人家解心宽啊,难道还义正言辞你冷酷无情无理取闹给人添堵么,这种事儿晴雯都干不出来,那是陆依萍!而“糊涂人”云云,她也确实没有说错。至于为什么没陪着掉几滴眼泪,和尤三姐柳湘莲的事儿一样,她根本就不熟啊,就比如一个不太熟的同事出事了,有人会叹惋几声,有人安慰下逝者的朋友,有人无感,都很正常。掉几滴眼泪赚个心软的名儿其实是成本很低的事儿,但宝钗的性格,恰恰是礼节不错就好,从不惮于表现自己的淡漠,懒得迎合别人去做个现成的好人(比如谁都能看出贾母喜欢风流灵巧的姑娘情致盎然的居室,她虽然出于礼节会点贾母喜欢的食物和戏文,却不会在审美情趣上去迎合,因为那已经超出了她“应该做的”,明明黛玉对自己掏心掏肺心存感激,她也欲盖弥彰一句“只恐我人人之前失于应候罢了”)。这姑娘,真的是将自己疏离于众人之外,自带生人勿近高山仰止气息,相对而言,热情至性的黛玉容易亲近和取悦多了,真真是个可爱的妙人。




  

相关话题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李纨: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红楼梦》中哪些原文可以说明宝钗的门第出身比黛玉高很多? 
  高中生,如何读进去红楼梦? 
  宝钗和黛玉关系到底怎么样? 
  如果红楼梦原文由一个现代人写出来还会这么火吗? 
  林黛玉有没有在贾府里受委屈? 
  《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什么不加害平儿? 
  为什么贾宝玉对他的奶妈又凶又恶,而贾琏和凤姐对奶妈有求必应? 
  10 版《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烂? 
  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宋佳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的表现?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炫夫狂魔蔡少芬那么招人喜欢,谢娜提张杰就遭人厌?





© 2024-06-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