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剧情里,“秦孝公”不放“商鞅”走的理由很明白。
最开始,“秦孝公”对“秦惠文王”能不能继位不放心,所以先留着“商鞅”。
等考察“秦惠文王”觉得还行以后,“秦孝公”确定了继承人,然后着手背着“秦惠文王”和“商鞅”去收拾可能对变法反扑的政敌。
也就是“世族”和“元老”。
这里要说明一点:
剧情里的“世族”、“元老”,历史原型为春秋时期东方列国的世卿,与历史上的秦国在战国初期的庶长集团不是一回事。
准备动真格的时候,“秦孝公”忽然听说“老世族”之首“甘龙”已经逝世了,觉得其他人也没啥威胁,所以就无所谓了。
估计很多朋友会觉得这么就无所谓了未免太过草率。
但要特别说明,剧情中的“秦国”是与现实中的秦国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剧情中的“秦国”医学水平很差,这和《左传》的记录蛮拧,你用《左传》世卿的能量套“秦国“的”老世族”当然不合适。
剧情的驱动是由背景设定和人物性格决定的,不要和现实混淆。
2,
历史中的秦孝公对商鞅其实无所谓放不放。
不可否认,商鞅在秦廷当中有大量政敌,秦惠文王本人很有可能就是商鞅的最大政敌。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重臣叛逃他国很普遍,真撕破脸了再逃也来得急。
事实上,商鞅几乎已经叛逃成功了,奈何魏人不按常理出牌。
至于魏人拒绝商鞅入关一事究竟是边将的意思,还是襄疵的意思,再或是魏廷的意思,没有任何记载,但把一肚子机密的敌国重臣放走无论如何也不正常。
另外,从商鞅有能力动员领民武装叛乱一事来看,他也确实没必要太着急逃跑。
3,
假如秦孝公对商鞅表示有“禅让”意向属实,那么这一政治语言可能有劝退的意思,当然也有可能真有意向禅让,当时社会确实存在着这一风潮。
4,
再补充一点:
在秦惠文王继位以后,秦廷对商鞅的清算更有可能是新兴利益集团的内部火并。
这是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在任何时刻都会面对的政治风险。