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ca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种解释似乎都无法疏通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聪明人怎么就在万事不备的情况下(宗族没转移、内应没联络、兵权不稳固等)很不聪明地造反了?

不论“居功自大”也好,“姜维忽悠”也罢,甚至“自保而反”也行,“在极不适合谋反的时候决定谋反”这个结果都没有变化。既然各种解释各种可能都说不通,那会不会“问题本身”就错了呢?毕竟知乎讲的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因此,我有个很天马行空、阴谋论的猜想:钟会压根就没有谋反,只是弹压乱军失败,既身死又背锅

通过履历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钟会此人,长期历任参谋,却几乎没当过独当一面的将领。联系此前几十年稳定的三足鼎立之经验,他带兵征蜀一役,原计划不过是例行公事地耀兵蜀境、转移国内政斗注意力,这一流程已经反复走了许多遍了,这次直接原因是当街弑君造成司马昭压力山大,甚至要不是邓艾的冒险急进,钟会这一支都已接近退兵回朝。因此,在面对邓艾急进、蜀汉崩盘之时,钟会完全是措手不及,作为主帅只能硬着头皮进入成都(过了一千多年,满洲也是打着照例打秋风的算盘入关,结果坐了三百年的江山)。直到此时,因为按原计划,能扩大战果到这种程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钟会甚至司马昭都完全没有万全之预案

与“预案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深蒂固的时代思维——血亲复仇:两汉及至南北朝,“家族”“孝亲”观念远胜“个人”,因此各种不计任何代价(包括个人生命、前途)“为父、兄报仇”的故事层出不穷,并为当时所称道。而三国时期,魏蜀交战数十载,双方殁于敌手的将士不计其数,还有诸葛亮、姜维长期的边境袭扰战,因此而死的魏国边境百姓很有可能也不在少数。总而言之,入蜀的魏军将士,“冤有头债有主”的思想基础非常扎实。

而钟会做了什么?“会于是禁检士众不得钞略,虚己诱纳,以接蜀之群司”(《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报仇心切的魏军,眼睁睁地看着蜀国君臣只是交了降表就放心大胆地和自家主帅(钟会)称兄道弟起来了,说“忍无可忍”都不为过。这样的人只有寥寥之数尚可慑服、弹压,但如果是普遍现象呢?

除了较为“正义”的报仇派,劳师远征希望大掠向有“天府”之誉的益州、成都,并满载而归(这在当时是极为正常的想法)的魏军将士亦不在少数,同样是对主帅钟会的“禁检钞略”气不打一处来。

那么钟会一死,他们得逞了吗?至少《三国志》的记载是他们得偿所愿:

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数日里,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钟会帐下将士数百人被杀(《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姜维妻子儿女皆被杀(《三国志·蜀书十四·姜维传》);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兵所杀(《三国志·蜀书十四、十五》);关家被庞德子庞会灭门(《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钟会无力弹压急吼吼地红着眼要报仇、劫掠的将兵,自己反而被乱兵所杀。抢完劫、杀光仇家后的魏军在卫瓘等人的带领下,利用手头的素材,编了一个谋反的故事将锅完全甩给了钟会。

至于司马昭,他不是看不出来,只是出于维稳需要忍痛予以取信,正如他始终不给其实并未谋逆的邓艾翻案一样。因为司马昭面前是这样一道选择题:

A、承认钟会谋反,十余万入蜀魏军得到“平叛”封赏,然后高高兴兴地回朝

B、不承认钟会谋反,十余万入蜀魏军作为杀害主将的乱臣贼子,退无可退之下联合投降蜀汉军队占据天险蜀地对抗中央。

上面几乎都只是假设、猜测,证据何在?证据只能从历史文献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假设钟会确实未叛,我们看到的是卫瓘或其他人作乱杀死主帅钟会后为免责而编的故事,那么基本可以认为钟会“从入成都到身死”这三天的记载最不可信,因为这事整件事情走向的关键节点。刘禅献城、魏军入成都之前的内容可信度较高,之后的可信度可能存疑。

因为一般撒谎的原则是,只要无关宏旨,就尽可能多利用实情(实九虚一)。正因为此,我们看到故事的最后版本中,有许多细节都符合并无反心的初任将领“立威”特征,而不是为日后谋反而“笼络人心”的举动,比如擅杀许褚之子许仪;将诸葛绪押送回中央(而不是予以囚禁、寻机策反甚至直接杀死)。

叛乱三日中的许多举动也更符合“弹压乱兵”而不是“谋反”的特点:比如把大量不服从的军官(远超“附逆”人数)进行囚禁而不是杀死以绝后患(对“尽杀”的提议犹豫不决);都已经“公然谋反”且面对“反钟军”以谣言鼓动人心并抱团攻城的千钧一发之时,钟会竟还要问姜维“怎么办”(谓维曰:「兵来似欲作恶,当云何?」——《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才想起来给“合伙人”姜维发武器(时方给与姜维铠杖——《三国志·魏书·钟会传》),等等……

甚至所谓的“矫太后诏”的模版也可能是“矫天子(其实是司马昭)诏”,内容就是被司马昭“事后追认”的“相见在近”,初始目的是用亲征大军压服震慑存在作乱可能的麾下魏军,只是最终失败——征蜀魏军成功作乱并杀死主帅钟会。

事后司马昭对钟会宗族可谓穷极优厚的处置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旁证,毕竟谋逆之罪堪诛九族。

仅是阴谋论,如难入法眼权当小说家言可矣。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朋友的“半天说不到重点”的吐槽下、追加一次补充说明。。

第一次写“钟会为何谋反”答案时还是2016年,也参考过许多资料。而当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这问题没什么好琢磨的,钟会有小聪明无大智慧,还是个二世祖,破蜀后野心膨胀 利令智昏,因而谋反——对于这种言论,我……确实没有办法反驳。毕竟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

会所惮惟艾,艾既擒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

并且三国志给出的谋反过程是这样的:邓艾/钟会破蜀,受封太尉/司徒。邓艾厚待刘禅、准备伐吴;司马昭警告邓艾不要自作主张,但邓艾不听。钟会心怀不轨 又被姜维鼓动,于是密白邓艾有反状。又修改邓艾和司马昭信件,离间二人。导致邓艾入囚车。这之后,钟会独统大军,遂正式起兵谋反。但一切都被司马昭料到。后因兵变、钟会之乱仅持续三天就宣告失败——整个事件这么发展,似乎是“符合逻辑”的。用“野心膨胀论”解释“钟会一魏国文臣高官,跑去挂帅灭蜀主将,立下大功后 却跟蜀国降将勾结,意图谋反,还要斩杀魏国自己的将士”这一颇为诡异的事件,似乎最为合理。此外,林榕杰先生在《钟会反司马氏考论》中认为钟会被司马氏猜忌而不得不反。吕思勉先生则认为钟会谋反是因为忠心曹魏。

而我想从另一个,当时各种考证中很少提到的一点:时间,以此入手来推测一种可能性。

三国志记载,钟会一心作死,而司马昭料定谋反 有所准备,让钟会自取灭亡。真正的先后顺序却是司马昭在前、正月初三(三国志)或初四(晋书)领兵十万去向长安,钟会谋反在后(正月十六发难,正月十八死于兵变)在此前,钟会并无异动。

刘禅投降在11月、并命姜维向钟会投降。之后邓艾驻扎在成都,钟会大约留在涪城。一个月后,朝廷对蜀地做出处置:12月21,把益州一份为二,为原益州和梁州 (此举可能是让钟会邓艾各暂领一州,避免他们的矛盾)。12月22,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12月24邓艾进太尉 钟会进司徒——直到12月24,朝廷的举动,都是在给破蜀之战收尾,安抚蜀地官兵百姓 搞行政区划、承认+表彰邓艾和钟会的灭国之功,赐二人三公+万户加封。没有怀疑邓艾钟会不轨 对其动手的意思至少没有表现出来——同时钟会,除了和卫瓘胡烈师纂一起,因邓艾擅专 上书邓艾似有反状外,也未见他有什么别的准备之举。

7天后,正月1,朝廷下诏将邓艾槛车徽还;正月3或4,司马昭带着魏帝领兵长安;正月十几(推测)卫瓘收邓艾;正月15钟会到成都送走邓艾;正月16钟会谋反;正月18钟会姜维死于兵变;蜀地大乱;邓艾被卫瓘追杀、死。。二月初一,朝廷下诏赦免在蜀地作乱的将领士兵——12月24到正月1 这几天里,朝廷(司马昭)对邓钟二人的态度,从功臣到叛逆、发生了180°转变。

(一个2012年关于魏灭蜀之战通信速度的老问题)中国古代军事命令的传递方式有哪些?速度有多快?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031——从时间来看,至少以上那个“符合逻辑”的谋反流程 钟会是走不完的;以蜀地与洛阳相隔千里且路况不佳的条件,保持及时通信都是个问题。但是,洛阳却可以推定邓钟二人的谋反。

—————————2021-01-11———————————

史料记载,伐蜀前及中途,许多人预见了钟会的野心,如

王元姬: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辛宪英: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
钟毓: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荀勖:钟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仇鹿鸣先生在他的论文<伐蜀之役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中,对以上记载分析认为:伐蜀前,钟会已有居功自傲、骄横跋扈的迹象。但说当时就有人预见钟会的谋反,恐怕不是事实。贴论文链接里有更详细的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钟毓 王元姬 辛宪英 荀勖 贾充 邵悌等,他们认为钟会可能图谋不轨,劝司马昭早做打算,是以钟会之品性为人推断的——并非远在洛阳的他们,得到了什么蜀地有异变的确实消息。而司马昭,两处记载相反,司马昭很有先见之明的认为钟会需要提防(三国志)/有了钟会谋反的传言 司马昭还不信(晋书)。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勖曰:“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帝即出镇长安。

等到钟会在蜀中谋反,没有得到确实消息,外人先来报告。司马昭平素待钟会很好,不相信他会谋反。荀勖说:“钟会虽然受了您的恩惠,但他不是知恩图报的人,不能不早作戒备。”司马昭立即出镇长安——这是洛阳大后方的明眼人 个个觉得蜀地前线的主将要谋反

然而钟会直到收到司马昭书信之前,都无异动;那个时间点,还看不出钟会就要搞事。未见钟会拉拢魏将屯粮练兵擅封蜀官等等、也未见随钟会出征的参军将领有提前觉察钟会潜谋叛逆。

司马昭也未将钟会定罪,只是防着钟会真的搞事 而屯兵十万,又打草惊蛇的给钟会送去一封"我在长安等你"的警告信。但钟会面对司马昭的"疑心",真铤而走险举兵谋反了——这样说来钟会被评价是个爱搞事的人,也不冤枉,他确实不是邓艾那样的,上面怀疑我,我束手就擒回京自辩的忠臣。但说钟会最初就一心想在蜀地做刘备,又手握大军野心膨胀中二病发百无禁忌无所不敢,于是搞事,也是有些委屈。

————

诬告邓艾谋反似乎是钟会早欲谋反的证据。

【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三国志。
【会潜谋叛逆,因密使谮艾】文帝纪。
【故镇西将军钟会,有吞天下之心,恐艾威名,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构成其事】段灼传。

但师纂、卫瓘、胡烈一同上书。其中师纂是邓艾的监军,卫瓘胡烈后来反杀掉钟会。他们不是钟会的人。不同的人 一同上书邓艾谋反,多半出于魏军东路中主力、带队的还一帮镀金官二代,不服邓艾三万边路拔得破蜀头筹,与邓艾争功——记载里钟二就是出于谋反目的才去坑死邓艾,会不会有些因果导因。何况钟会【所惮惟艾】【恐艾威名】若早决定撕脸谋反,又那么怕邓艾,何不直接杀了邓艾 或至少将他控制在自己手里?但直到钟会死,邓艾都还活着坐在押往京城的囚车里。

交好姜维似乎也是钟会早欲谋反的证据。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

但钟会这人 本就有个见到名士就走不动路的毛病,世说里有不少关于钟会的段子,调戏夏侯玄 追求嵇康都是钟会干过的事。蜀亡后,姜维为图复国 刻意交好钟会;而钟会本来就极为欣赏姜维,毫不回避的对长史杜预夸赞姜维。钟会倾慕姜维 还就未必因为他怀了颗谋反的心。且钟会谋反后 直到正月十八迫不得已才【时方给与姜维铠杖】——钟会对姜维一直有所提防。

————

顺便介绍下钟会带领的魏军东路阵容。士兵是关中军。其随行属官将领和使官,日后都位极人臣,且与司马家族关系亲密。夏侯和,九卿,夏侯渊小儿子,哥哥是奔蜀的夏侯霸。羊琇,司马炎发小,后来有次跟司马炎意见不合、闹掰贬了官还是九卿。杜预,司马昭妹夫,灭吴名将,位列文武双庙,势如破竹的成语创造者。卫瓘,分化乌桓及拓跋鲜卑解除边患,位至三公,儿子娶公主,女儿差点太子妃;而随行主要武将胡烈 牵弘 杨欣(虽然都在对抗秃发树机能时领了便当)都官居刺史 且侄女联姻晋室——这些人晋书各自有传,也有提及伐蜀,但钟会之乱部分只有卫瓘传写的详细(下文)。

钟会图穷匕见时,如夏侯和,拒会凶言;如羊琇,正言苦谏;如后来僚佐并遇害,杜预以智获免;再如卫瓘,装作生病,反杀钟会。钟会之叛是骤然发难,这些当世智绝之人,听闻都一副惊呆脸,没史载他们有谁觉察钟会的异常之举——虽然事后证明 钟会确实不安分,但洛阳大后方的倒是比随军出征当事人更有先见之明。

————

以及,钟会槛车征还诸葛绪(以扩大军权),送邓艾入囚车(以独领大军),但他只能密白诸葛绪畏懦不进/上书邓艾有反状——打小报告可以,但他没有直接处置二人的权限。只有得到司马昭的手令才可以。临阵换将 抓捕关押送还二人,说到底 做决定的是朝廷。

【会所惮惟艾,艾既擒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邓艾被抓后,钟会领十几万大军,威震西土了,膨胀了,猛将锐率皆在己手了,就谋反了——事实上收邓艾兵权的人是卫瓘,钟会十五日才到成都,送走邓艾次日就矫诏谋反,匆忙地几乎来不及交接卫瓘兵权 收拢邓艾的旧部。如此仓促草率地谋反,与其说是钟会自命不凡 不可一世,我反而觉得是……困兽犹斗 狗急跳牆。

关于钟会谋反,我个人主张:钟会性格上就不是个规矩的人儿,他或有反心,但直到司马昭写信之前,都没有决心要谋反 或准备着谋反。谋反并非破蜀之后的野心蓄谋,而是君疑臣叛的临时起意。

————————2016-09-06的原答案————————

虽然没有多少赞,但还有爱所以继续更新^^


先回提问。


钟会的思想——钟会喜好玄学,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何晏,玄学创始人,汲汲名利,时人称之为台中三狗之一;王弼,玄学代表人,应召出仕,职位被抢了暗恨在心;夏侯玄诸葛诞,玄学名士,四聪八达之二,是能在政坛上兴风作雨的人物;甚至竹林阮籍、又如何没有一展政治抱负的愿望?浮华案里

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

名士们各自结党,品评人物,共相题表,给附和他们的人比心,对不依附的开黑。不否认玄学的学术意义,但一帮搞政治的大谈哲学,是带着以文化划分圈子 拉帮结派的目的的,是很功利的行为。喜好玄学不能说明钟会淡薄名利。此外钟会或许更擅长他颍川钟氏的家学:刑名学。颍川四长之一的钟皓是钟会的太爷爷【后汉书·锺皓传:为郡著姓,世善刑律…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为士大夫所归慕】,又,钟繇曾经和王朗在朝堂上为是否恢复肉刑展开过辩论,钟繇和钟毓都曾担任过廷尉(主管司法审判的最高长官)。钟会还留下过看似道论其实刑名的手书【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


他的政治行为——钟会担任过:朝廷中枢的郎官,司隶校尉等等,四字评价:位低权重。他起家是秘书郎,官位不高但可以接触皇帝,可划水 可实权,钟会无疑是掌有权柄的。司马师去世时,仅为中书郎的钟会已经能和守尚书仆射的傅嘏一起搅合曹髦的夺权计划了;后任司隶校尉,本职是监察不管朝政,然而钟会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权,他无不插手。推辞太仆(九卿之一,位尊权轻),一说明钟会谨慎,二可能钟会还真看不上。


他的经济行为——钟会确实没什么金钱上的喜好,但是,他壕啊!虽然常年【衣不过青绀】以示简朴,就是'以示'简朴啊。晋书世说流传下来的各种段子里,钟会跟他哥钟毓时不时就“名公子”“盛饰共载”“乘肥衣轻”一下的,他不缺钱啊!千万豪宅能随随便便就废弃了,钟家底子厚啊!……再说教育方式。钟妈有教钟会谨言慎行,但更教过他上进啊……


钟会还写过“散发抽簪,永纵一壑”这样表示弃官隐居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诗句呢→_→

总而言之,我不认为钟会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并且根据他人对钟会的评价【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子志大其量】【在事纵恣恐有他志】【挟术难保】【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钟会是极可能"心存壮志"的。

话又说回来,好像我看到的大多数人对钟会谋反的疑问都是“钟会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为什么会在初次领兵毫无嫡系的情况下干出造反这种愚蠢的事”而不是“钟会看着不像是造反的人”……吧?

———————————
文章比较长,1-7条介绍钟会生平,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忽略,直接拉到第8条。斜体字是答主自己也困惑的地方,没编辑完整,亦可暂且忽略。

1. 钟会他爹,人生赢家钟繇凭借出众的才华和颍川大族出身,在曹魏时期位列三公。钟会生于225年,是钟繇在七十多岁高龄所得的老来子。他的出生还引发了宅斗——钟会的母亲张菖蒲是钟繇的妾室,很受钟繇宠爱。她怀孕时被钟繇正妻孙氏下毒。钟繇知道后就休了孙氏,想扶正张氏,但孙氏有靠山撑腰,找了当朝太后让钟繇复妻。然而钟老爷子不同意,一把年纪了闹自杀表抗议……这么鸡飞狗跳一番 孙氏到底被休掉了,张氏也没能扶正,钟繇另娶了贾氏为妻。

钟繇偏爱钟会的母亲,钟会又是少年天才,理应尤被宠爱。可钟会五岁丧父,钟家的当家人变成了他哥哥,已袭爵的第二代定陵侯 钟毓,孙氏的亲儿子。钟毓大约比钟会大20岁 至少大12岁,已能独当一面。与年长的兄弟关系微妙,母亲在教育方面又颇为严厉,想来钟会的成长历程不会一帆风顺、还因此骄傲自大。

2. 钟会年纪稍长后因为博学勤奋获得了很大声誉,有着【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郎、中书侍郎】履历表。这是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 也得奋斗半辈子才能坐上的位置。毕竟无论是秘书郎还是尚书郎 都是那帮该死的官二代刷资历的起手官职。要是爹再牛点或者是嫡子独子承嗣子 新手套装会更高级,散骑黄门侍郎或散骑侍郎什么的。他哥钟毓就是14岁做散骑侍郎,太和初(228年左右)就当了黄门侍郎。钟会20岁担任秘书郎,23岁任尚书郎,24岁迁中书侍郎,30岁做到黄门侍郎,看似火箭般升迁,但在顶级名门的直系子弟里面,属于“很突出 但不是完全突出”那种。他此时的活动事迹,是和一堆名士侃天侃地侃哲学,以及"关注"皇帝(待考)。

3. 但钟会确实很早就成为了司马氏的入幕之宾。有份名单,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司马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邓艾、石苞典州郡,卢毓、李丰裳选举,傅嘏、虞松参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未满三十岁的钟会 出列于司马师掌权时期任用官员的文臣名单首位,既凭其才华,亦离不开司马氏的赏识;还有其他佐证——

推测为钟会出仕不久 钟会与司马师畅谈一夜后被司马师称“此真王佐材”(被裴松之吐槽过真实性,不论)
推测为钟会少年时期 司马昭与二陈共车,互相拿亲爹名讳开玩笑
249年 高平陵事变 钟会随驾皇帝身边,钟会母亲泰然自若
254年 司马师询问 曹髦是怎样的君主,钟会给出那句“才同陈思 武类太祖”
254年 司马师杀掉许允后犹豫着是否要斩草除根,派遣钟会去拜访其家人
255年 毌丘俭文钦反。极少数劝司马师亲征的人中,钟会是其一。后随军出征,典知密事

前3条总结。
一,钟会少年天才少年成名,但并非少年就是野心家人设。
二,钟会出仕之初就非常亲近司马氏,既是好友,又是心腹。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代他都非常得到重用。所以我个人非常不同意钟会因忠于曹魏而谋反的说法。
野心是随着所处地位和掌控权力而逐渐增大的。曹操早年就想当个征西将军,曹睿死前司马懿也未必想过手掌大权。我们读的是三国志,又不是大篇人物内心剖白的欧美传记,对吧。
另外人说钟会心胸狭窄,大多因他谗言害死嵇康。但嵇康这事——
曹马争权时期,政治关系是比私交更为重要的考量。时人人际关系微妙,不会因为关系不好就特意去搞你,也不会单因为和你是朋友就放过你,参见被司马师弄死的青梅竹马兼小舅子夏侯玄,及被司马昭弄死的好友兼儿女亲家诸葛诞。亲哥夏侯渊奔蜀,夏侯和照样做着大官。嵇康的几个至交好友:山涛是嵇康的托孤之人,然而山涛晚与钟会款昵;吕巽是个人渣,绝交前亦是嵇康至交,与钟会亲善;还有和嵇康同为竹林七贤而被钟会推荐的王戎——魏晋名士是个圈儿,嵇康的朋友和钟会的朋友,重合的还不少呢。嵇康和钟会之间确实有过不愉快;但夏侯玄就曾拒绝过钟会,钟会多年之后还是很推崇夏侯玄;阮籍不爱搭理钟会,钟会也没(能)把阮籍怎么样;姜维初对钟会不予回复,钟会后来依然厚待姜维;傅嘏对钟会直言"子志大其量",他们还是好朋友;裴楷是与钟会争权的裴秀的堂弟,给过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这种不算夸奖的评论,被钟会两次举荐;王弼是个性格高傲又毒舌 仗着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 所以也被很多人讨厌的少年天才【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和钟会要好。嵇康身为有巨大影响力的名士,又摆明了亲曹氏 不跟司马家混,故而一直为司马氏所忌。钟会坑死嵇康,或许是体察上意 见机迎合 或兼有狭私报复之心。但说是 钟会因为数年之前拜访嵇康时 被甩了脸色,钟会就心怀恨意 就要专门盯着嵇康出纰漏,借机害死他……或许有失偏颇。(钟会在伐蜀期间约束士兵,不得钞略;又救过向雄;我不认为他是个单纯的坏人小人。(介绍下向雄。最初魏帝曹髦讨伐司马昭被反杀,身边唯有王经不背叛曹髦,也一同被司马昭所杀。向雄是王经的下属,风声鹤唳之时为王经大哭于市。后来向雄因小事获罪,钟会把他牢里征召出来做下属。钟会谋反身死,又是向雄为钟会收了尸。


伐蜀期间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人际关系,后文再提。
————

4. 野心初露。255年 司马师痛死于许昌,司马氏出现了重大权力交接危机。小皇帝曹髦意图收回兵权,给司马昭下诏让他驻守许昌,让傅嘏领大军回朝。结果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和司马昭一同带着兵马回到京城。最终曹髦不得不让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政治势力,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于是钟会【有自矜色】而傅嘏告诫钟会说【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此外还有裴楷评价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说钟会锋芒毕露。从这钟会应是渐显骄横。

5. 但钟会也还算克制。257年 寿春第三叛,钟会是平定诸葛诞的主要献策者,功劳卓著,愈加受到亲信。此时的钟会被时人称为子房(非陈平非韩信 而是张良)
然后他推辞掉了太仆之位和陈侯之爵,继续以中郎官身份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此举一来让司马昭更为亲近信任,二来当司马昭的贴身秘书确实比当太仆"有前途"。【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钟会露出了骄横的苗头,但大事上仍处理周全。(话说这个“陈侯”貌似含金量还挺高。上一个封陈侯的是曹仁)

6. 钟会担任司隶校尉是260年。这年高贵乡公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给捅了,陈泰因为司马昭不肯杀贾充 被气死了,原司隶校尉王经因为不肯背叛曹髦被司马昭砍了。
司隶校尉的确是个炫酷的官职,曹操亲自兼领过司隶校尉,蜀汉先张飞后诸葛亮任过司隶校尉。位(相对)低而权极重。除了楼上提到过的三独坐的特殊地位,还管理情(特)报(务)工(机)作(构),有点像明代的东西厂锦衣卫,而实权远大于前者。因为能劾奏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不过司隶校尉主要职责是监察,不怎么管政事。但钟会在政事方面也能插手 兼管百官任免和推荐人才,所谓【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

7. 262年司马昭为了摆脱弑君的舆论危机 为篡位累积资本,预备伐蜀。群臣中唯有钟会全力支持,并且积极策划伐蜀方案。同年钟会迁为镇西将军,主理伐蜀事务。
PS现代史学家推论钟会馋杀嵇康事件发在263年,史书又记载钟会作司隶校尉时诛嵇康。这样说来钟会做镇西将军兼任司隶校尉,内外军政一把抓,司马昭和钟会也真是够拼的。
此时许多人质疑钟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或曰,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一是,群臣并不看好伐蜀计划,钟会作为伐蜀主帅自然也会分担质疑之声,况且他虽屡有良策 却从未独立领兵。其二,此时钟会确实日渐骄横,国民男神嵇康也是随便就杀了;这事儿呢,既可以说是钟会借了司马氏手,也可以是钟会给司马氏当了刀,但总之事儿干的确实阴险不地道。其三,钟会位高权重,又有宠于司马昭,被人说坏话在所难免。然并卵,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司马昭坚持对钟会委以重任。
另:钟会权力欲望不小,但不结党,又会办事、肯背锅,怪不得司马昭如此喜欢他。

8.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邓艾率兵3万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率兵3万堵住姜维后路,东路钟会率兵10万进攻汉中。9月,钟会入自斜谷。10月钟会与姜维相持剑阁,邓艾偷渡阴平。
这是专门写给评论区里 主张钟会初入蜀时就意图谋反的某位。
*司马昭伐蜀带有极大的政治因素,为此不惜任命履历表一直是文官的钟会作为伐蜀主帅。没领兵经验先忽略,懂自己心意最重要。
*(貌似早就看出钟会要谋反的)司马昭伐蜀的计划非常美好——邓艾诸葛绪包抄姜维,钟会大军攻汉中 后入蜀中 向成都;但因为诸葛绪放跑了姜维,姜维又堵住了钟会,导致实际战况对比原计划,基本每一步都没有对上。但原计划实现,破蜀头功是钟会军的;即使破不了蜀,下汉中的大功也是钟会军的。即司马昭预想的军功分配是偏向整个东路军的。
*钟会开战之初就砍了非司马党且军中颇有声望的许褚嗣子许仪。
*263年10月,司马昭进晋公,加九锡。九锡是什么东西,大家都懂。10月,伐蜀之战才到一半,钟会还在剑阁消耗粮草,邓艾在阴平前途未知;司马昭却已不像以前那般,几辞几让了。
*钟会攻剑阁,不克,商议退兵。
*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蜀是钟会姜维司马昭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后姜维带兵投降钟会,与他发动联合反叛更是不能预料的事情。
*正史也记载钟会是平蜀之后有的自立之心。

关于钟会【密白诸葛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一事。如果诸葛绪堵住了回援的姜维,钟会根本不用在剑阁死磕。告诸葛绪不等于诬陷。此时蜀地未下,若不是邓艾上演惊天逆转,钟会都商议着退兵了。推论这是钟会在为谋反作准备,不合情理。

所谓钟会入蜀之初就意图谋反,不敢苟同


9. 263年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邓艾居功自傲 私封蜀官,被钟会等人告了状,被押送回京。后钟会谋反。
三国志里说明了钟会谋反的原因,“钟会心怀不轨……钟会最怕的是邓艾。邓艾被收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威震西蜀。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但送走邓艾次日就矫诏谋反,匆忙地连收拢其旧部的时间都不一定有;都撕脸谋反了,钟会却不直接杀掉他视为最大掣肘的邓艾,而是任囚车送邓艾入京。这些和【钟会所惮惟邓艾】【自谓功名盖世】【猛将锐率皆在己手】连在一起读不奇怪吗?然后仅两天,钟会便兵败身死了。……邓艾的结局同样离奇。钟会死后,卫瓘因为参与诬告邓艾,不愿其生还,而唆使田续杀掉邓艾父子。让杜预怒道【伯玉其不免乎!……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将何以堪其责乎——你身为名士怎么能干这种事情?】——问题是卫瓘其人史书上的形象还非常正面,是个明识清允的正人君子;陷害邓艾这档事完全可以推锅给钟会 死人又没法说话,不知为何非痛下杀手不可。


10. 依史载,列个破蜀之后 发生的大事时间表

【十二月廿一】壬子,分益州为梁州。
【十二月廿二】癸丑,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十二月廿四】乙卯,邓艾进太尉 钟会进司徒
邓艾上言伐吴,厚待蜀人
司马昭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重言,承制拜假blabla,伐吴blablabla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
景元五年【正月初一】壬戌诏书槛车徵艾。
【正月初三或初四】(司马昭与)天子行幸长安。
推测为正月十几日 卫瓘收邓艾入槛车。[俄而会至]
【正月十五】锺会至成都,送邓艾
【正月十六】锺会矫太后遗诏,起兵废司马昭
【正月十八】锺会,姜维死于兵变
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
【二月初一】辛卯,特赦诸在益土者。

这段大意是说。蜀国攻克之后——魏国把益州一分为二,为梁州(此举可能是让钟会邓艾各暂领一州,避免他们的矛盾)——十二月24,封邓艾太尉,钟会司徒——邓艾上书准备伐吴——司马昭命卫瓘警告邓艾不要自作主张——邓艾继续上书准备伐吴——钟会等人上书邓艾有反迹——正月1下诏书让邓艾进囚车——正月3或4司马昭带着魏帝领兵长安——推测为正月十几,卫瓘收邓艾——正月15钟会到成都送邓艾走——正月16钟会谋反——正月18钟会姜维死于兵变;蜀地大乱——钟会死后邓艾被卫瓘追杀致死——二月初一,朝廷下诏赦免在蜀地作乱的将领士兵。

由此推测,加封邓钟的十二月廿四这个时间点,司马昭可能还没有想收拾钟会邓艾。然而邓艾刚封太尉仅七天就被下令入囚车。其间邓艾上书伐吴,书信至少来回两趟,还夹杂着司马昭命令监军卫瓘去警告邓艾行事当须先上报的桥段。古代送信全靠人力,而蜀地与洛阳相隔千里 路况极差 且没有驿站(平蜀后钟会命人修理道路),若是等到邓艾的回信才下诏关押邓艾,从时间上来说就非常不可能。后续也可看出司马昭对邓艾谋反的真相并不在意。
正月初三或初四,司马昭已(屯兵十万)去向长安。按照司马懿急行军的速度,洛阳到长安需要六天。十万大军的数字,存在司马昭诓钟会的可能性,但司马昭的确带着皇帝曹奂一同启程(从司马氏意图篡位开始,无论去哪里司马氏都会带着魏帝同去),皇帝的御驾却不可能走的很快。若司马昭突现长安,不知钟会是否也会感叹一句“何其速也”。
所以照时间来讲,比较合理的推测是,邓艾在封太尉之前,已行事自专 意欲伐吴。而司马昭刚封赏完邓钟二人的某个时间点,收到邓艾上言伐吴或钟会等人告邓艾反迹中的一封,对两人都不放心,未等回信便直接领兵向长安了。【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


11. 倒回来说钟会。
这个时间点上钟会有没有谋反之心?根据他人对钟会的评价【在事纵恣】【见利忘义】【挟术难保】【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是极可能有的。再加上姜维的挑唆,更蠢蠢欲动。
但在钟会收到司马昭书信之前 有没有谋反之迹?——没有。翻阅过本传和晋书,比较神奇的就在于钟会想要谋反,ABCDE看出他要谋反,最后钟会真的反了,于是钟会早就阴怀异志,ABCDE真有识人之明。问题是,并没有一项钟会具体谋反行为的记载。与之同传的王毌丘诸葛和历史上准备谋反的其他人,都或多或少都为谋反做准备的具体事例,王凌拉拢同僚联系旧部,毌丘俭结盟诸将构筑工事,诸葛诞征集粮食据守城池,连被诬谋反的邓艾都在擅自封官。然而这些钟会通通没有干过。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陷害邓艾历来是被认为是钟会阴谋预叛的铁证。但这个书卫瓘胡烈师纂都上过,这三位又都不是钟会的人师纂更是司马昭派给邓艾与之同行的监军——大家的上书更多出于争功或报复,单拎出钟会一人说他就是为谋反做准备则 似乎论据不太充足。另有说钟会拦截了邓艾的上书,发动书法·伪书技能把言辞改的傲慢无礼,又如法炮制了司马昭书信离间邓艾;首先,因为送信的时间问题(钟会驻扎在涪城,在300里外的剑阁拦截邓艾的书信一来一去又得多出2-3天),我个人对此条记载于《魏晋世语》的孤证比较怀疑。但哪怕是真的,前面也说了,钟会坑邓艾未必因为意欲谋反,争功或报复本就可以作为理由。

厚待姜维似乎也是钟会早意欲谋反的证据。但作为一个…略丧心病狂的名士控,厚待姜维,那就是钟会的日常画风。而且钟会开始造反的正月十六 让为数不多的亲信【城门宫门皆闭,严兵围守】时也没让姜维碰过兵权,直到在正月十八魏兵作乱才不得已【时方给与姜维铠杖】可见钟会并非全然信任姜维。

钟会节操未必很高,但他是一个精于算计 浸淫权术的官二代【历机密十馀年,颇豫政谋】。作为司马氏谋主也是计谋百出,并且履历上无论是离间之计 还是推荐人才,都说明钟会善于知人。他理应知道军中未有嫡系情况下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我认为钟会骄傲自大到不知魏军不从之心的说法是不合情理的。

对了钟会还没亲生儿子,很有可能他连老婆也没娶。虽说谋反了没有家室之累吧,但没后代,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这因野心爆发去夺的位子后继无人的问题。。

12. 钟会决心谋反还是因为收到了司马昭【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的书信——这封信该解读成“钟会你不作死回来还可以好好当你的司徒”,还是“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呢?钟会选择了造反。然而钟会没做什么准备,所以一败涂地。

钟会传说,钟会于正月十六把魏将和各位官吏请来蜀国朝堂,矫诏废司马昭,然而部下皆不听从,于是钟会把他们都被关在益州各官府中,城门房门都关得牢牢的,派兵严加看守。

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说——中领军司马贾辅造谣说钟会想把所有不顺眼的将士都杀了,又说司马昭率三十万大军讨伐钟会。王选出营,把贾辅的话宣读给了诸军,遂使将士益怀奋励。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说——胡烈编造谎言告诉亲信侍从,说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把散将官用棍棒打死,埋在坑中。”然后一夜之间众牙门都知道这个消息了。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其他各路将士不约而同都出来击鼓,也没有人统领,争先恐后地涌向城门。
晋书·卫瓘传说——第二天(十七日),城外有些得到消息的军队已经准备要进攻钟会,因为顾及卫瓘还在里面而不敢出兵。等到天黑城门关闭后,卫瓘作檄文宣告诸军,各军也已经自动号召,约定隔天一早一起讨伐钟会。
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说——虎贲张修(虎贲是皇帝护卫,为什么这里有个虎贲)当初在成都驰马至诸军营中报告钟会谋反的消息,还因此死去了。
这几段看着头很大我要先撸一撸。说好的严防死守呢?光记载走漏消息的魏中高级将领就有四个,钟会亲信的严加看守,漏的跟筛子似的。

还有卫瓘,贴一下卫瓘传里 钟会之乱那段的原文翻译

钟会心怀不轨,利用邓艾专权的缺点,秘密与卫瓘上奏邓艾在蜀作为。皇帝下诏用槛车将邓艾送往京城,钟会派遣卫瓘先去逮捕邓艾。钟会认为卫瓘兵少,想让邓艾杀掉卫瓘,给邓艾加上罪名。卫瓘知道钟会想害自己,然而又没有理由拒绝,即夜间来到成都,通知邓艾所统率的将领,说皇帝有诏逮捕邓艾,其余人一概不问。若到官军军营来的,爵位赏赐和原来一样,敢有不来者,诛灭三族。到鸡叫时,诸将都被卫瓘召来,只有邓艾还在帐内。天亮开门,卫瓘坐着使者的车,径直来到成都殿前。邓艾还在床上未起,父子一起被捕。…………
不久钟会也到了,钟会请诸将胡烈等出来议事,趁机逮捕了他们,关押在益州官府,遂即发兵反叛。当时士卒思归,内外骚动,人情忧惧。钟会留住卫瓘,商量对策,在木板上写上“欲杀胡烈等”几个字,举起来让卫瓘看,卫瓘不同意,两人因而互相猜疑。卫瓘到厕所去,看到胡烈原来的给使,使他到三军中宣传,说钟会要造反。钟会逼卫瓘决定大计,二人一夜未睡,各人将刀横放在膝上。

这段的诡异之处太多了。首先,钟会心怀不轨,想借邓艾之手将卫瓘杀死 再坐实邓艾罪名 这就很有bug——若钟会真意图谋反,让邓艾不出幺蛾子的进了囚车,钟会收了邓艾的兵,才合逻辑。【因加艾罪】岂不画蛇添足?杀司马昭使者的罪名能加上,那邓艾就是"真谋反",对"真真谋反"钟会有什么好处?不仅拿不到邓艾的兵,还得跟手握数万兵力的名将邓艾先打起来。bug。二是大早上卫瓘跑到成都殿前把没起床的邓艾抓起来,这是暗示邓艾睡在蜀皇宫?前文明明提到邓艾在军帐内。bug。钟会和卫瓘的关系也很成问题,这两人私交其实很不错,但卫瓘传这儿,先是钟会跟卫瓘合伙坑邓艾,然后钟会要借邓艾之手杀卫瓘,这之后钟会又把卫瓘当自己人与之商量杀胡烈?bug。另外,三国志里杀钟会的首功是胡烈,压根没提卫瓘这号人,各路将领也明说了没人统领,是不约而同反抗钟会的。晋书里诛钟会之首功,作檄文宣告诸军 和各路约定一同讨伐钟会的 却都是卫瓘。哪怕史书有遗漏,这首功,两边都不一致……

-

13. 颇为有趣的人际关系

钟会死后并未株连其族。有人说,是钟毓事先告诫司马昭不可重用钟会,司马昭也许诺 若钟会果真图谋不轨 亦不牵连钟氏一门。可谋反 历来就是当诛九族的大罪。钟骏钟辿在亲叔叔亲兄弟谋反的情况下,既没被诛杀也没被流放(对比邓艾…),就足够对得起钟繇钟毓了,但这官儿还照做 爵位也不削的,这朝廷也太宽厚过头了吧??……也侧面说明钟会干了件身为世家子弟,不借助家族势力,单枪匹马搞谋反的荒唐事。

钟会死后亦未株连百官【将士死者数百人】【僚佐并遇害】嗯,还得除开僚佐中“以智保全自身”的好几位(杜预、羊琇、邓殷、向雄)。如此之小的规模,或许也可以说明钟会反叛乃临时起意。

司马昭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还【甚悦,与谈宴而遣之】——司马昭起码不怎么痛恨叛臣钟会。


钟会谋反不成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魏将不从命时没有直接斩杀他们【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
最初我以为钟会不信任姜维,不肯把自己弄成光杆司令,
回头再看,这些魏将也不是无名人氏啊。【锺会构造反乱……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各参会军事;和、琇、抚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夏侯和——夏侯渊子。高平陵事变之时夏侯和、卫瓘拜访是能拜访钟家,并问及钟会母亲“您的儿子在危难中你为什么这么淡定”的世交。
卫瓘——河东卫氏,【鍾會素與瓘至厚,坐則同床,行則同輿。】
羊琇——泰山羊氏,太常羊耽与辛宪英之子,羊徽瑜的从父弟,羊祜的堂弟。钟会伐蜀时召羊琇为参军事。
身份贵重,与钟会同为世家子官N代,还是钟会之亲友(lll¬ω¬)
还有司马昭。我之前单单知道司马昭和钟会关系不错,但晋书里面这对老基友的关系…真是好的瞎狗眼了。什么杀嵇康时帝昵信会啊,什么钟会谋反都怪司马昭太宠他啊……
钟会谋反,并不是完全没亲友团,事实上军中有几个高官与钟会的关系还颇为密切。而钟会和他们却全无事先交流,事时站出来坚定反对钟会的也是这几个……
这几段看着头很大我要先撸一撸


14. 结论:关于钟会谋反,我个人主张 钟会或有反心并未有反迹,而是司马昭疑心在前,钟会反叛在后。不过话又说回来,司马昭疑心之时虽屯兵十万,却毕竟并未将钟会定罪,而是发了封暧昧的长安相见在近,算下来又是钟会先叛。也没啥叫屈的。


最后评论中这位,我从未在答案里说钟会是忠臣,补完之前我是这么写的:根据钟会人设我信他有反心,但和决心造反还是有所差别的。根据钟会后面那个战五渣的水准,他是没为谋反做准备的,是司马昭疑心在前。确实是【比如淮阴侯】啊——韩信有没有反心不论,是不是王莽谦恭未篡时,"还"没反就是没反。不知道这位脑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2016-07———————————

再改 司马昭确实是263年10月因蜀地战事捷报频传,受封晋公,加九锡。破蜀后次年,司马昭就是可用天子十二旒的晋王了。


user avatar   li-cheng-26-30-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司马家暴力抢位子开了个坏头。

本来末代皇帝和权臣之间的朝代更替是要脸面的,是要你好我好禅让好,是排排坐分果果分不到果果大不了回乡做富家翁的。看看老曹老刘老孙家,虽然心里全是利益,但嘴上至少还是申大义于天下、匡扶汉室,即使改朝换代了,对前朝天子仍然供起来吃好喝好身体倍棒。

但司马家先是撕毁洛水誓言灭曹爽全家,后来当街屠正牌皇帝曹髦。司马家之心,让路人皆知世道变了,仁礼忠义之类的大词都进了历史垃圾堆,有力量拳头硬就能当老大。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这种情况下,钟会作为更正牌的士族出身,坐拥曹魏最强的西北兵团,占据着巴蜀之地,风华正茂所向披靡,再加上姜维这种老油条在旁边煽风点火,要搞事情也是难免的了。


user avatar   li-jing-yan-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太年轻了。

司马昭的伐蜀之役,本身是为了抵消之前弑君的恶劣影响。如果说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前尚且能维持相当的威望与形象。那么在灭曹爽等八族,平三叛乃至光天化日杀死皇帝之后,司马家的宿望已经被挥霍殆尽,而司马昭相对司马懿和司马师,无论能力还是经验,都更显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伐蜀的主帅人选就变得极其敏感。所谓满朝群臣唯钟会赞成伐蜀,只是因为其他人已经看明白了。这仗若胜,司马昭不可能容忍一个建立如此功业的人去分享他的威望,这仗若败,主将必背锅。总之是死定了。

所以钟会还没出洛阳,就有很多人预料他必不能自保。包括他的兄长,江湖术士,以及深宅中的女眷。钟会个人才智很高,但他过早也过深的把自己绑在了司马家的战车上,而且他的性格年轻气盛,好大喜功,不够沉稳。这一切都导致从他选择挂帅伐蜀开始,结果注定是杯具。

所以不是钟会想反,是司马昭不接受钟会不反。等钟会发现情况不对,他已经没路走了,只能奋死一搏。其实钟会没有预案,没有基本盘,没有亲信部属,没有根据地,甚至盟友都只有一个现找补的亡国孤臣姜维。傻子都知道没这么造反的。但钟会又有什么办法。邓艾功劳不亚于钟会,槛车一挂,死的无声无息。钟会不拼一把,他的结果不会比邓艾更好。

政治这种东西最残酷的是,站在干岸上怎么说都有理,而且看起来特别简单。但一旦真架上去,就没有退路。容不得中途反悔,容不得推倒重来,也容不得笑一笑当作什么都没发生。钟会邓艾这几颗人头,换来司马昭的不世之功。动荡已经是相当的小了。


user avatar   ji-xuan-y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就是想听阴谋论嘛。

那我们就讲一个阴谋论。

司马师去世后,钟会和傅嘏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夜雨中,皇帝的使臣正在做最后的努力。

傅嘏和司马昭一同回到洛阳,并和钟会一起加官进爵。在封侯的时候,钟会志得意满,但是傅嘏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什么,于是对年轻的友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钟会琢磨着这句话,想看到阴影中友人的表情,然而友人丢下这句话就转身离去了。

钟会很快遗忘了这句话,然而他很快收到了傅嘏去世的消息。

傅嘏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死了。

那么我自己的下场是什么呢?钟会想起那一系列的关于司马家族的传言,眼神会变得冷酷起来。

而在帝国的另外一边,十五年前:

夏侯霸降蜀,姜维问曰:“司马公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否?”霸曰:“司马公自当作家门,彼方有内志,未遑及外事也。公提轻卒,径抵中原,因食于敌,彼可窥而扰也。然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有胆略,精练策数,终为吴、蜀之忧,但非常之人,必不为人用,而人亦必不能用之,士季其不免乎?”

十五年前的姜维的眼神并不冷酷,相反,有些暧昧。

如果姜维注意关于钟会的情报,那么,等到他们最终相见的时候,钟会对于姜维是没有秘密的。姜维知道他在夏侯玄面前受挫,姜维知道他对嵇康的欢而不得,因慕生恨,姜维知道钟会的一切,知道他心中的第三个奇男子诸葛诞那行为艺术式的死亡。

死亡是注定的,死亡是唯一的下场。沾上司马家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钟会听说过司马防不说坐司马懿就压根不敢坐的故事,钟会看到过司马师是如何对待故人,尤其是如何对待夏侯玄的,钟会很明白司马昭曾经为了保密杀死过自己的近人。

是的,死亡已经注定了。

区别在于,应该怎样去死。三国时代就要结束了,因为建安美学而存在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答案,高贵乡公知道,诸葛诞的五百士知道,钟会也许能够装着不知道,但是傅嘏的死让他再也不能够这样装下去了。

而姜维要做的只是把钟会心中的这一切都勾出来而已。

所以伐蜀的时候军队里有三种人。

邓艾在cos邓禹冯异,用竹简时代的道德来要求造纸术时代的君主,他的下场是好笑的。司马昭带着恶毒的快意,让邓艾在周亚夫,白起,吴汉和韩信中选择唯一正确的选项,而这个唯一正确的选项被cosplay上瘾的邓艾第一个排除了。

邓艾对着蜀汉的投降者矜持地说:“如果来得是吴汉,你们已经死了。幸好,你们碰到了我。”

蜀汉群臣看着四六不靠的邓艾,表情非常奇怪,他们似乎要确认一点,这个蜀汉最强大的敌人可能是个智障,他们保持着沉默,等待邓艾继续表演。

邓艾于是说:“姜维也是一代雄才,但是碰到我,算他倒霉了。”

蜀汉群臣确定了邓艾是一个智障,他们交换着眼神,偷偷地笑。

而其他人都想的和司马昭一样,他们需要一场混乱,需要邓艾扮演吴汉,需要在这场混乱的掩护下让所有人的腰包都鼓起来。如果邓艾不愿意,那就换一个邓艾。

钟会则是第三种人,他要克服生命中的所有遗憾,去追逐真正的友情。这份友情是夏侯玄欠他的,是嵇康拒绝了他的,是诸葛诞没有来得及给他的,而他不能再失败第四次。他在见到姜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填补了心中那个令人恐惧的空洞,他的人生在见到姜维的那一瞬间变得丰满起来了。

而这也是故事结束的时候。

希望这个阴谋论让你满意。




  

相关话题

  为什么说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所以一旦停止侵略的脚步就会自爆? 
  为什么外国网友说你知道诸葛亮空城计最棒的部分是什么吗?它从来没有发生过空城计基本上是一个智力游戏? 
  为什么这么多人给魏忠贤“正名”? 
  「很多学校都建在墓地上」是否为谣言? 
  如果可以穿越过去,你最想见证哪段史实? 
  如果宋钦宗被金国放回南宋,宋高宗会如何处置? 
  清朝皇族管父亲叫皇阿玛,管母亲叫皇额娘,那么管兄弟姐妹分别叫什么?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靖康耻为什么称作耻? 
  非史学专业者应如何选读二十六史? 

前一个讨论
如果孙权在群臣面前拔剑挥砍案几时剑被卡住了,后续会如何发展?
下一个讨论
请问“大威天龙”怎么突然火了?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