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黑神话:悟空》第二段实机演示中,黄眉大王的破戒独白应当如何理解? 第1页

  

user avatar   li-xin-35-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终于码完字了,手机打字太累了。

先感谢 @阙德堂济白水 兄弟,陪我大晚上翻经书哈哈哈,辛苦啦。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完全不知道我解释出的东西是不是作者的原意,我也不太清楚之前有没有人做过这种考证。所以,假如是我牵强附会,那么希望读者能够谅解我胡说八道,假如与其他人的说法有所重合,那应当是巧合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很希望黑神话悟空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是作为一个游戏玩家的愿望。但是我仍然支持任何对它的批评,没有事物是完美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我是相信制作团队是认真在做这件事,这也是为什么我用手机硬码字也想做这样所谓的考证的原因。假如台词的作者有他的心力所在,我希望我能为之彰显,而非被错位的吹捧与贬低淹没。如果这些台词的确拙劣,那我也多读了几页经书,不算亏本。

那么,废话少说,我们开始看一看这些看起来语义有些混乱,又多少显得莫名其妙的台词有无根据。假如我有所曲解误会,希望大家能指出,好让我及时改正。

我直接从讨论量最大的黄眉的台词开始。

最开始,我夸一下翻译,因为“thou shalt balabala”这个句式是圣经《十诫》KJV版本的措辞。可以看出作者想将英文世界熟悉的文本引入台词中,便于国外的朋友理解。当然效果如何我不知道,但是确确实实蛮用心的。

第一句话: 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

英文翻译: thou shalt kill, lest feuds instill.

这一句话的中英文是一个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英文中翻译仇恨用的是feud,也就是所谓世仇。这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杀到绝户,自然不再会有新的仇恨产生。

单去搜索杀生与仇恨在经律论中都多有提及,但是放一块却没有经文可依。于是我换了个思路,既然这与“世仇”有关,那佛经中有无世仇之语呢?确实有,在《四分律》中,提到一个故事,在过去世,有长生王梵施王两位国王,父祖怨仇。梵施王兵强马壮,攻破了长生国王,长生王带着王后逃走,化妆为婆罗门,居住在一个陶匠家中。在这里,他们生下一个孩子,叫做长摩纳。长摩纳聪明伶俐,形貌不凡。正当风波渐消的时候,梵施王突然听说长生王的下落,前来抓捕。长生王心知必死无疑,于是要摩纳化妆逃走。长摩纳不忍离开父母,于是在人群中见证父母受刑。长生王见到孩子没有逃走,于是对人群说:“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如是三遍,才断气而亡。长摩纳长大后,以音乐闻名,被收入梵施王宫。长摩纳数次想要在夜中杀死梵施王,但是想到父亲遗言,如是三次,最终作罢。梵施王夜中惊醒,得知缘故,于是返还长生王国土及一切珠宝,大臣不解,梵施王说:“彼活我命,我活彼命。”由是世仇化解,两国和睦。这个故事恰与黄眉的第一句话相反,世仇消弭,在于不杀。

第二句话:不偷盗,强弱于我何异?

英文翻译:thou shalt steal, as decreed by the freewill.

这句话是大家争议的重点。很多人指责这句话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有人以为讲是偷盗使得大家均平,强弱消失。但是即便如此,这句话后半句也说不通,“对我来说实力强弱有什么区别”,这实在是难以理解。

这时候我们去看看英文翻译,却发现意思似乎与中文大相径庭。“你应当偷盗,这才能随心所欲地裁定。”裁定?判决?这似乎与强弱毫不相关,但是直到我找到经文,一切才豁然开朗。

《成实论·十·不善道品》云:“问曰。若一切万物皆共业所生。劫盗何故得罪。答曰。虽从共业因生。因有强弱。若人业因力强。又勤加功此物则属。”

勉强白话一下。有人问,如果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为业力催生的,那为什么盗窃是有罪的?回答说,虽然都是因为业力催生,但是不同人的“因(因果之因)”强弱不同。如果有人业因力强,又热衷于夺取他人财物,那应当是有罪的。因此,这里的强弱不应该是实力强弱,而是业因力之强弱,这就较好地解释了英文含义:如果不偷盗,业因强弱无法展现,故而没有区别。而如果你不恐惧因果(而去偷盗),不把业力报应当回事,自然是随心所欲,令由我出。简单来说,这句话涉及到了因果业力,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罪孽的归属。在识别到世间万物都是缘起幻化时,佛陀要求大家通过戒律摆脱业力,超脱轮回,而黄眉的意思,却多少有些蔑视因果的味道——既然都是幻化的,那我为何不胡作非为呢?

第三句话: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

英文翻译:thou shalt commit adultery, for love thrives in debauchery.

这句话也被严重地抨击,被视为不知所云的句子。对于了解过佛教的同学来说,有情不难理解。而邪淫也并非难以理解的用法,《法界次第初门》云:“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说白了,NTR是邪淫()这一句的英文也不难理解,放荡之中爱情滋生,唯独“皆孽”二字显得莫名其妙。那么如此突兀的部分经文有依托吗?

孽这个词在《大藏经》中意外地少见,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作翻译音译词。那与有情众生相关联的经文有吗?有,《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云:

云何恚结?

答: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孽,欲为扰恼,已嗔当嗔现嗔,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过患,是名恚结。

这是在讨论九结之一的恚结时出现的。但是此处的载孽在其他经文(如《法蕴足论》)中写为载杌。所以我怀疑这也是某个梵文词音译的异文。不过很可惜这两种写法我都没能查到词汇的含义。因此,我认为“皆孽”似乎也无法对应到这上面。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云:“一切有情心贪欲色,若不相随各生嗔恚。”我怀疑这里的孽或许应该做嗔恚意,即,断绝邪淫,一切有情众生(因为爱欲不得)皆生嗔恚。但是这种说法极其附会。因此,如果我考察得还算仔细,这句话确确实实是非常糟糕的。此外,我猜想他们或许想表述“断绝邪淫,一切有情众生困于孽缘之中”,但是最终效果完全不如人意。

第四句话: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

英文翻译:Thou shalt speak the untruth, to inspire and seduce.

这句话也被骂的比较惨。因为插入的“梦幻泡影”这四个字在佛经里面只存在于一个地方——世人皆知的《金刚经》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么,这里的梦幻泡影自然而然是指“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强行说明,可以理解为“世界”。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妄语的话,世界不过是空虚而已。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断分别品》中反复论证一切空虚,可以说明这半句在佛理上是可以解释的。

但是,按照我们对黄眉台词的理解,后半句应该是句歪理。这就产生了矛盾。而另一方面,妄语如何与空虚结合呢?《大般涅槃经》云:“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妄语”,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黄眉的意思是“如果妄语(世界是有为的),那么世界就不再是空虚的”。看英文翻译,说:“你应当不言及真实,去激起和唆使”,假如我们将激起和唆使的对象理解为缘起和合,那综合两个文本,意思应当为:“如果不妄语的话,世界就不过是空虚寂静的(无法催生一切有为法)”。《大智度论》云:“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这里似乎黄眉正好是“虚实颠倒”。

第五句话: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

英文翻译: Drench in fine wines, to sooth your mind where emotions entwine.

前五句话对应的是五戒。这句话夸的人比较多,一般理解为“不喝酒的话,忧虑恐惧起起落落无常变化(令人无法忍受)”,但是我查询佛经之后发现这个“不饮酒”戒非常有趣,我简单说一下。

在《未曾有因缘经》中,讲了只陀王子与世尊的对话,只陀王子说五戒之中,酒戒难持,他恐惧因此遭罪,于是询问世尊。世尊问他:“汝饮酒时,为何恶耶?”,只陀王子说:“国中豪强,时时相率 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世尊听后,非常高兴,说:“善哉善哉。只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在这个故事中,饮酒生乐,不为恶行,就不会因此得罪,看起来是相当宽松的戒行。而这里生出欢乐,与“忧怖涨落”相对,看起来,似乎这句话黄眉完全没有违背世尊的教旨。

不过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这句话与一句著名偈子关系密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堕魔道。这句话恰好揭示了黄眉的谬误,为何要求佛弟子“形尽而不饮酒”,就是因为抵达济公或者只陀王子境界者少之又少,世人空学其行,而不得其心,自然错之又错,堕入魔道。

第六句话:不耽乐,芳华刹那而已。

英文翻译: Embrace bodily pleasure, for life is short and you have now or never.

这完全是大白话,与上一句的水准相差甚远。耽乐一词,在佛经中多见,但不是很重要的戒律对象,更多是作为动词来描述一种现象。《大般涅槃经》云“其解脱者即是如来,离诸放逸。其放逸者耽乐五欲,真解脱者则不如是,其性清净离淫怒痴”,说明耽乐是解脱的重要阻碍,解脱涅槃者不入轮回,自然不考量寿命长短,但耽乐者寿智短浅,自然会苦苦追求青春年岁,贪爱一晌之欢。这句话本身问题不大,不像“一切有情皆孽”一样不通,但是列在五戒之后,却非大戒,又是很俗的白话,实属败笔。

第七句话: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

英文翻译: Find escape in the dreaming, or else this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这句我很喜欢,水平突然又上来了。贪眠是非常严重的恶行,《大宝积经》云:“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忘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即便是菩萨行者,也会被贪眠所碍,丢失智慧。《西游记》中金蝉子正是因为法会上打盹而被贬下凡间。《增一阿含经》云:“有此二法,令人无有智慧。云何为二法?不喜问胜人,但贪睡眠,无精进意。”可见贪睡怠惰,视为大恶。

后半句一般解做“难以解脱”。但在我看来,苦苦在此处不做副词,不是苦苦哀求那个苦苦,而是“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之一。《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十二因缘说名三苦: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名为行苦;触、受,名为苦苦;爱、取、生、死忧悲苦恼,名为坏苦。”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而在睡眠梦境之中,前五识(眼耳鼻色身)停止,意识不止,因此苦苦在睡梦中不发作,取而代之的是美妙的幻梦。这也是英文翻译中“往梦中逃避”含义的对应。这句话没有教理上的困难,但是却怂恿他人放弃精进,沉迷虚幻的梦境,因此各个方面来看,这句话的水平挺高的。

第八句话:不纵欲,诸行了无生趣。

英文翻译:Ride on the wings of lust. In true wisdom thou shalt trust.

这句话的英文翻译与中文含义也相差甚远。“你应该相信的真正智慧,即是与欲望一同翱翔”。按照前文的经验,假如中英文字面意义相去甚远,那么英文文本更接近作者真实含义。那么我们考量一下后半句。诸行,有两解,一,指一切有为法,二,指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在这里我倾向于第一解。如果没有纵欲的话,世间一切因缘而起之物都无法得到乐趣。这看起来是享乐主义的说法,与黄眉前面的破戒发言一脉相承。但是我怀疑生趣不应该只做乐趣解,而应该还有“四生六趣”意,即一切有情皆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而来,六趣即六道,众生由于业报故,分别归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六道。六道众生生于欲界,若不纵欲,则上色界,不再为欲念所缚。因此这句话或许能作此意:“不纵欲的话,一切有情众生便脱离四生六趣。”

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双关。拥有纵欲之乐的是欲界众生,而摆脱欲望就能脱离四生六趣。那么黄眉鼓吹的是什么呢?既然他之前都在强调纵欲之乐,那么显而易见,他根本不畏惧因果轮回,对他来说,此世即是真实,依佛教来看,无明之极。但是他并非是不知道世间万物幻灭无常,但他变本加厉,反而积极投身于其中,对抗佛理。正如他最后提到的“入了此番轮回,便别想轻易涅槃”,在我看来,他极有可能代表了欲界的轮回,他的劝诱,正是为了吸引一心涅槃者被欲界束缚,永堕轮回,不得超脱。

综合来看,黑神话悟空的这几句台词缺乏大的框架,比如八句话除开最初五句,余下三句多多少少有东拉西扯之感。而措辞遣句,也有许多语焉不详甚至莫名其妙的地方。但是如果我考证的部分不是牵强附会,那么我认为游戏团队确实在这个方面认真考量过,这个作者并非简单地拼凑了佛教术语,而是花费了一番心力,这相较于其他国内游戏随随便便地抄术语的行径,更值得我们尊重。虽然结果远不算完美无缺,但是作为观众,我觉得他们没有敷衍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没有牵强附会,对于这一点,我没有任何信心。

感谢各位的阅读。

以上。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不偷盗,强弱如我何异;不邪淫,一切有情皆孽;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不耽乐,芳华刹那而已;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不纵欲,诸行了无生趣。

不玩电子游戏,游戏工作室就没法发工资。艺术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听歌死不了,不看电影死不了,不玩游戏死不了。从业人员为了赚钱,当然要鼓励纵欲享乐。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弥勒看似离经叛道的言论,前面还有个“放屁”。看似完全不把如来放在眼里。可是,为什么在独白的最开头,用的是如来的尊称“世尊”?

多有意思。用了尊称,又很不尊敬。

我关于剧情的猜测

这些言论的唯一目的就是蛊惑猴子,让他思绪烦乱。实际上连假弥勒自己都不信,因为他说这些话只是为了试探猴子。佛教典故里菩萨们经常搞这一套。

小西天可能是游戏核心内容。我不太认为游科一款游戏就能把整个西游记都概括进去。

整个游戏内容,都是佛(无论是如来还是弥勒)在小西天设下的一个局。因为弥勒认为师徒四人尚未放下心中的执著,唐僧要完成伟业,沙僧要位列仙班,悟空要跳脱三界,八戒要优哉游哉。既然尚有执著,便有贪嗔痴,无法成佛。于是在小西天设局,派黄眉扮作假弥勒把师徒四人困在了一个轮回里。只有在确定师徒四人已经放下了执著,戒除了贪嗔痴,才能从轮回中脱离。

借用火影中兜和鼬的对战类比。鼬用伊邪那美困住了兜,只要兜依旧想走捷径,无法正视自身,那么就永远陷在循环里出不来。鼬是善意帮兜,但是在兜看来鼬是敌人。

师徒四人的集体意志化身为主角的猴子。在这个轮回中挣扎。轮回中的这个世界也许可以被称为梦境世界。时间空间被打乱,所以西游中的著名劫难都可以被放在一个面积有限的地图中。主角猴子可以自由行走。在这个梦境世界,因为师徒四人尚有执著,有贪嗔痴,所以世界是崩坏的,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就如同第一支演示中观音禅院土地说的“人心烧没了,修好一座破庙又能怎么样?”观音院的丑恶对于唐僧可能是一个精神打击。

主角猴子然后一路打怪到最终目的地小西天,就要面对假弥勒。假弥勒说“为何不拜?”玩家的选择可能会导致多结局。比如一周目只能选择拜或者打,无论拜了还是打了都说明师徒四人没有放下执著,所以不能跳出轮回,算是坏结局。多周目之后可能会在满足某个条件之后,面对假弥勒会有第三个选项,不拜也不打,而是让佛意识到师徒四人已经放下执著,戒除贪嗔痴。然后四人就能解脱轮回,算是真结局。

然后有两个点很有意思,可能有关联。一个是第一支演示在观音禅院,猴子要杀灵虚子,齐天大圣装扮的悟空组织了它;另一个是第二支演示末尾,猴子挣扎着被往后拉,假弥勒说“入了此番轮回,就别想再轻易涅槃”,此时上面的时刻是地狱变相,地狱是审查人生前功过的地方。我猜想,这大概暗示了游戏对玩家玩法的评价。很可能“不杀”是游戏的一种玩法。有点像传说之下,每次打boss可以以没有奖励为代价选择不杀。那么到最后就有可能出真结局,反之一路打打杀杀就永远困在轮回中。这在假弥勒的独白“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中暗示了。既然戒律第一条就是不杀生,那么这些妖魔(当然只是轮回中的幻象)也不该杀。




  

相关话题

  西游记中金钱豹走红网络,网友们纷纷用剧中花皮豹子精做头像,如何看网友们用这一头像为自己带来财运心理? 
  巴力哈达、巴力、巴尔,这三个都是同一位神吗? 
  腾讯新游《白夜极光》会是《明日方舟》的有力竞品吗? 
  东西方社会对“龙”的看法为何会大相径庭? 
  神话里说太阳是盘古的左眼变的,那为什么后羿射日的故事里有十个太阳? 
  六小龄童和周星驰巅峰的时候谁更火? 
  如何优雅地将唐僧骗出金箍棒划的圈? 
  阿波罗神受到过埃及神话影响吗? 
  如何看待 2021 年 7 月 22 日米哈游宣布赠送「异界的救世主•埃洛伊(冰)」? 
  如何评价米哈游员工分析《原神》在制作技术和难度上高于《黑神话:悟空》? 

前一个讨论
山西拟禁产销封建迷信丧葬用品,具体该如何界定?民俗传统与封建迷信有什么区别?
下一个讨论
吉林延吉发现亚洲第一块腕龙化石,有望证明腕龙类曾「移民」于亚洲,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