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一些人看科幻一定要看硬科幻?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hong-hai-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软科幻容易被夹带私货。。。

最大的软科幻就是超光速,一旦超光速了,宇宙科幻,它实际上就和大航海时代没啥两样了。。。

都是从秩序国度出发,前往未知的领域,然后呢?不过是秩序和无秩序的对抗罢了。。。

至于所经历的星域、引力塌陷区、高能粒子区,不过是海域、狂风暴雨、赤道无风带的另一种表现;

遇上各种智慧生命、异形、沙丘或智慧文明,也不过是大航海时代的岛屿、野人、原始氏族、西方人在外面碰上的阿拉伯人或中国人的另一种表现。。。

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层次,你会发现,《星球大战》实际上不过是一部中世纪的骑士小说,不过是光剑代替了钢剑,原力代替了骑士武艺。。。《星际迷航》不过是一部大航海时代的冒险小说。。。

而论及社会变化。。。西方几乎毫无进步。。。仍然停留在封建时代。。。对贵族的迷恋真是根深蒂固!

而硬科幻,至少作者会花足够多的心思在于真正的科学方面的畅想。。。而不是扔出一个星际、超光速的概念以后,就只会用已经写烂的骑士小说冒险小说来骗钱。。。


user avatar   wen-yu-xin-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问这么说的,总共看了几部硬科幻?四部吗(三体一二三加上流浪地球)?或者其实一部都没读过,只看完了三体速读视频加上“十分钟看完电影小破球”,并且还是1.5倍速?(不然我实在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能问出“叶文洁为什么要杀她老公”之类的问题)

真要一部硬科幻摆在他们面前,那怕是要哭爹喊娘了。德国作家施茨廷写的《群》,当大海拥有了智慧,文中融入了大量海洋物理学和生物学内容,知乎上几乎没人讨论。还有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伏沃德的《龙蛋》,沃茨的《盲视》,莱姆的《索拉里斯星》,都是经典且优秀的硬科幻,可开口必是“要看只看硬科幻,软科幻尽皆垃圾”的人,却很少提及这些作品。我甚至不止一次的看到,少部分自称“硬科幻爱好者”的,在正儿八经的硬科幻解读视频下留言“太难懂,太晦涩,太硬,不好看……”,叶公好龙者,如是说也。

而且,软科幻真的就没精品了?《海伯利安》前三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尤比克》,都是一等一的优秀软科幻。还有不软不硬,软硬兼施的《神们自己》,《你一生的故事》,《遥远的地球之歌》,甚至于《银河系漫游指南》、《光明王》、《美丽新世界》、《克苏鲁神话》(爱手艺的一些作品科幻背景很浓)。如果非得不硬不看,那真是丢掉了更大的世界,深表遗憾。

哦对了,现在还有一大票挂着科幻名头的网文,然而我几乎不看。至于看过的那可怜的几部——不客气的说,就算是夏笳写的稀饭科幻,都能比其中的绝大部分硬。作品不行,与软硬无关。

总之,不要因为软硬就不读一类作品,否则必将留遗憾。哪怕有的作品不喜欢,没关系,换一个就是(例如我就不喜欢沙丘)。

另外,嫌不够硬可以去nature,science之类的找论文读:那里面有很多听起来相当科幻但是理论相当坚实的尖端研究成果。看不下去可以订阅《环球科学》杂志,它尽可能“通俗易懂”地阐释了这些研究的过程和意义。再看不下去的话,就别把这种话挂在嘴边了。

完了。


user avatar   250YHZL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喜欢科幻圈里的一句话:你喜欢硬科幻,那你去看论文啊!


关于软与硬,我推荐一篇论文:《科幻“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作者 @姜振宇 (别跟我说这篇论文看不下去,硬科幻都看得下去,还看不下去论文?)

简单回答下问题。硬科幻的风气,应该是《三体》带起来的。换句话讲,硬科幻是贴给《三体》的标签,而因为《三体》的火,硬科幻这个标签也火起来了。

软硬相对,而众所周知的定义是:硬科幻一般扯科学,软科幻多讲讲社会。(或者:硬科幻都是正统,太空歌剧什么的都扔进软科幻的大框里)

问题在于,《三体》也不只是讨论科学,用第一个定义去看《三体》,《三体》显然不是硬科幻。《三体》的核心是宇宙社会学,而不是SIM,纳米材料等等。

甚至连《龙蛋》都不算是硬科幻,《龙蛋》讨论的是文明进化史,而不是中子星本体。

按照第二个定义,那又怎么去界定“正统”?而且太空歌剧出不了“硬”科幻,未免太牵强了点。我完全可以构造一个符合现实世界的太空歌剧世界观(其实按这么看,《三体》也算是太空歌剧了)。

还有一些定义,比如100%科学正确类。这个我曾做过一个比。

按这么看,最完美的硬科幻是狗血青春校园剧。第一,它几乎百分百科学(发生在我们宇宙的故事,符合我们宇宙的定律,不会有太空还传声这种低级错误);第二,它有幻想成分,谁的青春会这么狗血?


说白了,嘴上说着要看硬科幻的人,估计科幻都没啃过几本。属于那种看了点《银河帝国》就钦点“这个不行,不科学,比不上《三体》”的人。科幻到底姓科姓文?我不想再重挑这个问题了。我的建议:去看哈尔·克莱门特,再去看看新浪潮时期的科幻作家(往前摆摆也行,比如海因莱茵的),再想想自己到底喜欢哪个。


补充一句,软硬界定法早就过时了。


再补充一句,科幻何必非要分个软硬来区分三六九等。我的意见是:我没必要非要喜欢软科幻或硬科幻,喜欢喜欢的就好,喜欢PKD并不和喜欢阿西莫夫冲突。单纯喜欢硬很大概率就是给自己拉逼格,但如果让这种人去看纯文学,那估计是看不下去的;而如果让他去欣赏哈尔·克莱门特,那估计也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wei-ming-78-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的科幻不多,也不赞成用软、硬来划分科幻的做法。个人而言喜欢“足够硬”的科幻。所谓“足够硬”是指起码不和当时已知的科学知识发生冲突,对于未来科技的展望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例如像大刘和阿西莫夫的作品,大部分以科幻为载体,实际上或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或关于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展望。如果把科幻小说比作一幕舞台剧,科幻只是舞台和背景、故事才是这场大戏的灵魂。当然可能是一场以银河为舞台,以人类文明史为时间轴的巨作,场景之宏伟远超舞台甚至电影的表现力(这也是我喜欢小说胜过电影的地方)。惟其如此,这个舞台够不够硬,决定了它能否承载起这样恢弘巨著。

“科学素养够不够过硬”这个事对科幻小说有多重要。我觉得就像文笔对言情小说一样。一样的故事,你跟一个小学生把《金粉世家》的每一幕都详细讲解一遍,然后让他一段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故事还是这个故事,这样的作品有人愿意看吗?

第一章原文:

人生的岁月,如流水地一般过去。记得满街小摊子上,摆着泥塑的兔儿爷,忙着过中秋,好象是昨日的事。可是一走上街去,花爆摊,花灯架,宜春帖子,又一样一样地陈设出来,原来要过旧历年了。到了过年,由小孩子到老人家,都应得忙一忙。在我们这样一年忙到头的人,倒不算什么,除了焦着几笔柴米大帐,没法交代而外,一律和平常一样。到了除夕前四五日,一部分的工作已停,反觉消闲些啦。这日是废历的二十六日,是西城白塔寺庙会的日子。下半天没有什么事情,便想到庙里去买点梅花水仙,也点缀点缀年景。一起这个念头,便不由得坐车上街去。到了西四牌楼,只见由西而来,往西而去的,比平常多了。有些人手上提着大包小件的东西,中间带上一个小孩玩的红纸灯笼,这就知道是办年货的。再往西走,卖历书的,卖月份牌的,卖杂拌年果子的,渐渐接触眼帘,给人要过年的印象,那就深了。快到白塔寺,街边的墙壁上,一簇一簇的红纸对联挂在那里,红对联下面,大概总摆着一张小桌,桌上一个大砚池,几只糊满了墨汁的碗,四五支大小笔。桌子边,照例站一两个穿破旧衣服的男子。这种人叫作书春的。就是趁着新年,写几幅春联,让人家买去贴,虽然不外乎卖字,买卖行名却不差,叫作书春。但是这种书春的,却不一定都是文人。有些不大读书的人,因为字写得还 象样些,也作这行买卖。所以一班人对于书春的也只看他为算命看相之流,不十分注意。就是在下落拓京华,对于风尘中人物,每引为同病,而对于书春的,却也是不大注意。

某个80年代小学生体(不针对任何人,就是我自己当年的水平,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

今年中秋的时候,我去街上玩,看到街上有各种摆摊的,有兔儿爷、花爆摊、花灯架、写对联,非常的热闹。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又去了,看到他们又出来摆摊了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很忙。因为我是个普通文员,所以过年的时候和平时一样,也不忙,就是要多算几笔账。因为我知道农历二十六这天是白塔寺庙会的日期。所以下午我就那里去买过年用的水仙了。我叫了一辆黄包车,坐到西四牌楼我下车了,看到好多人,比平时多多了。有些人手上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有些人手里提着红灯笼,我觉得他们是办年货的。然后我继续往西走,看到卖历书的,卖月份牌的,卖杂拌年果子的,好浓的年味啊!快走到白塔寺的时候,我看到有很多红对联挂在墙上,在墙的下面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砚池,有几个碗,碗里有墨汁,桌子上还有四五个大小不一样的笔。桌子边有两个男人,穿着旧衣服。我知道这是写对联的,就是过年的时候写了对联去卖,让别人买回家贴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书春。我还知道,写对联的不一定都是文人。有些人虽然不读书但是字写得不差,也能卖对联。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文化水平并不高,也就和算命看相的差不多。哪怕我现在成了北漂,对一些同样落魄的人抱有同情,但是也不包括卖对联的。

如果科幻小说不够硬会怎么样?以流浪地球为例,原文的设定是重核聚变做能源,驱动巨型的霍尔推进器。如果改成,用转基因畜力做动力,驱动巨幅的碳纤维风车做发动机。你还看得下去吗?或者说你还认为它是一部科幻小说吗?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硬科幻提供的东西不一样,这不是很明显吗?喜欢看纪录片的人对故事片不感兴趣。这很难理解吗?


user avatar   2019-shi-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白了,这些人追求的是一个纯粹。

你去翻翻起点上的科幻小说,全部都是“叮~系统开始启动”这种节奏。这种小说可以算幻想,但不能算科幻。我觉得幻想小说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你可以说一切非纪实文学都是幻想。

还有一些小说,披着科幻的外衣,里面全部都是谈情说爱的桥段,这种小说本质上就是言情。

还有一些四不像,打折科幻的幌子,在火星上盖房子搞工程,写来写去就是买了多少水泥,盖了多大房子,跟玩我的世界一样。

我理解的科幻小说,应该有通俗小说的内核,较强的故事属性,说到底他应该是一部正统的小说,然后借助科幻的手段,展开一些对人类自身、环境、文明等等的思考。喜欢硬科幻的读者,多是传统的文学爱好者,对网文式的叙事不太适应。


user avatar   meng-yu-l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说你觉得应该更包容地看待各种科幻文化形式的时候,美国人搞出了复仇者联盟,中国人搞出了上海堡垒

当你说相对非核心的科幻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培养产业和消费土壤的必然方式的时候,吴国盛就说其实三体和卫斯理也没区别啊没区别

你给他们鼻子,他们就能上脸,你说白胳膊,他们就能想到生殖器官

当然了,从还原论的角度看,三体也确实仍然是比较形而下的东西不假,你们在我之前的回答里也会笃定我是一个不知廉耻的刘慈欣黑,觉得三体就是个类型小说而已,什么宏大深邃人性社会的宇宙社会学都是狗屁,但类型小说终归是类型小说,其核心趣味的独特性不能被否定,否则柯南就是早恋,韦小宝就是后宫,孙悟空就是旅游攻略

不过康德休谟黑格尔费尔巴哈也都是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你也不能说人家是错的,但是人家告诉你这是西方的哲学先贤,人家就是与众不同,你就是没区别。

为了防止核心趣味不滑坡被钻空子,我们至少要能够强调和维护那些能够构成核心趣味的东西在小圈子里不被外围的暴力,或者外围的矮化同化,所抹杀或者消解

科幻必须首先是点子文学,最终也是点子文学,其实看第一段,我是不支持这么极端的

但极端时期就要有极端方法

我们必须用极端的方式去维护这么一个极端的小众爱好圈

当年别说非核心科幻形式,就是比较核心的科幻小说,都是大毒草

你看现在流浪地球成功啦,他们又都来舔菊,中央组织研讨会呢

流浪地球太黄太暴力了,还宣传银汇vr,宣传兔女郎,还让房顶把人砸死了

应该封杀,小孩子根本不敢看


user avatar   xian-niao-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硬科幻:

球状闪电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确认是宏原子,应用化改造后可以作为定向武器,与强国打不对称战争,参与反恐战争,甚至能将物质与生物转变为量子态,而对宏原子核的研究彻底改变了战争局势

软科幻:

这里有把光剑,可以砍人,拿上它你就是这片银河最亮的崽


硬科幻:

经过对凯伯水晶的研究人类掌握了约束凝结等离子体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对精密加工和制造业有极大推动作用。而在军事上,轻型约束等离子弹药可以轻松切开数米厚的匀质钢板,坦克和坚固工事退出历史舞台,人类战争形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软科幻:

拿上这把球状闪电枪,这条街区没人打得过你


软科幻里的星舰,光剑,死星,换成蒸汽舰,武士刀,意大利炮,对剧情有任何影响吗?


user avatar   tan-gong-22-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三体粉来回答这个问题。

科幻其实是个很小的门类,在类型文学里都不占大头。也没有非常严格的文学学术分类(至少我还没读到可靠的被公认的论文),所以“硬”“软”之类的定义其实很难说是科学而严谨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阅读感受。

最近才读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打破了我们传统的对科幻知识范围的认知(停留在物化生代表的自然科学),而纯粹是心理学研究者写的一本心理学科幻,最后还得了雨果奖。

如果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其中的情节相当硬核。主人公查理并不是如同飞升上仙那样一下子从弱智变成高智商学神,在手术后起初一段时间甚至让读者读不出其变聪明的迹象,让读者也陷入对查理的智能分析,试图找出其“变聪明的特征”。

而最后查理的智能退化也是严谨的,产生于科学家们因为没有经验而生的失误——对实验对象效果等待期的实验设计囿于常规了,没考虑到查理和阿尔吉侬变聪明的持久性问题。

另外,为了表现查理的弱智,前半部分和最后一部分通篇的错别字,还要抹去刻意改错的痕迹,这些都表现着作者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写作诚意。

另外,在立意上也是高明的:变聪明不等于得到社会认可并尊重,跟社会沟通需要的是成为一个拥有共同语言的正常人;恶是人类拥有智慧的客观属性,并不是原罪,普通人有存在恶的权利;你看到了他人的恶行,也看到了他人的悲惨,你应不应该行使正义让他人陷于更大的悲惨的苦痛;我们对待彼此应该是以人为基础,让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低级生物体一旦拥有了智慧,最终还是没权利的低级生物吗?它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

能说这本书不硬科幻吗?在感受上一点儿也不。而且说明了并不是大炮巨舰、星辰大海才叫科幻。

但如果光从科幻点子的丰度来看,其实这本书一点儿也不硬,就是一个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实验,既没有手术原理,也没有科技树上点的维度、相对论的应用。查理完全是在表现一个人的生活,情节充斥的无非是人情人性,科幻像是套的一层皮,查理也就是阴差阳错的当了一回小白鼠或楚门。

不过读完后做情节复盘时,我想到这本书在我看来硬的地方:哪怕莫言继续写《红高粱》和《檀香刑》,他也不可能写出在短短几个月经历一个人人生始终的低智力者。这是科幻才能做到的事。

查理在几个月内拥有了从儿童到成年,再到痴呆患者老年的全部故事,这其中有极度的愚笨和极度的智慧,有极端的善也有极端的恶,有从柏拉图山洞走出来的开天辟地,也有从外界在回到洞口的可悲可叹。

就是这几个月,囊括了一个经典文学作者仔细描摹的从出生到死亡的近百年人的史诗。而且是人本身而不是一个有着作者浓烈意识的文学经典形象(沈从文的湘西,巴金的家),你在查理身上找到了人类对自我的定位和终极发问,这些东西在经典作者里有明显的倾向(不是先锋派等故意为之),但在这里就只有对读者自己的拷问。

同样,在《三体》里程心和云天明明明只差一个星球的天地距离,结果在无情的相对论效应下隔开了一千八百万年的沧海桑田。以前只能靠人的自我幻想才能触摸到表层的“斗转星移”在科幻里居然真的实现了。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诸神也仅仅是在山之上,人类也仅仅靠了百万年进化史就在上世纪初登上了这座希腊神山(还别提希腊神话出现在文明史出现后),但不过寥寥数语代表的客观规律就将程心抛向大河大风宇宙的尽头。

科学是科幻的灵魂,大刘自己说过。有灵魂的类型文学才能独当一面,才有成立的底气和骨气,而不是披着羊皮的狼或披着狼皮的羊。

所以,我对科幻的定义里有这样一条:科幻的科学设定应该是无可替代的,没有科学就绝对不能形成这个故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没有科学实验绝对不会有查理经历的开始,《三体》没有大量的科幻点子堆砌绝对不会留下宇宙间被记住的两道光芒,《伤心者》没有何宏伟在时光另一头复原何夕的过去就绝对不会区别于一篇《梵高》或《罗巴切夫斯基》之类的人物传记。

我甚至认为科幻是工业时代的神话,是我们第二次地理大发现(走向太空)的文化基石之一。

所以说到底,论硬还是软,归根结底只是希望科幻能够走得更坚实更独立一点。人总是要走向未来的,而没有想象力和科学精神的人真的有这种希望吗,至少在当下,我们能给出好的答案吗?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要说的话所谓软硬的区别在于世界观的“厚度”,而不是技术细节的堆砌——恰当地应用技术细节当然会让作品描述的世界变得厚重,但也并不是说技术细节的多少与准确性就是一切了。

我们知道推动故事逐渐展开的是世界观中的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或与世界背景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所存在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观的厚重感。架空的文学作品描述的是在一个与日常生活(而不是现实,我们不熟悉现实,只熟悉日常生活)不同的世界里的矛盾与故事,而成功的故事中的矛盾必须带有足够的新奇感——换句话说,远离那些日常的矛盾,比如家庭内部吵架或者街头斗殴。总而言之,读者们期望在远离日常的世界中看到远离日常(且至少能自圆其说)的故事模式,越是满足这一标准的故事也就越“硬”。

这实际上指向一类“新奇但有真实感”的故事,具体而言是两个要求,即

  1. 故事中的矛盾要尽可能远离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模式,这样才足够新奇
  2. 这些矛盾存在的架空基础要尽量自洽,这样故事才有真实感

而把这两个要求结合起来,也就变成了

推动故事的矛盾要尽可能关系到架空的基础,与此同时尽可能不要搞出太离谱的bug让读者觉得这个架空世界没有代入感。

这个要求里后一半是对所有作品的普遍要求,而前一半完全就是经典的 Star Wars Boat Test——我们得以发现“硬科幻”和“好看的新奇故事”基本完全重合了。

回过头来看,这个要求几乎完全覆盖了既有的“软/硬分类”。被称为“软”的故事里矛盾一般和那些远离日常的设定没多少关系,或者干脆就是明显存在的bug太多,比如说

  1. 《哈利波特》(继续迫害冰山贴纸),一切矛盾的起源是一个脑子完全没用的黑魔王坚定不移地在学期末搞事,几乎没有历史矛盾,几乎没有政治智慧和社会矛盾,魔法不会消退,也不会对现代人类的价值观造成任何改变或冲击
  2. 《美丽新世界》或其它同类反乌托邦作品,矛盾的起源是觉醒者与运行模式出了问题的社会秩序,没有历史矛盾,社会矛盾完全消失(美丽新世界)或基本完全被压制(1984),所以虽然大设定看起来是有趣的政治隐喻,但表现上并不硬
  3. 《三体》里和程心/人类内部问题(而不是人与宇宙的关系)相关的矛盾,基本和上一类同理,只有孤立的觉醒者和出了问题的社会秩序,但社会矛盾完全不做重点描述。看起来和前一种反乌托邦属于同一类型,只有大设定看起来是有趣的政治隐喻,但表现上并不硬
  4. 《海伯利安》系列的后两部,矛盾被表现为公路片式的逃避追兵,以及教会和技术核心“缺乏爱”,尽管前两部表现出的丰富的历史细节给出了很大的加分,但碍于叙事手法,那些丰富且有趣的历史背景和主线实在是太远了……

而非常典型的是,如果一个读者觉得社会模式的强设定本身就足够新奇的话,那么美丽新世界和1984看起来确实就不比一些经典的“硬”科幻更“软”了。反过来看一些非常典型的“硬”的故事,比如

  1. 《三体》里涉及到人与宇宙的部分,怪异的宇宙成了会影响到人类命运的舞台,三体与人类的技术差距搞出了末日战役大场面,黑暗森林的设定炸了人类和三体人的母星,而规律武器的设定搞出了最后的二维化大场面,决定了人类最后的命运。核心矛盾几乎完全由技术设定和宇宙设定推动
  2. 中洲相关故事,历史和地理细节丰富到令人发指,甚至还有植物学,真实感简直骇人听闻。而故事中的矛盾基本全都能上溯到古老的传说——然后翻了翻精灵宝钻发现托尔金还真写了……
  3. 《盲视》,核心矛盾依托认知科学与人类意识的反直觉部分展开,离谱的是还能找到研究论文,几乎完美地满足新奇感和真实感的要求。

总而言之,科幻奇幻类作品的读者本来追求的就是新奇感与真实感,前者变为对技术/魔法设定推动核心矛盾的要求,而后者变为对尽量少的bug(或者把bug糊过去的写作技巧)的要求,进而搞出对所谓“硬科幻”的追求,总体上还是非常自然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在科幻圈子里某些提到三体的言论会被极度厌恶? 
  《三体》和《银河帝国:基地》孰优孰劣? 
  怎样评价电影《第九区》? 
  有哪些类似1:4:9的石碑一样绝妙的科幻点子? 
  如何拍一部以抗日为题材的科幻片? 
  战锤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是否是因为其对集体主义的强调? 
  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是什么? 
  写故事如何设计角色? 
  如果把中国近现代史改写成太空歌剧会怎么样? 
  如果说全宇宙的资源都消耗完了会怎么样? 

前一个讨论
钟南山说「中国新冠患病率只有美国 1678 分之一」,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我国为抗击新冠做了哪些努力?
下一个讨论
世卫组织宣布「已有 19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奥密克戎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对抗疫带来了哪些挑战?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