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浙江理工大学一硕士研究生发了《Nature》选择回老家当公务员? 第1页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原来有些错误的观念,要重新审视一下,特别是双减和科技兴国大背景下。

第一,搞科学研究不赚钱。

西方的科学传承有两千多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科学无法作用于生产力,人们研究科学是基于探索世界的兴趣,也就是科学精神。即使二次科技革命后,赚钱的也是工程技术,科学本身还是不赚钱。

因此,如果我们不培养全民的科学精神,如果我们不给科研人员衣食无忧的保障,我们永远成不了科研强国。我国科研届的诸多乱象,如剽窃抄袭,文章灌水,拉帮结派,骗取基金,很大一个因素就是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没有保障,他们只能去做他们也看不起的事情。

发表了nature还要去当公务员,只能说明当公务员收入待遇更高,社会地位更体面,我们给予科研人员的实际待遇不够。

第二,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搞科研,培养出那么多大学生,最后也只能去送外卖卷烟搞教培,所以无论是德国的技工模式,还是美国的两极模式,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大学在经历了疯狂扩招后,应该大幅减招,走精品路线,我国教育行业的内卷,就是从大学扩招开始的,因为所有家庭都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都拼命往里挤,扩招越多,希望越大,内卷越厉害。

过去这些年,我们的科教战略是不清晰的,甚至混乱的,是再被教育产业化盲目驱动的,并不符合具体实际,一方面培养了大批低素质大学生,挤占了优秀学生的空间,迫使他们去国外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全民的疯狂内卷,教育负担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生率。

所以,美国的教育模式可能是最适合我们的,学校教的内容很少,也不怎么考试,老师更不管成绩,更不会去训家长,你想学习自己去学,反正只要有极少数人去搞科研就够了,现在我们的双减,其实就是这个思路。


user avatar   chen-zi-ya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3年肝了一篇Nature正刊,而作为一所「双非」院校,这样一篇文章简直震动学术界。这意味着什么? 四个字:前途无量。具体怎么讲?博士肯定是保底的,很多地方可以直升「副教授」,甚至「教授」。

可毕业后,马上回家考了公务员。果然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而碰巧,前两天,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选择了类似的道路。他在顶尖的院校读完博士,却选择了一家三乙医院就职。下面我先讲讲他的故事吧。

大学的时候,他的梦想就是去一流院校深造,以后毕业当一个名医,然而在报研究生志愿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不公正的事,惨遭滑铁卢,二战后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学校,研究生期间就发表了3篇SCI ,其中有影响因子10分的,所以顺利直博了。但博士读的也不顺利,延毕了一年,也就是今年才毕业。

虽说·进宇宙附院有些难度,但郑姆斯特丹这么多三甲医院,可以选择的选项有很多,但他却都没有选,回家去了一家三乙医院。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我再三追问下,他出来缘由:

他如果留下来,只需要规培一年,就可以开始入科工作,当两年一线干完住院总就能升二线,大医院二线的收入还是很诱人的,

但,就算是升到了二线,还是非常的辛苦,苦不是不能吃,上学这么多年的苦我都吃了,没什么大不了。


但现在我已经三十岁了,父母身体不好,要照看,刚刚结婚,媳妇也怀孕了,自己一个人真的分身乏术,如果让我在家庭、父母和事业之间选择,那我一定会选择家庭。



当时听到这的时候,我觉得有点耳熟,这特么不是我说的临床躺学么,他这几年难道在偷偷关注我?

他也看出了我的疑虑,说,你一阵拉倒,你那点东西我看了,只能说有部分参考价值,我走的是博士躺学,会比你舒服的多。


他当时继续给我讲,去他签的医院,走的是人才引进,上来就是一笔安家费,还有医院提供的人才住房,两室一厅住十年不要房租,只需要交物业费就行。

而且他主治比我早一年考,只需要工作两三年就可以评副主任职称,然后就可以脱离临床安心搞科研,那个医院科研是弱项,他努力一点,没准40岁前就能在行政楼当个主任。


果然,历史的进程毋庸置疑,啥时候参透都不晚。


user avatar   Ar-Lup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了,弄明白了,毕业的时候还没发出来。估计后面迅速辞职读博。

-------------------------------------

不了解具体情况,真如题主描述,除非这个一作家里有门道,不然肯定是脑子不清楚。

再怎么天坑劝退,再怎么说学术内卷,Nature的价值大家还是心里有数的。

也许这个学生只是负责做实验,没有深度参与科研,对学术圈也不太了解,估计后面明白了会后大悔。


user avatar   waltery-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东大待的团队,去年出了篇nature,在发表前一作已经回家经营家族企业了,所以是经营家族企业的人发了nature。然而这篇nature是团队20多年积累开出的花,20多年磨一剑。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没什么吧。

例如说某人大学毕业后两年都找不到教职,然后靠关系进了某事业单位,同时攻读在职博士。三年后,居然一年内4篇顶级论文发表(加上博士论文应该是5篇),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不过,尽管拿到了博士学位,但依然只能在大学拿到一个小讲师的职位。而且据说因为小讲师工资低,所以这段时间他应该是打着两份工的,直到一两年后评上了副教授,才辞掉事业单位的工作,全职回归学术圈。

所以,这种事似乎也不算太罕见。而且,从上面的经历来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吸引力,在科研圈子里也是堪比副教授的。


user avatar   deadlineispow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个小朋友是挺清醒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人只看到了第一步,发了一作nature ,名校PhD随便申。然后呢?

你能保证PhD期间还有正刊吗?你能保证博后期间还能出正刊吗?你拿了帽子回国当PI,还能保证一直出这个水平的成果吗?

一个硕士拿正刊一作,一方面我相信他非常优秀,另一方面难免有些运气成分在里面。我就知道有刚独立的青千因为招不到研究生又急于把之前的工作发出去,给一个自己带的本科生发了一作PNAS的。他经历过了科研但是明显不觉得自己想把科研当成终身事业,去考公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本人虽然没发过正刊,但是博士时呆过的组非常优秀。虽然课题组只有短短几年历史总共不过二十来个同门,毕业后同门中出过一个Cell一作,一个Science 一作,一个Nature一作,一个NEJM并列一作,以及有个师姐去了巨牛实验室,top文章灌了N篇,具体不说了容易认出来。现在只有一个人当了PI,且后续工作大不如自己当初一作的文章。许多人还是去了工业界,明显更好的收入,更好的work life balance ,年龄大了经不起5+2白加黑的拼了,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小朋友大约更早一点看透了罢了。我记得我有个本科同学也是非常优秀,硕士的时候发的文章对于博士毕业都绰绰有余。但是她就拒绝了读博去了工业界,她当时和导师说的就是,科研我做过了,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必做一辈子。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各位在阅读文章时,尤其是Nature系列和PNAS的文章时,要注意这个叫做 Author Contribution的部分。这个部分会明确地介绍每一位作者的具体贡献,其中也是可以看到很多一般注意不到的细节的。

比如为何庄晓威不可能拿诺贝尔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她的那篇Nature Method文章中,她唯一的贡献就是Supervised the project.[1] 所以就算她的STORM要拿诺奖,一般也是优先给Conceive idea的人,也多半不会给她的。


下面回到这篇Nature事件。首先,这位作者是共一,似乎该回答下还没什么人发现这一点。虽然共一相对于单独一作要弱一些,但是Nature共一依然还是很牛的。

而这篇Nature文章的Author Contribution就是这样写的(其中加黑的Z.H.就是这位硕士)[2]

Author contributions B.Z. and R.D.P. conceived and supervised the experiments. Z.H., N.Z. and K.R. performed experiments. D.S.S. and A.G. conceived and analysed all simulations and theories. A.G. performed all simulation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D.S.S. D.K. and K.T. provided neutron reflectivity data. All authors discussed the results and wrote the manuscript.

可以看出,整个实验想法的提出是B.Z. 和 R.D.P. (两位通讯作者)的;这位硕士Z.H.和三作四作负责的实验,而另一位共一A.G.和另一位通讯D.S.S负责的理论模拟。


研究生和教授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研究生只要能够很好地执行导师的要求,配合上运气,就能出好成果,所以需要有执行力就行了;这位Z.H.同学的执行力无需置疑。

但是成为了教授就不一样了:作为教授,则必须能够自己独立提出好的课题——也就是成为那位提出实验想法的人(Conceive;学生是很有可能出现在那个位置上的);并且能有良好的基金申请和写作能力,此时执行力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执行力。所以会有那种研究生时很牛逼能发Science/Nature,最后成为教授后反而却发不出文章的例子。

我也没必要酸谁,这个Author Contribution就在那儿,谁都可以下载阅读。我室友成为过Designed experiment 的 Science 一作,我成为过 Conceived idea 的 PNAS 一作。我就是因为对于这些过于了解,才必须出来介绍这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盲区。

这位学生自己做出的选择,肯定也是统筹思考规划后做出的最利于自己的决定。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成为教授的:教授初期时比较累而且待遇不是那么好。

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他的决定,没必要去为他觉得不值之类的。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38/nmeth929
  2.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33-7

user avatar   juan-a-21-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尹二蛋 的回答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这篇文章发表前,一作郝治伟同学已经毕业。文章发表前,他不可能靠一篇Nature在投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浙江理工大学算不上特别好的大学,凭它的硕士学位是找不到学术界的工作的;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确定性也很大,郝治伟如果不是特别热爱科研,选择不念博士去考公务员,也是十分自然的。

既然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再多写两句。我去Nature文章页面[1]简单看了下。

又去左彪老师的主页看了他的简历[2],对照一下还挺有意思的。

这篇文章的另外两位通讯作者Simmons, Priestley供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左老师曾在那里访学两年,并且有一些左老师为一作,Priestley为通讯的论文发表。作者中的两位日本科学家供职于九州大学,左老师曾在那里访学三个月。三个月做不了啥工作,估计是一直有合作,找个机会过去看看。

我不大尊重人地猜测,这篇文章很可能更多地依靠左彪的想法和在普林斯顿的工作,Priestley作为大佬给了很多支持。郝治伟完成了大量具体的实验工作(左老师尊重他的贡献,值得赞扬),也很了不起,但对于整个项目来说,未必那么关键。所以,有发Nature的能力,却不想继续做科研也可以理解。

虽然这几年国内大学文章越发越好,贬值得厉害,但有Nature正刊,未来在学术圈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硕士毕业前Nature就发表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士;但已经从事了公务员工作,是否愿意再重回学术圈就是一个和个人性格、兴趣高度关联的选择了。

如果选择继续在学术圈工作,我以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左老师努力推荐下,去普林斯顿的Priestley组念博士,或者在国内更知名的和Priestley有合作的研究组念博士。个人感觉,这几年文章贬值实在太厉害了,一篇Nature未必够无条件拿下所有人才计划,有较好的背景或者大佬支持,还是很有帮助的。左老师目前在学术圈的地位,力量恐怕不是那么够的。

当然有一篇Nature,去相对普通的大学找教职,足够横着走了。但也应该考虑,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需要多少经费支持,学校是否有能力支持。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33-7#author-information
  2. ^ http://www.chem.zstu.edu.cn/info/1063/1457.htm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当事人回应了[1]

导师:郝治伟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早有规划,读研期间就曾向他透露过考公务员的想法。去年年底第一轮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当时就对这篇论文有很好的预期。事实上这篇《Nature》文章今年4月份就已被预接收,但那时郝治伟还是很坚定地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

郝治伟:研二时,我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觉得当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我父亲在退休前是一名公务员,我还有一个姐姐,现在也在公务员的岗位上。经过权衡,我最终决定参加公务员考试。


这个人还真是先发nature然后当公务员的。

严格的说:2020年6月毕业回家,2020年11月投稿nature,2021年4月,nature预接受,2021年6月nature接受,2021年7月面试,2021年8月公务员录取。

时间线如下,事实上,他在2020年底就对自己的nature论文有不小的把握了(nature秒拒是传统)

因为他的论文6月份就接收了,发表只不过是个流程而已。

很多人用8月见刊,然而发表过论文的都知道,见刊只是个流程。

真正发表过论文的都知道。

论文基本分为至少五大过程

投稿——被直接拒就换,如果被送审了,那么说明这个文章水平至少符合这个期刊,nature秒拒传统

送审——能进入这一步,就很厉害了,说明被录用概率不低了。

修改——能到这一步,基本上接收概率高达90%以上了。

接收——到了这一步,就板上钉钉了,剩下就是走流程,校稿,版面费,接收等等

发表——见刊只不过是给大众看到。

那么,他的真实情况呢?

我们在nature上查到了他的文章信息

Received30 November 2020——2020年11月30日投稿

Accepted15 June 2021——2021年6月15日接收

Published18 August 2021——2021年8月18日发表。

换句话,他在6月15日已经知道自己的论文发了nature了。

————详细深究————

如果详细追究时间点,大概是这样子

基本上,在2020年11月投稿后没被秒拒,这大概率决定了,他的文章大概率符合nature水平,最差也能去个大子刊。

而随后的返修,更是让这一事情可行性越来越高,能给返修,基本上是返修后接受概率大。

事实上,到了4月,他的论文就被nature预接受了。

再到了6月15日正式接收,那么就板上钉钉了。

而这个时候,他还没被录取呢。


————如何评价呢?————

人各有志,而且我觉得这是个好选择。

青椒并不是个好路

首先,他要抛弃稳定性去选择科研。

要知道,他现在做公务员,毫无疑问是直接到手的稳定职位。

可是要做科研呢?

他要去读博,最快也得3年。然后接下来,他要是去好学校,大概率还要做一轮博士后,至少2年。

5年后的行情如何,谁知道呢?

其次,科研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他硕士发了nature,但是我在想,他博士期间如果还在原单位,再发一篇CNS,难度有多大?

要知道,新闻上报道,这是浙江理工首篇第一单位《Nature》。

按照学校校史,成立于1897年,120多年才发了一篇nature,那么接下来再发的可能性也要值得思考。这和清华北大不一样(清北也没那么容易发)

第三,青年教师,可穷可穷了。

这个问题不妨去看一下

里面就是一副青年教师的失意人生记录。

参考

  1. ^90后硕士一作发Nature回老家当公务员引争议,本人及导师回应 https://mp.weixin.qq.com/s/w586lxmvzvmJZLsAiZnwBA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nature不牛逼,而是高校的玩法又发生了新变化。当然去当公务员和这个无关,去当公务员是个例。

国内高校招一个发过nature的人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想再发nature或同档次文章,就这么直白。其他顶刊也同理,但是问题在于,与过去看见有好文章的人就直接收不同,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作为学生在PI手下发文章和自己做PI发文章,那中间跨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高校首先都是让这些人申请大经费的,然后作为PI预备队培养。

硕士发nature和博士发nature,不是前者不够牛逼,而是高校不能在其中直接获利,还得培养好久,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几乎是赔本买卖。

所以该同学如果选择学术,还得继续深造,如果不喜欢选择退出,也是情理之选。




     

相关话题

  公务员辞职是怎样的体验? 
  找工作几个月了,没技术,没能力,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不知道做什么,该怎么确定目标? 
  怎样算是学好了 Java? 
  大学里哪些专业比较适合今后考公务员? 
  公务员的工资低吗?为什么部分人争着考公务员? 
  基层法院法官助理要不要辞职去做律师? 
  在基层派出所上班每个月要扣服装费吗?在基层派出所上班每个月要扣服装费吗? 
  如何才能脱离体制内文字岗位? 
  上班好累,可以休息几个月再上班吗? 
  选调生真的很好吗? 

前一个讨论
酒店回应女子穿和服做核酸「店内有规定工作服不能外穿」,工作服不能外穿规定合理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男孩不满被母亲以夏令营名义强制骗去补课,举报并指引查抄某老师培训机构?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