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搜到了点图,这会儿就晒一下。
攻克杭州余杭两城战图 册十八
克復江浦浦口战图 册十五
克復临清州城战图 册三
剿办宿城攻克高黄山寨战图 册十
肃清直隶山东捻匪战图 册十七
总体上来说,直到同治那会儿,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各路清军还没有达到欧洲十八世纪开始全员火枪加刺刀的组合,还是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的状态,所以作战方法上说到底还是和被俗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式战术有所不同。我们没人会把17世纪英国内战的保王党和圆颅党双方的军队和18世纪马尔伯勒的英军或是滑铁卢战场上的威灵顿的英军当成是同一事物吧。
这个事情啊,和中国古典军学的秘传化、中国史学的战史写作不发展和中国古典军事文学的传奇化有很大关系。
武经七书作为北宋时编著的古典军学著作,其中有六篇(《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成书于战国前,第七篇《李卫公问对》还有宋人伪作之嫌。
也就是从秦汉大一统以降直至《纪效新书》,十几个世纪中国都没有系统地更新过古典军学,只有唐宋时出过一篇《李卫公问对》,基本上在吃春秋战国的老本。
武经七书的普及程度呢?
一说以林彪之尊,是解放后才偶然看到这套书并开始阅读的。
中国虽然有独步全球的史学传统,但是中国的战史写作是极其可悲的。
就是说,中国没有一个可以与凯撒相提并论的集军事统帅和史书作者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以至于我们基本上无法从中国的史书中比较简单地了解战争的基本面貌。
中国人岂止是不了解排队枪毙,中国人对于古代战争的印象也谈不到清晰。
因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学,比如三国、水浒、隋唐,广义的还有封神演义、西游记。
是以英雄人物的单挑为主要战争形势的。
一个文化圈的三层人群:
最内层的专业军人长期依靠古典时代的文本来诠释和指导自己的工作;
第二圈层的识字人群对战争的具体场面不求甚解,泛泛而谈;
最外圈层的不识字人群对于游戏概念津津乐道。
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种好谈兵事者众、然十三不靠者十之七八的现象。
基本上有空在那里刷弹幕的人,岂止对排队枪毙不来电,他们对一切战术行动的认知都很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