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电子阅读是无法完全取代纸质阅读的。
这两种阅读,我都喜欢。
一般来讲,看小说等休闲类的书,电子阅读很方便:一机在手,天下我有。
但是严肃一点的阅读,个人还是更喜欢纸质书。
纸质书适合精读、细读、反复读。
所以知识含量比较高的书,还是实体书看起来舒服。
一个是相对不伤眼睛。一直盯着屏幕反复看那几行字,非常费眼,这跟浏览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是实体书可以随手划线、批注。
不要小看这个功能。
这一方面是便于保存心得体会,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理解。
我们的阅读理解,如果光在脑子里进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一般需要辅助才能更好的梳理思路,所以随手批注的动作其实是能促进理解的。
虽然电子阅读也可以批注,但是那感觉不一样的,总觉得隔了一层。
在批注的时候,感觉隔了一层,操作起来相对麻烦。
就像要过个桥才能到市中心,虽然只是增加十米的桥的长度,但是给人心理上却远了很多。
同时在以后再来阅读时,也会觉得隔了一层。
因为你要目光扫到边上去搜索一下以前留下的批注。
而实体书,一眼就看到了,就在印刷体字的上面或旁边。
此外,阅读实体书本身更具有仪式感。
你拿着手机看名著,和捧着一本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实体书看,那感觉完全不同,后者更加神圣。
孩子们读书,不仅仅要读书,也要培养对书籍的敬畏之心,这是对人类经验和传统的尊重。
所以实体书在孩子们的阅读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必须重视的。
结论:有必要捐实体书
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已经开始购买5G手机,选购5G套餐了,却殊不知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地方,4G都还尚未普及。
其实曾经的我也一度不相信这个事情,我觉得没有网没有4G,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说起来上次我没有网,还是因为我去某镇抗洪救灾。因为洪水那里断网了,在那短短几天里,我每次休息时,都习惯性拿出手机,结果发现没网……短短几天都让我很不适应,而如果年年无网,我简直不敢思考。
然而前些日子跟一个网友约饭,聊天聊地时他总能引经据典,颇感他是一个极度有文化的人。于是我就问这位仁兄,是不是从小就爱读书,知道这么多知识,结果他的回答让我惊讶。
他说他大学之前根本不喜欢看书,结果到了大学,学校没4G网……上网聊个天都卡的一批,更别说打游戏了。于是无可奈何,开启了图书馆生涯。刚开始也只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去看看,结果发现很多书还是很有意思的,也就读了起来。
事后他告诉我学校后来也通了网,当时全校欢呼,热闹非凡,可是即使如此,读书的习惯他已经养成了。
所以我想很多地方,可能尚且4G网络都没有普及,就更别说智能手机的普及了。那么与此同时,实体书的存在,肯定必然需要。而且即使手机未来彻底普及,对于很多儿童来说,用手机看书,肯定不如实体书来的方便。
且不说实体的书更方便标记,比手机更保护眼睛,最为关键的,手机带来的信息往往是琐碎的,而书籍带来的知识往往是成块的。且不说使用手机时,可能存在很多是非难辨的多重信息,就广告一项的弹跳出现都可能让人从此“入海”。而书籍的既定成形则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更稳妥且更具质感。
所以说,这次99公益日微信还在配捐实体图书给乡村小学。我觉得这肯定是有必要且毋庸置疑的。说起来前两天,我也曾参与微信支付99公益日的活动,作为此活动千万分之一的参与者,组队捐书,实乃荣幸。
其实时至今日,我也始终相信,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当然,我也从不否认手机的存在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但是即便如此,比起手机,我深感那些实体书,才是那些孩子们,最为需要的“希望”。
“知识星光,照亮前途”。
——莫言。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来我一个朋友的质疑,那些孩子们真的看得懂那些书吗?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想,会不会有些书籍太过深刻,而年龄较小的他们读起来可能并不适合。
不过我又觉得,也许现在的很多知识,很多内容,他们不太了解,也不太能体会,但是我相信,这些总归会在未来的很多日头里,慢慢的醒来,就如同许知远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都是慢慢才懂自己的朋友的。
相当有必要。短期内,电子书还没有办法替代实体书的地位。主要原因有几个:
1. 手机屏幕尺寸小,阅读电子书的效果不够理想。
2. 手机娱乐功能多,孩子容易因自控力不足而避开看书而进行手机娱乐。
3. 手机电子书不能做笔记。
4. 看手机屏幕久了对视力影响不太好。
也就是说,真要用电子书的话,至少手机平台还是不够成熟的,要使用电子书阅读器效果才好些。但电子书阅读器没有手机那么普及。
但是,电子书有两个功能是实体书所无法达到的,第一就是听书。有时候视觉疲劳时,听一下书也可以将书里面的内容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第二就是共享。如果是实体书,你手上有一本,那只能是你有,但电子书的话可以多人分享,同时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上网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有些学校也是采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写作业,早在十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大学老师都已经开始用PPT进行讲课了,当时笔记本电脑还没有那么普及,难以想象上课学生是用平板的。但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都开始普及了,如果顺利的话,以后上课时学生使用平板会成为普遍现象。长期来看,在电子书阅览器升级进化的前提下,电子书会成为一种大趋势。
山区的孩子,也是逐渐开始上网课的,因此看电子书也不会是完全不可能,但这需要时间去搭建这样一个系统,网络教学体系成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购买电子设备。短期来看,实体书仍然是主流。
而且,实体书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电子书出现历史并不久,很明显,实体书的数量是要大于电子书的,市面上仍然是有很多实体书没有电子书版本,电子书作为辅助还是很不错的。
回到题目,爱看书和不爱看书的孩子差别很大吗?我想这应该是非常明显了。爱看书的孩子在内容输出上会比较丰富,而且也比较容易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去明确自己的道路。因为看书是选择内容的,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某一领域的书籍,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很认真地去看,并且由于书是详细介绍该领域的内容,又反过来促使孩子对这个领域加深了解,是一种互相促进的作用。
对于在山里的孩子来说,虽然可以通过手机这样的媒介去接触到和自己日常所不一样的新鲜事物,但这终究是表面,难以接触到内核。通过手机,网络所接受到的信息,属于碎片化的信息,并不系统,还是要靠看书进行系统化。在物质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看书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扩展视野的作用。能够让物质条件相对薄弱的山区孩子尽可能地接触多一些和自己平时生活环境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不一样的事物,有助于让孩子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驱动自己,让自己为以后的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捐赠实体书给山区,乡村的孩子,在目前还不会过时。我在以前读书的时候,学校里也有过捐赠图书给山区小朋友的,那时候大家把自己的书拿来学校,打包好装上车送去山区。在学校的话还有组织,后来出来工作了,就没有这样的经历了。最近几天,我在买东西的时候,付款后发现微信支付跳转到了一个“微信支付一起捐”的小程序界面,原来这是个可以通过10个人组队就可以向山区的孩子捐赠图书的渠道,满30元就可以捐出一本书。我搜索了下,得知这个公益活动叫知识星光公益计划,莫言还对此题了字。他还有一个日常版叫“知识星光”小程序,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支付就可以自动积累星星,满99颗星星就可以到小程序里兑换书籍捐给乡村孩子。
这样的公益活动我觉得是很不错的,网友捐赠的方式也变得简单方便了,山区的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图书,在童年中通过书籍来发现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图书中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不断学习,保持进步。实体书背后的意义,远远超过实体书自身的意义。
当然有必要。
越是孩子,越没有分辨和自制能力。在大部分成年人都控制不住自己,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手机的时候,指望心智不全的小孩子拿着手机会主动的看书学习,那真是想多了。他们只会拿来看一切好玩的短视频,玩一切能玩到的游戏,一直玩到眼睛睁不开为止。
要我说,小孩子根本不应该拥有一部手机全部的主宰权。就算使用,也应该在大人的监管之下。 尤其是考虑到需要捐赠的地区,孩子多有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的监护能力微弱,更需要外部的力量来阻断小孩子无限制的玩手机。
童年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吸收外部信息最快最多,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这个阶段就让他们长时间的沉浸在手机这种频繁的短促刺激和即时满足里,他们将很难对其他的任何东西提起兴趣。视力伤害都已经是最小的危害了,厌学,性格扭曲,沉不下心做任何一件重要的事,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说一句一辈子都完了,也绝不是夸张。
手机当然可以玩,但是要适可而止。同时必须要有更多更丰富的东西去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填满。最好的东西就是运动和书本。通过运动来挥洒这个年纪旺盛的精力,强健体魄,锤炼精神力。通过看书来认识世界,吸收养分。
正如前面说的,童年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候。不仅能学习知识,认识世界,还能锻炼思维,丰富精神世界。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养成一个人专注,沉静的性格,而这是一个优秀的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能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可以受益一辈子。与之相对的,如果养成的是浮躁性格,从小就缺乏专注力,长大了也是不容乐观的。
所以对山区的孩子,不仅应该捐助图书。更应该有人和组织引导他们有节制的玩手机,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人都是环境的产物,你给他们什么环境,他们将来就会长成什么样子。捐助图书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让孩子们都愿意来读书,这个才是考验我们社会治理水平的大哉问。
鲍威尔终于承认了通胀可能不是暂时状况,但紧接着拜登又抛出了一个新提法:通胀已经见顶了。那么参照历史,接下来的话术我们都可以猜到了:
1,房价没涨。
2,房价确实涨了,但是是暂时的。很快就会降下去。
3,房价上涨不是暂时的,但房价的涨幅应该正在见顶。(we are here)
4,房价虽然还在上涨,但涨幅的增加速度正在减慢。
5,虽然房价上涨的越来越快,但房价上涨的势头正在被遏制。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们只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并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来宣讲。
至于你如何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你的事儿,作者没有说故事里的人物 就是完美的,没有说故事里的事情是应该效仿的!
因此你能看到书中很多人物做了很多现实中不该做的事情,是因为作者要给你看,否则他作为一本书的上帝,要掩盖轻而易举!
拿《水浒传》为例,李逵劈小孩也好,李逵割李鬼的肉做烧烤也好,武松鸳鸯楼对着无辜的丫鬟们一通大开杀戒也好,这些作者不能掩盖么?就写李逵把小孩藏起来不行么?武松就说没有滥杀无辜,一个丫鬟都没死不行么?施耐庵又不是战地记者,他是小说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施耐庵就是告诉你,梁山上的好汉之前都是干啥的,孙二娘就是杀人卖人肉包子的,王英等人就是杀过路客人 做醒酒汤的,至于故事如何理解是你的事儿,他从来没说这是大宋 精神楷模集,没说大家一定要向武松学习,谁惹了你就杀他全家,连丫鬟都不能剩……
至于《红楼梦》看似最最玄幻,可是也是最最写实,现实中的那个男主就是这个样子,甚至不惜自黑,用两首西江月来讽刺宝玉“于国于家无望!”、“莫效此儿形状”等等。
作者从来没说,贾宝玉是完美的人,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
同理现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描写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甚至专门以现实社会中的反派人物做主角的,比如《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绝命毒师》、《大西洋帝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