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史研究的干货啊,推荐几本,略脑洞流的可以看看《夏夷商三种文化关系研究》,半略脑洞流的可以看看《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不脑洞流的可以看看《夏商周考古学》,觉得学术书籍太难的可以看看许宏三部曲:《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和《大都无城》,想看跨文化脑洞的可以看崔格尔的《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
摆着那么多考古资料和论文不看,非要去看这么个【不友善】写的【不友善】,就不要强求干货这种东西了。
他写的东西预设立场相当严重。
想看先秦史,可以先由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入手,这个是普及版本的,进阶一点,《先秦史研究概要》、《夏商周考古学》、顾颉刚先生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战国史可以看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春秋和夏商我不是很熟,不推书了。其实伴随清华简、海昏侯墓的出土、考古资料整理,这些都算旧的,新的就得看论文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著作。
如果你只想要点谈资,随便看本先秦通史就够了,看本战国策都够你聊的。如果你觉得王威的观点很适合支撑你在朋友圈里标新立异的逼格,那你需要反思一下你做了什么沦落到这么low的朋友圈里面来了。
===========
说明一下,我不是拿不出干货来抽你脸。你看看你用的史料,《史记》、《礼记》、《甲骨文合集》,你提我的时候说我这几本书旧,我这几本书最后出版的《夏商周考古学》是2013年的,你这几本书,最晚的也是郭沫若的《甲骨文合集》,就你这有脸说我的书旧?
我这几天要看的东西那么多,马上就要备考日语等级,谁有空浪费时间先看完你写的【不友善】,再找资料,然后抽你脸,尤其是你这人还有撒泼打滚的前科?
最基本的,你为什么要把吕不辰叫成姜不辰?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都不知道?
===========
王威同学非常执着地要求我拿干货。
问题是我是真没空,所以我建议王威同学去发一篇影响因子高一点的论文吧。按他自己说的,发论文很简单啊,给钱就行,那你去发呗,从此先秦史学术界有你王威一席之地,岂不美哉?
不再回应此事了。
实在不才,只读了王威先生《上古史》的第一篇:《黄帝之前的中国神话》一文。在开篇的第一段,王先生便提出了三个问题:
1、女娲、伏羲的事迹可考吗?
2、伏羲氏、太昊氏、神农氏是一个王朝还是一个人的人名?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最初关系如何?他们各自的图腾是什么?
但,通篇读完,也没有看到王先生对此三问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事实上,在上古史的研究中,这三个问题都是极为重要的,而您对此三问却几乎一笔带过,实在令人遗憾。
据说王先生希望他的反对者们用“干货”来反驳他的文章。事实上,仅从我看到的这第一篇来看,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反驳之处。换言之,您写下的文字基本都是正确的,但,正确,并不代表有用。因为,您所做的,只是把《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关于先民的神话传说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拿来给我们看而已。
而这些,原本就应该是历史研究者——尤其是专精上古史的历史研究者——本该熟知的常识。
由此,便引出了您的专著最为人诟病的缺憾——没有干货。
比如说:
1.既然是探讨“黄帝之前的中国神话”,却为何将极其重要的女娲一笔带过?以伏羲开头,而对之前绵延千年甚至数千年的母系氏族社会避而不谈,是否有些不妥?
2.伏羲与女娲是不是身处相同的时代?他们所谓的兄妹身份,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3.女娲,究竟是蛇,还是蛙?伏羲的“羲”,到底代表祭天的祭祀,还是放羊的牧民?
很抱歉,在您的专著中,我并没有看到您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也的确有些东西值得商榷。譬如,在这篇文章中,您多次使用了“伏羲王朝”这个词汇。
恕我直言,“王朝”这个词,用在伏羲身上,怕是有些不太妥当。
伏羲的形象,大抵来自于中国古代一位西方部落的部落首领。他教授人们用网渔猎,并倡导驯化野兽,饲养家畜,可见伏羲其人,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物。此时的人们才刚刚掌握用细砂打磨石器的技能,对烧陶技术则恐怕还一知半解。也就是说,此时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部落形态,“称王”这个举动,在这时怕是还没有出现过,遑论“王朝”概念?
其次,这个推断,又与上古时代人类的发展规律不符。众所周知,人类是先有母系氏族,然后才演进到父系氏族。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伏羲部落已明显是一支父系氏族部落,而中国父系部落的出现约在5500至4000年前,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后,而且此时渔猎在社会中的作用早已越来越小,男人们开始更多的参与到农业和畜牧生产当中。这也就带来了问题:伏羲到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物,还是中期前的人物?“伏羲”这个词代表的,又到底是某个特定的人,还是整个部落?
这同样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也同样被您一笔带过。
再次,您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现代考古发现,古陈地是一座拥有城墙、城防和地下排水管道等设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我猜测,您提到的这个考古发现,指的应当是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古城遗址。然而这个遗址实在争议颇多,太昊伏羲与神农氏是否真的定都于此,他们的关系到底是一先一后,还是原本指的就是同一个人,也是值得商榷的。您如此言之凿凿的声称此地正是“伏羲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未免有些不够严谨。
最后,您提到了太昊与东夷之间的摩擦,并举例说,多年以后,西周王朝也曾与东夷苦战,由此可见东夷战力之强大。
抱歉,此东夷,也许并非彼东夷。
平粮台古城遗址,属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我们都知道,龙山文化约在距今4500至4000年前。而周王室建立时,距离此时已过去了一千多年。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西周遇到的擅长射箭的东夷,还是当年少昊遇到的东夷吗?
未必。从史书中关于帝喾的记载来看,当年的那支东夷,恐怕早在西周建国之前,就融入到中原部族中去了。也就是说,成王东征时征讨的东夷,虽与前者称呼相同,却是一个完全迥异的族群。
事实上,“东夷”这个词汇,并非指代某一个特定的民族群体,而是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张而屡屡发生变化。比如,山东地区的原住民曾被称为东夷,后来肃慎也被划为东夷,再后来,朝鲜和日本也被统称为东夷。
更为重要的是,西周初年,只见“东夷”,无有其他,而事实上,此时的东夷还包括了江苏北部和淮南地区的原住民,并不仅仅局限在山东地区。他们是在多年以后,才被从东夷中分离出去,称为“淮夷”、“南淮夷”。由此可见,仅在周王朝时期,“东夷”也是不断变化,全无定数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此东夷即是彼东夷呢?又怎能如此武断,将两个东夷互相类比呢?
希望王先生审慎考虑这个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这个“史”字,实在太过庞大,太过严肃,若非不世出的史学大家,实在难以将某段历史清晰明确的表述明白。也因此,这个字眼,实在应该慎用。
所以,我希望王先生能够改个书名,比如《通俗讲解上古历史》、《用网络语言还原上古神话》等等。否则的话,贻笑大方事小,若真的让某个不知情的小朋友当做什么史学专著买了去,导致误人子弟,可就有些缺德了。
并不是科班出身,才疏学浅,实在见笑。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