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电影《澎湖海战》在江苏备案立项,即将开机?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见过自比汉唐的,没见过自


user avatar   wu-ding-20-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典二律背反时间

在官方史观中,

已知朱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荷兰是可耻的侵略者。

但在这部戏中,显然施琅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朱成功的可耻的割据者。

但事实上,1664年施琅大将从金门出兵的时候,他有个队友叫博特(Balthasar Bort),是荷军的舰队上将,也是“印度理事会”的成员。

原来打朱成功的不只有清军啊,清军带了盟友的啊……

咱先不管一说就吵个不停的朱成功问题,先说一下这荷兰人究竟是不是坏蛋呢?这是怎么会是呢?

真羡慕别的历史还可以当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有的历史只能当随用随扔的抹布。


user avatar   guang-guang-49-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历史上荷兰,英国和清朝,明郑的关系,到底谁来当反派好。

拍出来的效果,如果要体现“外部势力”还要符合主旋律,就只能是架空历史了。

《清荷协约》中,清荷承诺共同攻台,并在战争胜利后,把一些地区给与荷兰人。少部分荷兰人也郑成功死后不久占据了基隆,成功控制了台湾的一小部分地区。

所以,清朝和荷兰展开合作的时候,荷兰人还是占领着台湾一小部分,并且双方随后也展开了一次”极为成功“的军事合作,并且确立了较长时间中,清朝对荷兰的优待。

是哪个国家要如此倒霉,要被迫成为”外部势力“。

而在《清荷协约》签订的不久前,《台湾媾和条约》签订,标志着郑成功的军事胜利,但荷兰随后不久又占领“基隆”,不过最终数年后被郑经所驱逐,荷兰人才最终撤出台湾。

如果想要加强”统一“的价值,必然是要像清史学者那样将郑经形容成”拒统人士“的,郑成功自有加成在那,暂时也没人敢动,所以是郑家哪一位如此幸运,要成为分裂国家的罪人。

延平郡王奋起金、厦,经略中原,以光复旧业。金陵败后,穷蹙两岛,乃取台湾,一鼓而下,荷人降伏,送之归国,而台湾复始为我族有也。夫台湾固我族开辟之,延平既至,析疆行政,抚育元元;而我颠沛流离之民,乃得凭藉威灵,安生乐业。此天之默相黄胄,而故留此海外乾坤,以存明朔也。

总之,反派的立场,扮演者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

清朝,明郑,荷兰的关系如果套入现代史,这太吓人了。

更吓人的是抗日时期被华北伪政府抬入武庙的”施琅“地位可能又要再次提高了。

如果导演要用”迁海令“暗示”断惠台“,那我还是相当佩服剧组的,有这种执行力,有什么事情干不成。


user avatar   man-yi-11-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材太魔性了,真的,刚看到该电影的海报时,我还琢磨啥时候打过一场澎湖海战,记得解放之后没有这一出啊。

结果一看背景,好家伙,原来是康熙年间施琅回去打自己的前东家,郑家在这电影里成反抗统一的民族罪人了,我寻思这转变也太快了,虽说郑成功当年确实跟李定国打马虎眼,导致反清局势不利,但毕竟人家也是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中华历史上给他老郑家是要有一朵小红花的,这可好,成罪人了。

而且这电影的民族背景就一言难尽,懂的都懂就不多说了。

要拍海战献礼,题材多的是,非要选清朝这段,我都搞不懂是图什么。最后是不是还要拍郑克塽带着一群人剃头,那可太阴间了。

万山群岛,解放军海军首次大型海战,不香吗?

东山岛战役,一雪金门之耻,不香吗?

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首次海陆空协同作战,不香吗?

人家非不拍,就要拍澎湖海战,就要拍灭你郑家。

不过我一看导演,香港的,行了,鼓掌吧,赶紧拍你的17世纪海战去吧,千万别嚯嚯解放军海军。


user avatar   sky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6-70年代对岸政宣有个经典影射 在古装片里

明清易位为两岸之争

对岸是大明正统,海外孤忠(自比延平郑家) 不剃头易发(坚守中华正统)

这边是关外蛮夷,女真入关(四野南下) 以夷变夏(马列主义)

所谓对岸某人的“汉贼不两立”,就来源于这个基础

没想到 现在这边全盘继承了对岸的立场了

到底谁是汉,谁是贼啊

要是对岸父子活着:没想到给我递刀子了

到底谁是真正的国粉啊


user avatar   jusjiun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官方观点,在此略作介绍。

(不代表答主赞同这种观点。)

官方对施琅是这样看待的:

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虽然郑成功和施琅在政治上是敌人,但两人的事业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特别是在反抗殖民者、开发台湾这点上,施琅完全继承了郑成功的思想。施琅平定台湾,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事业的继承发扬,巩固了郑成功取得的历史成果。

这种评价出现的时间并不算久,大约是1999年李登辉宣扬“两国论”、2000年陈水扁上台之后,这种对施琅的正面评价才大规模出现。

在那个时候,大陆最先考虑的还是宣传郑成功,2001年的《英雄郑成功》、《大英雄郑成功》、2004年的《郑成功》,都是在这种背景下拍摄的。

但这种宣传有个问题:

郑成功的事迹更伟大,但他的事迹是“从外国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借古喻今的价值不如施琅“从割据势力手中收复台湾”。

而本问题下很多人关注的统治者民族问题,官方并未纳入考虑。


从电影介绍中也能看出这点:

1683年6月,康熙皇帝为阻止郑家悍然独立的企图,派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一支朝廷小分队付出了惨烈牺牲,诱使郑家水军中计。施琅水师大军奇袭攻入澎湖南口,歼灭郑军主力,最终统一了台湾。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属实文艺战线百花齐放了。

拍,没有什么不可以拍的……


user avatar   ZhangMingz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不少人说郑经自外于中国,所以康熙大帝攻打台湾就是正义的反分裂统一战争,那就有必要解释下这个问题(主要是给某些史盲解释)——郑经有自外于中国吗?(以下引用史料未给出处的都是出自《台湾外记》)

说郑经是“台独”、否认自己是中国人无非是因为郑经在与大清时谈判引朝鲜例和说台湾不属版图之类,“东宁非在版图之中”、“苟能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礼,则可矣。”

首先来谈谈这个“非在版图当中”,这句在如今看来大逆不道的话,在当时确是很正常的,因为古人并没有“自古以来”的意识,明人的观点很明确:台湾在过去非中国之土,但从国姓驱逐红夷治理台湾开始便是中国之土了。王忠孝的这段话最为典型,《东宁上帝序》:

东宁僻处海东,向为红夷所据,土夷杂处散地,华人莫肯措止矣。间有至者,多荷锄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侣未闻也。赐姓抚兹土,华人遂接踵而来。安平、东宁,所见所闻,无非华者。人为中国之民,土则中国之土,风气且因之而转矣。是以向者地屡震,而今宁谧;向者无春雨,而今沾濡。天心之明,示人以意也,而况于神乎?

如王忠孝所说,台湾自国姓治台之后便“人为中国之民,土则中国之土”,而清人的观点也很类似,只不过他们是认为施琅平台湾设府县之后台湾才纳入中国版图的,《台湾府志·杨序》:

台孤悬海外,历汉、唐、宋、元所未闻传。自明季天启间,方有倭奴、荷兰屯处,商贩颇聚;继为郑成功遁踞,流亡渐集。数十年来,不过为群盗逋逃薮耳。今上二十一年,特命靖海将军侯施公率师讨平之,始入版图,置郡邑。

类似言论还有很多,某些人眼中统一的先锋施琅也说过:“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历未入版图也。”如果仅凭郑经一句“东宁非在版图之中”就给他扣上“台du”的帽子,那明末清初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就没有哪个不是“台du”的。

再来谈郑经的“效朝鲜例”,明郑与大清两方所以关于朝鲜例的争执,都是围绕着剃发问题展开的,得益于大清对剃发一贯的强硬态度,明郑方在提出拒绝剃发的要求时根本无先例可引,只能参考朝鲜,早在国姓与大清谈判时就说过“和则高丽朝鲜有例在焉”,但是因为国姓有复台这个究极buff,早年那些搞ying射史学的根本不敢说国姓是台du,于是只能捏郑经这个软柿子。当大清以郑经为中国之人不同意不剃发时,郑经的答复是:“朝鲜岂非箕子后乎?士各有志,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若欲削发,至死不易。”这句话已经十分直白,郑经引朝鲜例是为了不剃发,大清拒朝鲜例是为了剃发,既然大清以郑经是中国人为由拒绝,那朝鲜也可以是中国人。以上这些问题早就有学者解释了,那些说明郑是台du分裂政权、大清是统一先锋的人不会读原始史料,只会复读一些多年前就被批烂了的陈年旧文,永远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郑经的民族意识和思想近些年有不少研究,想了解的朋友直接在知网搜“东壁楼集”即可。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存在所谓的台du分裂分子明郑,那维护统一的大清为什么要打台湾呢?很遗憾,你们想象中的自外于中国、只缩在台湾的明郑恰恰是大清最想看到的,早在1669年清廷派明珠、蔡毓荣招抚台湾就说过:

若郑经留念台湾,不忍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居住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悃诚,何以为据?......果遵制剃发归顺,高官厚禄,朕不惜封赏,即台湾之地,亦从彼意,允其居住。庶几恩迄遐方,兵民乐业,干戈不用,海疆安,称朕奉天爱民、绥怀远人至意。(《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敕谕明珠等郑经比例朝鲜不便允从》)

如上史料,大清表示只要明郑愿意剃发,台湾爱待待,到时候不用打仗,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1677年康亲王杰书派吴公鸿前往谈判,其书信中写到:

昔箕子,殷之忠臣也;殷祚既灭,不得已就封朝鲜,已存殷祀。田横,齐之义士也;耻于臣汉,与百人刎于洛阳,客死岛上。夫田横虽义,非箕子可比也。愿贵君臣同于箕子,勿徙蹈田横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以归保台湾,自处以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唯愿;其不受封爵,亦唯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知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奉贡献,此亦我皇上之所不靳也,如高丽、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嫌猜,岂不美哉?

信中劝郑经做箕子不做田横,也是说希望明郑最后变成和朝鲜一样的独立国家,“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以归保台湾,自处以海外宾臣之列?”1678年后明郑的闽南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清军对占据海澄县和厦门沿海诸岛的明郑几乎无计可施,在窘迫之下,甚至破天荒的在剃发问题上让步(郑经:我可以吹一辈子),1679年五月杰书再派使者与郑经谈判:

经集六官,埕致亲王之命:“若贵藩以庐墓桑梓黎民涂炭为念,果能释甲东归,照依朝鲜事例,代为题请,永为世好,作屏藩重臣。”经曰:“当先王在日,亦只差‘削髮’二字。今既亲王能照朝鲜事例,不削髮;即当相从,息兵安民也”。锡范曰:“海澄实为厦门之户,决不可弃。今既承亲王之命,将海澄为往来公所。”埕曰:“欲照朝鲜事例,贵藩当退守台湾。凡海岛归之朝廷,以澎湖为界,通商贸易。海澄乃版图之内,岂可以为公所?此不但亲王不敢题请,即埕亦不敢代为转启也。”

清方再次以朝鲜例为条件,希望郑经退守台湾,郑经提出不剃发要求清方也默认,但是接下来冯锡范拒绝弃海澄的要求却又引起了争执,清方要郑经弃守海澄以及一切海岛,以澎湖为界,而郑经赞同冯锡范的意见,要求以海澄为界,最终这次谈判又不了了之。其实看冯锡范所说,就算郑经愿意弃海澄也依然无法谈成,因为清方还要求弃厦门等沿海岛屿,结果在讨论海澄问题时双方就谈崩了。如果郑经引朝鲜例就是千古罪人,那不止一次主动用高丽、朝鲜例饵明郑的大清又是什么性质?

到了1682年,郑经已经去世,明郑政权也走到末路,这一年双方又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康熙二十二年四月甲子:

先是,福建总督姚启圣疏言:“海贼刘国轩遣伪官黄学赍书至,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薙发登岸。应否如所请,请旨定夺。”上曰:“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如果悔罪,薙发归诚,该督抚等遴选贤能官前往招抚。或贼闻知大兵进剿,计图缓兵,亦未可料。其审察确实,倘机有可乘,可令提督即遵前旨进兵。至是姚启圣奏:“遣福州副将黄朝用往谕,刘国轩等仍如前言。”上乃趣施琅速进兵。 

这段史料经常被用来证明康熙大帝是统一的维护者、明郑是可耻的分裂者,然而《清圣祖实录》记载简略,有后果而无前因,通过其他史料补充,可知《清实录》所载并非此事全貌。根据姚启圣的奏疏,此次谈判也是由清方发起的,姚启圣在得到“酌情剿抚”的旨意后,派人前往台湾招抚,刘国轩于是派人上岸,提出不剃发不登岸照朝鲜例的老条件,但此时战争形势已不同之前,清方没有再对剃发问题让步,姚启圣表示:“今台湾虽属外国之地,而尔等俱泉、汀之人,岂容不肯剃发、不让台湾、请比琉球高丽之例?”姚启圣之后便向大清题奏请求意见,然后便有了上文的内容。最后一次谈判的重点依然是剃发问题,明郑是论地不论人,大清则是论人不论地,姚启圣甚至直接说“台湾虽属外国之地”,什么维护统一都是某些人的自作多情。

最后来看看康熙大帝本人对台湾的看法,《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十一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丁未:

九卿詹事科道以海寇底定请加尊号,上曰:“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因从未向化,肆行骚扰滨海居民,迄无宁日、故兴师进剿。......海贼仍疥廯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若称尊号颁赦诏,即入于矜张粉饰矣,不必行。”

康熙大帝说的很直白,台湾这个地方跟我们没关系,我也瞧不上,打他纯粹是因为他先打我,就算打不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明郑真有偏安一隅的念头,大清都不会攻打台湾(在三藩之后大清朝堂内也只有施琅、姚启圣、李光地等少数人赞成攻台)。但是明郑却无时不刻希望回到大陆,永远都是大清的威胁。最晚在1670年,郑经就已经开始和吴三桂联络(在此之前郑经已经收降了占据厦门等地的抗清势力),《闽海记略》载郑经致吴三桂书信:“经儿发未燥即闻大名,每读殿下家书檄草,忠孝激烈,未尝不抚膺慨叹,感极而继之以泣也。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春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特遣推官吴宏济恭候福履。敝国虽小,楼船千艘,甲士十万,惟殿下所使之。仰俟德音,无任主臣。”

所以说,大清攻台不是因为明郑“独”,而是因为明郑“不独”。


user avatar   li-jun-san-hao-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嘛,就像对岸DPP一样的精分。

在对岸,DPP为找TD法理干了如下精分的事情。

一是为了彻底和大陆一刀两断,极力鼓吹自己不是华人,是有大量原住民血统的南岛人,无视自己的祖上是怎么做蕃膏的,而且现在还处处歧视原住民,把原住民全逼成深蓝。

二是把明郑作为本岛史的开端,甚至连明都不提,直接叫东宁王国,作为主权来源,至于海外孤忠啥得,更是绝对不能提的,最多提一提明郑和德川幕府交好,作为对日友好源远流长的论据。

三是无视上两条的矛盾,不顾郑军在台湾和原住民打的比荷兰还要狠,要把原住民史和明郑史糅合在一起,来搞民族构建。

PS:原住民眼里的郑成功和美洲土著眼里的哥伦布差不多,还闹过要拆郑成功雕像。

既然DPP这么精分的宣传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在对岸有不少信徒;那这边精分程度还没那么高,当然更能大大方方的宣传了呗。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来拍战争片一定要分个正派反派,好人坏人。

那么美国拍那么多南北战争的电影,谁是正义的,谁是不正义的?

实际上很多片子里,南军里面的正面人物不少,北军里面的很多是小人。

北军最后确实是胜利了,但是对南军充满同情的依然不少。

这就是美国的历史,美国人自己是绕不过去的。

要么选择遗忘,要么选择面对。

中国历史上的澎湖海战这段历史是存在的,施琅对决明郑海军,历史记录很清楚。

这一段历史可以再现于屏幕。

有人讲施琅如何,郑经如何,郑克塽,等等。

中国历史编撰受《史记》影响很深。对于历史人物分为

史记的五种体例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各有侧重点。

《澎湖海战》这部电影,从片名上来看,就不是人物列传,不是以人物故事来推动剧情发展。

这部片子的重点是什么?

就是在讲内战。

明郑奉明正朔、礼遇许多明朝宗室, 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是南明的延续;

恢复明朝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陆对于台湾最重要的期盼就是:台湾继续高举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杆旗帜,最好是发动统一战争,像明郑一样主动进攻广东和福建。

台湾有本事可以统一大陆,中国这个正朔,台湾可以来抢。

因为内战从来没有宣布停止,要的就是继续打内战。

1663年,清荷联军于金门乌沙头击败郑军,顺势占领金门、厦门,迫使郑氏王朝退守台湾。此战役后,荷兰人重新占领了鸡笼,并以此为贸易基地,与郑氏王朝对峙。到了1668年,因补给困难和清朝实施迁界令,鸡笼的营运毫无起色,荷兰人遂退出了鸡笼。

而澎湖海战

澎湖海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中国领土的作战。澎湖海战是清朝为了消灭郑氏王朝所发动的战争,虽然郑军一度击退清军,最后仍然由清军获胜。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

这是有时间间隔的。并不是同一场战役。清王朝的历史定位就是中国正朔王朝,你要说清王朝如何,有什么历史污点,那是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这和清王朝收复台湾,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不是一回事。

打内战,这个关键词很重要。如果明郑胜利了,这也是好事,如同台湾反攻大陆一样,只要台湾割据政权可以获得军事上的胜利,维护祖国统一,这并不是坏事。

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当前的问题在于台湾割据政权不想和大陆打,想搞独立。这就不行,台湾可以继续备战,不允许台湾放弃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个政治目标。

始终保持一个中国,只要有这个共识,那就是好事。

而康熙收复台湾以后,并没有按照敌人对待明郑集团。而是进行优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宵节,为庆祝统一台湾,康熙帝赐封功臣;授郑克塽公爵(正黄旗海澄公)、刘国轩、冯锡范伯爵。

这就很有意义,可以给台湾割据政权的各位领导人一个参考,这个条件怎么样?

为什么要给这些人高官厚禄?

因为随着澎湖海战明郑的失败,

原本听从再战派的冯锡范听从了刘国轩的主和言论,最终选择投降清朝,而年幼无权的郑克塽也跟他一起投降了。

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到大陆决定此后对台攻略的一个缩影,那就是要么继续将内战进行到底,要么听从主和派的意见,选择投降。

郑克塽投降后,整个明郑政权领导阶级都去了北京,台湾军队全部内迁。

假如说蔡英文选择投降,接受招安,给个高官闲职这是没问题的。

如果一定要逼到发动内战的那一刻,就没有澎湖海战这种事情了。高科技主导下的现代战争,一瞬间就会覆盖全台湾,能不能活着走出掩体,都是个问题。

你想要反映出一个有着好坏面孔的内战,这是想多了。

从当年的《大决战》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丑化国民党官兵,就算是蒋介石,也是刻画出一个一心统一祖国的形象。

只是成王败寇,这是基本历史逻辑。

重要的是不能放弃。

因此这部影片还是有意义的。内战没有结束,为什么会害怕提及内战?

要的就是继续打。各位经常高喊武统,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我看不想看这部电影的是些什么人,大家心里是不是也很清楚?




                    

相关话题

  《长津湖》中长津湖总攻发起时的冲锋是拍摄需要还是真实战术? 
  如何评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为什么不选择更爱她,更富有的盖茨比? 
  有哪部电影让你受益良多? 
  如何评价电影《吃吃的爱》? 
  《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为什么最后没有下船? 
  为什么很多人纠结电影敢不敢拍,难道敢拍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了吗? 
  如何评价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沙丘》? 
  有哪些别人眼中的高分影视作品你却感觉平平无奇? 
  该如何化《自杀小队》哈莉·奎恩(小丑女)的妆? 

前一个讨论
曹魏和蜀汉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那么孙吴是怎么解释政权合理性的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ICEY》这款游戏?





© 2024-12-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