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阿里为什么不行了,要先研究下阿里以前为什么能行。
阿里的主营业务是电商,这个算零售业吧。
那么零售业的本质是怎么赚钱的呢?经典的零售业是低价采购商品然后高价销售,采购时候是批发价,销售时候是零售价,零售业利润来自价格差。
如果零售业想赚更多钱,就两个方法,要不提高低销量商品的毛利,要不增加低毛利商品的销量。
那么低毛利低销量的商品呢,你就不该卖这种东西,至于高毛利高销量的商品是凤毛麟角,实在太少见了。
但是到了电商零售业,基本逻辑变化了,阿里的电商不是靠赚取商品差价盈利的,它是靠收取商家的广告费服务费盈利的。
不同的盈利模式导致它对待商品的态度策略就不一样了,如果靠广告费赚钱,那么阿里最好赚钱的一定是新入行没有品牌知名度的商家,产品还要是那种高毛利低销量的,只有这种商家才愿意支付高昂的广告流量费用,如果商家的商品有品牌有知名度了,那么客户会持续复购,那么商家就不太依赖淘宝的广告流量的推荐了。
阿里的这个逻辑就导致它要持续不断引入新商家,要打压那些逐渐壮大的商家,不能让他们有太高的品牌知名度,有了品牌就不愿意支付高额广告费了。淘宝甚至屏蔽了搜索引擎,逼迫商家只能从它那里才能买到广告流量。
阿里居然找到了高毛利高销量的产品,但是不是单一产品,而是由很多个高毛利低销量的产品组合成了高毛利高销量。因为电商模式下,相比线下零售业阿里拥有更大的推荐权和更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高毛利的产品的销量。
阿里的电商逻辑长期下来就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商品的品质无法持续提升,价格无法持续下降,长期来看是违背了商业的基本原则的。在阿里的逻辑下,商家无法持续壮大或者利润不断增长,就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所以产品品质无法提高,由于商家规模受限就导致价格无法下降。
长期依赖阿里就不断收割着一轮一轮的高毛利低销量的新晋商家的韭菜,也有个别能力比较强的商家还是成长起来了,这些商家就会去试图摆脱阿里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品牌渠道,从而减少被阿里收割。
所以阿里电商10多年的繁荣,似乎没有造就过什么国民品牌,有什么从在阿里做电商起家的商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从而走向全渠道的国民品牌的吗?我一时都想不起来有哪些。
长期来看,阿里的电商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商家长期无法成长壮大,就会导致电商平台最终也无法持续壮大。短期受害的是韭菜,长期受害的是镰刀。
长期来看,电商本身没问题,但是电商也分很多种模式的,我更看好亚马逊 京东这种模式,以自营商品为主,主要靠赚取商品差价,回归零售业的本质。
评论区大神会纷纷出现:
说我不懂电商,说我不懂零售,说我不懂阿里,说我一个程序员不同商业模式
我都替你们把评论写好了,抄一下就行了,你看,我很懂评论。
昨天去买电子烟。
电子烟老板很发愁。于是聊了一下。
卖电子烟的老板说,从5月1日起,所有电子烟的水果味将禁售,不能卖。
我回了一句。
卖别的口味嘛,老板说他这里的电子烟弹80%卖出的都是水果口味。
老板考虑转行。
如果说当年电子烟在网上禁售,怕质量参差不齐,还能说的过去。电子烟实体店必须拿身份证才能买,还必须网络登记,也有效的保护了未成年人,只是随便一个小商贩都能买到传统烟草,也不看身份证,反而比电子烟管控的更加宽松,这点就很神奇,毕竟管控的理由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
那么这次禁售电子烟的主要口味又是为什么?
很多人都觉得电子烟比香烟危害大,一波波媒体疯狂搞了几波。
这又是为什么?
你细品不难发现,烟草这个利益集团是多么强大。
到了2022年你也可以发现,现在不单是阿里不行了,是都不行了。
香港是阿里的坟墓,马云的绝地,他们第一次去香港上市,几年后就灰溜溜退市,这已经给了老马一个下马威,也给了阿里一次警告。后来阿里重新美股上市,本已意气风发,顺风顺水,各项指标都正当帝旺之时,奈何老马记吃不记打,还是觉得自己命硬,一定要跟香港死磕出一个结果来?反正啥原因已经不重要,他们又开启了在香港的二次上市。
结果,帝旺变成阳刃,喜剧酿成了悲剧。香港的二次上市成为阿里的司命拐点,也成为老马的人生转折。自那之后,随着蚂蚁被大象活活踩瘪,一切不如意就像倒霉的唐伯虎或者瞎了眼的阿炳那样,厄运开始连绵不绝,并且了无尽头。
浙江一向有出悲剧商人的传统,从祖师爷范蠡五湖泛舟到沈万三捐资盖城,再到胡雪岩大热倒灶,浙江商人就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阿里不见得将来会比胡庆余堂落得更辉煌。
阿里的问题是:
低端干不过pdd。高端干不过京东。海外走不出去。核心业务支付宝被交给国家。新业务蚂蚁和卖菜被叫停。
就剩下一个空架子。
阿里行不行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我待的一个生产型企业(食品类),每天要写日报,每周要写周报,每月要写月报,每季度要季度总结,每半年要半年报,每年年底要年底述职。
以上,就是我们的领导要求我们的。然后他们干嘛?他们就是把我们的日报整理成周报,把周报整理成月报……反正就是老板要了解他部门的情况了,他就拿手下人的总结东拼西凑。
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开会,头脑风暴,研究竞品,自己倒腾,自我检讨,再接再厉,如此循环。真正落地能成的有几个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互联网带给实业的创新思维我认为是正面的,任何行业都应该有自己该创新的领域。可是把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一并带到各行各业,我认为是挺恶心的。
某些隔行的大厂空降军,干货没多少,舔上司,卷下属的作风倒是玩的溜溜的。
这你说能好吗?
因为对外输出人才太多了。
前几年待过一个C轮创业公司,算是一个小的细分行业的头部公司,名字不说了。我担任一个部门的研发负责人,说是负责人,其实当时研发人员一共也没几个,我是既当爹又当妈,架构管理一把抓,这就罢了,其实写写代码也挺不错的,我以为能一直这么岁月静好下去。
没想到啊没想到,在入职几个月后组织架构调整(你没听错,100人出头的小公司也需要调整组织架构),我转而向一位副总裁汇报。这位副总裁据说在阿里待过,又在一些央企背景的公司做过几年,号称是大数据专家,在一些行业大会里经常露头。
我当时想这不错啊,难得有一个懂技术的上级,正好多交流交流行业动态和技术方向。
一段时间后,事实证明我错了,一个号称懂技术的上级比一个纯管理Title的上级更难伺候。
这位副总裁从阿里可是学了不少好东西出来,每次开会但凡开口必是互联网黑话:什么中台、赋能、对齐、抓手、解耦…一股脑往外输出,整得与会人员晕头转向,关键这些词他还用不太对,一个产品方案设计,在他嘴里就是各种解耦,解你妹个耦。
产品要进入研发阶段了,我依照目前的人员和资源做了任务分解和排期,加加班也要三个月左右,然后给该副总裁汇报,你猜他怎么说?
「给你们一个月,应该差不多可以上线了吧」
我直接黑人问号,说,x总,咱们的研发资源不太够,就这么几个人,三个月已经很紧张了,而且总得预留出一些应对风险的时间。
副总裁一听,眼前一亮,说
「这好办啊,我给你从另一个部门借调两个人,再招几个人,这样人数不就差不多double了嘛,这样一算研发时间可以打个对折,一个半月,你们再加加班,辛苦一下,一个月就可以搞定了嘛!」
我了个大x,这哥们连《人月神话》都没看过啊,
敢情一个女人十月生一娃,十个女人一月就可以生一娃?
敢情项目研发时间还带抹零的?而且直接抹掉1/3?
敢情人都没招来,就给我算进项目资源里了?
我震惊之余,只能把困难点一一列出,没想到副总裁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
「没关系,你们可以考虑封闭开发嘛,克服克服困难,大家辛苦一下」
封…闭…开…发…
辛…苦…一…下
可怕的是,这位副总裁貌似没写过一行代码,所谓大数据专家就是忽悠人的,你跟他讨论点技术方案问题,每次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我不知道专家的工作是不是都是写PPT。
对了,老板极其信任他。
过了两个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来了,这位副总裁让我接手并重构一个老项目,本来我这边就人手不够,弟兄们天天加班,已经焦头烂额了,更加坑爹的是,这项目是一个标准的三无项目:无文档、无交接、无人懂。
为啥说无人懂呢?因为当时做这个项目的团队在前一年就被全裁掉了,一个不剩。
为啥一个不剩呢?这条业务线是被公司放弃的,整条业务线都干掉了,不知道为啥又要把这个废弃项目捡起来。
我开始怀疑人生,我为啥会出现在这个公司里,我为啥会做这个副总的下级。
事已至此,那就很简单了,提离职、走交接、收拾东西、退群 一气呵成,不伺候了,裸辞,期权劳资也不要了。您继续嚯嚯别人去吧,拜拜。
前段时间我打听这个公司近况,裁员一半以上,全员007,艰难转型中。
阿里到处都是作威作福的土皇帝。
阿里云副总裁任庚,他好大的官威啊,2022年3月19日晚间在浙大二院就诊,不配合防疫政策,辱骂医护人员,最后浙二医院的领导层居然还给这个土皇帝赔礼道歉,我可去nm的吧。
(原po已被渣浪吞了)
如下图:
看了一圈儿基本上都在发牢骚抱怨阿里出来的人如何基本上都在发牢骚,这并没有回答问题。按照你们的逻辑,那当初阿里牛的时候是怎么搞上去的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阿里在一个互联网新增流量已经到顶的时机,失去了政府的支持。
首先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国家的互联网新增流量已经到顶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存量竞争,你流量的增加必然来源于我流量的损失,而字节跳动等一批新的流量引擎的出现,极大的从阿里和腾讯分走了蛋糕。这其实是最根本的。为什么你感觉现在的双11不如以前那么红红火火?很多人觉得大家已经厌倦了这种形式的活动了,那为什么大家厌倦了呢?那是因为有了更多可玩的东西。
以前淘宝是很受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如果在淘宝开个店就可以作为自己的稳定职业的话,那么淘宝是最适合普通人去创业的。这当然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但是现在短视频创业抖音快手成了更适合普通人的选择,而淘宝随着流量价格的飞涨,已经不再适合普通个人,开店创业只是成了商家网上销售的渠道。你会看到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有自己的抖音号,你看过他们有自己的淘宝吗?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支持力度是不一样的。而流量越来越贵,也会使很多个人商家和中小商户退出淘宝。
第三,当然是最重要的金融业务受到打压。从马云口无遮拦的炮轰监管,到后来蚂蚁上市被紧急叫停。至今想上市仍然遥遥无期。很多在上市前奔着上市去才加盟的人黯然离场………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蚂蚁成功上市了,那即便现在淘宝遭遇挫折,但阿里整体依然可以风生水起。而在金融领域拟被监管限制,也给政府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其他层面收到限制。
所以你要解释为什么阿里现在不行,就要知道当初阿里为什么行。在流量蓬勃上升的年代,阿里的地位是,颠覆原有传统模式的先锋,是个人创业和中小商户经营更好的平台,是自主创业,万众创新,解决政府关注的就业和税收问题的重要试验田。因此他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资源,支持更多的监管优惠。
而现在原来导致他牛的这些原因基本上都不存在了,还由于金融的问题导致了监管的额外关照。这才是他现在不牛的原因。至于内部要写日报写月报写季报,阿里出来的人都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牛,在新公司瞎折腾……拜托,大家有点逻辑,这些远不是阿里现在不行的原因。否则当初这些人在的时候阿离怎么牛了呢?牛的时候该写日报也照样写呀。
东林党是什么,这个问题想不清楚,还他喵的开大学。
泰山会解散,成员挨个查。
美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那他喵的真是新时代军工企业,新时代的探月,创新发明一波又一波。
阿里腾讯,我擦,技术不思进取,想着搞垄断了。
阿里云,政府的合作方,有漏洞不先上报,先报给开发者论坛,这不是递刀子吗?底裤都背看光了。就这政治觉悟还敢吃那碗饭。
技术员不懂,管理者不懂?
上下都烂透了。
因为找不到方向了。
阿里两大发展方向,第一个是出海。然而姑且不论阿里有没有能力在海外竞争,就凭现在这个国际局势,以后大概率是各国圈地自萌搞小经济圈,再加上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第一条路走不通。
第二个是涉及金融业,然而以阿里的体量,小打小闹根本没啥作用,需要搞个够大的市场出来。而怎么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下搞个够大的,能够让民营企业,甚至是外资企业参与的金融市场,谁都想不出来办法。
除非是搞成金融自由化,也就是完全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金融业。这个是个人就想得到的办法恰恰是我国政府非常忌讳的事情,阿里尝试了一下,然后被一棒子打死了。
内外两个发展方向都走不通,原本业务在被同行缓慢蚕食,虽然目前同行对于阿里的蚕食仅相当于挠痒痒,但阿里也没啥好的反抗办法,毕竟电商平台不具备天然垄断性。
整个集团缺少明确的发展方向后,很多管理措施也会流于形式,高层则会各怀心思。这种情况再发展几年,必然会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PS: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衣食无忧,甚至是锦衣玉食,但生活百无聊赖,无聊到给自己制定了一大堆生活计划,但这些计划又没啥意义,甚至连乐趣都没有,然后还时时刻刻被人挠痒痒。这就是这现在阿里的状态。更糟糕的是,阿里不是一个人,丫是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