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已经说了,实际海空力量日本其实在开战时是第一的。考虑上舰队规模来说,IJN的海空力量比例甚至远高于美英。
其实题主更想说的是,为什么不停造大和武藏,能够多造几条翔鹤?这就牵扯到好几个问题了:
也就是说,即使开天眼知道航母很有用。日本也不可能造出足够改变战场局势数量的航母来。
1941年12月1日的时候,拥有航母最多的国家就是日本了:
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凤翔、龙骧、瑞凤、春日丸。
同期美国有啥:
列克斯、萨拉、游骑兵、约克城、进取、黄蜂、大黄蜂。
英国有啥:
鹰、光辉、胜利、无畏、不屈、独角兽。
而且日本的航母建造计划是基于未来与美国发生内线决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处于战略守势。在处于守势的前提下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多的航母、当时综合性能最好的航母、还在设计当时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航母(大凤),这叫没有及时爬航母?
按照日本的造舰计划,到了1942年应该开工3艘大凤改、1艘云龙并研制下一代航母,对比一下同期的美国,基于两洋海军法案也不过只计划在1942年开工4艘。所以以日本的国力和计划来说,即使没有彻底承认战列舰该退出海军主力的位置,但也是相当重视航母的。
我已经想不起来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流行过的说法了。
这不是什么火箭科学要考虑工程细节,也不是什么文史瀚海要深挖皓首,数一数十以内个位数字就可以了:
IJN 20年开工凤翔,22年入役;22年赤城,加贺开始改建,27年赤城入役,28/9年加贺入役。29年开工龙骧,31年入役;批准飞龙苍龙。苍龙34年开工,37年入役;飞龙36年开工,39年入役。37年翔鹤开工,38年瑞鹤开工,全部41年入役。40年瑞凤改装完逼,41年翔凤改装完毕。
RN 带着百眼巨人进场,18年开工竞技神,24年完成,同年鹰改造完毕。25年暴怒全通甲板完成。28年勇敢完成,30年光荣完成。35年开工皇家方舟,38年完成。40年入役光辉,可畏;41年胜利,不屈。
USN 22年拿到兰利。22年条约改造列克星敦,27年拿到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31年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游侠才开工,43年完成。37年拿到了约克城级的约克城,38年企业,41年大黄蜂。40年入役了填缝舰胡蜂。
整体舰队规模最小,造船工业和财政基础最薄弱的是谁?可是间战期间建航母最多的是谁?条约ban掉主力舰以后改造成航母的最多的是谁?第一个拿到专门建造航母的是谁?第一个拿到排水量两万七千吨,满载三万吨以上的航母的是谁?掌握远东战争爆发时间的是谁?不需要分散兵力帝国防御或者两洋作战,可以集中航母编队行动的是谁?
来,USN,RN,IJN三选一,两次猜错的机会。
又:设想IJN会在所有主要海军国都没有明显政策转向的情况下特立独行地继续向航空兵力倾斜远超过历史同期标准的投入甚至不惜违反条约是不现实的。
让我引用一下UK内阁文件记录66-67-7的总结:
“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实了(如果航空母舰被证实不需要战列舰保护),那么我们浪费了钱(来建造战列舰);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我们却实践了他们的理论,那么我们已经失去了整个帝国。”
实际情况是日本海军不但高度重视航母,而且在航母建造上科技树爬得很认真很努力。
凤翔是世界上第一艘建成的航母。
赤城、加贺属于按照海军条约的改造舰,从三段甲板到全通甲板,日本海军很是在它们身上积极探索试验了一番。
苍龙、飞龙属于条约航母,就这么两艘,飞龙还在苍龙基础上有显著的改进。
翔鹤、瑞鹤是条约后放开手脚设计的理想舰队航母,前四艘舰队航母设计建造的经验结出的硕果。
大凤是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装甲航母,一开始被当成“中继平台”,实际建造中还是回到了常规用法的正道。
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航母的设计和建造是很愿意去探索和努力的。虽然三段式飞行甲板、左右对仗设置舰岛、装甲中继平台这些思路后来被一一证伪,但你说日本人没有及时点航母科技树,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更何况日本人毕竟设计、建造了翔鹤级、大凤级这样优秀的航母。
此外,出于在战时快速增加军力的考虑,日本人还在战前就准备了四艘航母预备舰,也就是后来的飞鹰、隼鹰、祥凤、瑞凤(千岁和千代田一开始是按照甲标的母舰考虑的)。连这都考虑到了,真不能说日本人对航母不用心了。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