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完动画,怅惘叹息,心情归于宁静。读完小说后又看了一遍,过程中努力止住泪水,但在结尾播放职员表的时候终于没能忍住,嚎啕大哭。
这是平家物语第一次被改编成动画,虽然日本的TV动画有近六十年历史,剧场动画诞生已超过百年,但这部日本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名著在此之前从未被搬上过荧屏。其原因是多样的,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平家物语是一部很难被改编的作品。
虽然平家物语有“日本的三国演义”之称,但其成书时间比三国演义早了约两百年,比三国演义最早的刊刻本早了三百年,甚至比其源流的话本杂剧都要早,属于是长篇小说的先行者之一。而在那个小说文学尚未发展成熟的年代,关于这本书的来源也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汇编了诸多琵琶法师(艺人)的唱段故事。
因此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平家物语的原著,会发现其角色和故事在许多方面是缺失的,读来缺乏主线和人物塑造,宛如一团乱麻,万事万物皆可发散。如果要以其为蓝本创作故事,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而在这样的改编之后还能保留多少来自原作的韵味,实乃未知之数。
这样一部作品和擅长美少女动画的山田尚子之间原本找不出任何关联点,很难想象后者会对前者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如果细细品味山田尚子的作品履历,又会发现这之间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山田原本是京都动画公司发掘出的人才,她在年仅24岁之时就被高层相中,担任漫改动画轻音少女的导演,随后一鸣惊人,令该作创造了销量奇迹,从此屡屡担当重任,成为京都动画的王牌之一。京都最擅长的作品类型是日常类动画,对世纪初轻改、gal改、校园题材动画的兴起居功至伟,而山田的导演出道作轻音少女更是奠定了今后多年废萌类动画的地位。因而无论京都还是山田,长期都被观众拿来和美少女校园动画进行绑定。
这类动画大多以校园为舞台展开,主人公经历着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烦恼,以这些日常碎片中的闪光时刻来讴歌青春。角色不会变老,不会突遭变故,一切都停留在最好的时刻,被称为“漫无止境的日常”,像轻音少女的几位主角即使迎来高中毕业,仍然去了同一所大学继续自己的日常。如果这种生活出现了威胁,那么就守护日常、夺回日常。
京都动画所创造的世界直击动漫爱好者心目中最柔软的部分,可以算作是二次元里的伊甸园和阿瓦隆。但也有针对这种作品的批评之声,认为其刻画的并非真实的世界。
从山田在京都中后期的几部作品里,其实可以看出她想要跳出这种无限循环的日常生活。玉子市场剧场版着眼于即将发生的离别,让TV版中始终原地踏步的主角关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声之形里山田开始探讨发生在青春期里的伤痛和成长部分,而利兹与青鸟整部作品直接围绕着离别展开,青鸟和利兹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她们总会迎来自己的生活。时至今日,不少动画爱好者依然喜欢用利兹与青鸟来比喻京都和山田的关系。
虽然近些年来京都所尝试的题材比之从前已有突破,但仍旧亦步亦趋,山田尚子始终做着美少女动画,主角也无法离开校园,一旦毕业就是结局,然后迎来下一部作品,如此反复。
山田在给平家物语的寄语中如此写道:
我想真诚地描绘关于切实地活着的人们的重要故事。我一直以为《平家物语》如宇宙般,是无边无际的存在,但却又是一部色彩鲜明、情感深厚的作品。希望做成能铭刻于诸位心中的作品。
平家物语所刻画的是距今八百多年的世上真实存在过的人,展现的也是一个远比山田以往作品更加广阔的舞台。
源平时代的日本与如今可谓截然相反。日本在二战之后快速步入了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却又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迎来了“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社会缺乏活力。多年以来居民保持着相同的生活方式,电视、报刊、线下店铺、实体光盘这些上个时代的产物依然牢牢占据着日本人生活中的主要位置,大家就像动画中的角色一样经历着漫无止境的日常。
但平家物语的主题却是无常,平家从兴起到满门被杀不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度身登荣华之极掌控日本,却又在转瞬间兵败逃亡、颠沛流离。而打败平家的人也同样无法长久,木曾义仲进入京都后仅数月就战死疆场,源义经消灭平氏后连镰仓府都不得入内,随后成为朝敌,赢得一切的源赖朝仅三世便绝嗣,幕府将军之位落入他人之手。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没有任何事物是能够长久的,整部平家物语充斥着佛教故事和理论,卷首开始于“祗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如沧桑”的诗句,卷尾结束于平德子总结自己一生有如经历六道轮回的感叹。
这种转瞬即逝的无常正好打破了永无止境的日常,因而平家物语对于想要自我突破的山田尚子自然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平家物语无论小说还是动画,都有着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基调。自藤原药子之乱后,日本朝廷有了从轻处分朝臣的潜规则,曾经数百年没有动用死刑,虽然各种政治变乱贯穿了平家物语整个故事,但已经公卿化的平家武士遵守着这样的规则,并不对政敌赶尽杀绝,那些遭到流放的大臣被赦免后甚至有再度出任高官的机会。
因而前半部分的平家物语如同一部公卿物语,有政治,但也有风花雪月,平家子弟悠闲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日常。平安时代公卿文学中传递出的这种闲适感一直影响着日本文学乃至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它和日常动画中的“空气感”本身存在着一种隐含的传承关系,清经和敦盛结交的片段可以没有违和感地代入到山田尚子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里。而在动画里用空气感的演出方式来表现贵族生活,无意间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上的寻源。
虽然作品里有着各种漫画化的颜艺和夸张表现,但这种现代感并未破坏古典寂静的传统感,让作品变成披着古典外衣的现代故事。两者的结合几乎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让故事中蕴含的古人情感即使相隔近千年,依然能够被感知到。
但故事的后半部分却一转画风,充斥着权谋和杀戮,尤其坛浦会战后源赖朝下令搜捕诛杀平家人的部分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连形象较为正面的源义经都亲自派人杀害了年仅八岁的平义宗,与前期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下更加能够突出世道的变幻,令人感知到作品想要传达出的无常。
但即便如此,山田仍然选择跳出美好的日常,选择了这个逼迫着没能做好准备的人不断前行的世界。
山田从18年开始便没有再接京都动画的相关工作,而从相关情报来看,本作的筹备时间应该在19年7月的京都大火事件之前。刚准备踏出京都大门的山田经历了亲朋好友们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想必对于“无常”二字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
正如主题曲歌词中所写的那样:
你看花开得那般绚丽 只因在那里有种子落下
终有一天会再度枯败 化为种子继续流转
凭自己的双腿 疾驰穿越荒野
前进 前进 仅此而已
出发迈向明天 准备是否完成
你在原地迟疑 但命运不等人
呼唤 呼唤 呼唤你启程
那么 就度过这一生吧
世界从未停滞,平家物语的故事即使结束,故事中幸存的人依然经历着自己的人生,时间跨越着这些在世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走过一代又一代,无论是英雄还是凡人,都留下自己短暂的印记,到达现在,又通向未来。
本作在改编故事的时候下了很多工夫。前面提到,平家物语带有早期文学中不成熟的特征,如果把情节直接复述一遍,就成了平淡的流水账。但作为名著改编,观众又期待看到原著里的各种名场面,三国演义写了近百年的故事,而篇幅相似的平家物语主要剧情仅发生在八年时间里,描写同一时期的资料还有吾妻镜、愚管抄、义经纪等,甚至于从平家物语衍生出来的能剧幸若舞·敦盛的唱段在知名度上甚至超过了平家物语本身。
短短十一集的篇幅,把这些内容全部做出来肯定是不可能的,要在改编质量和还原原作上找到平衡点也极其困难。原著里平重盛有七个儿子,动画里只登场了三个,平家第一勇士平教经的许多戏份也合并给了平知盛,但即便如此,动画初期的观感依然是人物太多,情节密度太高。
另一方面,原作篇幅虽长,但大部分出场角色仅有一节甚至半节的篇幅,而作为唱段的汇编,作者有意识刻画的角色就更少了。动画版以重盛的三个儿子以及敦盛为主要刻画对象,这几个角色仅维盛在原著里剧情较多,清经只在离开九州后有吹笛念诗然后投海的剧情,敦盛只在战死时有相应刻画,而动画里戏份最多表现最出彩的资盛在原著里几乎没有个人剧情。
在对故事的叙述角度完成如此大的改动之后,作品却在对原著的还原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乍看上去两者完全不同,然而动画却忠实遵循了原著,几乎每一段剧情每一段对话都在原著中可以找到相应出处。人物在填补大量细节变得鲜活起来后,原著里的相应情节却没有进行改动,几乎每一个动作或者细节都透露出很大的信息量,例如维盛小时候受鸟儿惊吓,琵琶在船上帮德子编发等等。
这些来自原著里的故事被融入到动画情节却又不显得生硬,反而和原创内容相结合,构成了新的故事。例如平德子和高仓天皇的爱情是原著里没有的,高仓去世时宫里的人回忆他曾经原谅下人烧毁枫叶的事,怀念他的善良,动画版里则将其作为德子爱上高仓的契机。
其他角色也都在穿插进原著情节的前提下进行了饱满的人物塑造,如身怀雄才大略又寻求有趣事物的清盛、为一族的未来操心却被父亲觉得无趣的重盛、努力挣扎后选择放弃的维盛、从顽劣儿童成长得成熟起来的资盛、天真烂漫但无法面对现实的清经、选择贯彻自身信念的敦盛。他们的行事和话语配合作品细致的考究,表现出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而完整的刻画使得这些形象既可信,又充满了魅力。
而关于原创主角琵琶,则是一个充满了象征意义的角色。平家物语的具体作者不明,来自琵琶法师的唱段就是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因而设置这么一位琵琶艺人一边见证平家、一边传颂平家本身暗合了平家物语的由来。
但琵琶又是每个读者自己,她既可以是山田尚子,又可以是吉田玲子,还可以是普通观众。她是被平家秃童杀害了父亲的普通平民,这是大多数人在那个时代可以和平家产生关系的唯一方式。同时,琵琶又有未来视的能力,可以看到每个人物的结局,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了平家将会灭亡的结局,正如每个观众在看平家物语之前就知道故事的结局是平家的灭亡,她每一次用自己的能力去观察角色的结局就像是读者提前翻阅剧透。
琵琶的身体不会变化,虽然故事中的人经历了数年的时间,但琵琶就和故事外的观众一样不过才经历了刹那。但琵琶无法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任何人的结局,因为她只是平家的见证者,正如每个观众一样。
片头曲的画面是前行中的琵琶不断奔跑认识了一个又一个来自平家的人,和他们建立了联系,但她看到了平家残酷的未来,失去重盛和清盛后的平家暴露在了广阔的世界中不断流离,最终纷纷离开人世,而琵琶只能回忆过去美好的画面,随后奔向自己的前路。
在故事里,琵琶和平家物语的关系有如白居易和长恨歌。白居易年轻时写过不少讽喻诗,他在创作长恨歌之前本想借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批判后宫外戚干政,开篇就定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讽喻基调,到后面“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段全部是在讽刺二人荒淫无道的生活。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踏破霓裳羽衣曲”两句开始白居易笔锋一转,讲述安史之乱的情形,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时交代了二人的结局。但这之后整首诗却变得毫无讽喻色彩,变成叹息二人的爱情悲剧,回忆二人的往事,并歌颂这份感情的真挚,最后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愿望作为收尾。
从创作角度来说,长恨歌是一首写偏题了的诗,但它却凭借其动人的描写成为千古名诗。一种说法认为白居易的父母是近亲结婚,为礼法所不容,且其父比其母年长二十余岁,因而白居易在创作途中将自己父母代入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身上。另一种说法则是白居易自己深爱一名女子却得不到母亲的同意,最后将爱而不得的情感抒发在了这首诗上面。
琵琶与平家有血海深仇,她的父亲被秃童所杀,母亲被平家武士所纳,然而他却在和平家人的相处过程中忘掉了仇恨,将重盛当成了父亲,将德子和维盛等人当成了兄弟姐妹,正如白居易对使国家走向衰败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投射了自己的身世和感情。琵琶决定见证平家的末路,并将其传颂给后人,白居易也歌颂杨李二人的爱情,表达自己的祝福,平家物语就是琵琶的长恨歌。
好的故事能勾起人们的情绪,带动起观众的感性,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就像琵琶对平家投入感情,白居易对杨李投入感情。只有超越了理性的力量,故事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威力。跋扈的平家得到了自己应有的结局,但还是令人忍不住为其感到惋惜。
所以与故事的结局没有关系,就像无论重看多少遍三国演义,在看到火烧上方谷时,我都会像初读时一般希望不要下雨。而平家物语里看到坛浦会战时,即使知道平家灭亡的结局,我仍然会祈祷海豚不要游向平家一方。
无论多少次我都会说 世界其实很美丽
因为你从来不知道放弃
故事的最终结局 即使知道从开始便已注定
唯有今天 就在我的脚下
以你本来的面目 闪烁光亮
故事的最后琵琶以失明的代价从水中救起了德子,虽然原著里德子确实在跳海后被救回一命,但编剧在这里借用故事设定变成了琵琶改变了原本的历史。德子这个本该已死之人在幸存之后决定怀念所爱的人并为他们祈福,这是作为生者的她唯一能做的事。当为德子创作这个场景时,不知山田尚子心中浮现起的又是否是因为大火而逝去的那些昔日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