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的原因不是统一的。
波尔塔瓦和罗斯季斯拉夫,君权和百夫长的主炮口径不同是因为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种战舰。波尔塔瓦/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级本身虽然设计尺寸较小,但是仍然正经八百的一等战列舰,使用12in主炮。罗斯季斯拉夫最初设计是二等战列舰,只是尺寸在设计中放大了而已,容纳12in火炮存在诸多困难,舰队闹别扭了半天到最后也没用上12in。此后的列特维赞,太子,波将金等等一等战列舰全部都是12in火炮,佩列斯韦特,奥斯利亚威亚和胜利则是10in,这是简单的设计要求不同,君权和百夫长也是一样的。1889年计划中包括8艘一等战列舰和2艘二等战列舰,其中7艘是君权和1艘胡德装备13.5in火炮;而二等舰是百夫长和巴夫勒尔,装备10in火炮。
腓特烈三世和勃兰登堡,衣阿华和印第安纳,威严和君权,布伦努斯和查理马特主口径的不同则是因为更小口径火炮此时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了。衣阿华和印第安纳,布伦努斯和查理马特是美/法舰队实验时期的舰艇。同时期内有多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在接受测试而一旦能够满足要求的最小口径(往往意味着最轻重量)确定以后,则可以成为固定选择。威严和君权,腓特烈三世和勃兰登堡则是有意在新舰上设计运用了新型火炮。威严的12in火炮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全面优于旧13.5in火炮。除弹重更小以外,新火炮在炮身/炮座技术,填装,初速,寿命到弹道轨迹等等上都占优势的情况下重量小于老13.5in火炮。腓特烈三世和威严的主要区别大概是克虏伯的新炮设计进度相比起新舰速度更慢造成了一定的项目风险,而维克斯的新12in相比之下延期更少一点。当然最终腓特烈三世也没有出现有船无炮的情况。
这不是一种普遍成立的“现象”,而是不同舰艇建造时间表恰好推移到了一个集中时段而已。法美正在逐渐确定其标准前无畏设计,于是在测试各种口径的火炮。英德一等战列舰正在换装新炮。而英俄财年计划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正好批准建造了一批火炮口径更小的二等战列舰。
不能只顺着年份看年表,否则就会观测到本不存在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