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我觉得我的智力受到了侮辱。
首先开场是诺曼底登陆,就是充分的军盲场景。美军以炮火充分闻名,登陆诺曼底时居然没有任何炮火掩护,靠人海战术冲上去顶德军的机枪,这样拍电影恐怕当年的美军死难战士会死不瞑目!
其次,当初诺曼底登陆,按历史记载美军是有坦克掩护的,但是电影里面毫无表现,导演能不能用点心去考证一下,访问一下美军老兵?
而且为了表现男主角的英勇,居然把整个登陆成功归结于男主角的小队配合上,简直笑死个人!电影里的德军也全程智商下线,毫无战术,一个肯塔基数学老师带队的八人小队在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情况下,靠丝袜炸弹和轻武器干掉两辆装甲车,两辆虎式坦克,五十个全副武装的德军步兵,一门20mm机炮。这战斗力比燕双鹰还猛啊!还生产什么谢尔曼坦克?直接让乡村教师操家伙上啊。历史上的德军如果真是这个水平,只怕撑不了一个月就会被澳大利亚军队推平!结尾发报员一个人俘虏一队德军,这完全是为拍而拍。难道不知道这群德军只要随便一个人挥手一枪男主就会死掉?
片中军盲行为处处可见,例如被机枪打中的人居然还能完整。伤口前面开口比背后开口还大,导演难道不知道被子弹打中前面一个小洞,而后面一个大洞?部分近距离中枪的德军居然只有前面受伤,后面没被打穿!
还有被一群军盲吹上天的美军狙击手,这傻逼狙击手瞄准镜中心从来没对准过目标,每次指着地面离目标半米呢,枪口也没震动,对方就自己死了,傻逼导演搁这拍死亡笔记呢?
至于狙击手一边瞄准还一边念叨请神上身义和团这种低级错误我就不说了。不知道聊天甚至呼吸都会影响瞄准吗?真以为打着爱美国的旗号就能财富密码了呗!也难怪片中拿着八倍镜春田m1903在制高点卧姿打五六十米远的敌人还连续脱靶。我单手站姿打都比你强好吗?
尤其是最后飞机投弹炸毁坦克,在坦克前面几米远的男主居然毫发无损,这已经不是军盲可以形容的了,这简直侮辱了整个美国!
其次男主角的智力我觉得也是有问题的,面对德军的坦克,居然摸出一把1911小手枪对着坦克打,这是想笑死我继承我的花呗吗?你以为1911是反坦克导弹?
在这里我还要科普一下,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救一个士兵而出动一只小队的行为,美军指挥官也不会如此脑残,美军要救一个人,只需要开着飞机过去就行。根本不会让士兵徒步找人,你知道在战场上找一个人的难度有多高吗?斯皮尔伯格是傻bi吗?为了迎合美国人,拍出这种抗德神剧?
在开播前,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描写伟大的美军如何击败德军的电影,结果,就这?你品,你细品!
电影节奏也烂得一塌糊涂,除了开场大战争场面,然后就是漫长的沉闷剧情,为了表现瑞恩母亲接到儿子死讯的剧情,居然花了两分钟,其中还有一个开车的长镜头,这节奏简直烂到飞起。
电影里大量时间花在对话上,还有插入的平民一家人和小女孩的剧情莫名其妙,平民父亲拼命把女儿递给美军,女儿又拼命跑回去的这一段,你根本不知道导演想表现什么,作为目标的瑞恩居然半场之后才出现,而且存在感也很薄弱。还不如发报员的戏份多。
还有找到第一个假瑞恩的戏份,完全就是在拖时间。这破电影我给一分都嫌多。
电影剧本的三场制结构,就是开场,高潮,结尾,我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基础的了解。反正我们电影学院的学生不可能犯这种错误,居然把高潮放在开场和结尾,中间是沉闷。这就是所谓的名导演?
我认为,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了骗钱。而且画面模糊,特效垃圾。就是导演为了洗黑钱。
还有另外一部烂片《珍珠港》也是如此。花了大量时间描写男主角的谈情说爱,而轰炸珍珠港的场面只有几分钟,这电影不该叫《珍珠港》,应该叫《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谈恋爱》。
建议导演好好看看《珍珠港事件》的纪录片,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因后果全部拍出来,给我们军迷一个交代!
PS:别在这里和我提什么这电影豆瓣评分高就是好。豆瓣那种不需要买票就能打分的小学生网站你也信?
豆瓣《复仇者联盟》系列8.2~8.4分
但是豆瓣《奥特曼八兄弟》8.7分。
你作为一个成年付费购票观众,是觉得奥特曼八兄弟好,还是觉得复仇者联盟好呢?
还有人说看拯救大兵瑞恩能看出反战所以好?
看个战争片你非要看反战内容才算好,那么看爱情片你是不是非要看女主角堕胎,没有堕胎情节就打差评?
335期节目我给《长津湖》打了低分,最主要的理由有两个:
首先是是为了给易烊千玺这些领衔主演配戏,剧情头重脚轻。3个小时的电影,到2个小时还没有长津湖什么问题,直到最后5分钟,我们才看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这个主角出现。
其次是堆砌历史名人的形象,像《建国大业》一样到处踩点找政治正确,结果忘了讲故事,破坏了层层推进的观影感受。
我注意到评论区很多观众都指出,《长津湖》只是系列电影的上部,所以没进入主题很正常。至于踩点找政治正确,当然也是第一部片子在介绍宏大的世界观,只要有第二部后续电影,这都不是问题,而是优点。
对于这个说法,我找了所有网上类似言论的出处,发现没有一条来自剧组或者制片团队的正式公告,全都是“无意中”透露的小道消息。
我暂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但发行公司对观众卖票的时候,并没有对观众解释这是一部前传。如果片名是《长津湖战役之序幕》,明确说核心剧情在下一部,票房肯定拿不到现在这个数字。既然发行公司自己宣称片名是《长津湖》,宣传的时候说这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作为买了票的观众,当然要按照完整电影的标准去衡量它。不能说赚票房的时候用公开消息,对待负面评价就用小道消息来解释。
所谓“电影还有后续”的说法,如果真是剧组故意放出来的真消息,那就等于现在哄骗了观众;如果是故意放出来假的,那就更值得批评了。我愿意用善意去揣测剧组,暂且认为这是其他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流量假新闻,不考虑续集问题,到时候真看到再做评价。
除此之外,我又看到一段关于电影长津湖的花絮。主演之一胡俊说,拍摄期间,演员胡军的儿子看到剧本,发现有志愿军用机枪打穿美国坦克的情节,果断提出建议,被军事技术顾问接受,提高了剧本的可信度。
我很感谢胡军家属对电影的正面贡献,但我想说,这个细节基本说明了所谓军事顾问在剧组的作用和地位。335期提到的那些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我承认电影不是历史,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史实来拍,335期节目我也说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是没问题的。但既然你要利用《长津湖》这个历史名词,还明确指出了部队番号和作战日期,要基于这份源于历史的爱国热情去做票房,就不应该在基本事实上乱来。
新中国前几十年拍电影,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归功于全国人民,除了董存瑞这样的基层模范之外,电影要避免出现真实人名;甚至省级以下的地名都要尽量回避。比如说电影《南征北战》,里面既不会说孟良崮和莱芜战役的地名,也不会在军事会议上做形势报告的主持人就是粟裕或者陈毅。提到部队番号,会尽量说“解放军某部”。
这些尽量避免对应真实情节的电影,在当时的工业基础上,尽量做到了贴近战场现实。我们今天的电影突破了当时的限制,公开宣传自己在重演某一段辉煌的历史,那就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反映历史全貌,让主角的经历不违反基本的逻辑和回忆录。违反了就应该坦然接受批评,中国电影才能在自我检讨中进步。
有些人上来就你怎么不这样去评价你美国爹的电影
我看以后出门要脑门上贴个条子,把以前对其他电影的评论都写上头
还票房这么高,你气不气
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还一口一个艺术效果洗地
拉个长镜头高空掠过,让画面里的人又散看着又多是什么很复杂的操作
十个亿里抽不出钱来多充点电让无人机飞高点
有隔壁哥哥粉那味儿
指出拍的不好的地方的意思是希望以后可以拍的好这些地方,是希望以后能有更好的作品呈现上来,也是可惜这个作品本来本来应该更完美
一有不同意见马上就要开批斗大会
属暴雪的,天天搁这搞版本复刻和怀旧服
能文能武李延年就非常清晰的用事实说明了我们不用搞那些个人英雄主义,不搞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所谓的为艺术牺牲,照样好看
什么叫用智慧打仗
什么叫党的领导
不怕死就打的赢,鬼子早就上纽约阅兵去了
看多数人都说马督工说得挺中肯的,我开始也觉得挺中肯,
尤其是最后那段给出的建议,是挺有质量的,
不过有一点问题,我总觉得他的评价哪里不对,
我觉得所有对于《长津湖》的负面评价都有个地方不对,
不过你先别急,我并不是头脑发热,听我慢慢说,
《长津湖》是什么电影?
主旋律电影,演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前半句是抗美援朝,后半句是什么?
保家卫国。
我认为影评人,不论专业还是不专业,
这个时候都不应该只是从评价电影的角度来看待《长津湖》,
主旋律电影不是娱乐片,
而是对历史的纪念,是对国庆的献礼,
国庆是什么?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节日,
我们换一个常人能够更加熟悉的场景,
看看这件事到底为什么给出负面评价不合适。
如果你是美食家,你吃遍大江南北,
就像现在的影评人,肯定也是阅片无数,
新开的餐馆,你过去吃一遍,然后给出褒贬不一的评价,
没问题,因为美食家就是干这个的,
就像新片上映,影评人第一时间去影院观看,
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相对专业的影评,
没问题,因为影评人就是干这个的,
如果是参加爷爷的寿宴呢,
就算你是顶级影评人,说的非常有理有据,有货有料,
你觉得参加完爷爷的寿宴,
你会以影评人的身份,坐在那开始对饭菜进行美食家角度的评价么?
肯定不会这样,因为这是家宴,目的是祝寿,
是一种庆祝活动,是提升家族凝聚力的活动,
至于餐桌上的凉菜是什么,热菜是什么,酒水搭配了什么,重要么?
菜味道如何,做得是否讲究,很重要么?
啤酒什么牌子,白酒什么度数,有点脑子的人会挑剔吗?
我觉得不会,而这正是马督工所犯的错误,
这种总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的感觉,从他前几次评价主旋律电影的视频我就感觉到了,
但我说不清楚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这两天《长津湖》上映,他又出来评论,
我终于想明白了到底哪种不对劲的感觉在哪里,
就是上面我说的对比,
马督工做的正是参加爷爷寿宴却以美食家的身份在那点评的事。
合适吗?不合适,
不但是寿宴参加者,而且是家里人,
我认为中国公民都是家里人,
只有隔壁村来参加的外人,才可能对寿宴本身说三道四,
正如外国人如果看了《长津湖》,他们说三道四,
我觉得很正常,因为从外国人的角度看,
那些战役跟他们没啥关系,中国的国庆节跟他们也没啥关系,
但马督工不行,中国的各路影评人不行,
这不是影评人对于各种新上映的娱乐电影进行影评的活动,
这是对于新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
对于重要战役取得胜利的庆祝,
对于革命先烈的缅怀,
是对于如今中国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的反思,
为什么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以前我可能也不会这么想,
但最近一年多,疫情爆发开始到如今,
国际关系非常紧张,各国舆论阵地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
国外媒体各种阴间滤镜,美国媒体甩锅,甚至无中生有,
建议多看看B站up主,波士顿圆脸的视频,
可以感受到,现在就是在打一场舆论战,
这时根本不需要什么理中客,而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总之,我觉得马前卒的评价不合适,
内容从影评人对于电影评价的角度可以,
但在《长津湖》面前,国人就不应该有什么影评人,
我们都是这场战役的受益者,
又有什么资格跳出来说三道四,
看下幕后信息:
我记得片尾字幕里面有提到,三个部队参加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上万人的忙碌,三位知名导演联合拍摄,13亿制作成本,拍摄周期180多天,
最终呈现出来的影片效果,我是觉得何止是值回票价,
还是拿上面提到的参加寿宴举例子,
你觉得全村好几百人参与制作,历时一个多月,花了十好几万置办的寿宴,
马督工随份子钱不到100,自以为专业影评人,
坐那吃完开始说三道四,这个咸了,那个淡了,要是他做,这个菜怎么炒,
那个过油还是干煸,评分最多5.5,因为有几个菜实在做得不够好,
他都不知道几百号人忙活一个多月都在忙啥,你觉得合适吗?
有的人评价尺度较严格,有的人评价尺度较宽松,所以一般比较正式的评论开始或结束时最好应申明一下自己的标准,最好还多说几句横向比较一下。
其实我也不喜欢长津湖那种拍摄风格,一眼就看出某些所谓第N代导演瞎折腾的风格,我也认同马前卒的大部分评论,但是我依然不赞同马前卒的影评。如果是我来评论,我除了会说长津湖的一系列问题之外,一定会多说几句,比如:“虽然这部片子我只打了5.5分,它存在诸多问题,但我打分的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在我看来一些毛病是现在导演们的通病,不只是国内导演这样干,很多国外的片子也差不多,只是表现形势不同而已。而且国内这些导演也多半是从港台、欧美等地去学习而来的。好的东西不一定学到了,毛病学得真不少。这也是说明了囫囵吞枣的学习是不行的。5.5分不算高,但就我看来现在能得高分的影片太少了,这说明电影行业遇到了瓶颈,似乎需要一些重量级的改革才行了。”
要是没有能文能武李延年这部六集单元剧,长津湖肯定是近年来难得的歌颂抗美援朝的电影。
但是,李延年用两千万投资、三十天的拍摄,拿出的作品却吊打十三亿投资的长津湖。
这就很滑稽了。
就好像班里宣布期末考成绩,老师把成绩一路念过来,前面的同学统统是30分、40分,然后到了小常同学,突然拿了个七十五分。那大家当然兴奋啊,哎呦小常同学真是太厉害了。结果,下一秒钟,老师念了小李同学的成绩,九十五分。那这会儿小常同学的档次一下就下来了。更何况大家都知道,小常同学可是晚晚请家教,家里给他花了不知道多少钱。而小李同学一边学习一边还得帮着家里的杂货店干活,学习的时间不够,也不会有什么家教。
马前卒的评论,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只要老老实实还原出历史,就能拍出一部震撼的史诗级大片。
然后就会有人攻击说,哎呀电影要考虑票房什么的云云,电影不是拍纪录片啊。
本来他们这种话是很难反驳的,因为没有实际的例子做支撑。
可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李延年就给出了一个完美的事例:战争片,就照着咱志愿军那种打法去拍,一样可以拍得赏心悦目、荡气回肠。
最后我想说,要是长津湖这部电影改个名字,叫钢七连,或者叫擒杀北极熊什么的,它的口碑会好很多。
在朝鲜战场,长津湖是一场惨烈程度可以和上甘岭相比的战役。这三个字承载的厚度、承载的鲜血,意味着所有敢用这三个字做电影名字的导演,都必须对那段历史给予足够的尊重。
六十年前,那部叫上甘岭的电影,在当时那种落后的条件下,给祖国的百姓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伟大,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传世经典。我相信上知乎的多少都会看过龙应台在港大还是港中文被打脸的视频吧。她问观众,你们启蒙的音乐是什么。一位老教授说,是我的祖国。龙应台立马质问他能不能唱得出来,结果这位老教授刚唱了一两句,全场的观众都跟着一起唱。
我们试想一下,几十年后,当我们回望长津湖这部电影的时候(假设到时它还能被想起来),它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不能留下什么的好电影多了去了。这话原本是没错。可是上甘岭已经珠玉在前,你再说这种话就没有意义了。因为长津湖这三个字,就承载了这种重量。
我们的胜利明明是政治的胜利,组织的胜利,军事思想的胜利,最后《CJH》偏要写成一种不知道赢在哪里的胜利。。。。
说实在话我看了《CJH》之后,给我一种很尴尬的感觉,这种尴尬感觉在我看中国医生的时候同样有过,这两部电影的共同特点中通过广泛的踩点,找政治正确,情节极为零碎,而且里面人物用的很多,语言更像是在对观众宣教,作为观众来说,我不知道该代入谁的角色,也不知道该对谁共情。在看长湖的过程中,电影院里部分的妹子感动的眼泪直流,让我甚至都觉得我是不是一个冷血动物。
但本人其实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先辈有着浓厚的敬意和感激,因为我的祖父就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只不过他当时作为朝鲜战争的预备役军队,在中朝边境驻扎,准备随时在前线需要的情况下入朝作战,承担起作为一个军人以及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如果那一批在朝鲜作战的先辈们没有顶住,甚至都不会有我的出生。
近两年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关于朝鲜战争的题材逐渐解冻,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逐渐多了起来,比较著名的有JGC和这一次的CJH,而这两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始终都没有讲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中国人凭什么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JGC》认为中国人胜利的关键是道上兄弟一般的江湖义气,以及不怕死的精神。长津湖稍微进了一步,认为除了哥们义气和不怕死的精神,还需要有宏大的口号才能够打赢战争。而我在历史上可以找出一个既有江湖哥们义气,也有不怕死的精神,还有伟大口号的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的结局是在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以及现在的军事战术下,将讲义气不怕死保卫国家的壮士一边倒地屠杀。按照《CJH》电影的逻辑,CJH战役五十年前的义和团运动应该能成功呀!
与此同时难道美军不勇敢吗,难道美军士兵就没有哥们义气吗,难道美军为了朝鲜半岛和平的口号不够伟大吗?(虽然美军的目的并不是半岛的和平)
事实上来说,战争考验的是交战双方在科技实力,管理能力,资源汲取能力,以及意志力,军事思想五个方面上面的综合实力。谁能在这五个实力的有机组合中发挥更大的效果,谁就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在朝鲜战争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我国的科技能力远不如美国,我国的资源汲取能力上,除了有非常大量且廉价的人力资源以外,在物力上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抗衡。
因此我国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的核心必然就出在管理能力,意志力以及军事思想上面。在成立之初我党就非常重视先进的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也深刻的意识到先进技术在革命和战争中的重要性,而在几十年的国内的革命运动中,更是将这种重视不断的提高,不断的改进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军队的管理体制。
任何一部合格的讲抗美援朝的文艺作品都应该展现出志愿军在相关方面对于美军的优势:
首先来说是党指挥枪 ~政委制度通过各级指战员对士兵身心健康以及引导,让每一个士兵能够真切的意识到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从而提高军队的意志力。
其次军事MZ制让每一个士兵都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参与权,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一起参与战斗计划的制订,从而极大的提高计划的可行性。甚至能够让底下的各个部队,在上级指挥官看不到战机的情况下争取战机,扩大战斗成果。
再次是军事战术的运用上,美国人和公知经常黑志愿军的一点,就说志愿军是人海战术。事实上来说,志愿军采用的是先进的“人浪进攻”战术,把大部队拆成小股部队,分批次轮换向美军进攻。一方面来说是极大降低了美军优势火力对于大规模部队的伤害,另一方面来说,给美军造成的错觉是,中国军队仿佛是源源不断的,人数极为众多地向美军进行进攻,让美军疲劳,给美军的心理意志造成巨大的打击,而我军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敌疲我打。除此之外还有三三制,穿插迂回等一系列非常先进的战术或者战略形式。任何一部讲抗美援朝的艺术作品也必须把这些志愿军优秀的战术思想解释清楚。
最后一点也是不在台面上,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内的革命运动,正是因为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运动,摧垮了压在人民身上的几座大山,建设了一个具有极强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现代国家,从而能够调动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支援这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了,谁也不是军事专家,把这些东西都拍出来,观众能懂吗?事实上来说,做到这一切的先辈们很多情况下,只有小学甚至还没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他们都能够懂得,都能够做到的事情,难道文化素质远高于当时的现代人真的看不懂吗?这只是一种文化精英的傲慢。只要导演真心的认同我国的革命文化,认真用心把这一切展现出来,我相信今天的中国人会看得懂的。
正文的内容已经结束了,插入一段关于志愿军恐怖能力的小故事。展现出一个军队强大实力的,最好方式不是说他们在胜利的时候采取怎样的姿态,而是说他们在逆境中如何拼搏。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中,由于补给线的拉长,以及美军逐步掌握了针对志愿军战术的方法,开始采用磁性战术针对志愿军,导致当时的志愿军处于严重危急的地步。这个时候志愿军的大部队需要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中重新组织防线,但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推进速度是极快的,几乎不可能给予志愿军充足的时间来重组防线,这时为了阻击美军,就必须需要一部分的部队殿后,进行迟滞作战。
而人困马乏,装备处于劣势的志愿军的殿后部队如果按照正规的阵地战的打法,根本不可能对美军的大部队进行有效的阻击,很有可能只是羊入虎口一去不复返,大部队也会被美军的强势攻势所击溃,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
这个时候志愿军的殿后部队采取了一个令所有的西方军事专家都感到可怕的阵型,把殿后部队划整为零按照营连甚至是排级来坚守美军进军路上的每一个高地。这对于美军来说意味着如果他们不管这些零零碎碎的部队,那么在美军的战线后方,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破坏性的“钉子”,美军的后勤会受到极大的骚扰,而如果美军一个一个的去拔,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志愿军大部队就会有机会重新组织阵地,从而使得美军击溃志愿军的目标失败。而最终美军选择的是一个一个的去拔“钉子”,从而事实上放弃了直接击溃志愿军主力的战略目标。
这种化整为零的守高地战术的可怕之处在于,并不是说每一个高地多么的难啃,而是说这意味着在守高地之前,每一个小分队的所有士兵都知道自己在执行一个必死的命令,在西方的军事理论中,只有少量的特种部队和王牌部队或许能够做到主动去执行一个必死的命令。因为人性本如此,没有人不会怕死,绝大多数的普通士兵无法在必死的处境中还保留着极为高昂的意志和较高的主动性,让西方国家普通的部队去执行必死的计划,他们大概率会士气低沉,投降,逃跑乃至哗变。而志愿军当时的殿后部队有数万人,并且大多数并不是志愿军的王牌部队或者主力部队,每一个小分队在如此的绝境之中,坚持顽强的抵抗着美军强大的火力,努力的用智慧给大部队拖延更多的撤退和重组战线的时间,而每一个志愿军小队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精神动力,关键也还是上文所说的那几条人民志愿军的重大优势。
最终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安全撤离到了三八线附近,负责殿后的志愿军受到了极为惨烈的损伤,在这次战役中美军采用了非常先进的战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没能粉碎志愿军。
╮(╯_╰)╭无论去过多少次都很难,星巴克店员总是特别热衷于纠正我在点餐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我要个小杯……”
-“您是说中杯吗?”
-“对对对,的冰红茶”
-“您是说红茶冰摇吗?”
-“对对对,加桃浆,不加糖”
-“您是说冰摇桃桃红茶吗?”
-“………今天可以不问这么多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