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没有问题。
斜角甲板主要是设计上有没有想到的问题。想到了,任何年代都做得出来。
大外飘舰体是跟随斜角甲板一体出现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大倾角的降落跑道),也是属于能想到就能做到的。
但美式的大倾角斜角甲板会让飞机在降落时对准跑道出现困难(类似于计算提前量),在二战年代,还没有专门的精密的助降设备的时候,光靠飞行员的人肉凭经验,恐怕事故率会很高。所以,就算42年有了斜角甲板的设计,有很大可能还是会用英式的小倾角(5度?),而不是美式的大倾角(10度?)。这样一来,大外飘甲板的必要性,或者外飘程度就会降低。
动力装置是最不用提的,一般来说,越是大型舰体,动力系统在吨位和空间的占比就越低。所以,有8万吨的体型,以及不像bb那样考虑投影面积和装甲带布置,那么使劲堆锅炉堆轮机就行了——例如说直接来两套南达的动力系统稍微适配下就完事了(反正吨位上还略超南达的两倍)。
中途岛级已经 21.2 万匹了,而福莱斯特级首舰也就 24 万匹。
只要稍微放松一点最大航速指标,即可直接采用中途岛的动力包。
然而,当时中途岛级已经被认为能力过剩,载机数量超出能够有效运作的极限。
尼提督对中途岛级的评价是:
unnecessarily large and unwieldy, and concentrating too great a percentage of strength in a single hull
所以,你投入更高的成本去造福莱斯特级体量的航母,究竟是图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