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5 名博士、 14 名硕士竞争 4 个武汉社区干事岗,为什么该职业竞争如此激烈?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结构性失业就直说嘛,何必找这么多借口。


高校培养体制和产业需求的错位就不提了。

对于博士硕士这类的高学历人才,其实要考虑的是国家投资与体制道路问题。


我国有很多技术领域,离美帝都是几十年的差距。

这些差距单靠民营企业去追,总体上不可能。你的技术和别人存在代差,常态竞争下必然存在严重的成本和功能劣势。

没多少民企能做到华为这种,愿意拿其他业务的收益来填补追赶成本。多数民企的本能选择,还是直接绕开。

那为了保证供应链安全,减少国际政治受制于人,就只能国家上了。


国家上,自然是国家掏钱,主导投资;国家综合脑力,主导产业规划。

很多时候,还得国家直接组织国营企业,主导科技的应用,靠补贴和行政意志来实现科技和市场的初步内循环。

这就出现了一个内生的悖论:

为了实现该领域的追赶,在公立教育为主体的环境下,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数量一定是扩张的;

但该领域的市场环境基本由国家主导规划,这等于说,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基本是定额的。


这种定额不仅反映在国家主导的产业规模上,更反应在国家主导规划的市场环境上:

原本是一片荒芜地,国家主导规划出了龙头,这些龙头也确实能拿到大钱、给出大量人才需求。

但这些龙头是国家意志捏出来的,不是市场环境长出来的。

聊美帝的半导体,你怎么也得聊一下57年的仙童公司。到69年美帝开半导体工程师大会,在会的400位工程师基本都出自仙童;

聊中国的中芯国际,你确实可以聊57年中科院的应用物理研究所。但真正的产业起点,恐怕得到90年的908工程。

而908工程实际上没有多少气色。聊有意义的产业起点,得到96年的909工程。

就就像集巨资打造了一个金字塔的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层,是空的。


只靠塔尖突破不是不可以,国家只要持续提供投资和订单就行。

但对于没有进入这个塔尖的人才,麻烦就大了:

你能去哪?

市场上没有坚实的中低层次公司可以吸纳你。即使有,恐怕这些层次的公司并没有你的专业岗位。

这就像十年前的程序员,就业机会基本就在北上广深杭珠,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岗位极少。

就算回老家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岗位,往往也是卖软件、运营账号、开淘宝店,和写代码没多少关系。

庆幸美帝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一直很狂热,“互联网化”也是个能普及开的社会基建。熬到今天,金字塔的中低层有了,程序员全国就业的机会也大大宽松了。

但对于更加专门化的生化环材,他们还处在只有塔尖的阶段。


因此对于没有进入塔尖的高学历人才,最好的出路,就是直接离开自己的专业。

学历摆在这里,写代码搞自媒体搞量化交易考公务员,综合能力的起点都够了,也算一种降维打击。

虽然看着有些大材小用,但人是要吃饭交租的嘛。


这就是一种有意的“过剩培养”。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条路线是不会改变的:本来就没有中低层给我塔尖输送人才,如果我还不过剩培养,那怎么保证团队的质量?

但对个人而言,就是一场百不存一的惨烈竞争。而且往往赢了竞争,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侧重规划的道路,收益也很小。

没有中低层,塔尖的薪酬机制是严重缺乏市场反馈的。

所以中人之姿的,能溜的都在溜。宏大叙事很振奋,但我家真有一头牛的时候,多数人是不愿成为时代的代价的。


user avatar   gus-goodm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样子,先说结论:


生化环材,天坑专业的现状没有改变


对这些专业不了解的可以先看下我过往的两篇文章:

个人理解,“天坑专业”的出现是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和个人需求四者冲突的产物

这里仅参考我做了10年的材料学:

国家层面,首先明确,生化环材类学科对于“尖端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确实是巨大且急迫的,注意“尖端”二字,即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人才。从而使用人海战术,去真正实现可以在科技层面改变中国与美帝、日本、德国的百年差距。

社会层面,出于国家层面的培养目的,导致在社会需求上出现生化环材“不是人才就是乐色”的两极分化,而不是如类似金融、医疗行业的金字塔型、橄榄型的行业分层。从而导致大量不能成为顶尖科研人才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待遇过低。

个人层面,分两部分:

一方面,想必大部分高考结束的学生对于志愿填报这块都是盲目的。导致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生化环材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之后,才发现无论是做垂直项目还是横向项目,都与个人预期相差甚远,而此时已“越走越远”。

其次,很多想在行业内深耕科研的学生,无法真正成为国家所需要的该领域内的尖端人才,从而望而却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四大专业毕业生,即使知名学府做完博后,最终只走向教学岗的占主要人群,且晋升通道极其崎岖。

学科层面,同样两部分:

一方面,生化环材,越往高学位攻读,专业集中度越高,思维、人脉圈、其他方面的能力约容易受限,导致转专业或换行业难度越高。


再者,四大专业与机械、电子电气类其他理工科学科相比,属于跨学科专业。例如我读了10年的材料学,基本机械、电子、化学、生物、物理都沾边,却都不精通,这与学科设计是有直接关系的,从而导致四大专业毕业生求职阶段,连理工科内的其他兄弟专业都竞争不过。

个人建议:

1. 高中阶段就需逐步建立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认知,结合个人兴趣点及能力早期定位,而不是以所谓的“热门专业”草率定位之后的人生

2. 再次强调,致力于在生化环材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一定要做好最后被割韭菜或无法成为人尖的心理准备


更多留学、硕博士、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知乎企业号九牛问津留学 - 知乎

喜马拉雅号牛津学长说留学

微信公众号九牛问津


user avatar   xuebe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跳板而已!

先落座,再打牌!

毕竟座位那么少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某些人为了高校百万漕工饭碗不肯按市场需求调节专业,年复一年的牺牲学生们的大学学习机会,造成大量掌握屠龙之技的成品进入市场。

要说国外大学也有很不好找工作的专业,但是都学生数量很小。大规模招收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真是独步天下。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脱离专业谈学历就是耍流氓。

很多专业的“高学历”本身就是就业差的副产品,或者一体两面。

理工科专业粗线条可以分为两类:就业导向型和科研导向型。前者大规模招生的考虑依据,主要是市场需要(当然薪资不一定有多高);而后者,大规模招生实际上是“科研”需要——尤其是生物、化学、材料之类“天坑”专业,科研活动高度依赖搜山检海式的“试错”,手工化和劳动密集型的色彩极强,没有足够的廉价劳动力(即研究生)根本支撑不起相关科研课题。因此,其保研率、研究生/本科生比等指标,远高于就业导向型的专业。发高影响因子论文的难度,远低于前者——随便一个211,“天坑专业”硕士的毕业要求就是SCI,大量扩招这种专业的研究生非常适合高校刷论文、刷排名。

因此,虽然培养思路都有点“饱和式供给,养蛊式分流”,但前者好歹能找到一些鸡肋级的专业对口工作,虽然待遇一般,但好歹是个正经工作。而后者就不一样了。后者的学生,说难听点,很大比例会成为“备胎”(编制内的教职就是那个画饼的“女神”),成为“SCI产业链”的“炮灰”和“药渣”。

材化生之类专业,有个笑话叫做“本专业出路广泛,校友同学遍布各行各业”,“除了本专业对口工作不能做,其他工作都可以做”。传统上他们有两大去处,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教培。而现在,前者苟延残喘,后者直接一命呜呼。

机关里则基本不招这种专业(你跟机关里的领导或老同志说你的专业是材料,人家大概率会认为“哦,那你肯定适合写材料”),每年只有少数不限专业的岗位能让他们报考,以往那种“千人考”的岗位,天坑专业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相对来说,社工(以及机关的编外)不太限制专业,成了很多人的一个考虑。当然一部分人,尤其是年纪小的,还是将之作为临时过渡性岗位。而且现在为了给这部分群体以盼头,很多地区也会针对他们定向考录国企编制,或者公务员事业编报考对象限制为优秀社工、优秀村干部——这个很有可能成为趋势,传统上不限专业的基层岗位,会越来越多地向这种有对口工作经验的人倾斜。

中国人“学历崇拜”的思想钢印太重,这是科举传统和计划经济年代学历挂钩干部身份的历史记忆的双重影响,极大扭曲了对各类学位本质的认知。形成了无脑认定“博士比硕士牛,硕士比本科牛”的思维定式。

但市场经济下,学历本质上就是个职业培训认证,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校档次之间,需求度和竞争烈度都天差地别。假设小王计算机本科毕业拿了腾讯offer,小李电气本科毕业进了深圳供电局,小张法学本科毕业考上深圳公务员,小陈师范本科毕业拿到深圳公办教师编制,那么,在我看来,他们就比那些找不到工作的过剩硕博,更优秀。

但在很多不清楚各类学历和工作的真实含金量,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局外人看来,这些找到好工作的本科生是“和三十年前的初中生一个学历档次”,而那些找不到工作的过剩硕博反而是“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高层次人才”。

而随着这种新闻越来越多,未来各类学历学位的真实含金量、真实意义,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国人思想钢印和思维定式中那种近乎扭曲的“学历崇拜”,会逐渐回归常态。

实际上别说不同学校之间,哪怕同一所名校,不同专业的硕士生源质量天差地别,远远大于本科生源质量的差距。一个名校,本科录取分数,高分和低分分差可能是30分,而到了硕士,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如果换算到高考口径,可能有130分的差距。计算机硕士、金融硕士的竞争激烈程度堪比这些学校的本科热门专业,但天坑专业可能就……

而关于本硕博三种学历性质的概括,我非常赞同塞冬老师的这段话:

专硕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经费,博士可以给老师带来更多劳动力,都有扩张动力。而本科,对学校是不能稀释的品牌,经费上是纯补贴,对老师而言上课是“义务劳动”,没动力扩招。
慢慢的,“本、硕、博”,从传统意义上层层递进的学历台阶,逐渐回归到其本来含义:
本科:“一种智商/能力标签”
硕士:“一种职业培训方法”
博士:“走学术路线的必经阶段”

三个学位实际上就是分工不同,本无档次高低之分,尤其是同一个学校内。

一个良性的状态是,对于“好工作”:

如果是对综合能力要求强、但不太强调专业(甚至“专业化”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的职业,应该以名校本科生(读一个硕士完全就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浪费社会资源,纯粹是学历军备竞赛内卷的副产品)为主,机关里多数职位符合这个特点,初中小学教师也完全符合。这方面,国考有些单位会“仅限本科”,这个值得点赞。工作后根据需要,可以另行深造。以往那种职场人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然后再刷个MBA的,其实是比较良性的状态。

对于专业较强但不强调研究的工作,比如大多数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甚至一般的医生,专业型硕士足够了。学术型硕士纯粹就是个怪胎,早就应该淘汰。比较搞笑的是,那些多数人注定是科研炮灰、大概率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天坑专业,由于专业氛围的原因(科研导向),很多人竟然宁愿选择要读3年的学硕,也不选择只要读2年的专硕,还真以为,多在实验室吸了一年毒、多刷了一年烧瓶、多承担了一年爆炸危险,那些完全不需要你本专业能力的用人单位,就会对你“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倒是考公考编和人才引进的年龄死线,更近了一步。婚恋市场上的“择偶黄金期”,也更少了。

而极少数真正要搞科研或研发的工作,才需要博士。当然,为了享有充分的“科研人才红利”,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对于能刷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天坑专业,都有很强的无视就业市场而疯狂“扩招”的冲动。这不,当年留美博士里,生物学博士因为在美国也不好找工作,成了最早回国的一批人。利用彼时的话语优势,大肆宣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其他专业,尤其是在欧美就业容易的热门专业,国内没有那么多海龟,话语权要差很多。无数青年才俊,从此入了天坑。

关联回答:

微信公众号:盖因斯

微博:盖因斯iFortune


user avatar   gtzntj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有种说不出来的无奈!生化环材都这样了怎么每年还招那么多博士生?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像样的工作,那这个专业感觉上是有点儿发展到头了!

前几年我一直是替生化环材说话的,觉得就业困难只是暂时的,可是年年如此,年年还往下出溜,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都这么难,真是挺让人绝望的!

有时候大家总把机械也算作是天坑专业,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机械比生化环材好太多了,至少是在就业这方面!我就以我近五年内毕业的博士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就业情况举例,即使工作再不好找,目前也都找到了高校或者企业的工作,并且企业大多是研究院所和国企;整体工作内容也没有偏离机械大类,年薪最少也有税前20w;在企业的工作压力也不大,并且也比较稳定!但是这里我不知道985的加成到底有多少,也确实不了解211和双非机械大类博士的就业情况,所以有说的不对的还请多多包涵!

一个专业再有前途,但是连博士都不好找对口的工作,那它怎么能算是好专业呢?生化环材专业如何转型我觉得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是再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就招不到生了!你博士毕业的薪资待遇都比不上其他专业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的待遇,那还有什么读博的意义呢?你付出的辛苦又有谁care呢?


我是正男,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专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rq-c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项目和我刚毕业参加的项目有些像。虽然经常调侃自己是清本海归去街道做临时工,但其实临时工与临时工也有区别,当时参加的项目的全称是党政机关储备人才,由于上海市很晚才有选调生,所以当时这个项目相当于半个选调生,招收的都是清北复交和top海归。所以虽然是“临时工”,但体制内同志都当做重点对象对待。

武汉这个岗位名称是“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社区干事”,应当也是针对高学历人士的项目,虽然没有编制,但很可能也是进入编制的预备人选。只是现如今选调制度已经相当成熟,甚至招收海归的选调项目也有不少,这种“高层次临时工”的身份显得颇为尴尬,“临时工”的要素远超出“高层次”。

最后,很多专业在国内的就业情况非常困难,只有低端和尖端,没有中端和高端,使得很多有一技之长却又不那么够长的人要么只能出国去产业链上游的国家寻求中端和高端的工作机会,要么只能出坑弃坑考公。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部分是报着玩儿的,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无聊也干过这种事情,应聘上了一个税务局临时工和一个街道办临时工,不过都没去就是了,题简单的你会刷知乎就能过。

还有一种是拿来当个跳板,就是准备备考刷基层工作经历的,或者想落户需要一个合同,所以就选择这种岗位,考上了编制就跑路了。

另外比较罕见的就是家里有钱,随便找个班上着玩儿的那种。


很多人一看高学历去基层就自动脑补“生化环材内卷不堪只能去基层跪求一碗剩饭都喊着真香”,实际上根本没人把这种劳务外包的岗位当回事儿。


集中回复评论区:既然人文社科YYDS,那为什么这个表里最多的是社会工作硕士?

难道社会科学不该是一毕业就壬上壬,编制送到宿舍门口,直接定岗正处级吗?


user avatar   zai-hui-shou-wo-xin-yi-ji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不是这些硕士和博士自己不努力?


user avatar   tang-ying-jun-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普一个专业冷知识: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等很多专业本科毕业时候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科普一个公考热知识:公考的专业划分与教育部的划分是有区别而又有一点点联系(只能说一点点咯),以公考招录的公告为准,而且各省的划分不一样。

以2021年广东省考的专业划分本科层次为例:专业划分,六位数字的具体专业(如法学,B030101),四位数的专业小类(如法学类,B0301),两位数的专业大类(如法学,B03)。

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教育部里面认可的所谓法学类专业并不等同于公考里面认定的法学类专业,教育部里面可能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的社会工作,人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这些专业,只能在限定“法学B03”这个专业大类中进行内卷,但是省考中这么宽泛的限制势必竞争非常激烈。而省考中的法学类一般是指“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有些省份可能把最新的社区矫正也列进去)”这几个具体专业而已,自从2018年司考改革之后,能考法考的专业也就仅限于法学类B0301这个专业小类里面的具体专业,别的专业想都别想,而在这小类当中最嫡系的专业莫过于法学,B030101这个嫡长子了。现在省考中,仅限法学B030101的岗位有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以法学类B0301的形式招录。

说了这么多能给什么启示呢?

一是傍上嫡长子专业法学B030101的固然好,实在不行搞个庶子如知识产权,监狱学(千万不要瞧不起监狱学,一样可以进公检法司,不仅仅是去监狱),千万不要被教育部或高招时候院校的宣传给搞迷惑了,进坑了所谓的自定义为法学类或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的旁系专业(这里就不点名了,看图),基因代码都不一样呢,能及早跑路还是早点跑路吧,别傻傻地过完大学才发现自己手中的“法学”文凭好像和别人的不一样,那就后悔莫及也没啥用了。

以下为更新:

有答主说不知道这个专业目录在哪里看。在公考招录的官网里面有。国考的在国家公务员局,各省省考的在各省人事考试网,组织工作网(党建网),人社厅等。一般有公务员招录专栏,查看通知公告即可。附上广东省考查看的渠道之一:广东组织工作网gdzz.gov.cn/gwygz/lypyt

9月12日再更新:

评论区里面有知友提到,说法学门类和法学专业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法科生都觉得这是常识。但是我写这个回答不是给已经懂了的人看的,而是给不懂的人看的,观看评论区很明显有些社科类学生也是不懂这个常识的。

最近一年知乎上面有大劝“弃理从文”之风气,觉得“生化环材农工矿机地矿油”等各种“天坑”专业过于坑人,而对文科赞美之词愈盛,殊不知文科也是和理工科一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如果没有做好详细的调研而盲目转向,只能是从一个深坑掉入另一个深坑之中。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希望给一些朋友提点一下,毕竟时间是线性的,试错成本是有的,那就尽量不要再兜兜转转走一些弯路了。毕竟我也是走过弯路的人,希望能够给一些人启发。

以上。




     

相关话题

  有哪些不常被关注的人群,其实人数非常多? 
  李诞发布违法广告「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被罚没 87 万,明星代言广告需规避哪些风险? 
  各行业的从业者,都会在什么阶段面临「中年危机」,又该如何破局? 
  如何看待农民继父供 3 个继女成名校研究生?农村父母培养出一个研究生要多少钱? 
  有哪些看似很「正」实则很「歪」的大道理? 
  如何评价百合网的广告「因为爱不等待」? 
  中国的大学学费贵吗? 
  《银河补习班》为什么有很多人说看哭了,打那么高的分? 
  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是件可悲的事情吗? 
  不是读书的料,高考后直接进入社会,可以吗? 

前一个讨论
昆明、岳阳、唐山等多地急发房价「限跌令」,释放了哪些信号?会有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货拉拉女乘客坠亡案」涉事司机被判有期徒刑 1 年缓刑 1 年,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